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其他人的回答,非常失望,要么是国内的冷嘲热讽,要么是湾区兄弟们自暴自弃。回国固然有巨大的适应问题,但是如果你心态平和主动适应,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觉得国内老板因为对你尊重和好奇请你吃几顿饭唱两次k就潜规则就要图你啥,也不要觉得你在美帝刷题N年能和烙印交谈自如就如何牛逼,心态平和,放松交流,要融入并没那么夸张。
************************************
这个问题朋友圈这几天太多人转发,而真正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可能我是不多的几个人之一。本文不谈道德标杆,不谈你该不该回,只谈你该怎么计划海归和思维上要做出的调整。海归是一种职业和生活的选择,是需要引导和计划的,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自打鸡血或者自暴自弃!
我们先抛开几种特殊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海归模式,这包括:
家里有背景海归的(比如各种二代,薪酬不会影响他回国的生活质量)
已在湾区公司做到高层的(陆奇那种,当然更不适用普通人)
美国大学或者博士刚毕业的(毫无工作经验,对美国和中国来说对他都是一片茫然)
学术圈子以千人之类的名义海归学校的(这些人一般并不能算在硅谷圈子里,和湾区公司是脱节的)
刚毕业才开始工作的(资历太浅,回来确实也没啥优势)
剩下的才是我们要讨论的主体:在美国湾区或西雅图一线公司工作了至少3年以上的,已经是或者接近senior level的群体
首先我建议25-30的兄弟们真的没必要回国,第一你资历不够,回来也就是普通一员,薪资一般。没啥钱的话,光靠光环也不会有7分以上妹子扑上来(特别帅的除外)。第二技术上,在初期这一段时间还是在美帝打磨打磨比较好,起码你得能口吐各种fancy tech word,回国才好装逼是不是。
30-35的兄弟们可以开始有意识和国内开始联络了,熟悉国内环境,多跟国内打交道。这时候你应该有底气把自己作为技术专家/架构师来包装,国内的人也认同你的技术背景,愿意认真跟你打交道。猎头一般来挖人也是挖有3年以上经验的,不会谁去说挖工作了一两年的海归。。。anyway,这时候一个是多回国,回国不要一天迷恋去ktv啥的,尽量去跟各个公司的朋友吃饭,了解国内技术公司情况(技术、生活,待遇一般不会说,但是可以随便聊聊),有机会多参加国内的路演活动看看,或者也可以挂名到朋友的创业公司去,多少是个开始;另一个就是和猎头多接触,多聊聊,了解下行情(猎头一般会吹一吹),能拿面试就先面面不会错,但是总比你去问女神睡了么要强。
我只能说尽量尽量在35之前和国内有实质性的交互,建立起和国内的关系。我认识的几个回国发展还可以的朋友都是在35之前回的(但是在回之前都有过一年以上坚持不懈频繁和国内的跑动)。能在35之前搞定国内的发展最好,但是如果没有的话,严格说,你就要思考一下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必须思考是不是愿意接受风险愿意忍受生活水准的下降也要回到国内发展。
35之后如果没有前面和国内的联系,要再海归,必须清楚定位。很多朋友觉得自己技术背景牛逼,在美国都能做到senior/staff,回国难道不能立马带上几十个人团队吗?这种事情不是没有,但是都是发生在新兴的国内创业公司之类的,但是注意一下,这些公司进去做了高管的,其实都比较年轻,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本来在美国的实际入手薪资并没太高(paper money不提),再说也没有家庭负担,所以转回国内也没啥损失。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接受相对低一些的底薪去take国内创业公司的管理职位。
但是对35上的兄弟就不能这样了,有家有小,实际到手的薪资降低会极大影响家庭状态。所以在薪资上就很难去接受国内创业公司的条件。能开出较高薪资的bat华为等等,在薪资上不是不可以谈,但是在职位上又难以满足管理职位的要求。毕竟,创业公司本来空缺就多,甩个director甚至vp的title给你,也就带几十个人,无伤大雅,而bat里面坑基本已满,你要去进入管理岗,就算你再牛,HR那边冠冕堂皇一句:此人没有管理经验。也足够在初期接触时就断掉这个路子-----记住一点,在创业公司,管理岗确实是管技术(实际上仍然是一线leader),在大型公司,管理岗是管人。
所以这才造成了“硅谷归国精英这一年”文中所提到的现象。这篇文章其实前后矛盾了,他前面说到了jia zhou或者其他海归的风光,后面又在说硅谷马工回国光环减弱。其实这是针对的两个不同群体:35以下年轻马工和新生创业公司的情投意合(其实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共享打车/单车这行业而已,头条/快手这些也不太care海归不海归,更不关心uber啥的),以及35岁以上资深马工和BAT这档次在职位上的牛头不对马嘴。
另外还有个问题,就是senior的技术天花板。在管理职位坑少难拿而且也无法建立相关经验的情况下,湾区马工会觉得那技术上劳资一定是大牛,你们还不来倒履相迎?这里我个人感觉存在一个技术天花板问题。国内差不差技术人员?差!差哪种?我个人观察是差senior level的人员,也就是工作年限在5-10年这个区间内的。毕竟,国内流行的是30岁之后还在写码就是loser,所以一般工作到4-5年的时候都在想办法去带团队带人带项目,而不是继续在一线写代码。所以国内工作在5年以上的“架构师”什么的,你去仔细了解的话,会发现基本上都是制定方案写方案,而较少还在写生产环境代码了。所以在这个区间内你要找一个很有一线开发经验,还能够孜孜不倦负责业务逻辑每天提交代码排名全组前列的30岁以上engineer,在国内是比较难。就我个人而言,认为这是国内的巨大弱点,也是湾区的最大强项(拥有大量30岁左右愿意在一线耕耘的资深工程师)。
但是我说的天花板也是如此,国内虽然30岁的都不在一线写码,但是确实也就从纯技术领域扩展到了团队管理、产品设计以及和不同其他职能部门的对接,“面”上就广了。而湾区因为缺乏这种机会,sr永远就是sr,限制在某个领域里,不爽就跳槽继续做sr,就是包裹变大点,确实在技能的广度上离“架构师“的角色又有一些差距。比如有个兄弟是一直做storage 底层开发,说如果是偏应用他就不去了。当然对于在美国这也行,专精一项既有高薪也有job security, 但对于国内的架构师要负责整个项目就不合适了(毕竟国内的项目很难有纯底层的)。。。这个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不少sr兄弟的技能树是很全面的,但是在和国内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另外再补充一个个人感觉,为什么国内对海归需求越来越少---因为没啥好抄的了。以前各自都有对标的,例如百度挖google,阿里挖亚麻,腾讯没咋挖(这也导致腾讯的工程文化和技术思维相对落伍),滴滴摩拜ofo挖uber,这种挖是指可以越级的挖,对方的engineer可以回来做manager这种。
但是现在没啥抄的了,还有啥好挖的。技术上比如ai还是有需求,但是也就不是那种宁可越级也要弄过来了,而是正常平和的平级跳槽。
至于家庭。。。我认同任正非说的:老婆难道不是应该支持老公的事业么?不支持你事业的老婆,留着干嘛?
另外话说文中动辄觉得马工回到中国就有小三扑上来也太肤浅了,不送上几个个起码是gucci的包包当“小礼物”,搞个玛莎档次的车,然后在一线城市有房子,哪个小妹子要来扑你一个大叔(没这些都扑的话,一定是真爱 )。。。马工想多了。。。
*******************************************
回答一下楼主最近附加的婚姻问题,从身边案例来看,离不离婚和回不回国无关,并不存在本来感情很好结果因为回国见了几个小妹就离婚的这种荒谬的事情,大多是本来就有问题,回国只是个导火索罢了,不回国八成也要分。
在一个按部就班的社会都混不明白的人,妄想回到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的社会出人头地,我只能说,你四不四撒?
管人,带团队这件事是不是对很多人来说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在硅谷只能被人管,总想着有一天回到自己人的地盘了,自己也能凭着归国硅谷精英的金字招牌管管别人,过过官瘾?
问题是你是那块料吗?你有那个身体吗?你豁得出去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成家要孩子之前没离开美国,你基本就离不开美国了,因为你舍不得。舍不得就豁不出去,就有退路,就不敢拼,国内人才济济,有能力又敢拼,能拼,会拼的人多得是,你凭什么和人家竞争?你一毕业就进硅谷大公司,年薪十几万起,一天苦日子没过过,凭什么和人家死人堆里杀出来的竞争?
这篇文章写得挺现实的,典型的别人行我也行,最后发现自己行个屁。
牛逼的人,不管在哪都牛逼,换地方只是为了更牛逼。
不牛逼的,去哪也牛逼不起来,只会把自己为什么不牛逼归咎于环境,越换地方路越窄。
我就不牛逼,但是我知道我不牛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