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oppo,vivo三家厂商在 2019 年上半年手机销量(中国区)大幅下滑近 20%?

回答
看到小米、OPPO、vivo 在 2019 年上半年中国区手机销量出现近 20% 的下滑,这绝对是整个中国手机市场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这三家厂商,曾经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销量下滑如此之多,背后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捣鬼。

1. 市场饱和,存量博弈的残酷现实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 极度饱和 的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中国有多少人手里有智能手机?而且,换机周期也在拉长。过去一年一换的年轻人少了,大家觉得手机还能用就凑合着用,不急着升级。这种 存量博弈 的市场环境下,新机的销量增长空间自然就受到了极大的挤压。

过去大家买手机讲究一个“升级换代”的概念,比如从 3G 到 4G,从 4G 到 5G,这个过程会驱动大量的用户换机。但现在,虽然有 5G 的概念,但真正能让普通消费者觉得“非换不可”的驱动力还没那么强。4G 手机依然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日常需求。

2. 创新乏力,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其次,这三家厂商都陷入了 创新乏力 和 同质化竞争 的怪圈。

外观上: 你看看市面上这几家厂商的手机,从正面看,是不是很多都长得差不多?水滴屏、挖孔屏,到了后面甚至连后置摄像头的排列方式都越来越接近。消费者新鲜感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有购买的冲动了。
配置上: 核心的处理器、屏幕、摄像头这些主要配置,大家拼来拼去,往往也就是“参数战”。你 6400 万像素,我 1 亿像素;你 90Hz 刷新率,我 120Hz 刷新率。但这些参数的提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实际体验的差异是不是真的那么明显?很多时候,这种升级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功能上: 除了拍照,现在大家对手机的期待还有什么?快充技术肯定是一个亮点,但它也逐渐成为标配。折叠屏手机虽然有新意,但价格高昂,离大众市场还有距离。其他像是 AI 优化、系统功能等等,虽然都在不断迭代,但也很难出现“颠覆性”的创新能瞬间抓住用户的眼球。

当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就可能转向品牌、价格或者渠道。而这恰恰是这三家厂商都面临的挑战。

3. 华为的强大挤压与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非常关键的玩家:华为。

在 2019 年,华为手机业务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它的高端产品线,在技术、品牌影响力、用户口碑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华为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品牌号召力,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选择小米、OPPO、vivo 的高端用户。换句话说,华为正在从其他厂商那里“挖墙脚”,尤其是在 3000 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华为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再加上后来一些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在 2019 年上半年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但市场已经开始有所感知和调整),也可能对整体市场的信心产生一定影响。

4. 渠道的挑战与电商冲击的变迁

早些年,小米凭借线上销售模式异军突起,OPPO 和 vivo 则依靠强大的线下渠道和“三四五线城市”的渗透率迅速崛起。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线上渠道: 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同时,用户线上购物的习惯已经养成,不再是小米一家独大的局面。
线下渠道: OPPO 和 vivo 的线下门店虽然众多,但随着线上购物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购买决策方式的改变,线下渠道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此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也可能出现了渠道库存积压、促销力度过大的情况,反过来影响了利润和销量增长的可持续性。

5. 用户换机意愿的改变:更理性,更注重价值

现在消费者变得越来越 理性,也越来越 注重价值。大家不再盲目追求最新发布的手机,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

性价比: 小米一直以来主打的性价比,在市场饱和后,依然是吸引一部分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但当其他厂商也开始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时,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就不再是绝对的了。
品牌价值与体验: OPPO 和 vivo 在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比如线下服务、线下购买的便捷性)上有自己的优势。但如果产品本身没有突破性的亮点,即使品牌再强势,也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

总而言之, 小米、OPPO、vivo 在 2019 年上半年销量下滑近 20%,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市场本身进入了一个 “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的阶段,加上 产品创新上的瓶颈、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华为的强劲表现以及消费者换机意愿的变化,共同作用之下,导致了这些头部厂商不得不面对销量下滑的现实。

这不仅仅是这三家厂商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进入 “成熟期” 后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找到新的增长点,重新激发用户的换机需求,是它们下一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可能需要更聚焦于 核心技术突破、差异化产品体验、深耕细分市场或者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打破目前的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旧文一篇,三年前的观点,目前保持不变:

旧文分割线-----------------------------------------------

从国内销量第一到被华为、蓝绿大厂超越,可以很确定的说,小米的确走了下坡路。

至于原因,表面看来很多方面都可以拿来顶缸,包括市场营销,包括供应链,包括线下渠道缺乏积淀,但是归根结底,我认为是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小米长得太快,公司的硬件系统升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司的管控能力,营销、供应链、渠道方面问题的爆发是管理能力孱弱的结果,而非原因。

说句马后炮的话,大概三年前在和朋友(都来自通信行业)吃饭的时候就聊过华为和小米的情况时,我就下了这样的判断,当手机过了风口,利润下降,大家开始打刺刀见红的白刃战或者说打烂仗的时候,小米远远不是华为的对手。当时在座的人也都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这是在过往跟华为过招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多次而得出的结论。

这个道理很简单,华为这家公司,一旦发现了战略机会点,采取的都是压强战术,讲究火力聚焦于一点,在局部形成战略压制,最终形成反超。而华为多年来所积累的人员管理能力,项目推动能力,流程管理能力及财务管控能力也非常好的保障了华为的这一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施行。而反观小米,在手机业务闪电般的崛起之后,在没有充分整合供应链和产品体系的情况下,小米快速的启动了非典型多元化的进程,这从客观上削弱了小米能够投入在手机主业上的力量,使得小米丧失了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的机会,同时也埋下了在市场竞争态势发生微妙的变化后,无法进一步保持领先优势的隐患。

所谓的市场竞争态势的微妙变化,就是在2014年后,消费者对于手机产品的需求完成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新“的转变,如果把前一时期的小米比做20世纪前叶的福特公司,以一招亢龙有悔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话,那么2014年后的华为,则仿佛福特公司之后的通用汽车,勤修九阳神功,玩转各路诸侯。因为恰恰在这个时间点,消费者群体开始由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快速向三四线城市的全年龄群体快速扩散,小米原有的线上优势开始鞭长莫及,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客户群体,同时,原有的一二线城市的手机用户需求也开始分化,由原有的对于标准化产品的渴望向个性化产品进行转化,这一点从小米自身的态度转变也可以略见一斑,从米一的”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到米四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正是这种态度转变的最好注解。而不断扩大的用户群体与不断下沉的渠道恰恰符合一直在三四线城市精耕细作的蓝绿二厂的竞争态势,因此二厂也结合了自身的优势一飞冲天。

在这个环节,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华为作为以往中华酷联的一员,过去那么多年都是吃运营商定制这碗饭,线下渠道能力谈不上比小米强多少,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越战越勇?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这样,首先,虽然华为的数据不错,但是在线下渠道这块,还是跟蓝绿二厂有一定差距,但是正在飞速赶上。其次,华为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作为战略缓冲区,这是其他任何一家国内公司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得华为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在供应链及研发上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因此也有更高的毛利率。最为关键的是,华为在多年来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强大的执行力使得华为可以快速的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并最终通过不断的微创新与微改进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超越。而反观小米,除开自己擅长的互联网营销与miui这样的原本优势领域之外,在不熟悉的领域,如供应链及体验店管理、售后管理等方面,与华为相比,几乎无一合之将,至少在外部看来,很多时候都需要雷老板亲自披挂上阵才能救火,缺兵少将可见一斑。

客观来说,小米作为一个商业奇迹,其成就有目共睹,我们绝对应该肯定其成功与优势。目前的困难,尤其是在与华为的对垒中所处的劣势,并非某一个战略失误就能解释的通的,相反,落后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华为以数十年来所积累的人才管理能力、资源管控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以及规模优势,在战略机会点出现之后,迅速的长驱直入,一力降十会,占得先机。

这场战斗到今天的阶段,我们仍然没法说胜负已定。到了小米和华为,以及蓝绿二厂这个体量,大家比的已经不仅仅是谁做的大,更是在比谁能够活得长,但是我相信,最后决定的胜负手最终一定在于各家的综合实力,在这里,我谨慎的看好华为能够成为最终的胜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