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志中记载蜀汉不置国史?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好像真的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那种我们现在理解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性的“国史”记载。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史”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象征,是统治者自我叙述、塑造形象、传达治国理念的重要工具。从官方角度来说,修史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其目的在于记录朝代更迭、政治得失、人物功过,为后世提供参考,同时也巩固当朝的统治。

那么,为什么蜀汉在这方面显得“不那么显眼”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而且是相互交织的:

一、 政治基础的脆弱与艰难求存

蜀汉政权的建立,本身就带着一股“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色彩。刘备起兵,名义上是继承汉朝的法统,但从实力上看,他始终处于弱势,面临曹魏和东吴两大强权的挤压。这种“寄人篱下”或者说是“偏安一隅”的生存状态,使得蜀汉政权的重心一直放在如何巩固统治、对外抗衡上。

你可以想象,在一个资源有限、人口相对较少、时刻面临外部威胁的环境下,修撰国史这种“大工程”的优先级,可能就没有那么高了。政权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运转,确保军队有粮饷,边境有防御,百姓能安居。修史,虽然长远来看很重要,但在生死存亡面前,它可能被暂时搁置了。

二、 人力与资源的局限

修撰一部完整的国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包括专门的史官、收集史料的渠道、整理编辑的团队,甚至还有抄写、装订、保存等一系列过程。

蜀汉作为一个相对年轻、规模较小的政权,在人才选拔和调配上,可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虽然我们知道诸葛亮、费祎、蒋琬、董允等一大批才智之士在蜀汉政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军事、政治、经济改革等更为紧迫的事务中。再者,那些能够静下心来,系统性地研究、撰写史书的人才,是否能够被充分地识别和启用,这也是一个问题。

三、 史料收集与保存的不便

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史料的收集是修史的基础。朝廷日常的公文、奏章、诏令、起居注等,都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蜀汉政权,尤其是在前期,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北方,而诸葛亮北伐期间,虽然有战事记载,但这些记载本身能否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被用于系统性的国史编撰,也需要打个问号。随着政权后期人才的凋零,以及最终灭亡,很多原始史料的流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四、 现有记载的侧重点

虽然我们说蜀汉“不置国史”好像是一种缺失,但事实上,蜀汉政权也并非完全没有历史记录。只是这些记录更多地体现在一些个人的回忆录、文集,或者是由其他政权(如魏、晋)在修史时,征引或编撰的关于蜀汉的内容。

比如,《三国志》本身,虽然是陈寿写的,而陈寿当时是魏晋时期的人,他撰写《三国志》时,自然要参考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史料。其中对蜀汉的记载,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当时蜀汉朝廷留存的官方记录,或者是在蜀汉灭亡后,晋朝官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比如《诸葛亮集》中的一些篇章,或者《季汉辅政》等,虽然不是“国史”的体例,但也是对蜀汉政治、军事、人物等方面的重要记录。

五、 为什么会有“不置国史”的说法?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对比。相比于魏、吴,蜀汉可能没有建立起一套像他们那样,由专门的史局或者史官来系统性地、独立地进行国史编纂和发布的体系。

可以理解为,蜀汉在建立其“国家叙事”方面,缺乏一个像魏国那样,从曹魏早期就开始有意识地经营历史记录,以确立和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那种主动性和系统性。

六、 现代史学家的解读

当然,现代史学家对“不置国史”的说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与其说“不置”,不如说“未能完成”或“史料残缺”。毕竟,修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积累和稳定的政治环境。蜀汉的短暂国祚,以及其最终的灭亡,都可能导致这项工作的难以完成。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即使没有一个独立的“国史馆”,但只要有官方的记录和档案,并被后人征引,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国史”。关键在于,这些记录的保存程度、完整性以及其在后世史学中的地位。

总结来说,蜀汉“不置国史”并非是说他们完全没有历史记录,而是指其在建立和维持一套独立、系统、完整的官方国史编纂体系方面,确实不如魏、吴做得那样“显眼”和“彻底”。这背后是其政治地位的艰难,人力资源的有限,以及历史进程的必然。

所以,当你看到《三国志》中对蜀汉的记载,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蜀汉政权,但也要考虑到,这些记载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一个更为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后人的补充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喵~~~~~~~~··



景耀元年,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三国志 后主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好像真的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那种我们现在理解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性的“国史”记载。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史”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象.............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 回答
    关于马云禄和吕玲绮,这两位在正史中确确实实没有记载的人物,为何能在三国题材的游戏和同人小说中如此活跃,甚至成为许多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挖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AI生成”的虚构,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创作逻辑和玩家/读者心理。一、 历史的留白与创作的自由首先,我们要明白,中.............
  • 回答
    关于董卓火烧洛阳后,直到191年四月才到达长安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精确到月份的详细时间表,但我们可以根据史书记载的事件和逻辑推断,董卓的行动并非一日之内完成,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1. 兵力集结与控制洛阳的巩固(190年2月至190年底): 纵火的破坏性与后续清.............
  •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我らが愛する三国志、その壮大な物語を紡ぎ出すには、確かに後世の筆に頼るところが大きい。しかし、史料が少ないからこそ、埋もれた真実を探求する面白さがあるというもの。もし一つだけ、書き残されなかった史実を推測しろと言われたら、私はこう考えたい。それは、「曹操と孫権、一瞬の密約」である。考えてみてほしい。.............
  • 回答
    赵云在正史《三国志》中记载确实较为简略,仅提及长坂坡救阿斗和甘夫人、斜谷之战等事件,但他在民间和文学中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成为忠义、勇猛的象征。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正史记载的局限性1. 史料的局限性 《三国志》是陈寿的史书,其记载受时代和视角限制。当时蜀汉政权对赵云的记载可能.............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首先,.............
  • 回答
    诸葛诞当年起兵反抗司马氏,在《三国志》中却鲜有负面评价,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其中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其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考量。他生活在晋朝,而司马氏正是建立晋朝的皇族。在这种情况下,陈寿写史,自然会对当朝的开国功臣,也就是司马氏及其党羽,.............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要说三国里谁的粉丝阵营“最割裂”,蜀国粉丝确实常常被提及。这背后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它涉及了蜀汉自身独特的历史处境,以及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同受众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和情感投射。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蜀国粉丝好像总有那么点“站队”和“不满意”的意思。首先,得从蜀汉这个政权本身说起。.............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虽然涌现出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耀眼的名将贤臣,但若以“得到的人才数量”这一维度来衡量,确实常常被认为不如曹魏和东吴。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蜀汉独特的出身、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战略定位以及人才本身的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姜维这位三国后期蜀汉的擎天柱,说他具备传奇戏剧性,一点都不夸张。他不仅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更是以一人之力在蜀汉灭亡之际,以近乎悲壮的姿态抵抗强大的曹魏,为蜀汉的“国祚”延长了许多年。按理说,这样的英雄人物,应当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事实却是,相比于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甚至张合、曹仁这些曹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说蜀汉是三国里最惨的,这话不假。可要说它只有一个刘备,那可就太小看人了。想想看,诸葛亮、姜维,这俩人哪个不是名垂青史的大帅才?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更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北伐。可就这么两个顶尖的指挥官,怎么就没能让蜀汉活下去呢?这背后,门道可多着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的.............
  • 回答
    吕布,这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其复杂的人品,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何吕布会被描写成人品有问题?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又为何会塑造出如此矛盾的人物?要理解吕布的人品问题,我们不妨从他那个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来一一剖析。出身背景:边.............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官职,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人物。若要问我最喜欢哪一个,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那些权倾朝野的最高位,也不是那些冲锋陷阵的军中猛将,而是那如同磐石般稳固,又如智者般默默运筹的——丞相。丞相,这个头衔,在我看来,是三国时期最能体现智慧、责任与担当的官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