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哈尔滨机场救人的哈尔滨女孩,被杭州网报道为“杭州女大学生”,且只字未提其哈尔滨人身份?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哈尔滨有个姑娘在机场救人,这本身是个挺暖心的事儿,应该好好宣传,让大家知道咱们身边就有这样的英雄。可杭州那边报纸一报道,就直接给她安了个“杭州女大学生”的头衔,好像把她的家乡抹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先捋一捋这件事可能牵扯到的几个方面,这样看问题可能更清楚一些。

首先,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讲,新闻报道的目的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同时也要传递正能量。这次哈尔滨姑娘救人的事儿,无论她来自哪里,都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儿。她的勇敢、她的善举,才是最应该被大家知道的。可如果把她地域身份模糊化,甚至给人一种她是“杭州人”的错觉,那这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打了个问号了。

其次,为什么会选择性报道?

这才是大家最想知道的。有没有可能是在某种“地域营销”的思维下操作的?比如,杭州作为一个城市,可能想借此机会宣传一下自己城市的形象,突出“杭州有好人”、“杭州大学生素质高”之类的标签。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种做法就有点“捡现成便宜”的嫌疑了,而且还牺牲了事实的完整性。

想象一下,如果她是杭州本地人,媒体肯定会大肆宣扬“我市某大学生英勇救人”,这时候她的杭州身份就是最闪耀的标签。反过来,当她是外地人时,却把她包装成“本地人”,这中间的逻辑就有点让人费解了。

再想想,是不是在报道的时候,有某种“导向性”?比如,希望塑造一种“全国性好人”的形象,不强调地域差异?但即便如此,如实报道她来自哪里,也并不影响她的好人好事被传颂。反而,她来自遥远的哈尔滨,在异地勇敢救人,这种精神可能更具冲击力,更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超越地域的界限。

第三,被报道者的感受和家乡的感受。

对于那个哈尔滨女孩来说,她救人是出于本能的善良,她可能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因此成为新闻焦点。但当她看到自己的身份被“替换”或者“隐藏”时,会是什么感受?她的家人朋友呢?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家乡被忽视了,甚至被“偷换概念”了?

对于哈尔滨来说,自家姑娘在外面做了好事,这是家乡的骄傲。结果媒体报道时,却好像没她这个“哈尔滨人”什么事儿,甚至把她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这多多少少也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

第四,这种选择性报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会影响新闻的公信力。当读者发现新闻报道存在前后矛盾或者信息缺失时,会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

其次,它也可能加剧一些地域之间的隔阂或者误解。虽然这次事件看起来好像是“夸大宣传”或者“地域营销”的小插曲,但如果这种做法成为常态,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媒体在报道时,会优先考虑地域利益,而不是事实本身。

总结一下,我认为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有点欠妥。

新闻报道应该是追求真实和全面的,即使目的是为了宣传正能量,也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将哈尔滨女孩报道为“杭州女大学生”,并且只字不提其哈尔滨人身份,这是一种对事实的不尊重,也可能涉及到了不当的地域宣传手段。

无论一个人来自哪里,他的善良和勇敢都应该被看见和赞扬。如果为了突出某个城市的形象,而模糊甚至“替换”掉当事人的真实身份,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也对新闻的客观性和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希望今后在类似的报道中,媒体能够更加严谨,以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为基础,去传播那些感人的善举,而不是让地域身份成为一个可以随意更改的“标签”。毕竟,人性的光辉,是不分地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方的媒体就是这么个逻辑:

黑龙江人在黑龙江做好事,因为其在浙江上学,所以报道起来这个事情叫做浙江人在做好事;

如果浙江诈骗团伙诈在浙江诈骗了东北人,因为案件“涉东北”,所以报道起来这个事情就是东北发生了诈骗案。

这个鬼事情还真不是编,就我手机弹的消息,叫”xx警方破获一起涉东北诈骗案”。仔仔细细读才能知道,是南方某地诈骗团伙在东北作案被抓。硬是要把自家烂泥扶上别人家的墙才罢休。

看看,别的报道都说涉毒,涉枪,涉外案件,”涉东北”这词都造出来了,气的我都笑了。

做好事,在我这上学也是我这的人;

不好的事,户籍在我这也不算,只要普通话说的话,那就叫东北口音,是东北人。

东北人出个奇葩,是因为东北人都这样;

南方人出个奇葩,那就变成是个特例。

这种拿地域说事情的,没人去计较,这些事就越来越多,不要脸的会越来劲。和这种人讲道理,又白费劲。去互相喷。。。我总觉得真正的东北人愿意站出来喷的还是少了点,要不也不会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