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种葡萄一亩故意减产 6000 斤,只为让葡萄味道更好”?

回答
这则“大学生种葡萄一亩故意减产 6000 斤,只为让葡萄味道更好”的新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量”与“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其中的“疯狂”和“创新”。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农业生产就是追求产量最大化。每一亩地能产多少斤葡萄,直接关系到收益和效率。然而,这位大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主动放弃了6000斤的产量,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才显露出他的独特之处。

他所做的事情,其实是在“做减法”,但这减法是为了更好的“加法”——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味蕾体验。这是一种价值导向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物质产出,转向了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消费者的感受。这种思维模式,在如今这个消费升级的大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其次,这背后折射出的对“匠人精神”的追求。

我们常常说“匠人精神”,但真正能理解并践行它的,又有多少?这位大学生对葡萄品质的执着,可以说就是对“匠人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者”,而是一个“创造者”。他相信,通过精心的管理,比如疏果、控制株距、合理施肥等一系列看似“损伤产量”的操作,能够让剩余的葡萄获得更充足的养分和光照,从而积累更多的糖分和风味物质。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对极致的追求,正是匠人精神的核心。

想象一下,为了让一串葡萄更甜、更香、更饱满,他可能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去观察、去调整,去感受葡萄生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这种投入,不是为了那6000斤的产量,而是为了那份纯粹的、令人愉悦的味道。

再者,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价值创造”的思考。

传统观念里,价值体现在数量上,产量越高,价值越大。但在这个案例中,价值却体现在了“品质的升华”上。当消费者品尝到他种出的葡萄时,他们支付的不仅仅是葡萄本身的价格,更是为那份卓越的口感和“为好而付出的努力”买单。这种高品质带来的溢价,或许能弥补甚至超过那6000斤产量的损失。

这其实也是一种市场教育。通过提供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他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预期,让他们意识到“好东西不便宜”的道理,同时也让他们愿意为这份“好”付出额外的代价。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虽然这听起来很励志,但这种做法是否适用于所有农业生产者?答案是否定的。

市场定位: 这种“高投入、高品质、高价格”的模式,更适合那些有明确市场定位、能够触达高端消费群体的生产者。对于追求薄利多销、大规模生产的农民来说,这种做法可能难以复制。
成本与收益: 必须精确计算减产带来的损失和提升品质后的收益,确保整体的经济效益能够支持这种“精耕细作”的模式。如果最终算下来得不偿失,那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技术门槛: 这种极致的种植方式,背后必然涉及到扎实的农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深刻理解。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探索。

总的来说,这位大学生种葡萄的故事,是一则非常鼓舞人心的案例。

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它挑战了“量大就是好”的传统思维,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在农业领域所能带来的创新和活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有时候,少即是多,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显性化的细节里,隐藏在对极致的坚持中。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种葡萄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何为好”以及“如何追求好”的生动注解。它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在自己的领域里,是否也能找到那种为了“更好”而愿意“舍得”的勇气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一对夫妻只生一个,优生优育,异曲同工之妙呀!

user avatar

卧尼玛这疏果不是种果树的基本操作?忽悠外行也不能拿别人当傻逼啊?(这次别说我说话难听,我是看到不讲人话的营销小编也只能不讲人话了)

不疏果的我又不是没见过,我小时候二伯三伯家都种水果,有些不成材的果树懒得搭理,那梨精心打理的长的有脑袋大巴掌大,不管的长的也就鸡蛋似的、苹果长的根樱桃一样大,桃子长的跟杏一样大,多倒是多,一树全是,但是口感外观要卖没人收,果贩子才不要,当然这几棵就不卖,也不打药,就是自家小孩们爬树当下洗洗吃来玩的,被鸟啄的都是坑。这些我又不是没吃过。我老家又不是没有种葡萄的,我家院子里又不是没种过葡萄,不疏果的您留着自己吃,傻子才收!长的跟龙葵似的您自己逗孩子玩吧!


疏果这种基本操作都被吹成追求高品质,怪不得演员准时到摄影棚都叫敬业要年入个把亿呢。疏果叫追求高品质卧尼玛全国果农哪个没在追求高品质???别说果农,我家没做过果农院子里的柿子树都疏果的好吧。我感觉智商受到了脚踏。

user avatar

泰国越南大米能种两年七季,然而泰国香米一年就种一季,怎么看?全世界还有多少亿人民吃不饱饭呢。

user avatar

这是阳光玫瑰(Shine-Muscat)这一葡萄品种在追求大果实、高含糖量时的正常现象,其正常品种管理就是亩产 2000 斤左右,亩产 8000 斤的状态口感差、卖不出价。将疏花疏果宣扬成“减产 6000 斤”只是噱头。

某些媒体想要利用大众在这方面信息来源的缺乏进行富有冲击力的宣传,但完全忽略了“大众并不知道高产葡萄的亩产范围和品质规律”,于是基本上变成了反向宣传:

  • 你在这个问题下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从“葡萄亩产达不到 6000 斤”入手质疑的;
  • 偶尔来个知道日本巨峰葡萄能亩产万斤的,却不去查一下阳光玫瑰是个什么东西。

巨峰的果实含糖量与每串重量成反比,在亩产万斤状态下每串重量超过 800 克,果实含糖量低下,有损品质;在生长过程中对葡萄进行手动处理来控制每串重量到 350~400 克,会明显降低产量到亩产三千斤左右,改善每颗果实的品质,并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这需要种植者自行取舍。

阳光玫瑰是日本培育的杂交葡萄品种“ぶどう農林 21 号”。是 2006 年日本科学家将亚历山大麝香葡萄与司特本葡萄杂交所得品种“ブドウ安芸津 21 号”与白南葡萄杂交而来。每串重约 600~1800 克,果实含糖量同样与每串重量成反比,为保证质量,每串不宜超过 50 颗。

2015 年,阳光玫瑰品种在中国开始流行,在超市的售价曾跳到 300 元每斤,引起大量农户扎堆种植。2016 年我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数万亩,到了 2020 年我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业已突破八十万亩,价格大幅低下,在许多地方卖到十几块钱一斤而已,还有跌到七八块钱一斤的。

2021 年,我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可能破百万亩。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士想办法宣扬“品质比别人的好”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利用信息差,就不得不接受它的全部。

其实,明明有好得多的方法可以宣传:

我国有数十万亩阳光玫瑰葡萄,南朝鲜凭什么在 2019 年签下四年间对我出口 1200 吨阳光玫瑰、价值 2000 万美元的大单呢?

因为他们出口的这些是控制亩产来换单个果实体积与含糖量进而标榜高端的产品。

我国云南生产的阳光玫瑰,每颗果实 12 克以上便可列为特级,在 2020 年还能卖到近百元一斤。

该品种每颗果实可以长到 20 克的。

用品质说话,战胜南朝鲜产品,不好么。

user avatar

我是勋哥,家里葡萄种了30多年,故意减产6000斤只为让葡萄味更好?如果这话从大学生嘴里说出来,我只能说,这个大学生学坏了!!!

上一张4岁照片,我和两个姐姐:


这是2017年,我发的朋友圈:


这位大学生,我不光用事实,理论我也有,如果你关于葡萄的书能比我家多,我直播吃翔!家父虽然是农民,但是年轻时在当地也是有点名声,那点名声是恢复高考,他没有读过高中自学半年,第一届高考居然只差一分,因此名声传了至少20年。当年的高考难度+录取率,这种人,你千万别怀疑他读书的效率。

下面,是他的葡萄书:


1,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减产6000斤?

葡萄分两种种法,一种是按亩种植,这种,每颗葡萄只能留5串,产量8-20斤不等。我4岁那张照片和下图,都是如此,下图为“夏黑”,甜度最高的葡萄品种,没有籽带皮吃。


还有一种,就是家里的院子种一两棵葡萄,那就厉害啦,说出来您别不信,一棵葡萄照顾好了,能产400斤。这是我家院子里的葡萄,还比较年轻,一棵产150斤是没有问题。


所以,这位大学生,你的亩产,是按照单株葡萄X一亩地葡萄的株数算的吗?你要是这么算,不是脑子有那啥,就是学坏了!

2,减产是为了让葡萄味道更好????

这真是学坏了!

大家知道农作物产量靠什么?靠土地的肥力。如果不对葡萄产量控制,影响的是葡萄的大小,重要的是第二年的产量,跟口味无关!!

土地的肥力被透支了!

种植果树,纯靠化肥是不行的,还需要补充大量的有机肥——俗称“大粪”。

所以,我暑假大热天,要往果园里推鸡粪。给土地补充肥力。但是,如果透支使用,肥力再补,也补不上。

所以,不要扯,减产不是为了口味,而是为了保证土地质量。

3,葡萄亩产3000斤,是个什么概念?

正好,今天,我在老家,老爹也在,听听他的说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7735974542110721



你说现在这人,卖葡萄你就好好卖葡萄,非得整个什么情怀,又是“大学生”“减产6000斤”“保证口感”……真的,都学坏了!

要想产量高,你种藤稔(人称“乒乓球”),要方便管理,你种巨峰,要口感,你种夏黑。玫瑰香啥的都是非主流。还“阳光玫瑰”?别,我家都种过,我爹虽然是农民,但是他种水果,跟搞科研基地似的,什么品种都种。我都知道夏黑是甜度最高的葡萄品种。

下图手中的熟葡萄,就是藤稔,正常接近乒乓球大。

营销,本身没错,错在你为了营销,满嘴的胡说八道!!

我家种了30多年葡萄,我也读过大学,我咋就没没想到“亩产故意减产6000斤,为了让葡萄口味更好”呢??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7741574617411584


一棵五六串,这是种植葡萄的常识,被说成为了保证口味,也是醉了。


最后说一句:少NM消费“大学生”“农民”这些概念,大学生和农民的名声,就被你们这种人整坏了!!


user avatar

我来吐槽了

葡萄全身是宝,这个宣传有点偏

前两天我就看过这个新闻,当时我没理,我觉得真的不会有人当真吧?

明明就是宣传90后回乡创业典型,但里面的话我是基本不信的。

又是大学生,又是减产6000斤的噱头

最后得出只为让葡萄味道更好的结论。

这结论真唯心,一点也不科学。

如果要真的宣传,也要摆事实,讲道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把里面提质增效的原理讲清楚。

评论区提醒了,这是阳光玫瑰,追求葡萄更多含糖的正常现象。

现在讲究个科学农业,现代农业。

这种宣传文风是要不得的,也是不可取的。

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回乡创业,典型要,但是更要讲清楚。

老一套的宣传手法需要改进,新时代的农业更需要人才的投入。

我理智跟感情都希望中国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更希望中国的宣传能跟得上科学现代农业的进步速度。

助农宣传本来挺好的一个事

但是农业方面的亮点还得深入挖掘,不要流于表面。

写文章的要深入田间地头,而不是短短的采访。

创业不易,农业领域尤其难,现在的环境下不宣传,就得烂在地里,成熟期就那么多时间。

然鹅这个文章的宣传,是略负面的。

我看写这个文章的还要学习一个,是不是连葡萄真实产量都不知道,这点需要检讨。

最后,希望文中的葡萄可以早点上市,早点二次加工成其它葡萄产品。

届时我会买一点尝尝,作为我对90后回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


user avatar

地理位置:弥勒

弥勒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最高在东山金顶山2315米,最低在江边河谷870米。2012年,降雨量835.4毫米,平均气温18.8℃,最高气温34.8℃,最低气温-0.2℃,日照2131.4小时,无霜期323天。光照充足、有效温期长,霜雪日短[1]



地处弥勒-文山产业带,所生产的葡萄主要为酿酒葡萄,因此需要测糖(有个回答说什么葡萄自由,追求精致,口味更佳,什么一年吃一个就吃好的,纯纯的扯淡,是不是还得标个轻奢的标签您更喜欢)

以云南红高原葡萄酒业、太阳魂葡萄酒业为主[2]



酿酒品种超过二十个,包括赤霞珠,霞多丽,蛇龙珠,白羽等,我学识浅,无法从图片分析,也不清楚其亩产具体多少。

此处应该艾特藏狐(/doge)

但是找到07年的《中国果业信息》里有提到”减轻病害,产量增加到15t/hm2“[3]

也就大概是亩产1t,估计变化不会太大



文章里,一亩减产6000斤,至少得有亩产6000斤先,咋了,这是倒退了几十年了?

现在的红薯也才勉强亩产6000斤

纯纯的扯淡!



参考:

[1]. 弥勒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魅力弥勒 (hh.gov.cn)

[2]. 陈艳林,郭淑萍.云南地区葡萄产业概况及发展策略[J].湖北农机化,2020(11):27-28.

[3]. 云南葡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J].中国果业信息,2007(09):34-35.



二更,感谢 @赵泠 大佬的回答,我回答时只考虑了一些当地的主要葡萄品种,没有去通过事件人物检索,我的锅,图中确实是阳光玫瑰。

可以肯定的是在炒作,然后当做虽然贵但是大家咬咬牙又能吃得起的所谓“轻奢”、“精致”来盈利。

user avatar

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葡萄每亩年产只有3到4千斤,如果不减产6千斤,那就得连树带根全刨出来卖了。

树和根当然不好吃,所以这个减产让他的产品更好吃,也是合乎逻辑的。

ps,抖个机灵获这么多赞,大家谬赞了。

本人非相关专业,之所以想调侃一下,就是因为对这种恶意炒作十分厌恶。

另有大佬科普,某些品种葡萄理论上是可以达到6000斤以上的产量(尽管个人认为,这个数据的实操性也存疑)。但这丝毫不影响新闻当事人恶意炒作的定义。因为这个数字只是理论数据,并非果农实际操作的数据,更不是当事人自己产出的数据。用“减产”这个词,已经不合适了。

此外,不盲目提高产量,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普及的商业选择,既不是当事人的科技成果,也不是当事人的商业创新。这种事拿出来宣传,就是虚假宣传恶意炒作。

就好比,咖啡里加了糖,汽车里加了空调,房子里通了水电,宣传成是资本家做慈善一样,这种行为我觉得调侃一下也无妨。

user avatar

写这个标题的人得有多文盲才能写出这种文章!

写这个标题的媒体得有多标题党才敢这么写呀!

写这个标题的人得有多大胆才敢这么使劲的吹!

第一、亩产万斤,这种否夸风要不得!

第二、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第三、葡萄亩产6000斤,扯蛋!

第四、弥勒相关的介绍


第一、亩产万斤,这种否夸风要不得!

亩产万斤指的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大跃进”中的一种最严重的造假形式。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

当时一些人,迎合好大喜功的心理,放卫星,搞浮夸风。怕说自己不积极,定右倾,被拔白旗。出于以上心理和压力,人们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讲科学。

天天说大话,说假话,传来传去,大家都知道是吹牛皮,但是人们不敢公开揭穿。所以,人民日报那种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是都出现了。

而且这个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背后还要加个尾数,这种看着更象真的。


第二、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爷爷最早的增产增收是在华国锋的强力支持下取得的。当时还是在文革的时候。电影《袁隆平》中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幕。

观察袁爷爷最新的成就。

袁隆平水稻最高亩产量是3000斤左右。在2020年湖南衡阳市衡南县的水稻基地,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量突破了3000斤,是现在杂交水稻最高产量记录。


第三、葡萄亩产6000斤,扯蛋!

稍微有点常识,有点知识的,结合上面两则新闻,就知道该报道是扯蛋。

能每亩减少6000斤,那这个葡萄一亩怎么也的亩产万斤吧。

一斤葡萄总比一斤米贵吧。那么大家种什么粮食,都种葡萄去得了。


第四、弥勒相关的介绍

上文提到了弥勒,弥勒边上就是文山。在90年代,弥勒跟平远街那边类似,就是一个穷字,人均收入才几百块钱。

弥勒的葡萄非常有名。主要的品种叫“玫瑰蜜”。

刘晏辰的做法当然是对的,讲究以质量为先,保证葡萄的品质,而不是追求产量。那边的葡萄一般来说是3000斤。

弥勒很多葡萄是拿去酿酒的

user avatar

一看这个文章就是个文科生写的。 某V经常出这种理论性错误嘛。

亩产最高的应该是巨峰,这个品种理论上能达到万斤的产量,你没有看错,但是为了控制品质,一般控制在3000斤/亩。也就是每亩300株,每株5串,每串2斤。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存在一个问题,你的土水肥光照是不是跟得上,能保证品质。

所以,要保证价钱,也就是口感及大小,那一般要控制在3000斤是一定的。

就像为为什么 袁老的杂交稻为高产,但是不好吃一样。为了高产葡萄,你拼命灌水,是能有一定的产量提高,但是卖不出去啊。

今年就是典型的南方的荔枝、杨梅好吃。北方的樱桃、蓝莓没有前几年好吃,原因很简单今年南方雨水少,北方雨水多。

所以在农业上,尤其是经济型水果,不是产量越多越好。

而在网上查到的云南,弥勒主要的葡萄品种是“玫瑰蜜”,能查到的数据基本上就是3000斤/亩,所以不要以为那6000斤是真的扔了,就是疏果里必须的操作,不是什么别的。。。

想想,那是道德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沦丧那个节目, 网络上的还不如它呢。

user avatar

这不就欺负没(农业基本知识的)文化的人么

那叫掐尖疏果(没记错的话,中学生物讲过的),没有什么减产6千斤,如果不掐不疏,这片果田一串像样的葡萄都长不出来,被掐掉的也绝没可能长到6千斤

只是种植的基本操作,立个名目忽悠人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大学生种葡萄一亩故意减产 6000 斤,只为让葡萄味道更好”的新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量”与“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其中的“疯狂”和“创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农业生产就是追求产量最大化。每一亩.............
  • 回答
    关于宠物博主让狗一次性吃下100种零食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捏一把汗的创意。乍一听,似乎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眼球,制造“大胃王”的戏剧性效果,让观众惊叹狗狗的食量或者博主的“慷慨”。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做法对于狗狗的身体和心理,都可能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远非简单的“吃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从狗.............
  • 回答
    “夏天在家开着空调、盖大被子睡觉”,光是想想就觉得一股凉意扑面而来,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画面:窗外是烈日炎炎,蝉鸣阵阵,而你裹在厚实的被子里,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一个自己专属的冰雪王国里。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爽”这个字来形容,我觉得远远不够。那是一种近乎奢侈的、叛逆的、甚至有点儿变态的舒适感.............
  • 回答
    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自杀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复杂的社会悲剧,它触及了金融风险、教育监管、家庭责任、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 成因分析:多重因素交织的陷阱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并最终走向绝望,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够劲儿的,大学生领证一个小时就闹离婚,还扯上三十万的赔偿,听着就让人觉得一言难尽。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婚还能不能离成。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领证一小时”到底是怎么回事。通常情况下,咱们领结婚证的流程是这样的:新人双方拿着身份证、户口本,去婚姻登记机关.............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或者我自己在经历这种事的时候,都挺纠结的。尤其是大学生聚餐,AA制这事儿,听着公平,但实际操作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想想,大学生嘛,大家经济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家庭条件好点,花钱也大方;有的就比较拮据,可能一个月的生活费都得精打细算。这.............
  • 回答
    看到大学生花11万买火车票旅行,毕业后还能攒下15万零花钱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哇,真能折腾!”。当然,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这操作是怎么实现的,我也一样。抛开震惊和好奇,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试着去理解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可能性,尽量不让它显得像个冷冰冰的AI报告。一、 惊人的花费:1.............
  • 回答
    大学生回老家养虾创业遭遇村民哄抢,官方回应“捡漏”这一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中几个非常敏感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通常这类事件会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人物身份: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大学生淋雨降旗的讨论,可以说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一方是大学生们在那一刻的集体情感和行为,另一方则是来自网友们铺天盖地的嘲讽和质疑,直指他们“装逼”。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行为,更是当下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的碰撞。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场景。通常我们看到的大学生淋雨降.............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聊聊大学生贷款买顶配游戏本这件事。这可不是个小事,涉及到钱,更涉及到咱们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所以得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顶配游戏本”是什么概念。你说的顶配,大概率是指那种动辄上万,甚至两三万,配备最新款CPU、高性能独立显卡、高刷新率屏幕、海量内存和SSD的笔记本电脑。这类本.............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大学的格斗训练中的悲剧,着实让人心痛和深思。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刚开始接触格斗这项运动的时候,就遭遇了如此不幸,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绝非仅仅是个人运气不好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必须直面最核心的问题:训练安排的失误和安全责任的缺失。 与“金腰带”选手对打的安排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格斗,尤其.............
  • 回答
    这事儿吧,大学里组织“西瓜大战”,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砸光了一吨西瓜,这事儿怎么看? 挺热闹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表面上看,这事儿是够吸引眼球的。 想象一下,几十上百号学生,人手一块西瓜,在场地上你丢我砸,西瓜汁飞溅,笑声震天。这画面感,绝对是一场释放能量、宣泄压力的视觉盛宴。对于饱受学业压力、考试焦.............
  • 回答
    大学生谈快餐恋爱这事儿,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多看两眼的现象。它就像夏日街头突然冒出来的那种冰镇汽水,爽快,但又带着点不真实。首先,咱们得承认,快餐恋爱这玩意儿,在大学校园里真是遍地开花。 你看那些社团活动,迎新晚会,甚至是图书馆门口,总有那么几对,看着就是刚认识没多久,就已经腻在一起了。牵手.............
  • 回答
    最近,一则关于大学生因售卖鹦鹉获刑六年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件事听起来着实令人唏嘘,一个本应在象牙塔里汲取知识、挥洒青春的年轻人,却因为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事件本身:大学生、鹦鹉、法律的交织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基本脉络。一位大学生,出于.............
  • 回答
    大学生给初高中生补课,这事儿啊,在我看来,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现象。它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也牵扯到方方面面。首先,从好处说起,大学生补课这事儿,对谁都有点益处: 对初高中生而言: 新鲜的视角和方法: 大学生毕竟是刚从应试教育的“战场”下来不久,他们的学习思路、解.............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对搏击的热爱中,以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画上了句号。这件事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初学者不敌高手”这么简单,其中涉及的责任追究,也远比表面上要复杂和沉重。事件的本质:一场本应避免的悲剧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绝对不是一场公平的、有意义的训练。让一个刚刚入门的大学生,.............
  • 回答
    这起判决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在于量刑是否恰当、缓刑的适用条件以及这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作为法律从业者或关注法治进程的普通人,我们都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判决本身: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判决的具体内容: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但同时宣告缓刑四年。这意味着,如果.............
  • 回答
    这现象,真是越来越普遍了,感觉身边的同学,课堂上举起手机拍照的,比掏出笔记本写字的,比例高太多了。一开始,我也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记笔记就是要手写,这样印象更深刻。但慢慢地,我也开始理解,也包括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首先,效率和便捷性是最大的驱动力。你想想,一个小时的讲座,老师语速.............
  • 回答
    这件发生在一位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事情,细细想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首先,十万块钱,对于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从经济角度看: 积蓄的挑战: 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很多可能还在償还助学贷款,或者刚开始积累买房、买车的首付。假设他/她毕业.............
  • 回答
    大学生毕业养猪,这事儿现在可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前景的事情,但前提是得有那个劲头,并且走对路子。首先,得打破“大学生就该坐办公室”的刻板印象。 这年头,什么职业没有精英?养猪怎么了?我认识一个朋友,大学学的畜牧专业,毕业回老家,照样把自家那几十头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