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本质上存在一个问题:价格低的话覆盖不了成本,价格高的话用户数量缩水,想价格低还盈利却找不到其他变现渠道。
早期还可以靠讲未来变现的故事拉投资补贴用户,比如什么“出行终点经济”(共享单车使用后可以获得终点周边消费优惠券,当日使用免车费)。结果最后发现除了“帮助支付平台拉用户”外什么变现想法都不好使。
在没有其他变现渠道的情况下,那就只有两条路了倍:或者涨价缩小市场生存第一,或者干脆跑路。
互联网时代里,这样积累现金流用户数,而后再找变现渠道的模式非常多。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只是众多不成功的方向之一。不必嘲讽,涨价了不买账即可。
另外,这样明显是投机的生意会越来越难做,请创业的童鞋们还是从能有稳定现金流而非依赖预期的方向开始吧。
最近,反垄断这个概念很热,其实,如果反垄断执法到位的话,这种「先用低价占领市场、再涨价收割利润」的掠夺性定价,本可以少一些。
早些年间,《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对禁止倾销有明文规定的:「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后来,这一条在 2017 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时候去掉了,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反倾销的目标能够通过《反垄断法》来实现。毕竟,《反垄断法》第十七条也禁止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但事实告诉我们,那时候,反垄断还没长出牙齿,没限制住。
从共享单车到网约车,从社区团购再到目前的共享充电宝,我们已经经过了太多这样的循环:企业先傍上资本巨头,获得充足的弹药,不顾一切地烧钱、击垮竞争对手,成为行业中唯一或者唯二的幸存者,接下来就能发挥市场支配地位、任意定价弥补亏损了。
再者说了,一开始进行低价倾销的,并不一定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这就导致法律适用出现了盲区。没有企业一开始就是垄断巨头,他们只不过是得到巨头庇佑的创业公司;但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怀有司马昭之心,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建立在有朝一日能通过市场支配地位把撒出去的钱捞回来这一预设之上。
明眼人都知道,烧掉的钱需要用一定的形式薅回来,但总有人觉得自己不会成为那只羊,认为自己可以反杀资本,直到被温水慢慢煮透。
反倾销、反不合理的掠夺性定价,本质上就是在反垄断、在保护消费者利益。
我反过来问一句,一个充电宝,前半小时免费,后面一个小时1元。一个共享单车,领个券可以免费骑,或者0.5元骑一小时……这些合理吗?
你当然会说合理,因为你是消费者,你最好免费。所以说白了吧,很多人不合理无非是习惯了免费、低价,然后突然别人也想赚钱的时候不习惯了,不愿意了,自然就觉得不合理了。麻烦反过来想一想,咱们非亲非故,免费的东西给你白用,是否就是合理的?
电费多少钱一度,一个充电宝多少钱,和人家收多少钱没关系好吗?关键在于人家整合资源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提供了服务。农夫山泉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你意思是水就该免费喝么?说白了吧,共享经济一度疯狂发展才是不合理的,那是低价经济甚至免费经济的疯狂,真的共享,没那么受欢迎。在德国出差看到的共享单车,划信用卡,几欧元骑一次,没有车还可以打电话呼叫汽车给你送国内单车来,十欧的送车费……那才是共享的样子,我们只是习惯了补贴和免费,把正常的经营活动反而看成不合理了。
顺便科谱一下,我们国家的价格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共享经济这些东西,一不是依靠垄断赚钱,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都是市场自由定价,既然是市场自由定价,人家爱定多少随便,你有不用的权力。这个问题下面用“反垄断”来回答的,要么是想蹭阿里的热度,要么就是真不懂啥叫垄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