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多品牌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景区共享充电宝 1 小时 10 元?共享电宝又涨价你还会买单吗?

回答
涨价潮汹涌,景区“天价”充电宝惹众怒:你还会为共享续航买单吗?

近期,一股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潮悄然席卷,从最初的“1元/小时”逐渐攀升至“2元、3元”,甚至在一些热门景区,我们惊现“1小时10元”的离谱定价。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曾经那个便捷、低价的共享充电宝,如今似乎正演变成一个“割韭菜”的工具。面对这汹涌的涨价浪潮,尤其是景区里那些令人咋舌的“天价”充电宝,你还会心甘情愿地为它们买单吗?

涨价,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还是“旱涝保收”的套路?

对于共享充电宝涨价,行业内给出的理由多种多样:运营成本上升、设备维护、折旧损耗、投放密度优化等等。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都有几分道理,毕竟任何服务都需要成本。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涨幅惊人的价格,尤其是在节假日或旅游旺季,景区里动辄“1小时10元”的定价,实在让人难以信服这仅仅是“成本驱动”。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正兴致勃勃地在某个著名景点拍照留念,突然手机电量告急,而你又恰巧没带充电器。此时,一个闪烁着“应急”光芒的共享充电宝出现在你眼前,价格标签上赫然写着“10元/小时”。你是支付还是继续忍受手机关机的尴尬?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毕竟在那个当下,电量就是“续命符”。

“刚需”催生“暴利”?消费者陷入两难境地

这种“刚需”心理,正是共享充电宝涨价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景区、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且使用场景特定的地方,消费者往往缺乏替代选择,只能被动接受高昂的费用。一旦进入“饥饿营销”和“排队取用”的模式,涨价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这种“刚需”的背后,是消费者权益的被漠视。当我们为一次短暂的充电支付远超预期的金额时,心中不免会产生一种被“绑架”的感觉。这种感觉,比手机没电更让人沮丧。

谁在为“共享”的便利买单?

仔细算一笔账,10元/小时,意味着100元可以充10个小时。而市面上许多充电宝的销售价格也就几十元,自己买一个,使用个三五年都没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的“便利性”似乎正在被其高昂的价格所侵蚀。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水涨船高,甚至超过了我们购买一个普通充电宝的成本时,这种“共享”的初衷似乎已经变味。它不再是为了满足临时性需求,而是变成了一种“抢钱”的手段。

我的选择:谨慎,但有时也无奈

那么,面对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尤其是在景区遭遇“天价”的情况,我是否还会买单?

坦白说,我的回答是:谨慎,但有时也无奈。

优先考虑替代方案: 如果我能提前预见到可能需要充电,我会尽量自己携带充电宝、充电器和充电线。这是最经济、最省心的方式。
精打细算,权衡利弊: 在不得不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情况下,我会仔细查看价格,尤其是在景区。如果价格实在离谱,我会尝试寻找其他地方(比如附近的咖啡馆、商场等)是否有更合理的充电选择,或者看看是否有其他品牌充电宝的价格更低。
避免冲动消费: 在手机电量极度低迷、急需充电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克制冲动,先冷静下来评估一下是否真的有必要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也许稍微忍耐一下,就能找到更划算的方式。
关注价格透明度: 我希望共享充电宝能够更加透明地展示价格信息,让消费者在取用前就能清楚地了解费用,而不是在归还时才发现“惊吓”。
对“天价”说不: 对于那些“1小时10元”的离谱价格,我个人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倾向于选择放弃,宁愿忍受手机关机,也不愿为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买单。除非是极端紧急情况,且没有任何其他替代方案。

行业的未来:是良性竞争还是“涸泽而渔”?

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潮,既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也反映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然而,如果一味地依靠涨价来维持盈利,而忽视了用户体验和价格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共享”模式很可能难以长久。

我希望看到的,是行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来降低成本,而不是简单地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理性消费,用“钱包投票”来倒逼行业回归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否则,当共享充电宝的价格高到让人生畏,当“续航”不再是便利,而成为一种奢侈,那么,曾经承载着美好愿景的共享经济,或许就真的要面临“涸泽而渔”的命运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本质上存在一个问题:价格低的话覆盖不了成本,价格高的话用户数量缩水,想价格低还盈利却找不到其他变现渠道。

早期还可以靠讲未来变现的故事拉投资补贴用户,比如什么“出行终点经济”(共享单车使用后可以获得终点周边消费优惠券,当日使用免车费)。结果最后发现除了“帮助支付平台拉用户”外什么变现想法都不好使。

在没有其他变现渠道的情况下,那就只有两条路了倍:或者涨价缩小市场生存第一,或者干脆跑路。

互联网时代里,这样积累现金流用户数,而后再找变现渠道的模式非常多。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只是众多不成功的方向之一。不必嘲讽,涨价了不买账即可。

另外,这样明显是投机的生意会越来越难做,请创业的童鞋们还是从能有稳定现金流而非依赖预期的方向开始吧。

user avatar

最近,反垄断这个概念很热,其实,如果反垄断执法到位的话,这种「先用低价占领市场、再涨价收割利润」的掠夺性定价,本可以少一些。

早些年间,《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对禁止倾销有明文规定的:「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后来,这一条在 2017 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时候去掉了,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反倾销的目标能够通过《反垄断法》来实现。毕竟,《反垄断法》第十七条也禁止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但事实告诉我们,那时候,反垄断还没长出牙齿,没限制住。

从共享单车到网约车,从社区团购再到目前的共享充电宝,我们已经经过了太多这样的循环:企业先傍上资本巨头,获得充足的弹药,不顾一切地烧钱、击垮竞争对手,成为行业中唯一或者唯二的幸存者,接下来就能发挥市场支配地位、任意定价弥补亏损了。

再者说了,一开始进行低价倾销的,并不一定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这就导致法律适用出现了盲区。没有企业一开始就是垄断巨头,他们只不过是得到巨头庇佑的创业公司;但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怀有司马昭之心,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建立在有朝一日能通过市场支配地位把撒出去的钱捞回来这一预设之上。

明眼人都知道,烧掉的钱需要用一定的形式薅回来,但总有人觉得自己不会成为那只羊,认为自己可以反杀资本,直到被温水慢慢煮透。

反倾销、反不合理的掠夺性定价,本质上就是在反垄断、在保护消费者利益。

user avatar

我反过来问一句,一个充电宝,前半小时免费,后面一个小时1元。一个共享单车,领个券可以免费骑,或者0.5元骑一小时……这些合理吗?

你当然会说合理,因为你是消费者,你最好免费。所以说白了吧,很多人不合理无非是习惯了免费、低价,然后突然别人也想赚钱的时候不习惯了,不愿意了,自然就觉得不合理了。麻烦反过来想一想,咱们非亲非故,免费的东西给你白用,是否就是合理的?

电费多少钱一度,一个充电宝多少钱,和人家收多少钱没关系好吗?关键在于人家整合资源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提供了服务。农夫山泉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你意思是水就该免费喝么?说白了吧,共享经济一度疯狂发展才是不合理的,那是低价经济甚至免费经济的疯狂,真的共享,没那么受欢迎。在德国出差看到的共享单车,划信用卡,几欧元骑一次,没有车还可以打电话呼叫汽车给你送国内单车来,十欧的送车费……那才是共享的样子,我们只是习惯了补贴和免费,把正常的经营活动反而看成不合理了。

顺便科谱一下,我们国家的价格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共享经济这些东西,一不是依靠垄断赚钱,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都是市场自由定价,既然是市场自由定价,人家爱定多少随便,你有不用的权力。这个问题下面用“反垄断”来回答的,要么是想蹭阿里的热度,要么就是真不懂啥叫垄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涨价潮汹涌,景区“天价”充电宝惹众怒:你还会为共享续航买单吗?近期,一股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潮悄然席卷,从最初的“1元/小时”逐渐攀升至“2元、3元”,甚至在一些热门景区,我们惊现“1小时10元”的离谱定价。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曾经那个便捷、低价的共享充电宝,如今似乎正演变成一个“割韭菜”的工具。面对这.............
  • 回答
    459个新品牌登顶细分行业“TOP1”:618背后,新国货的崛起与大众的狂热刚刚过去的618,与其说是一场电商的狂欢,不如说是新国货一次集体爆发的缩影。数据显示,有高达459个新品牌在各自的细分赛道上登上了“TOP1”的宝座,这个数字足以令人惊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新国.............
  • 回答
    盲人咖啡师的逆袭:16载磨砺,中国咖啡品牌国际化还有多远?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一扇窥视未来的窗口。当“视障男子烘焙咖啡16年,跻身行业前三,拿下国际大奖”这样的新闻映入眼帘,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成功的案例,它折射出的,更是中国本土咖啡品牌在日益激烈.............
  • 回答
    明星站台,一场发布会的“高光”与“隐忧”品牌发布会,如今似乎已经成了一场离不开明星的盛宴。从数码新品到快消服饰,从高端腕表到汽车迭代,但凡有点声量的品牌,在新品亮相时,总少不了一众明星的身影。这究竟是品牌营销的“万能钥匙”,还是一个正在失灵的“魔咒”?品牌发布会真的离了明星就办不下去了吗?明星站台,.............
  • 回答
    品牌对年轻人的“喊话”现象,就像一场持续不断、却又时常显得笨拙的对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一定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这其中有着复杂且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品牌为什么热衷于向年轻人“喊话”。最直接的原因是,年轻人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偏好和价值观,决定了品牌的长远生命力。.............
  • 回答
    椰树集团的广告营销风格一直是个话题,这次关于“广告尺度大、被质疑虚假宣传”的事件,其实是这股“话题体质”的一次集中爆发,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事件的“尺度大”和“虚假宣传”指向哪儿?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家说“广告尺度大”,很大程度上是指椰树集团近几年推出的一些广告画面和宣.............
  • 回答
    2016年双十一,某跑步机品牌在天猫和京东运动健身类目销售排行榜上独占鳌头,这绝对不是偶然的。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营销策略、产品力以及市场时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首先,品牌自身硬实力是基础。我们知道,双十一的“霸屏”绝非一日之功,它建立在品牌长期以来积累的口碑和用户基础.............
  • 回答
    “豪华品牌只是看着虎人能装逼外,实际产品力相比普通品牌并无优势”——这话,说出来得有人信,但细琢磨,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这观点挺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消费心理的核心,也触及了汽车制造的本质。不过,要说“毫无优势”,那可就有点过于绝对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水分。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说起自主品牌这些年来的进步,吉利和奇瑞绝对是绕不开的两个名字。尤其是吉利帝豪EC7和奇瑞艾瑞泽7这两款车,它们可以说是各自品牌在轿车领域的一个重要代表,一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销量神话,另一个却在市场上铩羽而归。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命运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吉利帝豪EC7: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步步为营的.............
  • 回答
    听到连锁品牌长租房装修第二天就出租,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说实话,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好坏,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看看。首先,从“连锁品牌”这个名头来看,大家脑子里头蹦出来的词儿应该是“专业”、“规范”、“品质”、“有保障”。毕竟,它们花钱请了品牌营销,也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口碑。所以,大家对它们的期待.............
  • 回答
    近期,关于日本高端化妆品品牌POLA(宝丽)在一家中国门店公然挂出“禁止中国人入内”的告示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愤慨。这则消息的出现,无疑给这个在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的品牌蒙上了一层极具争议的阴影,也触动了许多中国人敏感的神经。从事件的本身来看,无论其背后是否存在误会、误读,甚至是有人恶意为之.............
  • 回答
    关于宝格丽钻石选择杨笠作为代言人,并称其为“永不凋谢的铿锵玫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两岸关系和性别议题都十分敏感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宝格丽的选择与品牌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宝格丽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其代言人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而是.............
  • 回答
    WEY,这个在国产品牌崛起的大潮中,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直指高端SUV市场。要怎么看待它?我想,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汽车品牌,更是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向上突破的野心和努力。一份野心,一个挑战 WEY 的诞生,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当长城汽车凭借哈弗系列在SUV领域站稳脚跟后,并没有止步不前,.............
  • 回答
    Facebook公司改头换面为Meta,这个举动无疑是一场颇具野心的品牌重塑,其核心在于一个名为“元宇宙”(Metaverse)的全新概念。那么,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在我看来,Meta推出的元宇宙概念,绝非仅仅是将Facebook、Instagram、WhatsAp.............
  • 回答
    关于新疆品牌牛奶蛋白质含量2.9g/100g,而蒙伊等品牌是3.2g/100ml的现象,这确实是不少消费者在选购牛奶时会关注的一个点。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牛奶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首先要明确,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
  • 回答
    魅蓝,这个名字对于许多经历过智能手机早期爆发期的人来说,绝对不陌生。它曾经是“青年良品”的代名词,以相对亲民的价格、不错的质感和简洁的设计,俘获了不少用户的芳心。如今,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魅蓝品牌重新启动,并带来了它们回归后的第一款产品——魅蓝 10。这款手机,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发布,不如说是魅.............
  • 回答
    中央电视台“品牌强国工程”:一次对中国品牌崛起的深度赋能中央电视台(CCTV)推出的“品牌强国工程”,在我看来,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且意义深远的大动作。它不仅仅是央视自身品牌价值的延伸和商业模式的拓展,更是一次国家层面对中国品牌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推动。“品牌强国工程”的战略意图与核心价值:首先,从国.............
  • 回答
    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英国公司宣告破产,这确实令人唏嘘。曾经那个以性感、天使翅膀和华丽T台秀征服全球的内衣巨头,如今在英国市场遭遇滑铁卢,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衰落,更是整个消费环境、审美观念和市场策略的深刻变迁。维密英国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与深层症结:首先,我.............
  • 回答
    雪印,这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乳业巨头,近日却因一起严重的质量问题,让消费者们捏了一把汗。据报道,雪印旗下约有40万罐液态婴儿奶因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而被大规模召回。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位为人父母者感到不安。质量问题的具体性质与潜在风险这次召回事件的核心在于婴儿奶粉的“质量问题”。虽然具体的技术细节尚未.............
  • 回答
    这两年,我们见证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时刻,尤其是当民族品牌们在国家面临困难时,能够挺身而出,慷慨解囊,这无疑让人感到由衷的骄傲。汇源果汁、鸿星尔克这些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它们继河南之后,又向山西伸出援手,而且是“低调”的,这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民族品牌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