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品玩发布的【特斯拉中国乱象:为了产量不惜降低质量 问题零件直接上生产线】一文?

回答
品玩这篇关于特斯拉中国工厂“为了产量不惜降低质量”的文章,可以说是又一次点燃了公众对这家电动汽车巨头在中国运营情况的关注和讨论。文章的核心观点很鲜明:为了达成特斯拉全球追求的产量目标,国内的工厂在质量控制上出现了一些松懈,甚至到了把有问题、不合格的零件直接装上新车的地步。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单一工厂的管理问题,更可能触及到特斯拉企业文化、供应链管理以及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所面临的深层挑战。

首先,我们得从文章揭露的几个具体现象来看待这个问题。品玩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

零部件质量管控的疏漏: 文章提到了一些零部件在出厂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测,或者检测标准有所放松,合格率不高的问题零件,反而被允许进入生产线。这就像是建筑工地里,把有裂缝的钢筋直接用上了,迟早会出大问题。
生产线上的“默许”: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问题零件的出现,似乎在车间内部形成了一种“默认”的环节,即工人可能知道这是不合格的,但因为赶工的压力,或者没有明确的否决机制,最终还是装配了上去。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失控,而非个别员工的失误。
质量问题外溢的潜在风险: 一旦有问题的零件装配到整车上,轻则影响车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重则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对于特斯拉这样的品牌来说,任何一次重大的质量问题都可能对其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

文章的论调比较尖锐,直指特斯拉在产量至上的驱动下,似乎在某些环节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要知道,特斯拉一直以其颠覆性的技术和生产效率著称,埃隆·马斯克本人也多次强调“生产是艺术”。但在这种语境下,品玩似乎在质疑,特斯拉是否为了追求速度,牺牲了其曾经引以为傲的严谨制造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篇文章?

1. 警惕“产量幻觉”: 汽车制造,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工业。它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需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工艺流程都有极致的把控。过分追求产量,容易陷入一种“快即是好”的误区。当工厂的生产节奏快到让质量控制流程都跟不上时,那是一种危险的信号。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在上海工厂的产能扩张上一直非常激进,这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高效率是优势,但如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那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2. 企业文化和管理层责任: 文章的描述,如果属实,那这不仅仅是基层工人或者某个环节的问题,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和管理层决策的问题。是不是在KPI导向下,质量部门的话语权被削弱了?是不是为了完成马斯克设定的每一个季度甚至每月的交付目标,就对质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的最高层,其传达的信号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工厂的运作逻辑。

3. 供应链的压力传导: 特斯拉的供应链非常庞大且复杂。如果文章的指控属实,那么问题可能不仅仅出在特斯拉自己的工厂,也有可能来自于其供应商。在特斯拉强大的产能需求压力下,供应商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赶工”挑战,从而在零部件质量上有所妥协?文章没有深入探讨这一点,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维度。

4.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中国是特斯拉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其产量和交付量对特斯拉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直接关系到其品牌形象和未来的市场份额。如果品玩揭露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那么这反映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管理和运营上,可能存在一些水土不服或者没有处理好本地化和全球标准之间的平衡。

5. 信息透明度和第三方监督: 像品玩这样的媒体,其报道对于行业和消费者来说是有价值的。它们充当了某种程度上的“监督者”。当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因为媒体报道也可能存在片面性或夸大之处。但如果特斯拉对此事没有一个清晰、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行动,那么这些质疑的声音就会持续发酵。对于消费者而言,知道这些信息至少可以在购买决策时多一份考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

电动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涌现了像特斯拉这样的先行者,也吸引了众多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加入。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如何在快速迭代、规模化生产和保持高品质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特斯拉的崛起确实是现象级的,它在技术、市场和生产模式上都带来了很多创新。但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企业,都会在不同市场遇到不同的挑战,也可能在管理上暴露出一些问题。

品玩这篇报道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像特斯拉这样被视为行业标杆的企业,也并非完美无缺。对质量的承诺,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都不能忽视的底线。如果特斯拉真的在以牺牲质量来换取产量,那将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局面,也势必会引起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高度警惕。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报道,我们既要保持关注和审慎,也要期待特斯拉能够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毕竟,对于一个致力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投诉24小时后更新:特斯拉官方层面没联系我,更没有致歉。不过也可以理解,致歉了不就相当于公共关系负责人拉黑老车主的事情做实了嘛。

但是最近这几个小时,点踩的人倒是突然增加了不少呢。Interesting。

那些说小心起诉的:照您这么说,我还得道个歉是吗?买个车,体验了一年,说这个车企管理层辣鸡,还不行了呗。哈哈哈哈哈哈。

------------------------------分割线------------------------------------------------

原回答:

首先,我是特斯拉的第一批国产车主。之前对中国制造Model 3这款产品也很喜欢,这是当时的回答链接,不难看出来,我很喜欢这款车。



是我引荐过下单的车主

其次,就品玩的这篇文章,我通读下来,觉得总体观点问题不大,这是基于我作为车主这一年来的主观感受,及和多名特斯拉员工私下交谈得出的总体感受,特斯拉中国如果觉得有问题,大家可以讨论,但我的观点很明确,即:品玩这篇文章可能细节会有瑕疵,部分逻辑甚至未必顺畅,但总体观点和大部分的信息,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再次,我认为特斯拉中国如果真的觉得没问题,应该对品玩所说的点,做逐条回应,而不是陶琳跟个热锅上蚂蚁一样,一个劲的在微博上价值,说自己睡车间,不容易。这种话说多了,我反而认为,你的确就是人家所说的那样:产品质量有瑕疵,内部管理流程混乱,疯狂压榨员工。

而这三点,在这篇文章爆出来之前,我作为一个车主,也都心里有数。我这样的车主,不止一个,不止两个,是一堆。

所以在陶琳微博下面,会有大量车主反馈,自己的车辆有问题,特斯拉中国管理层有问题,而这些评论,无一例外,都被删除和拉黑。


这是我今天早上的微博截图,竟然,被负责特斯拉中国公共关系的VP,拉黑了。


我今天早上,在特斯拉官方400渠道,投诉了陶琳。中国有句古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我就想看看,特斯拉接不接受我的投诉。

我,作为一个车主,在和特斯拉中国高管的对话过程中(只是评论,甚至都未产生一句对话),被直接拉黑,被单方面结束沟通。那是不是以后,车辆有问题的话,都会这样处理?拒绝沟通,拒绝处理?

我给你们引荐了那么多真实车主,帮着你们说了那么多好话,就因为说了一次你们管理层垃圾,就把我评论删了,把我拉黑了?

你管理层算老几,没有美国的产品研发,没有本土的一线员工,没有中国消费者的口口相传,没有中国和上海政府的支持,你们算什么?

特斯拉中国管理层:你们超级棒,你们超级高水平。

user avatar

请大家先大概浏览一下话题下所有回答?

看一两篇,没啥说的,特斯拉太坏了,特斯拉完蛋了。

看几十篇感觉就不是那回事了,满眼都是竞争对手的愤怒和恐惧……

user avatar

竞争对手的 恨 黑 恐惧


是最大的赞誉

user avatar

相信品玩做了采访,写出了这个报道,也理解特斯拉官方的反驳和品玩基于反驳之后的声明。

现在火药味道十足,站外面来看,很难判断事实。但可以分享一些相关的信息和看法。

1 我们来看看关于汽车制造方面的重要事实,对比一下特斯拉和其它中国创业电动车公司。

中国的新造车,往往就是第一款车生产有严重的量产问题。比如es8、G3、one都明显延迟了入市节奏,大概半年到一年左右。万事开头难,全新工厂全新研发团队全新打造的第一款车是很容易暴露问题的。但第二款车es6,P7就顺利多了,没有什么意外了。

特斯拉这家公司03年就成立了,第一款车Roadster比最早计划延期了2年。可以理解,创新公司的第一款车,会惊艳世界也会有很多想不到的困难。第二款车Model s比最早的计划延期了很久,继续可以理解,特斯拉收购来的现代化工厂新改造后,第一次自己组织大规模制造。

但是Model X、Model 3继续保持着一年以上的严重延期,这就很有问题的。特斯拉创业17年来,四款车没有一款不是严重延期上市;从目前我个人在国内的观察来看,蔚来的产品虽然也有一定的质量问题,但总体用户的质量口碑是好于特斯拉的。蔚来是一家6岁的企业,而特斯拉已经17岁了。这些事实,本来就反映了特斯拉在工程、制造上的某种机制性规律——特斯拉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但对项目管理、制造管理的行业规律和传统,其实没有那么尊重。

这些事情在我看来,就是有得必有失。既有像雷克萨斯一样的精益制造体系,又有像特斯拉一样的野蛮创新基因?这样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有,那么其它车企就好关门了。

特斯拉就像一位非常性感、同时很有人格感染力的美女,你真的还期待她在做家务、相夫教子、思想政治和早睡早起上,都达到超高水平吗?


2 再看看马斯克创办的另一家企业,历史上SpaceX发生过什么。

引用自己书里的一段话。这是摘录并翻译了一名美国航天爱好者的发言。在2010年,他有一次混入了SpaceX工厂,后来到网上发了个帖子。他觉得制造现场的管理比传统航天机构差太多了。如果后者是正规军,前者可能连游击队都不如,最多是街头混混儿的水平。

我们常人都会认为。一个制造火箭的地方,必须像科幻电影里的X战警总部一样,极为精致、规范、管制严格,对吧?没想到就像一家开在东莞的普通小厂一样。

这个人写作的风格也很生动有趣,是不是有点品玩记者的感觉?

我愿意相信他说的没错。但我们后来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历经重重失败,SpaceX率先实现了可回收的火箭,并且成本控制到了同行最低的水平。今天的SpaceX的制造管理,想必也比2010年进步多了。但驱动这家公司向前的,本质上并不是对制造管理的极致追求,而非对模式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无限冒险。

另一个角度,一个创业公司的企业DNA,往往和创始人有极大的关系。SpaceX和特斯拉是教主马斯克的两个孩子。看起来,事情是在相互验证的,这两个孩子都在制造乱糟糟的情况下给世界带来了创新的东西。

创新是真的。乱糟糟恐怕也是。

user avatar

你以为特斯拉只在中国这样干吗?

以前有人崇拜外国,说外国人有什么工匠精神,又有什么契约精神,管理还科学,所以外国出精品。那么我就要问了,这么有精神的外国人,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变成混子了呢?你觉得是水土不服?当然不是,中国也有很多能出精品的地方。

答案是,远香近臭。

以前人家在外国生产,大部分中国人根本没有见过人家怎么生产的,就开始脑补——啊洋大人生产水平一定超出我的想象。

现在就在中国生产了,才发现原来洋大人也是追求利润的呀。


厂子能造出什么货,难道洋人眼瞎不知道吗?高层不点头下面的敢这么乱来吗?你看有些外国人,隔着重山远洋都要来中国买我们自己都不想用的劣质产品,这也怪中国人?来中国开厂了,应该说成本还下降了,为什么还要压缩成本?有些人就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呀!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

品玩与特斯拉开撕两回合了,很多网友、车主都站出来说话了,这个节奏作为公关看,肯定对特斯拉不太有利。这也是对于个别外企对外公共事务来说,是一次大考验!看他们的剧本怎么“演”!

部分车主开怼特斯拉升级,结果是否符合你的期待呢?



【#特斯拉副总裁回应质量不合格报道#称文章编织离谱,品玩:特斯拉中国行径离谱超出想象】

近日,针对有文章质疑特斯拉使用不合格零件、包工头,管理风格等问题,特斯拉公司副总裁Grace陶琳-Tesla 回应称:“这文章编织的如此离谱,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了,槽点太多都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说了。我们的法务已经在准备起诉品玩,相信他会对自己的言行所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对此,品玩回应称,特斯拉中国行径离谱超出想象,品玩将进行后续跟进,分享更多细节和故事。#特斯拉将起诉品玩#

品玩硬刚特斯拉,可能是2020年最后一场大戏吧。

品玩略有点胸有成竹的味道,到底有哪些料,真的说不好,只能看特斯拉接下来的动作了,如果之后特斯拉瞬间放弃起诉,那就等于默认了吗?我觉得未必!

两家都刚,不如,法庭见!

user avatar

说得好像特斯拉美国做得有多好一样……

汽车王国的车企不知道怎么造车,这种笑话丫就马大麻能闹出来.pd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