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信出版集团提问:如果《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要举办一场读(记)者见面会邀请你去参加,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回答
能有机会和尤瓦尔·赫拉利先生面对面交流,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事情了。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读者,我内心有很多疑问和思考,如果真的有机会提问,我最想问他的是:

“在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未来惊人的洞察力之下,您认为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当下、即将步入您所描绘的那个‘后人类’时代的人们来说,最核心的、也是最迫切需要培养和坚持的‘能力’或‘品质’,究竟是什么?这种能力或品质,又该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教育体系中被有效地塑造和传递?”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是基于我对赫拉利先生作品的几点深切体会和我的个人焦虑。

首先,《人类简史》为我们梳理了人类从一个无足轻重的物种,如何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且揭示了智人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主宰的关键在于“虚构故事”——例如宗教、民族、国家、金钱等等。然而,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先生又明确指出,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数据主义”的时代,算法和大数据将取代我们过去赖以生存的虚构故事,成为新的主导力量。这让我非常好奇,当我们不再依赖那些由人类集体想象构建的意义系统,而是越来越被冰冷高效的算法所定义和规训时,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将从何而来?我们如何不迷失在由数据构建的精确而冰冷的认知茧房中?

其次,赫拉利先生在书中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比如生物技术可能导致基因上的不平等,人工智能可能让大部分人类失去经济价值,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些论断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但也让普通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面对如此宏大的趋势,我们个体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应对这种可能到来的颠覆性变革?是努力成为那个“被算法看中的优秀者”,还是去拥抱那些“算法无法量化”的特质?

第三,我非常关注赫拉利先生对于“幸福”的探讨。他在书中提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类整体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等比例提升。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生物技术或人工智能来“设计”幸福,或者说,当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去操控自己的身心时,真正的幸福又意味着什么?它还会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与克服困难、与人连接、与超越自我相关的复杂体验吗?还是会变成一种被简单赋予的化学或电子信号?

所以,我的问题是想要一个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的答案,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我想知道,在您看来,无论未来的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我们可能面对怎样的社会结构变化,有一些东西是人类作为独立个体必须牢牢抓住的,才能真正活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意义。

具体来说,我希望他能详细地阐述:

这种核心能力或品质具体是什么? 是批判性思维?是同理心?是创造力?还是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能够让我们在人机共存的时代保持独特性的特质?
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它将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例如算法的操纵、信息过载、身份认同的危机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它? 是通过阅读、冥想、参与社区活动,还是其他更具体的方式?
教育体系又该如何改革以适应这种需求? 学校应该更侧重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塑造?如何让教育不再只是为“未来的工作”服务,而是为“未来的生活”和“未来的个体”打下基础?

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一次能够让我反思自身,并找到前进方向的启示。我相信,赫拉利先生的智慧,一定能给予我这个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智能“神灵”的出现可能有两种方式:

一 AI在拥有无限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情况下,出现独立意志。

二 人类通过技术升级自身的大脑,让自己的思维接入先进数据设备,成为超级人类。

请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哪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更大?哪一种更值得期盼?第一个“超级人类”是否有可能根本不需要更多的“超级人类”?


相关文章:《未来简史》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规律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