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一篇,三年前的观点,目前保持不变:
旧文分割线-----------------------------------------------
从国内销量第一到被华为、蓝绿大厂超越,可以很确定的说,小米的确走了下坡路。
至于原因,表面看来很多方面都可以拿来顶缸,包括市场营销,包括供应链,包括线下渠道缺乏积淀,但是归根结底,我认为是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小米长得太快,公司的硬件系统升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司的管控能力,营销、供应链、渠道方面问题的爆发是管理能力孱弱的结果,而非原因。
说句马后炮的话,大概三年前在和朋友(都来自通信行业)吃饭的时候就聊过华为和小米的情况时,我就下了这样的判断,当手机过了风口,利润下降,大家开始打刺刀见红的白刃战或者说打烂仗的时候,小米远远不是华为的对手。当时在座的人也都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这是在过往跟华为过招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多次而得出的结论。
这个道理很简单,华为这家公司,一旦发现了战略机会点,采取的都是压强战术,讲究火力聚焦于一点,在局部形成战略压制,最终形成反超。而华为多年来所积累的人员管理能力,项目推动能力,流程管理能力及财务管控能力也非常好的保障了华为的这一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施行。而反观小米,在手机业务闪电般的崛起之后,在没有充分整合供应链和产品体系的情况下,小米快速的启动了非典型多元化的进程,这从客观上削弱了小米能够投入在手机主业上的力量,使得小米丧失了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的机会,同时也埋下了在市场竞争态势发生微妙的变化后,无法进一步保持领先优势的隐患。
所谓的市场竞争态势的微妙变化,就是在2014年后,消费者对于手机产品的需求完成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新“的转变,如果把前一时期的小米比做20世纪前叶的福特公司,以一招亢龙有悔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话,那么2014年后的华为,则仿佛福特公司之后的通用汽车,勤修九阳神功,玩转各路诸侯。因为恰恰在这个时间点,消费者群体开始由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快速向三四线城市的全年龄群体快速扩散,小米原有的线上优势开始鞭长莫及,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客户群体,同时,原有的一二线城市的手机用户需求也开始分化,由原有的对于标准化产品的渴望向个性化产品进行转化,这一点从小米自身的态度转变也可以略见一斑,从米一的”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到米四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正是这种态度转变的最好注解。而不断扩大的用户群体与不断下沉的渠道恰恰符合一直在三四线城市精耕细作的蓝绿二厂的竞争态势,因此二厂也结合了自身的优势一飞冲天。
在这个环节,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华为作为以往中华酷联的一员,过去那么多年都是吃运营商定制这碗饭,线下渠道能力谈不上比小米强多少,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越战越勇?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这样,首先,虽然华为的数据不错,但是在线下渠道这块,还是跟蓝绿二厂有一定差距,但是正在飞速赶上。其次,华为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作为战略缓冲区,这是其他任何一家国内公司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得华为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在供应链及研发上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因此也有更高的毛利率。最为关键的是,华为在多年来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强大的执行力使得华为可以快速的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并最终通过不断的微创新与微改进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超越。而反观小米,除开自己擅长的互联网营销与miui这样的原本优势领域之外,在不熟悉的领域,如供应链及体验店管理、售后管理等方面,与华为相比,几乎无一合之将,至少在外部看来,很多时候都需要雷老板亲自披挂上阵才能救火,缺兵少将可见一斑。
客观来说,小米作为一个商业奇迹,其成就有目共睹,我们绝对应该肯定其成功与优势。目前的困难,尤其是在与华为的对垒中所处的劣势,并非某一个战略失误就能解释的通的,相反,落后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华为以数十年来所积累的人才管理能力、资源管控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以及规模优势,在战略机会点出现之后,迅速的长驱直入,一力降十会,占得先机。
这场战斗到今天的阶段,我们仍然没法说胜负已定。到了小米和华为,以及蓝绿二厂这个体量,大家比的已经不仅仅是谁做的大,更是在比谁能够活得长,但是我相信,最后决定的胜负手最终一定在于各家的综合实力,在这里,我谨慎的看好华为能够成为最终的胜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