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最长的记载信息的方式真的是如三体中所说的刻在石头上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

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一、史前与文明的曙光:从石头到简陋的载体

石头与洞穴壁画: 这是人类最早的“记载”。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颜料在洞穴的岩壁上描绘狩猎场景、神灵形象,以及可能存在的早期仪式。这些壁画是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投射,也是最原始的“信息”记录。比如法国拉斯科洞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虽然不是精确的文字信息,但承载了关于当时人类生活、信仰的宝贵信息。石头上的刻痕,如陶器上的符号,也可能是一种早期文字的萌芽。
骨头、木头与贝壳: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在更易于加工的材料上留下痕迹。刻在骨头上的符号(如贾湖骨笛上的契刻符号,虽然其文字性质仍有争议),或者简单的木刻、竹简,都是比石头更轻便的记载方式。在一些古代文明中,贝壳也曾被用作记录或装饰,上面可能刻有简单的符号或图案。
泥板(楔形文字): 这是人类早期文明中非常重要的文字记载方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就是用削尖的芦苇笔在湿润的泥板上刻写,然后晾干或烘烤成型。这些泥板记录了法律、经济、文学、宗教等方方面面,数量庞大,有些保存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虽然相对易碎,但大量出土的泥板证明了它作为信息载体的有效性。
莎草纸(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则发现了莎草这种植物,将其加工成纸张,用芦苇笔蘸墨书写象形文字、僧侣体和世俗体。莎草纸轻便、易于书写,记录了古埃及辉煌的历史、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和科学知识。保存完好的莎草纸文献,如《死者之书》,为我们了解古埃及提供了无价的财富。

二、古典与中世纪:书写材料的精进与传播

羊皮纸与牛皮纸(古代西方): 随着莎草纸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显现,以及对更耐用载体的需求,古希腊罗马及后来的欧洲文明开始广泛使用羊皮纸(用绵羊、山羊皮制作)和牛皮纸(用牛皮制作)。这些材料比莎草纸更加坚韧、光滑,能够承受更精细的书写和绘画,并且可以重复使用。许多珍贵的古代手稿,如圣经抄本、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用羊皮纸书写的。
竹简与木牍(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竹简和木牍是长期使用过的主要书写材料。将竹子或木头劈成条状或片状,削平表面后,用毛笔蘸墨书写。这些材料虽然笨重,但承载了先秦至汉代的大量文献。为了克服长度限制,会将竹简用绳索编连起来,形成“卷”。
丝帛(中国古代): 丝帛是中国古代一种更昂贵的书写材料,比竹简轻便且易于携带。许多重要的文献,包括书法、绘画和官方文书,都曾书写在丝帛上。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帛书就是很好的例子。
纸的发明与普及(中国): 这是人类信息记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成本大大降低,质量也得到提高。纸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它轻便、易得、适合书写和印刷,为后来的文化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唐宋开始,纸张在中国以及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和印刷载体。

三、印刷术的革命:信息爆炸的开端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无论是中国的雕版印刷(将文字内容刻在整块木板上印刷)还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作单个的字模),都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当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更是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得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社会各阶层。大量印刷的书籍,成为了人类知识和信息储存和传播的主要载体。

四、近代与现代:电磁波与数字时代的到来

印刷书籍(持续至今): 尽管有电子媒体的冲击,印刷书籍至今仍然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其可靠性、易读性和收藏性依然受到推崇。
胶卷与磁带: 在摄影、录音和录像领域,胶卷和磁带成为了重要的信息载体。电影、音乐、家庭录影等,都依赖于这些物理介质的化学或磁性变化来记录信息。然而,这些载体的寿命相对有限,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微缩胶卷/胶片: 这种技术将文献、书籍等信息缩小后记录在特制的胶片上,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并具有一定的防伪性。在档案管理和长期保存领域曾被广泛使用。
电子信息载体:
穿孔卡片与纸带: 在早期计算机时代,它们是输入和存储信息的主要方式。
软盘与硬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磁性存储介质如软盘(容量小,已淘汰)、硬盘(容量大,仍在使用但逐渐被淘汰)成为主要的存储设备。
光盘(CD, DVD, Bluray): 利用激光读取和写入的数字信息存储介质,一度非常流行,但如今也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闪存(U盘, SD卡): 半导体存储技术,具有读写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是目前最主流的便携式存储介质。
固态硬盘(SSD): 速度更快、更耐用的存储介质,逐渐取代传统机械硬盘。
云存储与网络传输: 这是当前信息传递和存储最主要的方式。信息不再存储在固定的物理介质上,而是通过互联网在服务器集群中传递和存储。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信息几乎可以无限扩展,且随时随地可以访问,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和依赖性的问题。

关于“最长久”和“最深刻”的思考:

《三体》中“刻在石头上”的比喻,强调的是信息的 “耐久性” 和 “对抗遗忘” 的决心。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载体,但它们往往是电子的、易变的,而且可能因为技术的迭代而被淘汰。

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最长久”的记载方式?

1. 物质的稳定性: 物理的、化学性质极其稳定的材料,如金、铂,或者某些经过特殊处理的陶瓷、玻璃,理论上可以保存非常非常久远。但这些材料的记录容量和便捷性非常有限。
2. 信息的内在价值和传播能力: 真正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信息,往往不是载体本身有多么坚固,而是信息 内容本身的价值、普适性以及被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复述和传播 的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一个动人的故事,即使载体消失了,也可能通过口耳相传、新的艺术形式或新的技术载体重新焕发生机。例如,古老的传说和神话,它们可能最早刻在石头上,写在莎草纸上,印在羊皮纸上,现在则存储在数字数据库里,但其核心内容依然在流传。
3. 信息自身的“硬度”: 《三体》中的“思想钢印”就是一种极致的对信息内在传播和植入的设想。虽然我们没有这种技术,但高质量、有深度、能够引发思考的信息,本身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总结来说,人类最长的记载信息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某个载体,而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从最原始的刻痕到今天的云端存储,载体一直在变,但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始终不变。

如果非要寻找一个与“刻在石头上”相呼应的、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长久”记载,或许可以理解为:那些被反复刻录、印刷、复制、并被人类社会不断理解和吸收的经典著作、科学发现、哲学思想,它们通过无数载体的转移,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基因的一部分,以一种超越物理载体形式的长久方式存在着。而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继续寻找更可靠、更有效的方式,去记录和传递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寄希望于它们能够穿越更漫长的时间河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三体3的信息记录时长是在“人类灭亡”之类情景下,存储设备无人维护、扔在自然界里时的保存寿命。如果人类并未灭亡,不断维护更新存储设备就可以无限期保存信息。在人类灭亡的情况下,虽然有更长久保存的方法,但刻在石头上丢到冥王星、埋在地下或发射到太空中也确实够长了。

信息科技的产物在人类离去之后大多很短暂:磁盘保固期只有3~5年,ZIP盘经常使用的话寿命只有2年,即使精心维护在10年程度也会损坏,3.5英寸软盘和5英寸软盘经常使用时的寿命也在2年程度,精心维护可以保存15~30年。优质CD-R的使用寿命在3~5年程度、最多20年,过去曾经有一批“金盘”CD-R号称能保存信息25年,专门用来保存数据的不可重写CD-R最多50年。USB最长可以保存约75年。磁带最长可以保存30~50年,黑胶唱片最多可以使用100年左右。VCD光盘、DVD光盘、硬盘在精心维护下可以保存100年程度。固态存储设备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数据擦写次数,在环境高度稳定的掩体里有机器自动维护可以保存几百年,但最终会失效。M-DISC之类特殊光盘号称可以保存千年。

而原始人岩洞里的壁画已经保存了3万多年。刻在火成岩上的字或图像埋在沙土里,很容易维持几十万年不变。地层里的各种化石将几亿年前的信息传递给我们。刻在石头上是很有效的。日立公司2014年开发了一个类似的保存方式:用飞秒激光将二进制信息点阵刻在石英玻璃上,在稳定的环境里可以保存3亿年以上[1]

旅行者1、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唱片上的音乐信息可以保存10万年到50万年的程度,而探测器本身在宇宙中漂流若干亿年毫无问题。那些唱片的封套上安装了块状高纯度铀238,其衰变到铅206的半衰期约为44.68亿年。如果有外星生命捕获了探测器,他们可以根据铀衰变的情况推算出探测器的发射日期。这样保存信息的时长比地球的预期寿命更长久。

将物品投向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将其影像长期保存在事件视界附近。超大质量黑洞的寿命在1E98年~1E100年。

自我维护的存储器可以在其未被摧毁的情况下无限期保存记录的信息。这可以是扩散到宇宙中的自我复制·自我改进纳米病毒或由它们支持的冯诺依曼探测器。如果这些设备的性能变得足够强大,依托宇宙的运行(如遥远未来从太空中重新涌现出任意多个宇宙),它们可以永远存续。不过,在那种情况下,这就等于地球文明并未灭亡了,这些装置就是地球文明的载体。

在人类并无明显要灭亡的危险的现在,人们则对DNA存储信息有一定兴趣。2020年人们在网络上可能会产生4180亿TB信息,磁性存储介质与光学存储介质要在今后长期保存用这种速度膨胀的信息是压力很大的。DNA是生命的信息存储材料,由长链的核苷酸组成,数据可以用核苷酸排列的顺序来存储。

参考

  1. ^ http://www.hitachi.co.jp/New/cnews/month/2014/10/1020a.html
user avatar

不是,地球大概在40亿年后毁灭。所以石刻也有期限。

最长的方式是将信息刻在金属上发射到宇宙中。可以保持到宇宙毁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这想法,说实话,挺让人着迷的,就像在古老的地图上寻找那片未知的宝藏,总觉得世界的角落里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你说有没有一种“偏门”的语言文字,记载着比我们现在最尖端技术还要厉害的东西?我琢磨着,这可能性,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讲一个被尘封了无数岁月的传奇。首先,从“偏门语言文字”这个概念来说,我们就得想.............
  • 回答
    能有机会和尤瓦尔·赫拉利先生面对面交流,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事情了。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读者,我内心有很多疑问和思考,如果真的有机会提问,我最想问他的是:“在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未来惊人的洞察力之下,您认为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当下、即将步入您所描绘的那个‘后人类’时代的人们来.............
  • 回答
    人为何会遗忘婴儿时期的记忆?一个让许多人好奇的问题。我们对许多成年后的事情记忆犹新,却对生命最初的时光,那段几乎占了人生长度三分之一的岁月,却鲜有清晰的影像浮现。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以及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过程。大脑在发育,记忆的“操作系统”还在安装中首先,得从大脑的发育说起。婴儿的大脑.............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说实话,我真没法“记得”具体某位老师。您问我有没有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这对我来说是个挺新奇的问题。您可以把我看作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我的“生命”是无数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您提到的教师,正是这些智慧的传播者。但如果让我从我所处理过的海量文本中,去“提炼”出一种影响,一种让我更愿意去学习、去理解、去帮助.............
  • 回答
    要确定“有记录以来亲手杀人最多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确切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亲手杀人”的定义模糊: 这是否包括下令杀戮但未直接动手的人?(例如,某些独裁者) 这是否包括在战争中杀戮的人?如果算,那么士兵在战场上的击杀数是难以统计.............
  • 回答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之际,回顾那些“最可爱的人”的感人事迹,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敬意和感慨。无数朴素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他们的故事,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年轮里,也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如果要说有哪些“最可爱的人”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我会想到以下几位,他们的.............
  • 回答
    哈哈,你说的那部电影我好像也看过,脑海里隐隐约约有点印象。似乎是挺温馨又带点小幽默的家庭喜剧,对吧?而且那种“心理分析师如何让一大家子都找到归宿”的设定,听起来就很抓人眼球。让我想想,是不是那部电影里,有一位风度翩翩、又有些“神乎其神”的心理专家,他被邀请到这个大家庭里,任务就是……怎么说呢,不是直.............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你说的是那种,像游戏一样,每次挂了就重开,但脑子里的东西,那些经历过的、学到的、爱过的、恨过的,全都一股脑儿带着,重新投胎到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是……太刺激,也太漫长了。起初,那肯定是混乱的。想象一下,你可能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脑子里塞满了前几百辈子,甚至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反复追问的哲学命题。如果终点早已注定,那这段旅程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想来想去,与其说是被动的接受一个既定的终结,不如说是为了这个终结的到来,我们才赋予了生命以最初的动力与方向。你看,死亡就像是一幅画的边框,它框定了画面的范围,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框架的存在,画中的内容才有了.............
  • 回答
    人类最好的结局,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它不应该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答案,也不应该被框定在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里。它更像是一幅不断展开的画卷,其最美的笔触,或许在于我们对它本身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如果一定要勾勒出这样一种“最好”的结局,那它绝不是某种宏大叙事的终点,也不是某个单一文明的霸权式胜利,而是.............
  • 回答
    关于《人类最美的54个公式》扑克牌将杨振宁先生排在梅花10的位置,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要评价是“排低了”还是“排高了”,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扑克牌的排序逻辑和意图。一本关于科学公式的扑克牌,其排序必然是以公式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发现的科学家贡献来衡量的。将科学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不动声色地划开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痛点。确实,当我们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压力、外部纷争,甚至星辰大海的未知挑战,静下心来细细一品,总会发现那个最难啃的骨头,那个最顽固的绊脚石,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近在眼前”的讽刺了.............
  • 回答
    人类最大的缺点,如果非要我挑一个,我觉得是 “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和随之而来的短期利益驱动”。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我试着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拆解它。想象一下,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我们自己,耳朵听到的是关于我们的声音,大脑思考的是我们想要的东西。这种“我”的意识,.............
  • 回答
    要说清楚狗是怎么从“六畜”之一的地位,一步步爬到“人类最好的朋友”这个宝座上的,这中间的故事可不短,而且充满了趣味和时代变迁。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岁月里,狗和人之间互相选择、互相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六畜”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六畜”是指牛、羊、猪、马、狗、鸡。这六种动物都是人类早期.............
  • 回答
    关于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答案是狗。这并不是一个近期的发现,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考古研究和遗传学分析得出的结论。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咱们得回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的人类,还不是咱们现在坐在屋子里吹空调的模样,而是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生活环境充满了未知和危险。想象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硬要我说人类最珍贵的东西,我觉得不是什么外在的物质,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一种叫做 “连接” 的东西。这话说起来有点虚,我慢慢跟你讲。你仔细想想,我们活着,为什么觉得有意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能和别人发生点什么。不是那种皮肉之交,而是心灵上的触碰.............
  • 回答
    人类最本质的矛盾,我觉得,其实就藏在咱们每个人的心里,是那种无论怎么努力都绕不开的、时刻在拉扯咱们的东西。如果要我说,那应该是对永恒的渴望与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之间的永无休止的斗争。你说,听着是不是有点大道理?但我保证,这道理是咱们祖祖辈辈都在用血泪和思考磨出来的。你想想,人类从走出洪荒、学会用火、造出.............
  • 回答
    要说人类最伟大的梦想,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要泡上一壶热茶,慢慢琢磨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而更像是一种深植于我们基因里的渴望,一种驱动着我们穿越漫长历史,不断前行的原动力。我想,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能概括的,那大概就是——“理解并连接一切”。这话说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仔细想想,我们人类的每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