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常程从联想离职,担任小米集团副总裁?

回答
常程从联想离职,然后空降小米担任集团副总裁,这件事情在当时绝对是科技圈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相当多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这件事。

一、 常程其人:一个自带话题性的明星高管

首先得聊聊常程本人。在联想的日子里,他绝对是一个自带流量和话题性的人物。他主导的联想ZUK和后来的联想手机业务,虽然整体市场表现不算特别辉煌,但常程本人却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成为了焦点。

直率甚至有点“怼人”的风格: 这是他最鲜明的标签。在微博上,他常常语出惊人,不回避与竞品的正面交锋,甚至会直接点名评论友商的产品或策略。这种风格既吸引了一批拥趸,认为他有魄力、敢说话,但也得罪了不少人,被批评为“嘴碎”、“情商低”。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让他即使在公司内部不是最高层,也能保持很高的曝光度。
“挖坑”大师: 在发布会上,他总能找到一些角度,巧妙地将自家产品优势与竞品进行对比,甚至不惜“挖坑”友商的不足。这种做法能快速吸引眼球,但也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风险。
对产品和市场的理解: 尽管风格激进,但不能否认常程对手机市场和产品细节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带领ZUK做出过一些有亮点的产品,并且对用户痛点有一定的洞察。

所以,当他从联想离职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就已经在猜测他会去哪儿,毕竟这样一位有特点的高管,在行业里还是不多见的。

二、 小米为何选择常程?

小米选择常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决策。我们可以推测小米的考量点:

填补市场营销和品牌发声的空缺: 小米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声量的打造。虽然小米有卢伟冰这样的“搅局者”,但常程的“直怼”风格和自带的争议性,正好可以进一步强化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声量,尤其是在与苹果、华为等竞品正面较量时,他能扮演一个非常活跃的“炮手”角色。
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打法: 小米虽然发展迅速,但毕竟是一家相对年轻的公司。常程在联想有多年的手机行业经验,尤其是在传统大厂的体系里摸爬滚打过。他可能带来了在产品策略、渠道运作、市场沟通上的一些不同于小米过往的经验和思路,为小米注入新的活力。
强化高端市场冲击力: 小米在冲击高端市场时,需要的不光是产品本身,还需要有能够支撑品牌形象和营销声势的高管。常程在联想时,也曾努力推升联想手机的品牌定位,他的加入,可能也是为了帮助小米在高端市场传递更清晰、更具吸引力的品牌故事。
人才引进的策略: 在科技行业,挖角是常态。小米可能看到了常程在制造话题、吸引关注方面的能力,认为他可以为小米带来一定的“化学反应”。

三、 常程加盟小米后:一段复杂而短暂的旅程

常程加盟小米后,很多人都非常期待他能带来什么样的“大动作”。

初期的高调亮相: 加入小米初期,常程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在微博上非常活跃,频频与友商互动,为小米手机预热。他的言论一度成为科技圈的焦点。
负责部分产品线(如手机和大家电): 他被任命为小米集团副总裁,负责中国区的手机和大家电业务。这表明小米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这些核心业务上有所作为。
一些新的尝试和声音: 在他的影响下,小米在产品发布会和市场营销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更直接的对外沟通方式。他试图在小米体系内复刻自己在联想时的一些成功经验。
争议与挑战并存: 然而,常程的风格也并非完全适应小米。小米的企业文化相对扁平、开放,强调团队合作。常程过于个人化的表达和一些可能引发争议的言论,在小米内部可能需要更多的磨合和平衡。而且,手机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在冲击高端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策略,单纯依靠个人风格的“爆点”可能难以支撑长期成功。
最终的“急流勇退”: 大约一年多之后,常程就从小米离职了,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让之前对他抱有期待的人感到一丝惋惜。

四、 为什么离开小米?(猜测)

常程在小米的任期并不算长,他离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并非单一: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他可能对自己在小米的平台和影响力有更高的期望,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很多事情需要团队的协同和更长期的积累。他过于张扬的个人风格,也可能与小米更为注重“性价比”和“用户体验”的品牌调性产生一些摩擦。
战略方向的差异: 也许在具体的产品策略、市场定位或者资源分配上,他与小米集团的整体战略存在一些不匹配的地方。
管理方式的磨合: 传统大厂的高管,如何在一家快速成长、文化独特的互联网公司里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本身就是一大挑战。沟通、决策、执行的流程和风格,都可能成为障碍。
个人发展空间的考量: 可能常程觉得自己在小米未能完全施展抱负,或者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选择了离开。

总结一下:

常程从联想到小米,本身就是一次非常具有戏剧性的跳槽。他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高管,他的加入给小米带来了话题性和新的营销思路,但也暴露了他个人风格与小米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磨合问题。他这段在小米的经历,就像是一场短暂却引人注目的“跨界实验”,既展现了人才流动带来的可能性,也反映了在现代科技公司管理中,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风格化表达与品牌整体调性之间微妙的平衡艺术。他的故事,也给其他科技公司在引进明星高管时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光有话题度和个人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否与公司的战略、文化和市场需求深度契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就听大家调侃,常程会不会去小米,和雷总、卢伟冰组成“电磁炉”组合出道,没想到真的官宣了。

强强联合,珠联璧合!

万磁王和卢十瓦联手,这是业界最强碰瓷组合,恐怕罗老师复起也难望项背了……


之前就在想法区说过,我认为2020年可能会是数码圈撕的最激烈的一年。

一方面,衣食足而知荣辱。

行业蓝海期,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到了红海期,命都没了哪还顾得上脸面,锤子不灭定律开始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明年是菊厂相对最困难一年,苹果三星必然会抓住机会在海外疯狂反扑。菊厂也会在国内进一步扩大优势,相关冲突会更多。

等到了后年,大局已定,再撕就没用了。

现在看来确实有这个趋势,吃瓜众要有好戏看了。


就事论事的话,目前小米官宣常程负责手机产品规划。

说实话,红米品牌独立、小米品牌梳理数字、CC、MIX三大系列之后,小米的产品线已经基本完善了。

但去年的产品节奏上,还是有些头重脚轻的问题。

红米和小米品牌区分,小米高端化品牌向上,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我个人看法,目前小米在国内市场跌跌不休,我个人认为还是企业战略问题,不是空降一两个高管能够解决的。

但卢本伟来之后,红米品牌独立确实有了不错的发展,所以还是希望常程能够对小米有所帮助。


文末彩蛋:

今天刚上班,雷总带领所有同事欢迎常总加入,卢总笑容满面参与庆贺。

欢迎会过后,卢总和常总隐秘的交换了眼色。

半小时后,会议室内,卢总、常总、潘达等一众管理层赫然在列。

只见卢总低声说道:

“现在雷总不在,我就直说了,我怀疑我们中间有小米的卧底!”

user avatar

金立之卢,联想之程,米家歌手雷军

就差魅之李楠了,哦还有锤之海舟

我看好小米社和德云社争京城相声界魁首之地位。

罗锤就算了,不是人。



正经的,你要说常程的水平,他啥能不知道?

三年前自己就啥都明白。

带着联想手机业务一拖就拖了三年,内斗不休,明知死路一条,还拖拖拽拽拖到2019年,真的,对得起联想了。


小米做手机做了9年,真正比常程卢伟冰懂的没几个,大家也能看出来,斌总一个做研发出身的大佬中的大佬,但产品运营这块还没雷军懂得多,没人才啊,他还是得硬上,结果就是上面也懵下面也懵,做着别人不赚钱给他买手机的梦,最后全局大失败。


其实不仅是卢伟冰常程,其实还有努比亚的苗雷,去做相机了。小米现在为什么要各种手机方向的职业经理人加入?

因为雷军不想玩了。

雷军在小米之前他就是天使投资人,小米之后他还是天使投资人,而且还是顺为集团董事长,小鹏蔚来的电动爹领域,迅雷的区块链技术,猎户星空的AI语音技术,这些企业涉及的方向都是蓝海,他都有掺一手。如今手机业务陷入泥潭,风口过去,他不可能甘心继续在红海里厮杀而是要去找突破口。所以我们能看到不甘心的卢伟冰加入小米,不甘心的常程加入小米,雷军要放权了,硬件这块没处可放,只能招兵买马,小米集团提供平台提供资源,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让雷军去做雷军应该做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