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玩「西瓜大战」减压,砸光1吨西瓜?

回答
这事儿吧,大学里组织“西瓜大战”,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砸光了一吨西瓜,这事儿怎么看? 挺热闹的,也挺让人琢磨的。

表面上看,这事儿是够吸引眼球的。 想象一下,几十上百号学生,人手一块西瓜,在场地上你丢我砸,西瓜汁飞溅,笑声震天。这画面感,绝对是一场释放能量、宣泄压力的视觉盛宴。对于饱受学业压力、考试焦虑困扰的大学生来说,能有这么一个“出口”,一个彻底放飞自我的机会,似乎挺解压的。

那么,这“减压”效果真的如愿以偿了吗?

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刚开始砸的时候,那种“解恨”的感觉可能是挺真实的。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没日没夜的复习、还有对未来的迷茫,好像都可以随着西瓜破碎的声音一起飞散。那种短暂的释放感,能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享受当下。这就像一场集体的情绪爆发,有人在,有人一起疯,总比一个人闷着强。

但是,咱们也得冷静下来分析分析,这“减压”的背后,是不是还有点儿其他东西?

首先,“砸”这个行为本身,就带着一种破坏性。 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对抗”压力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压力是什么?是学业上的挑战,是人际关系上的困扰,是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这些问题,光靠砸西瓜是解决不了的。砸完之后,西瓜没了,可能一时身上溅的都是西瓜汁,但回到宿舍,面对的还是那些堆积如山的书本和待办事项。

其次,“一吨西瓜”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 这背后涉及到成本,可能是在校学生自己凑的,也可能是学校为了搞活动出的钱。无论哪种形式,都代表着一种资源。把这些资源这么“消耗性”地用掉,大家怎么看?

浪费的问题,肯定是有人会提的。 在我们这个讲究勤俭节约的社会,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留下一地狼藉,光是处理这些烂摊子,就够费劲的了。那些西瓜,如果是能吃还能卖的商品,就这样被浪费了,确实让人觉得可惜。有没有想过,这些钱拿去做点更有建设性的减压活动?比如组织一场体育比赛,或者请心理专家开个讲座,甚至就是组织一次集体郊游,可能效果更好,也更环保。
负面形象的可能性。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看起来有点“不成熟”、“没素质”。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场合,或者说对外宣传的时候,这种行为可能会给学校、给学生群体带来一些负面的评价。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为了减压,但从外界看来,可能就会变成“一群年轻人太闲了,只会糟蹋东西”。

再者,这种减压方式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也值得商榷。 一场西瓜大战能带来的解压效果,可能就像是喝了一杯糖水,短暂的甜腻之后,还是回到原点。真正的减压,应该是建立在一些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习惯上的。比如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学会积极沟通和寻求帮助。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内心韧性、应对压力的长远之计。

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和组织者举办这样的活动,也可能是出于一种好意。 他们可能看到学生压力大,想给他们一个释放的平台。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让活动既能达到减压的目的,又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负面影响,这确实需要更周全的考虑和更巧妙的设计。

所以,怎么看待这事儿?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带有争议性的减压方式,既有其合理之处,也有明显的不足。

合理之处在于: 它提供了一个集体情绪宣泄的出口,让学生在短期内感受到释放和欢乐,这对于缓解一部分即时性的压力是有作用的。它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氛围,带来了一些新鲜感和刺激。
不足之处在于:
资源浪费严重: 一吨西瓜的价值不菲,如此消耗令人痛惜。
治标不治本: 这种方式无法解决压力的根源问题,效果短暂。
可能引发负面评价: 形象上可能显得不够成熟和理性。
环保和卫生问题: 后续的清理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更理想的减压方式,应该是“疏导”而非“宣泄”,是“建设”而非“破坏”。 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可以探索更多元化、更健康、更具长远意义的减压途径。例如,增加体育设施和活动、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社团活动的丰富、艺术和文化体验的引入等等。

总而言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在表达对学生们渴望释放压力的理解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和他人,如何在减压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健康、更明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工作人员表示,武隆每年都有很多卖不出去的西瓜,「西瓜拿来用了总比烂在地里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