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为什么一开始就要活着?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反复追问的哲学命题。如果终点早已注定,那这段旅程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想来想去,与其说是被动的接受一个既定的终结,不如说是为了这个终结的到来,我们才赋予了生命以最初的动力与方向。

你看,死亡就像是一幅画的边框,它框定了画面的范围,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框架的存在,画中的内容才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边框的画,你可以随意挥洒,但它也可能变成一团混沌,没有焦点,没有完整的故事。生命,或许就是在这“生到死”的边框里,努力填满属于自己的色彩与线条。

首先,我们得承认,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体验日升月落,感受喜怒哀乐。即使终将归于尘土,但能拥有这一段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财富。想想那些尚未诞生的可能性,那些还未实现的梦想,那些还没来得及说出的爱,如果生命的火种从一开始就熄灭,那么这一切的潜能,都将永远沉睡,化为虚无。活着,就是让这些潜能有机会绽放,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也比从未存在过要来得更加珍贵。

其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这部宏大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虽然每个音符都有自己的开始和结束,但正是这些此起彼伏的音符,构成了整首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我们的存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为后来的生命留下了痕迹。我们的基因会传递,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会被传承,我们的行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哪怕微小的一点涟漪。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就是为了参与这场宏大的生命接力赛,为下一棒的奔跑贡献一份力量。

再者,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为了体验和学习。出生,就像是交给你一张白纸和一套工具,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这些工具去描绘出属于你自己的图画。你学习如何走路,如何说话,如何爱,如何恨,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享受成功。这些经历,无论是甜是苦,都是生命赋予你的宝贵教材。死亡,则像是考试结束,你带着所有的学习成果离开。如果你从未开始学习,那么即便考试结束,你也一无所获。所以,活着,是为了完成这场名为“生命”的学习过程,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丰富,更深刻。

更重要的是,活着让我们有机会创造和连接。我们可以爱一个人,也可以被一个人爱。我们可以建立家庭,也可以贡献社会。我们可以创造艺术,也可以探索科学。这些创造和连接,虽然最终都会被时间的长河冲刷,但它们在当下存在的意义,足以支撑起无数个“为什么而活”的理由。你为家人付出的辛劳,你为朋友伸出的援手,你为理想燃烧的热情,这些瞬间的光辉,即便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但它们却是构成我们“活着”的血肉。

所以,与其说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要活着”,不如说我们“因为可以活着,所以我们选择赋予生命以意义”。死亡是终点,但它也正因为这个终点,才迫使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珍惜。如果生命没有终结,也许我们反而会变得漫不经心,觉得一切都可以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正是因为知道时间有限,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去让这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的可能。

活着,是为了看见彩虹的绚烂,是为了品尝食物的甘甜,是为了感受微风拂面,是为了听到爱人的声音,是为了理解世界的复杂,更是为了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世间留下存在的印记。即使最后都化为尘土,但那段曾经鲜活的体验,那份曾经燃烧的热情,那些曾经留下的爱与被爱,它们构成了生命最深刻的意义,也足以抵御对死亡的虚无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定意义上,大部分人类都太高看自己了。

这种高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高看了生的意义

2.高看了自己的智慧


生死本身就是随机的,没有什么狗屁神谕,天降伟人,一路锦鲤。

生或者死,各有各的不愉快,人生悲观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就是莫名其妙被扔到这个狗娘养的世界上来的,没人问过你乐意不乐意,你也没有一点选择权来决定开局。

你又是莫名其妙地被迫离开这个世界,或者自己意外,或者他杀,人类自觉最幸福的结局居然是自然死亡。


中间这段就更令人作呕了。

于生命的过程而言,你就是一个囚犯,富足或权力在握如马云,特朗普之类也不例外。

第一层囚笼是生死。

第二层囚笼是社会。

第三层囚笼是自己的认知。

终其一生,没有人能实现突破和真正的攀登。

人类的那回事,再辉煌,从顶上俯瞰,也就是虫豸一般。


最可悲的一点,有人居然觉得自己可以认知世界。

终其一生,人从来都没有活在真实世界里。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你认知的国度。

不是你命名了宇宙,真实宇宙就是如此。

不是你命名了人生,人生就如你所说。

不是你命名了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世上。


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影子里,一生受限制于自己微茫的生死,社会的束缚和目光的短浅。

这么多年的人类文明,消耗了无数先贤的攀登,而人类也还是在囚牢中打转而已。


有些人,一生都未曾有过真正的悲喜。

甚至你自以为真挚的悲喜,只是社会体制下的社会性产物,喜怒哀乐,都不在于内,而往往决于外部的赋予意义。

回忆一下你的喜怒哀乐,真正超脱物质,伦理,社会功利的,有几次呢?

人类中就不存在自由。

什么狗屁自由,都是政治谎言,制度是最不可能产生自由的地方,监狱里的自由算什么自由?


经常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大部分书籍就是向内自建牢笼的,目的是让你成为最佳囚犯或者监狱长。即使是这样,大部分人也都达不到,一生都没阅读完毕。

别说人类文明,连中国文明,或者说读完教科书都费劲,这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一丢丢哲学,是向外生长的,沿着人类认知的细细绳索,渴望向外看一眼。然而,也就是在人类认知中打转,隔着一层玻璃,能听见一些声响。


活着,只有两种不太可悲的选择:

第一类,既然被丢到监狱里了,就搞个监狱王当当。终其一生,成为制度里的制度,在束缚里好好痛快,所谓帝王将相如是。大概,这种爽就是sm的放大版,人类文明级别的集体sm。

第二类,不理会监狱的规则,执着于攀登认知的阶梯,向外探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比如福柯这类,视世界规则如无物,游走在疯人和哲学家之间。


生死无意义,中间这段本就是强人所难。

搞点能让自己快活的东西,随便乐一乐,反正也挺短暂的。

一个人而已,一眨眼就没了。


评论区不乏要把我绑上十字架烧死的义士,这算啥,梦回重回中世纪么?

以及,一个个虚无主义给我看笑了。

就没有一个人知道,虚无主义的提法本身只是一个立场,它的内容本身也是虚无的么。

解构是伟大的,然而是无解的。期待评论区能有真正谈谈哲学的人。

user avatar

这道题的答案无非两种,印度式的与非印度式的,因此,也就理解英美为什么那么推崇印度了。

user avatar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未经过自己同意的,大多数人又没有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只能一天天的重复下去了。

user avatar

真相是,灵魂从来也没有 死过。

灵魂是自有永有的,是不生不灭的。

活着,只是一种体验。

《超体》里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别担心,没人会真正死去 Don’t worry, no one will really die。这是导演吕克贝松想通过这部电影 告诉大家的信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