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中蜀国得到的人才最少?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虽然涌现出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耀眼的名将贤臣,但若以“得到的人才数量”这一维度来衡量,确实常常被认为不如曹魏和东吴。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蜀汉独特的出身、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战略定位以及人才本身的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的“起点”就与曹魏、东吴有着本质的区别。

曹魏——“继承者”的优势: 曹操起兵之时,北方已是四分五裂,但汉末以来北方的人口基数、经济基础以及士族名门的基础都更为深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占据了政治正统,这使得他在早期就能够吸引到不少有声望的官员和士人。他招揽人才的手段也更加“务实”且不拘一格,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市井之徒,只要有才华,他都愿意尝试,并通过“唯才是举”的政策,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且多样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库。
东吴——“守成者”的积累: 东吴孙家三代经营江东,对当地的世族大姓有着天然的号召力,这些世族本身就掌握着相当一部分的官员和人才资源。虽然孙权早期在人才招揽上也有过一些犹豫,但其稳固的政权和相对安定的后方,为人才的培养和留存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江东本土的优秀人才,如周瑜、鲁肃、陆逊等,很多都是在孙家政权下成长起来的。
蜀汉——“创业者”的困境: 相比之下,刘备集团从起兵之初就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他们没有北方汉末那样深厚的士族根基,也没有江东那样相对固定的地盘和稳定的民心。刘备创业之初,身边虽有简雍、糜竺等早期追随者,但真正能撑起大局的军事、政治人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援”——诸葛亮。

地理与战略定位的制约:

蜀汉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同时也将它置于一个相对孤立和被动的战略位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崎岖的山路和险峻的地形,虽然为蜀汉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交流。相比之下,北方的曹魏和南方的东吴,其内部的交通更为便利,信息流通也更及时,更容易吸引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才。
孤悬一方,战略受限: 蜀汉的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北伐曹魏的道路极为艰难,且需要时刻提防来自荆州和汉中的潜在威胁。这种持续的军事压力,使得蜀汉在人才的配置上,更多地倾向于能够应对军事挑战的将才和能够维持后勤的官员。那些擅长宏观战略、经济建设或外交斡旋的人才,可能因为蜀汉所处的环境,其才能难以完全施展,或者其价值不那么容易被发掘和重视。
人才流动的双向选择: 在人才流动方面,优秀的士人往往会选择更有前途、更有发展空间的政权。曹魏拥有强大的国力、广阔的疆域和“唯才是举”的政策,对于渴望施展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更具吸引力的。东吴也凭借其稳定和富庶,吸引了不少人才。蜀汉虽然有“仁德”的政治理念,但其相对弱小的国力,以及北伐屡屡受挫的现实,可能会让一些更加务实或野心勃勃的人才望而却步,或者在权衡之后选择其他阵营。

政治制度与人才培养的差异:

蜀汉对“恩义”的强调: 刘备集团非常重视“君臣之义”和“兄弟之情”,早期追随者如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等人,对刘备有着极深的忠诚。这种“恩义”文化虽然能凝聚核心团队,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更加广泛和开放的人才吸纳。一些非核心的、新加入的人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获得完全的信任和重用,与早期核心团队的地位和话语权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诸葛亮的“集权”与“分权”: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事必躬亲,对政务和军务都有着极高的掌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和高效运转,但也可能存在“一人之下,万夫不载”的问题。一些有独立见解和卓越才能的官员,在事事皆由丞相定夺的情况下,其才能发挥的空间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当然,诸葛亮本身已经集成了非常多样的才能,对其他人才的“需求”可能也会有所侧重。
人才的“消耗”与“补充”: 蜀汉政权,尤其是其后期,人才的消耗速度相对较快。例如,关羽失荆州,张飞遇害,黄忠、马超、赵云等老将的相继去世,对蜀汉的军事力量是巨大的打击。而新涌现的人才,如姜维虽然能力不俗,但要完全弥补这些老将的空缺,还是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曹魏和东吴由于人才基础更雄厚,即使有损失,其补充能力也更强。

具体例子分析:

早期人才: 刘备早期确实人才不多,很多是依附于曹操、袁绍或陶谦等势力,后来才被刘备收揽。如诸葛亮是三顾茅庐请来的,庞统是在荆州与诸葛亮竞争后才选择加入。
中期人才: 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虽然都是杰出人才,但他们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在内政、经济、外交等方面,蜀汉显得有些单薄。
后期人才: 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然勤于北伐,但其影响力终究无法与丞相相比。而费祎、董允等人的早逝,也削弱了蜀汉内部的政治力量。与此相比,曹魏的司马懿、曹真、曹休、郭淮、张辽、徐晃等,东吴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甘宁、太史慈等,其人才梯队更为完整和持久。

总结来说,蜀汉得到的人才“最少”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从数量和人才结构的多样性来看,其确有不足。这并非仅仅归咎于刘备或诸葛亮个人的能力,而是由蜀汉政权从诞生到灭亡的整个历史进程、战略定位、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个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竭尽全力创造辉煌的“励志故事”,其人才的珍贵和闪光点,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刘备长期没有稳定的地盘。

在救陶谦前,刘备不过千余嫡系兵马。人才多了用不到也养不起。

或者刚刚认命一个县令或县尉。又跑路。人才没跑过,降了或被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虽然涌现出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耀眼的名将贤臣,但若以“得到的人才数量”这一维度来衡量,确实常常被认为不如曹魏和东吴。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蜀汉独特的出身、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战略定位以及人才本身的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占有如此重要且独特的地位,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却又环环相扣的因素共同造就。它像一颗镶嵌在汉朝和晋朝之间的璀璨宝石,虽然时长不长,但其光芒却穿越千年,影响深远。一、历史的巨变与社会的分裂:首先,三国时代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颠覆性的历史巨变。东汉末年,政治腐败、.............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差异,以及舆论关注度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历史、文化、体制、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发展与群众基础的差异1. 足球的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参与性:足球是全球最普及的运动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础.............
  • 回答
    要说三国里谁的粉丝阵营“最割裂”,蜀国粉丝确实常常被提及。这背后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它涉及了蜀汉自身独特的历史处境,以及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同受众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和情感投射。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蜀国粉丝好像总有那么点“站队”和“不满意”的意思。首先,得从蜀汉这个政权本身说起。.............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说蜀汉是三国里最惨的,这话不假。可要说它只有一个刘备,那可就太小看人了。想想看,诸葛亮、姜维,这俩人哪个不是名垂青史的大帅才?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更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北伐。可就这么两个顶尖的指挥官,怎么就没能让蜀汉活下去呢?这背后,门道可多着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的.............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好像真的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那种我们现在理解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性的“国史”记载。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史”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象.............
  • 回答
    说《三国杀》蜀国武将普遍较弱,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的心。要说“普遍”二字,还得结合不同版本和时代的背景来看,但整体而言,很多人会觉得蜀国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其他势力,这并非空穴来风。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AI味儿,就当咱们几个老玩家唠嗑。1. 牌差与过牌能力的.............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蜀国国力最弱却攻伐不停,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定位、军事实力、政治格局、人才储备,甚至是经营理念的根本性差异。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魏国:稳坐钓鱼台,守成之外的谨慎首先,得承认,曹魏在三国里确实是“地主”,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发达.............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大姓”,人口众多,影响力自然也非同一般。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你会发现,虽然李姓人数不少,但似乎没有涌现出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那样,能够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顶级巨星。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倒也并非偶然,而是.............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爱好者们常常讨论的一个现象。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看看为啥到了三国蜀汉这儿,讨论名将就容易“画风突变”。一、 战绩与史料:普遍的“晒”首先,你说介绍历史名将,普遍晒战绩、晒史料,这话说得太对了。这是历史评价的基石,也是最直接、最硬核的展示方式。 战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关于《新三国》和《赤壁》的争论,以及它们能否被称为中国的“史诗”电影,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新三国》的“翻案”呼声,以及对《赤壁》的相对沉寂,背后反映的是观众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咱们就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好好聊聊这两部电影,看看它们到底值不值得“史诗”这个称谓。为.............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