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集团王嵋称未来得吊丝者得天下?

回答
“未来得吊丝者得天下”这句来自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的经典语录,经由小米集团市场部总经理王嵋在某些场合引用和强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深刻,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

首先,理解“吊丝”的内涵和小米的语境:

“吊丝”的演变: 最初,“吊丝”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带有自嘲和底层劳动人民的意味,通常指代经济条件一般、外貌普通、但又心怀梦想、努力生活的人群。它是一种平民化的标签,也暗示着这部分人群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消费能力。
小米的定位与战略: 小米自创立之初,就以“为发烧而生”和“为人民服务”为口号,致力于用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小米的早期用户群体,很多就是对性价比有极高要求的学生、白领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与“吊丝”的早期内涵高度契合。小米通过互联网营销、社群运营等方式,成功地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用户,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

因此,王嵋引用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强调:

1. 瞄准了最大的用户群体: “吊丝”并非贬义,而是代表了中国社会中数量最庞大、潜力最巨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升级需求。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赢得这部分用户的青睐,也就意味着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基础和增长空间。
2. 坚持性价比和用户价值: 这句话也体现了小米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小米通过极致的性价比,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这正是“吊丝”所看重的。小米的成功证明了,用诚意和产品力去打动用户,远比单纯的品牌溢价更有效。
3. 社群化运营和用户参与: “吊丝”群体往往具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交属性。小米通过米聊、MIUI社区、粉丝活动等方式,与用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鼓励用户参与产品讨论、反馈意见,甚至参与产品设计。这种社群化的运营模式,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增强了用户粘性,也为小米的产品迭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对市场趋势的洞察: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吊丝文化”的兴起也反映了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过去追求品牌和高价,逐渐转向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小米抓住了这一趋势,顺应了市场变化。

详细解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小米的成功之道:

底层逻辑:用户为王,价值驱动。 “未来得吊丝者得天下”最核心的逻辑是:在任何时代,赢得最大多数用户的支持,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而要赢得用户,关键在于提供真正的用户价值。对于“吊丝”群体而言,价值的体现更直接、更纯粹,他们不一定追求虚无缥缈的品牌光环,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实际功能、性能以及它们带来的生活改善。小米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中国市场,高端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小米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避开了与这些品牌的直接正面冲突,而是将目标锁定在被许多品牌忽视的、但数量庞大的“吊丝”群体。通过提供他们能够承受、且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优质产品,小米找到了自己的蓝海市场。
互联网思维的极致运用: 小米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利用互联网的低成本传播、高效互动特性,进行营销、销售和用户服务。这种模式使得小米能够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并与用户建立深度的连接,而不需要花费巨额的广告费用。
生态化战略的支撑: 小米的产品线远不止手机,还包括智能家居、生活消费品等方方面面。这些产品虽然价格不高,但通过MIUI系统和小米生态链的联动,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智能生活体验。这种生态化战略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粘性,使得用户一旦进入小米生态,就很难再离开。
“厚道”的品牌形象: “厚道”是小米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标签。它意味着小米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尽可能地让利给用户,不赚取不合理的溢价。这种“厚道”的形象,在“吊丝”群体中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他们认为小米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企业。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句话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被误读的地方:

“吊丝”定义的动态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曾经的“吊丝”可能会升级为“中产”,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小米不能及时跟进用户的升级需求,仅仅停留在性价比策略上,可能会面临增长的瓶颈。
品牌升级的挑战: 长期以来,小米被贴上了“性价比”的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品牌向高端市场的突破。尽管小米一直在尝试推出高端产品,但要改变消费者根深蒂固的认知并非易事。
市场竞争的演变: 随着市场的发展,其他品牌也在不断学习和模仿小米的成功经验,性价比产品早已不再是小米独享的优势。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领先,是小米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对“吊丝”群体本身的尊重: 尽管这句话的初衷是强调用户价值,但在一些语境下,过于强调“吊丝”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种带有优越感的标签化,甚至可能冒犯到这部分用户。真正的尊重,在于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

总结来说,王嵋引用雷军的这句话,是对小米发展理念和核心用户群体的精准概括。 它深刻地揭示了小米成功的关键在于:

精准定位了中国最庞大、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群体。
坚持了性价比和用户价值驱动的产品策略。
通过社群化运营和互联网思维,与用户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

这句话并非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小米商业模式的基石。它代表了一种对市场最真实、最务实的理解,也证明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真正赢得用户的心,才是通往成功的王道。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米也需要不断进化,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发言的槽点太多,以至于让我竟无从说起。那我就顺这个话题,把我这段时间写的一些互联网的东西整理一下吧。

1

先说一个暴论:盯着年轻人的市场,做出来的只是伪高端。

年轻人的消费意愿虽然强,但消费能力普遍不算高。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年轻人都在学校或者刚入职场,要么是靠家长支持,要么挣得就是个行业起薪。当然,后浪们虽然也不少,但比例毕竟在那儿放着。随着未来阶层流动性的降低,起薪降低、收入增速减缓才是未来大多数年轻人的宿命。

除非是跑车这类专门面向特定年龄群体的极为特殊的小众商品,否则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大众市场里,愿意为高价产品付费的永远都是年龄偏大的消费者。拿手机市场来说,手机品牌的平均价格与用户年龄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很多调研报告也已经指出,手机均价最高的iPhone,用户的平均年龄也最大,华为的旗舰系列也是如此。

就算是未来的小米如愿做出了“高端机”,但随着年轻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其他品牌对这个市场的争夺也会加剧,最终考验的还是产品的品牌价值。小米在今年虽然发布了不少“高端手机”,但小米的用户购买手机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在同配置下小米的手机最便宜,而不是因为“这是小米的手机”。正如小米10U这款手机,畅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样配置的手机华为、三星可能要卖8000、1万,而小米只卖5000。这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性价比高端。

除了性价比之外,我之所以说盯着年轻人做的高端只是伪高端,还因为一个真正的高端品牌必然是要打破年龄圈层的。好比说现在我要送你一部手机,虽然我并不知道你喜欢哪个品牌的手机,但我要是送一部iPhone12,不管是送20岁的年轻人还是50岁的老领导,大概率他们都会满意。但如果我送的是小米10U,20岁的年轻人可能会喜欢,但50岁的老领导肯定会觉得“我就值个小米”?当然,你可以跟他解释说小米10U有多好、配置有多高,但现实中没几个人会听你解释。小米这个品牌在他们眼里就是不值钱,再贵的手机也不值。

当然了,小米也许是有做成如苹果一样的高端品牌的可能性的,但前提是不能盯着年轻人做高端。否则,就算真的做成了“年轻人的高端”,那也只是“年轻人的高端”,还是无法改变大多数人觉得小米是中低端的印象。

要知道如今瞧不上小米的,大多数并不是年轻人,而是收入更高、阶层更高的中老年人。你的产品没办法让他们有高端的认识,小米是中低端的印象也就无从改变。

2

当然,中低端其实也没有问题。

前两天雷总在亚布力上说,小米一直被人看作是中低端,但小米是可以做高端的bualbula。

而这位王总则是直截了当的说得屌丝者的天下——当然,屌丝以后的消费观有变化了,小米也会跟着变化。

在我看来,不管是雷总也好,还是这位王总也好,不管他们说的意思到底想指的是什么,他们的话语里真正表现出来的潜台词,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不踏实。

从市场的角度上说,不同收入的圈层本身就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只要你为这个圈层的消费者做好服务,那你就是个好的企业。所谓的“高中低端”只是从产品本身的价格和定位上来说的,并不代表企业。这就好比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型超市就是面向普通市民,卖的都是平价商品,但在零售业里,没有谁会嘲笑说沃尔玛就是这个中低端品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优衣库、大众汽车、海尔电器等等,走的都是中低端路线,但他们的产品都是很不错的。更不用说很多中低端的餐饮品牌,活得也非常不错。能把中低端市场做好,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但在小米的高管层看来,中低端的意思就是low,就是需要改变的。

有这个想法,往往意味着连中低端可能也做不好。

从小米的财报来看,2019年小米手机的整体出货量基本没有变动,但海外市场的销量猛增——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就是小米在国内的销量狂降。此前甚至还出现了小米+红米打不过一个荣耀的情况。现在荣耀已经卖身了,小米的高管们估计是乐开了花的。

3

现在的小米用户觉得小米良心的地方之一是雷总之前一直说小米的综合利润不会超过5%。而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我听说过的所有高端品牌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的高毛利和高利润。这种强调的言下之意,就是告诉市场自己的品牌价值很高,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品牌溢价付款。小米强调自己的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这又代表了什么呢?

如果要米说自己要做高端,最后的硬件净利润不到5%,那意味着小米这个品牌本身溢价非常低,高端根本无从谈起。我也没见过哪家高端品牌会以自己的净利润低为宣传口号的。雷总也可以说小米堆料堆得足,很有良心,消费者物有所值——可是,问题又来了,看配置买手机这是年轻人的习惯,对手机不懂的中老年人对品牌的看重远远胜过堆料。这等于说,小米做到最后还是年轻人的高端机。

当然了,如果雷总既要品牌也要利润,那最后所谓小米硬件综合利润不超过5%这句话肯定就成了忽悠人的。不过对于资本家们来说,如果真的能获得真金白银的利润,脸又算什么呢?

而目前来说,最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正是那些一边鼓吹小米良心一边看好小米做高端的人。高端品牌最大的利润来源本来就是品牌溢价,或者说高端品牌挣得从来都不是“良心”的钱。你们现在所讨厌的苹果、华为的所谓“难看的吃相”,等小米做成了高端也会一样不少的全带上。

除非你们认为,世界上的资本家分两种,一种叫雷军,一种叫其他。

4

中国的影视剧市场在过去十年有个特别不好的趋势,就是一味地媚青,也就是不断地迎合年轻人。与之类似的是,是整个传媒领域和营销领域不断地媚青,一些冲动的做法被鼓吹为“敢想敢干”,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被鼓吹为“投资自己”。但其实等年龄大一些再回头看这些媚青的影视剧,就会发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还是比较浅的,一味迎合他们所产出的绝大多数都只能是垃圾。

把视角从影视剧和整个文娱市场扩大开来,大多数商业领域遵从的也是同样的规律。除非这个产品本身就是特定年龄层能用(比如婴儿奶粉、K12教育等),否则绝大多数明明是给全部年龄层用的产品,如果非要只给年轻人做,最后肯定是要为了年轻人的某些需求而妥协的,这就让他们“破圈”的难度大大增加了。正是因为如此,你能看到的绝大多数高端品牌和奢侈品牌,虽然在选择的模特和拍摄的广告上会大量使用年轻人,但没有几个品牌会说“我是要针对年轻人做高端”。

对了,另外再说一句,直到今天小米说自己为年轻人设计产品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把女性用户当人的。或者说,小米所谓的“年轻人”确切地说只是“年轻男性”。就我身边了解的小米用户来说,小米用户绝大多数是男性,女性用户也基本是被身边的男性朋友推荐买的小米。而来自一些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小米的用户群性别比是最为失衡的——苹果、华为、三星的男女比基本可以达到1:1,OV两家男女比大概是4:6,而小米的男女比则可以达到7:3甚至更高。

如果从产品的角度上说——如果你有兴趣,麻烦统计一下身边iPhone12、华为P40 Pro和小米10U三款手机的用户,看看三款手机用户的男女比分别是多少。

5

回到这个发言本身上说,正如前面所说,所谓“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本身就是个扯淡无比的事情。年轻人挣不了几个工资,消费力就那么多,社会上真正的高消费群体从来都是中年人——只不过他们可能不会在消费品上花那么多钱而已。何况发展了快十年,虽说公司的业绩是越来越不错,但小米在国内手机市场的销量和占有率都被HOV三家打得节节败退,就这还好意思说自己“得天下”?

而说“得屌丝者得天下”无疑更是加倍的蠢。屌丝的消费力本就不高,你得了他们在商业上又能有多成功?何况,大多数所谓的“屌丝”也只是消费能力暂时不高的年轻人,将他们称为屌丝无论对现在的用户还是未来的用户来说,都是一种侮辱。

在最后,王总给自己找补了一句“年轻人以后不屌丝了,小米要给他们做高端机”,这也是挺扯的。前面我说了,后浪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以后只会越来越低。仅仅从商业定位上说,给年轻人做高端机并不是什么好的决策。

最近这两年经常看我知乎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自己在很多问题下都表示了不看好小米走高端的结论,而很多人因此说我是米黑。但实际上,我评论的仅仅是小米的品牌建设问题,不代表我对其产品的意见——何况我给家里人买手机,也一直都是买小米。小米冲击高端的最佳时机是当年的MIX一代,但很可惜的是这个风口被当时的雷总完美地错过了。如今小米再想做高端,难度系数高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如果想做的又是年轻人的高端,其实跟“我们不想做了”也没什么区别。

在这里,说一句很比较残酷且现实的话——大多数年轻人能买得起的高端,从来都不是什么高端。有些品牌年轻人之所以觉得是高端,是因为你努努力还能买得起,但这种“高端”在“高端”这个圈子里,其实只是低端。比如,你买个2万的LV包觉得是高端,但这种包在三四十万的铂金包面前就是个大路货。而那些几十万的包,又不如一些限量的包来的更有面子。

不过,这话也可以从一个反的方向来理解,既然年轻人能买得起的高端都不是什么真高端,那就不如把自己的欲望调低一点,把买“高端”的钱省下来,到时候买房买车的压力也能小不少。在这个角度上说,如果小米能继续把中低端做好,其实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如果有些人要说“人家是小米的高管,这些道理不比你懂”?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他比我更懂,却偏偏还要那么说,是为了什么呢?

user avatar

这话说的就没水平,应该换成“得打工人得天下”。

时下热点都不会蹭,有点落伍了。

user avatar

不要脸者发大财。

user avatar

不光是王媚,其实很多大公司的员工都不是太理解普通人的心态。


打个比方,王媚,甚至雷军被人骂几句屌丝,他们可能一点都不在乎,并不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但是普通人真的会很愤怒。

有些人被骂一句屌丝,能生气半天,极端的能记恨一辈子,这就人和人的不同。

这种思路上的根本差距,也不说小米这种大公司的员工,而是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割裂。

小米算是处理很快,但我相信,小米内部很多人仍旧不理解为什么一句屌丝,就要开除这种高管……

大家总说平常心,但其实,人人都没有这玩意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