问题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 战略纵深、人口基数、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人才储备。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说。

一、 魏国:“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大成者

首先,咱们得承认,魏国之所以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关键在于它继承了曹操打下的坚实基础,并且在司马氏手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战略纵深和地理优势:
中原腹地,得天独厚: 魏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这里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淮河等河流纵横交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中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消息灵通。
背靠高原,易守难攻: 魏国北部依靠着燕山、太行山等山脉,西部则与黄土高原接壤。这些天然屏障虽然不能说绝对安全,但在古代战争条件下,为魏国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纵深。一旦中原腹地受到攻击,尚有回旋和集结兵力的空间。不像蜀国,被群山环抱,虽然易守,但攻出去却非常困难。
北接强敌,却也磨练了意志: 魏国虽然也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比如北方草原上的鲜卑、匈奴等。但这反过来也促使魏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骑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锻炼。他们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军事组织和战斗力自然要比远离战火的蜀国更强。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实力:
人口最多的国家: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和人口恢复。他的政策,比如“屯田制”,有效地解决了战争带来的流民问题,鼓励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到了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人口数量远超蜀国和吴国。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兵源、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广阔的税基。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的沃土,加上魏国政府的重视,粮食产量相对稳定。同时,发达的城市,如邺城、洛阳,拥有大量的工匠,手工业生产也相当繁荣,这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保障。

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制度:
精锐的军队: 魏国的军队,特别是曹魏前期,以“虎豹骑”等精锐部队闻名。这些部队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实战检验,战斗力非常强悍。
成熟的军事制度: 曹操建立了以军屯为基础的军事制度,不仅保证了军队的给养,也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后期司马氏的改革,更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
雄厚的军事储备: 庞大的人口和发达的经济,意味着魏国能够负担起规模庞大的军队,并且拥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优秀的人才储备:
中原人才的聚集地: 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士人和谋士前来投奔。像荀彧、郭嘉、贾诩、程昱、司马懿、诸葛亮(虽然诸葛亮去了蜀国,但他的哥哥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都在为魏国效力)等顶尖人才,都曾在曹魏阵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持续输送: 魏国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国力,也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提供了平台。相比之下,蜀国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卧龙”,但其人才数量和质量,终究是难以与魏国相比的。

二、 蜀国:英雄主义的光辉,但终究是“小而美”

刘备建立的蜀国,其“三分天下”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平衡,而非实力的绝对均等。

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易守难攻的关隘: 蜀国占据着益州(今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使得蜀国在战略上非常有利,易守难攻,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北方的攻击。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出川困难,难以扩张: 然而,这种地理优势也意味着出川极其困难,兵力支援和物资运输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旦出川作战,后勤补给往往成为致命的短板。

人口和经济上的局限:
人口稀少,兵源不足: 益州在汉末时曾遭受战乱,人口相对凋敝。虽然诸葛亮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但蜀国的人口基数始终是其硬伤。兵源的不足,使得蜀国在与魏国长期消耗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相对落后: 相比于中原的繁荣,益州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有诸葛亮“治国之才”,但短时间内难以弥补与魏国在经济总量上的巨大差距。

人才的闪光与匮乏:
“蜀汉三杰”的辉煌: 蜀国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一批忠勇善战的名将和杰出谋士,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忠诚度是蜀国得以与魏国抗衡的重要因素。
人才断层明显: 但是,蜀国人才的储备相对单薄,一旦这些核心人物凋零,其人才体系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后期人才的匮乏,也使得蜀国难以支撑长期的国力消耗。

三、 吴国:江东水师的骄傲,但战略受限

孙吴政权占据着江东地区,依靠长江天险,也建立了强大的势力。

地理和军事上的优势:
长江天险: 长江是天然的屏障,为吴国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保障。魏国要想攻下江东,必须克服长江的阻碍,这在古代是极其困难的。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强大的水军: 凭借着长江的优势,吴国发展出了强大的水军,这让他们在长江流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并能够与魏国在长江沿岸进行拉锯战。
富庶的江南: 江东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吴国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兵源。

战略上的局限和人才的短板:
缺乏战略纵深: 吴国虽然拥有长江天险,但其战略纵深相对较浅。一旦被突破,退路有限。
缺乏能够统一全国的宏图和人才: 孙吴政权更多的是偏安江东,其战略目标更多是守住江南,保持与北方的平衡,而非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全国。虽然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杰出的将领,但相比于魏国的庞大智囊团,其人才储备依然稍显不足。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分天下”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从战略格局和实力对比来看的。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蜀、吴、魏三个国家各自占据着一块主要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有其二”这三个字,则点出了魏国的绝对优势。

从实力上看: 魏国在人口、经济、军事、人才等各方面,都明显强于蜀国和吴国。它拥有中原地区最发达的经济和最充足的人力资源,军事力量也最为强大。
从战略上看: 魏国占据了中原,这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是统一的难度,还是统一的潜力,魏国都占据了最大的优势。它能够集全国之力发动对蜀、吴的进攻,而蜀、吴则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勉强抗衡。
从版图和人口上看: 尽管三国时期官方统计有差异,但普遍认为魏国所占据的疆域和人口,大约是蜀吴两国的总和,甚至更多。

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二”并非是一个精确的数字比例,而是对魏国在三国时期压倒性的综合实力和战略优势的高度概括。它形象地说明了,在三国争霸的舞台上,魏国是实力最雄厚、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一方,尽管最终实现统一的是司马氏的晋朝,但奠定基础的,正是曹魏强大的国力。

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三国时期的实力画成三个大小不一的饼,那魏国无疑会是那个最大、最厚实、最能支撑长期对抗和发展的饼。而蜀国和吴国,虽然有其独到的优势,但就像是另外两个相对小一些、支撑力稍弱的饼,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勉强与魏国抗衡。

这就是为什么,纵观三国历史,我们总会感觉到魏国始终是那个占据主动、更有底气的一方,而“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也正是对这一历史事实最精辟的总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吴蜀两个政权本来就是这个实力,全靠高山大江和运气才暂时顶住魏-晋的攻击。看图说话,农业社会比的就是人口,虽然中原板荡,但北方人口就算折腾一多半,也根本不是南方能比的。刘备逃到哪里都尽可能“扶老携幼”地带上当地居民,诸葛亮在街亭大败之时还念念不忘在人口最少的凉州掳掠人口:【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这可不是他们真的仁厚爱民,而是因为南方的农业人口劣势太严重了,能扳回一点是一点。

说到数据,汉代正史有

地理志

,分区划记录了人口,人口统计相对精确,这些图可不是乱猜。

上图是西汉人口,虽然距三国比较远,但每万人一个点的显示方法比较直观。看这个图能理解为何吴蜀拉出几万常备军(脱产的点)真的很不容易。

上图是西汉人口密度,颜色虽然不如人口点那么直观,但也很清晰——只有红色才是繁华之地。

东汉人口密度,南方的颜色略深了一点,但也没有明显改观

历史书截图,和上面的图叠加一下就知道了,南方都是大而无当的人口低密度区。而且吴国境内有阴影——不服管理的山越,对长期战争来说是负资源。北方虽然动荡过一段,但里面也有阴影——屯田区,征税征兵成本都很低的加分地区。至于西蜀政权,里面虽然没有阴影,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要在“自己的”地盘上七擒孟获…………

参照人口密度图,这才是强者对决啊。决定谁消化北方地盘后去南征。赤壁虽然败了,吴蜀不也没敢倾国北上吗?反而为了荆州这块穷乡僻壤中的相对繁华地带自己先争斗一番。

顺手补充一下2015年的资料,分街道村镇人口分布图

即便在这个地图上,如果不考虑珠江流域(当时的珠江流域可以忽略),曹操地盘对那方也是2v1的优势啊……

三国资料大全(二)·东汉州郡县治所及人口分布

这个链接里有朋友整理了一下东汉的人口资料:

三国各州郡人口数量排名
1.荆州 (628) 2.冀州 (580) 3.益州 (568) 4.豫州 (516) 5.扬州 (433)

6.兖州(404) 7.司隶 (307) 8.青州 (299) 9.徐州 (279) 10.幽州 (247.3)

11.交州 (107) 12.并州 (66.4) 13.凉州 (46.9)


合计是4千5百万人,其中南方的荆州、益州、交州、扬州合计才1736万人。约占38%。但必须考虑到荆州和扬州都被魏国占了一部分。此消彼长,南方人口连三分之一也不到。更何况人口密度低意味着征兵征粮的成本较高,在广大的地区内集中粮食和后备兵员,靠农业社会的交通水平会产生很大的额外损失。所以南北实力对比恐怕要高于2:1。一旦北方完成内部整合,就算是个庸主也能灭掉南方。


真实历史中,跟着一个流窜军阀四处奔波,可不是什么值得向往的好日子。

补充,现代南部非洲的政治局势也和三国时代有点像。人口密集,内部整合程度尚可的卢旺达大肆干预刚果局势:

南共体峰会呼吁卢旺达停止干预刚果(金)事务

。但卢旺达国土面积只有刚果(金)的1.2%。国土面积显然不说明任何问题。

看政区图,你会奇怪为何是卢旺达在刚果境内横冲直撞。


看人口密度图就不奇怪了

这个图更直观

受评论提示,转一下我在

待两岸统一后,蒋介石的陵怎么安排? - 马前卒的回答

中贴过的台湾选举结果图:



台湾选举结果图


光看政区图,你还可能觉得那些精神国民党人的想法不算离谱。国民党或许还能做到“二分海岛有其一”但加上人口密度图,你就知道为啥国民党连进山打游击的机会都没了,蓝色尽是无人山区啊! 两张图叠加起来,你就会发现:待两岸统一后,蒋介石的陵怎么安排?这个问题只能是大陆少数网民的自娱自乐——唯一还拿“老总统”当个神位的国民党反动派早就完蛋了,完蛋到任何一方都不认为他们能翻身。就算将来民进党搞烂了台湾,赢家也不会是透支一切信誉的国民党。没人会讨好死人,也没人会取悦一个根本没机会再反扑的政治势力。尸体除了贡献自己的腐肉外,对任何人都没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两岸“和平统一”,能拿出来当牌位的人也不会是蒋介石。许信良、施明德乃至白狼张安乐得到大陆国葬待遇的可能性都远高于蒋介石。真心想迁两蒋坟回来,搞什么“民族正统”的人,除了那些被蒋介石榨干血汗又灌输畸形话语权的老“荣民”,也就是大陆一群奇奇怪怪的民国粉了……可怜这些民国粉,连南京政府是苏联军援捧出来的民国叛党都不知道,还期望新建个哭灵的地方……抬头看看今夕何年吧!就算哭灵找到了坟头,郝柏村的儿子郝龙斌、连战的儿子连胜文都是世家士族。能不能看上这些没家世的庶民粉丝还不一定呢。
user avatar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够亲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兴衰全过程,并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与这三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虽然直接完整地从魏国建立到吴国灭亡都经历并活跃于其中的人物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入手,来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回答
    哈哈,这副上联确实写得很有气势,“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一气呵成,将三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厚重感尽数道出,特别是那“魏也、吴也、蜀也”,以并列的方式将三国鼎立的格局点明,堪称绝妙。要对出这样一幅上联,需要讲究几个方面:1. 词性对仗: 上联用了“汉书”、“三国志”这样相对名词,然后是“魏.............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三国鼎立,蜀汉偏安一隅,国力相对最为孱弱,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理说,实力最弱的一方,最应该采取守势,避免与强敌正面冲突。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恰恰相反,蜀汉自诸葛亮时代起,便屡次北伐曹魏,可谓是“以弱击强”。那么,为何蜀汉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过来攻打蜀汉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战略.............
  • 回答
    .......
  • 回答
    说《三国杀》蜀国武将普遍较弱,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的心。要说“普遍”二字,还得结合不同版本和时代的背景来看,但整体而言,很多人会觉得蜀国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其他势力,这并非空穴来风。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AI味儿,就当咱们几个老玩家唠嗑。1. 牌差与过牌能力的.............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虽然涌现出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耀眼的名将贤臣,但若以“得到的人才数量”这一维度来衡量,确实常常被认为不如曹魏和东吴。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蜀汉独特的出身、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战略定位以及人才本身的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爱好者们常常讨论的一个现象。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看看为啥到了三国蜀汉这儿,讨论名将就容易“画风突变”。一、 战绩与史料:普遍的“晒”首先,你说介绍历史名将,普遍晒战绩、晒史料,这话说得太对了。这是历史评价的基石,也是最直接、最硬核的展示方式。 战绩.............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要说三国里谁的粉丝阵营“最割裂”,蜀国粉丝确实常常被提及。这背后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它涉及了蜀汉自身独特的历史处境,以及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同受众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和情感投射。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蜀国粉丝好像总有那么点“站队”和“不满意”的意思。首先,得从蜀汉这个政权本身说起。.............
  • 回答
    关于“关羽死前,三国之中最强的是不是蜀国?”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军事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来看,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一边倒地倾向于蜀国。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特别是关羽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当时三国各自的状况,我们得一项项来分析: 魏国: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他在关羽死前不久也去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