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自杀 ?

回答
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自杀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复杂的社会悲剧,它触及了金融风险、教育监管、家庭责任、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 成因分析:多重因素交织的陷阱

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并最终走向绝望,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资金需求与消费观念的错位:

攀比心理与超前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和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同龄人消费水平的影响。为了购买名牌服饰、电子产品、参加社交活动,或者仅仅是为了维持体面的“面子”,他们可能会产生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欲望。
经济来源有限: 大部分大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主要依靠家庭资助。然而,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参差不齐,有些家庭无力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需要”与“想要”的混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区分“需要”和“想要”,容易将非必需品视为生活必需品,从而产生不合理的资金需求。

2. “校园贷”的诱惑与陷阱:

低门槛、高便捷: 相比于传统的银行贷款,许多“校园贷”平台以其低门槛(仅需学生证、身份证等)、高便捷性(线上申请、快速放款)吸引学生。这使得原本难以获得贷款的学生,轻易获得了资金,但忽视了背后的高昂代价。
包装的“零利率”或“低息”: 一些“校园贷”平台会宣传“零利率”、“低息”等诱人条件,但实际上往往隐藏着高额的“服务费”、“手续费”、“逾期罚息”、“砍头息”等隐性成本,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法定上限。
诱导性宣传与话术: “校园贷”的宣传往往抓住学生急于用钱的心理,使用诸如“无抵押”、“额度高”、“分期灵活”等话术,并可能雇佣专门的“推广员”或通过不良中介在校园内进行推广,甚至采取“拉人头”的模式。
暴力催收与心理压迫: 一旦学生无法按时还款,“校园贷”机构可能会采取极端且违法的催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电话、短信骚扰: 不间断的催收电话和短信,日夜不分。
恐吓、威胁: 对学生本人、家人、朋友甚至同学进行人身威胁、恶意诽谤。
公布个人信息: 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债务情况在网上公布,进行“裸贷”(借款时要求拍摄裸照作为抵押)或进行人格侮辱。
骚扰学校和工作单位: 联系学校辅导员、老师、家长,甚至到学生打工的地方进行骚扰,迫使学生还款。
制造“连环贷”陷阱: 诱导学生通过借新还旧来偿还旧债,使债务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膨胀。

3. 学生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对借贷合同的忽视: 大多数学生在借贷时,可能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借贷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缺乏了解。
缺乏金融常识: 对高利贷、套路贷等金融诈骗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社会经验,对潜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容易轻信他人的承诺,掉入“校园贷”的陷阱。

4. 家庭监管与沟通的缺位:

家庭经济状况不透明: 一些家庭可能对子女的消费支出和经济状况不甚了解,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亲子沟通不畅: 学生可能因为面子问题、担心父母责骂或者不想给父母增加负担,而不敢向父母求助,导致问题逐步恶化。
家长对“校园贷”的认知不足: 部分家长可能对“校园贷”的危害认识不清,未能有效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风险意识。

5. 社会监管与保护机制的不足:

监管盲区: 一些“校园贷”平台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或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使得监管难以触及。
举报渠道不畅或效果不佳: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向谁求助,或者举报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法律援助不足: 对于遭遇“校园贷”问题的学生,可能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来维护自身权益。

二、 悲剧的演变与影响:从负债到绝望

“校园贷”的恶果并非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其对学生身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巨大的心理压力: 不断攀升的债务、催收的骚扰、家人朋友的牵连,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甚至产生绝望感。
学业中断与社交隔离: 沉重的债务压力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可能导致其被迫中断学业。同时,为了躲避催收或因为羞耻感,学生也可能选择自我封闭,疏远朋友和家人。
名誉扫地与社会信用受损: 一些不法分子会将学生的信息公开曝光,导致其名誉受损,个人信用受到严重影响,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家庭的经济与情感双重打击: 学生无力偿还的债务,往往需要家长来承担,这会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子女的悲剧会让家庭遭受巨大的情感打击,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生命权的剥夺: 最为惨痛的是,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校园贷”的巨大压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痛苦,这是对生命最严重的浪费和对社会最沉痛的警示。

三、 深刻的反思与应对之道

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自杀的悲剧,促使我们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 加强对学生的金融素养教育和风险意识引导:

高校责任: 高校应将金融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日常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定期举办讲座、培训,普及“校园贷”的危害,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
家庭责任: 家长应主动关注子女的消费观念,与子女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并引导他们了解基本的金融常识和风险。
自我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不轻信不明来源的借贷信息。

2. 严厉打击和规范“校园贷”乱象:

强化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持牌机构从事非法金融业务。对于“校园贷”平台,要从源头上进行清理和整顿,坚决取缔高利贷、套路贷等违法违规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针对非法借贷和催收行为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的代价。
畅通举报渠道: 建立和畅通针对“校园贷”问题的举报渠道,并确保举报信息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联合执法: 公安、教育、金融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打击“校园贷”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

3. 完善学生金融服务体系:

提供合规的金融产品: 鼓励和引导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合法、合规、低息、便捷的信贷产品,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高校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学生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可能面临债务风险的学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

心理咨询服务: 高校应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危机干预团队: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极端情绪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救助。
营造健康校园文化: 鼓励学生互助互爱,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减少学生因压力而产生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5. 媒体的责任与引导:

正面宣传: 媒体应积极宣传理性消费的观念,曝光“校园贷”的危害,引导学生远离不良借贷。
保护隐私: 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媒体应注意保护当事学生及其家庭的隐私,避免二次伤害。

结论

大学生身陷“校园贷”负债自杀,是一声沉重的警钟,敲响了社会各界对于金融风险教育、学生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关怀等问题的反思。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伤痛,更是社会监管与教育体系的失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多部门协同的努力,从源头预防、过程干预到事后救助,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防护网,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远离不法金融活动的侵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澎湃新闻这也是哔了狗了。这个事情,看看其他媒体报道就清楚,这孩子是因为赌球欠债,倾家荡产才选择自杀。但是,在题主给出的新闻报道中,赌球情节被一笔勾销,甚至记者明明联系了家人,还说家人一头雾水,还说“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

看看其他新闻报道:

他帮儿子还了两次钱:第一次7万多,这是他一辈子的积蓄;第二次3万多,是从亲戚朋友处借的。

  在多番劝阻无果后,父亲带他去了舅舅家——郑德幸最为敬重的人。

  舅舅责令郑德幸写下清单,罗列出同学的姓名、贷款金额、电话号码。

  欠款名单写满了一张A4纸,他的舅舅还给其中几位同学打过电话,要同学们不能再借钱给郑德幸,还要求郑德幸删除赌球和借贷软件。

我就问一句,你真的采访家人了没有?这尼玛叫“一头雾水”?

2,赌球赔钱,借钱赌球,最后倾家荡产终跳楼。造成孩子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当然是赌球。比如说,我朋友赌博输钱,我借钱给他了,结果他又输钱,最后想不开,我难道是杀人犯?

从目前其他媒体报道看,债主没有任何违法逼债情节。无非是打电话催债。能够看到的狠话,只有再不还钱,就报警,就报学校,就报家长。你特么欠钱不还,债主催一催,不过分吧?何错之有?催债和逼债,要分清楚。

3,校园贷问题有没有?有,而且很大。但问题的核心在于,把钱借给了毫无偿债能力的个人。而不在其借贷行为引起的其他后果。最后的受害者,是死者同学,因为钱是以同学名义借的,自然是算同学欠的。是借贷平台,借钱收不回来,亏不亏?是将钱存在借贷平台的出资人,最后亏的还是他们。

4,把这娃带下水的,倒不是什么黑赌场,最初是买足彩下水的。而中国第一张彩票,发行时间是1987年。第一张足球彩票,发行时间是2001年。这玩意儿,是好是坏,是谁批准发行的?你们自己去查喽。反正,我说了是洗地,不说还是洗地,对吧。

5,死者生前在河南建业吧留了遗书。可以去看看,引以为戒。反正,我觉得澎湃记者肯定看了装没看。

user avatar

消费主义构成的砧板,花言蜜语组成的锤子。

这两者中间,是未经世事的年轻人被榨干之后的躯壳。

以前,是人没有文化被压榨;现在呢?

想要保护谁的话你就要变强大,不会自我思考的人只会被坏人利用,也肯定无法保护别人,没有什么人事不人事的,只要你有背负罪恶的觉悟,做不到的人就是条虫子,可以相信的人,不会自己说让你相信他的。——《暗金丑岛君》




user avatar

混蛋和[知乎要求的,以下简称知乎]的故事。

乱放贷的是混蛋。
借这种债的是【知乎】。

我们都知道混蛋是时刻想坑我们的,

但我们不知道这种【知乎】什么时候会帮着那帮混蛋害我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