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品牌不断向年轻人喊话,这样真的能得到年轻人认可吗?

回答
品牌对年轻人的“喊话”现象,就像一场持续不断、却又时常显得笨拙的对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一定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这其中有着复杂且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我们得明白,品牌为什么热衷于向年轻人“喊话”。最直接的原因是,年轻人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偏好和价值观,决定了品牌的长远生命力。掌握了年轻人的心,也就掌握了未来的市场。而且,年轻人往往是新趋势、新文化的引领者,他们的选择会迅速影响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以,品牌们像一群急于抓住风口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想要挤进年轻人的世界,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关注的议题来表达自己。

然而,这“喊话”的方式和效果,却并非总是如愿以偿。年轻人是极具个性的群体,他们对“被说服”和“被代表”有着天然的警惕。当品牌用一种“高高在上”或者“刻意讨好”的姿态去喊话时,很容易引起反感。比如,生搬硬套网络流行语,却脱离了语境的实际运用,反而显得油腻和做作;又或者,为了迎合所谓的“潮流”,品牌推出的产品或营销活动,本身就与品牌基因严重脱节,让年轻人觉得品牌在“扮嫩”或者“蹭热度”,缺乏真诚。

真正的认可,往往建立在理解和共鸣之上。年轻人之所以会认可一个品牌,更多是因为品牌能够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追求,并且能够用一种自然而然、不带有功利色彩的方式,与他们建立情感连接。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模仿,更是价值观上的趋同。当品牌能够代表某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在某个年轻人关心的社会议题上发声,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去做,而不是为了营销而营销,这种“喊话”才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内心。

举个例子,一些运动品牌,它们不仅仅是销售鞋服,更是在传递一种健康、活力、挑战自我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支持年轻人的体育活动,赞助年轻人的比赛,甚至通过内容创作,讲述年轻运动员追逐梦想的故事。这种“喊话”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和内容传递的,它让年轻人感受到品牌的“同类”感,觉得品牌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实体。

相反,那些只知道不断刷屏、用大量广告轰炸,并且内容空洞、缺乏深度和创意的品牌,即使在表面上获得了短暂的关注,也很难赢得真正的认可。年轻人虽然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但他们的注意力非常碎片化,也具备很强的辨别能力,他们会主动去屏蔽那些让他们感到厌烦的信息。

所以,品牌要想真正获得年轻人的认可,关键在于“如何喊话”,而不是“喊什么”。这需要品牌深入理解年轻人的真实需求和情感,放下身段,用真诚、独特、有价值的方式去与他们沟通。这可能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去观察,去理解他们文化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他们表面的行为。同时,品牌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不要因为追求年轻化而迷失了品牌的核心价值。最终,赢得年轻人的认可,靠的从来都不是“喊话”本身,而是“喊话”背后所传递的真诚、理解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年轻人,人们时常俯视,偶尔取悦,却甚少倾听,更不愿把舞台拱手相让; 定位年轻人进行营销的品牌,或许会表达羡慕,或许报以理解,但总脱离不了「你听我说」的窠臼。市场往往会预设一个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奖励符合预期的、规训不按剧本走的,最后把每个人变成屏幕上精致的样子。

可不可以,对计划之外的闯入者多一些宽容?

Cindy ,就是这样一名闯入者。

在她面前,有已经铺设好的剧本:如果你来自小镇的边缘,那就好好当一名「小镇做题家」,如果你做的题目足够多,或许能给自己找到一处格子间、租下一所鸽子笼、让你的后代成为大城做题家。

如果你相貌平平,最好不要「丑人多做怪」,面对意料之外的聚光灯应该及时躲避、不要出声。最好寄希望于网民的健忘,让时间暂时搁置不正确的审美,趁机从舞池中逃跑,回到被预设的生活。

如果你执意要发声,那就要做好被误解、被消费的准备。当你连在镜头前打个哈欠都成为罪孽、被节目组有意设计出一场失败,那么最好习惯于当个丑角,,帮助公众排解无处宣泄的评判欲。

如果你厌倦了娱乐圈,在十二点钟声敲响时离开,从此再没有出现,或许能在某个自媒体账号上留下一句墓志铭:ta 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光怪陆离。最终,主角是这个时代,而不是身处其中的你。

面对这些如果,Cindy 在每一步都没有作出「最优」选择。她选择了更不确定、更不低调的道路,而那些正在年轻,或者曾经年轻过的人们,是否也曾经产生过一种隐秘的渴望,想要作出更加「不识时务」的选择?Cindy 的境遇,年轻过的我们,都很熟悉,她所发出的呼声,年轻人们也更加感同身受。

不少针对年轻人进行营销的品牌,都提到年轻人的选择。

《后浪》看到了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纵身一跃翱翔天际、可以选择最优秀的同伴、可以从前人留下的财富中,选择最璀璨的皇冠。但《后浪》并没有告诉我们,可以如何拥有选择的能力,如何在时代的盛宴中找到自己的坐席。

也有的宣传片,在我看来格局更大,能看见平凡人们的生活,为每一种生活喝彩,但这还不够。贴近现实、看见众生,并不是对话的终点。年轻人需要被看见,不是作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作为平等的对话者,是让自己被听到,能够改变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优酷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不再「喊话」年轻人。不居高俯视,也不屈膝献媚,而是学着去当一名听众,让生于 2000 年的 Cindy 来发声。 。

我是 93 年生人,算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移民,在我之后,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Z 世代」的年轻人们。

这是很矛盾的一代人。他们通过屏幕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却发现世界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创新成为了一种套路,走进精致的仿古小镇,无论是在华北还是西南,都能吃到同样的特色网红美食,正如在各个平台都能看到同一套妆容的网红主播。造作也有了剧本,那些惊人之语、意外反转,看多了也似曾相识。总有人知道,播放量最高的音乐,是哪几个和弦的组合,爆款文案中,包含着什么关键字。

Cindy 的出现,或许可以改变那些模式化的创新、那些精细雕琢的造作,我期待她告诉更多的年轻人:舞台是你们的,站上去,你本来的样子就配得上这个机会。我也很想知道,选择了 Cindy 的优酷,会不会从此从此像她一样,更加敢做敢为,敢于创造。

毕竟,年轻人本不应该在乎自己是否被需要,因为他们终将定义什么是这个社会需要的品质;年轻人更加无法被评价,因为试图评价他们的人,总会先一步腐朽。

Everybody is here now,少一些自上而下的喊话,甘心去做在台下喝彩的人,就已经足够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