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养猪?

回答
大学生毕业养猪,这事儿现在可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前景的事情,但前提是得有那个劲头,并且走对路子。

首先,得打破“大学生就该坐办公室”的刻板印象。 这年头,什么职业没有精英?养猪怎么了?我认识一个朋友,大学学的畜牧专业,毕业回老家,照样把自家那几十头猪伺候得服服帖帖,一年下来赚的比不少办公室白领都多。还有那种,学啥的都有,有人是学 IT 的,觉得传统行业信息化程度低,就搞起了智能化养猪;有人是学营销的,就想着怎么把品牌做起来,把猪肉卖出“猪肉味儿”以外的价值。所以说,专业不专业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这个人有没有热情,有没有愿意学习和付出的心。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养猪?原因挺多样的。

市场需求稳定且有潜力: 谁不吃肉啊?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大头,需求量摆在那里。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高质量、绿色养殖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那些还在靠传统、粗放模式养猪的,迟早要被淘汰,而有技术、有想法的大学生,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创业机会: 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养猪是脏活累活,是没啥技术含量的事。但现在不一样了,现代化的养猪场,科技含量可高了去了,从饲料配比到疾病防控,再到自动化设备,甚至大数据分析,都是大学毕业生的用武之地。而且,相比于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养猪这个领域如果能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可能更容易闯出一片天地。特别是那些家在农村,或者本身就对农业有情怀的大学生,回家创业养猪,既能反哺家乡,也能实现个人价值。
对“理想主义”和“接地气”的追求: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了一堆理论,毕业后发现社会跟想象的不一样。有些人可能觉得在大城市里挤破头也只能混个温饱,反而不如回家乡,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养猪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选择。他们可能不是为了发大财,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做出健康、安全、可追溯的食品,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主义”。
对“掌控感”和“独立性”的渴望: 在公司里打工,很多时候你只是一个螺丝钉,很多决定不由你定。但自己创业养猪,从选种、购料,到管理、销售,都是自己说了算。这种完全掌控自己事业的成就感和独立性,对一些年轻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当然了,大学生养猪也不是“香饽饽”一块就能捡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虽然前面说了不一定非得是畜牧专业,但至少得懂点技术吧?猪的生长周期、疾病防治、营养需求、饲料配比,这些都是需要真功夫的。如果一上来就两眼一抹黑地跟着感觉走,那十有八九会栽跟头。所以,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资金投入和风险: 养猪可不是小数目,场地、设备、仔猪、饲料,都需要钱。而且这行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一旦行情不好,或者遇到疫情,损失可能非常惨重。大学生毕业,很多本来就没啥积蓄,如何解决启动资金,如何规避风险,是必须提前考虑清楚的。
体力劳动和环境问题: 就算有再高级的自动化设备,打扫猪圈、给猪喂食、处理粪便这些最基础的工作,还是得有人干。而且猪圈那味儿,你懂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那些习惯了舒适环境的大学生,能不能适应?这是个很大的心理考验。
市场销售的压力: 就算猪养得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搭。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你得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建立销售渠道,打响品牌。这背后涉及的营销、管理、品牌推广,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社会观念和心理落差: 虽然我说观念在变,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养猪有偏见。可能会有人觉得大学生养猪是“不务正业”、“没出息”。大学生自己也得做好心理建设,不被这些声音干扰,坚持自己的选择。同时,从校园到养猪场,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人的心理也是一种磨砺。

怎么才能让大学生养猪这件事更顺当?我个人觉得有几个关键点:

技术先行,知识驱动: 别想着“闭门造车”。多去养殖场观摩学习,多参加行业培训,多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可以从小型规模开始,边干边学,积累经验。也可以利用大学所学,研究更科学、更高效的养殖模式。
精打细算,规避风险: 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核算,制定周密的计划。可以考虑与其他养殖户合作,或者加入农业合作社,分摊风险,抱团取暖。同时,购买相关保险,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
创新模式,差异化竞争: 不要只想着“批量生产”。可以探索生态养殖、有机养殖、或者专注于某个特定品种(比如黑猪、特色猪种)。再者,可以结合互联网,发展线上销售、农旅融合,让养猪不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可以附加更多价值的产业。比如,可以建个小型科普基地,让大家了解现代养殖过程,增加透明度,打消疑虑。
心态调整,吃苦耐劳: 这就是个实打实的生意,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从学生心态转变为创业者心态,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也要懂得合作共赢。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养猪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猪肉产品,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更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我们应该用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给这些有勇气和有想法的年轻人一些支持和鼓励。当然,前提是他们真的做好了准备,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地去做好这件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真正肯付出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毕竟,吃是永远的需求,而健康、安全的食品,永远是市场上的稀缺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养猪场里的名校生:

和母猪同吃同睡,亲手摔死小猪

肖城五一的时候回了趟山西老家,发小李航也带着女朋友从北京回来休假,三个人约在小城新开的一家火锅,“好久没见了,聚聚。”

饭桌上,肖城一边涮肉一边侃侃而谈自己在猪场养猪的趣事,李航反应很冷淡,还有点遮遮掩掩,把话题往别的地方引。肖城心下了然,“说白了,就是嫌我养猪丢人呗。”

其实早在春节,李航就流露过类似的意思:换个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吧,别整天和猪在一起。

“养猪怎么了,我进的也是全国市值第二的养猪大场。别以为就你们互联网有大厂。”

面对发小从北京发来的关怀,肖城的态度是,“大惊小怪,没见识。”

他眼里,养猪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份工作,甚至称得上事业——考管培生,两年做上场长,月薪分红十几万,技术和管理学到手,自己出来干。

2020年8月,肖城辞掉了在果园做苗木技术员的工作,拿着985园艺专业研究生文凭,入职了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养猪企业。

这是一场为期10 个月充实而跌宕的猪场晋升之路。肖城每天就住在场子里,必要时还和母猪同吃同睡。

就在他竞聘获选分场长,准备大施拳脚、干出一番业绩时,公司这座昔日应收四百亿的“养猪大厦”却突然垮塌了。

猪场体验:

养猪的都是年轻人

“120天培养方案”是公司为985院校毕业生定制的专门发展渠道,无论走财务线、购销线,还是储备未来场长的生产线,都要在入职后的头4个月里完成学习、实操以及技术员认证。

简单来说,就是下放到养猪一线去锻炼学习。

“他必须给我们画个饼,要不然谁去?”管培生只是幌子,养猪场缺人才是真相,可惜肖城要到半年后才明白这其中的玄机。

那时的他只有一门心思,“哪工资高就去哪,就想着挣钱。”

面试的时候,公司给肖城开的基础工资是1万1,“就是啥也不干,光工资也这么多”,再别说封场费、加班费、逢年过节动辄千八百元的补贴。

肖城的目标是做场长,“据我所知,有的场长一个月,光分红就拿到30万。”

养猪场的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干得越好拿的自然也越多。为此肖城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一线的知识起码得了解,手把手养猪,我是肯定要接触的。”

办完入职手续后,肖城被分到了湖北片区,和另外五个985毕业生一起分进了同一家猪场。

时值9月,秋老虎正盛,一行人坐高铁、转大巴、再搭公交,终于摇到了猪场所在的镇上。公司只派了一辆破别克来接他们,6人加司机全挤在一起,空调也开不起来,在坑坑洼洼的村路上颠簸半个多钟头,终于到达养猪场的大门口。

“咱们怎么没去三级点?”肖城下车立刻懵了。职前培训的时候,他背过知识点:为防御猪瘟,养猪场会建立严格的三级洗消体系。

所有从猪场外来的人,必须先到三级点洗澡、消毒、换衣服,出来由专车送到二级点,隔离两天,然后才能进入一级点——猪场的核心生产区,他们全部工作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肖城转过身问,司机正准备返程,“这不是没有么。快进去吧。”

猪场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即使早上6点起床,也令人兴奋。

肖城所在的猪场不算大,母猪2000头,共有6个栋舍,又叫产房。每个栋舍里有108张产床,母猪待产时就会被赶进来用两道矮栏围在中间。肖城和他的同事们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喂饱母猪,然后去吃自己的早饭。

猪场的饭菜可以用“寡然无味”来形容。买来的食材要先用消毒水浸没,然后烹炒、装桶,再到一级点用90℃高温杀菌15分钟。经过两次加工后,菜肴送到肖城嘴里已没有口感可言。

也没有更好的办法。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中国首度确诊,到现在已经是常态化威胁。病毒接触传染,人和物皆可携带,且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任何猪场都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

肖城的养猪事业,就在这如临大敌的防控意识下,有序推进着。

工作与生活以“颜色”为界,一分为二。在生活区必须穿公司定制的灰色工服,进到生产区里,就要洗澡、消毒,换上一套蓝色的防护服。肖城最高洗澡记录是一天八次,“其实我觉得很多步骤场里做得不规范,但我一个刚去的技术员,没有发言权。”

宿舍也没有他们的地方。一间屋子挤三张床,6个人将就着睡。“因为按厂子的规模,不需要这么多人,我们只不过是进去实习的。”干了两个月后,场里才给肖城他们盖起了板房。

钱倒确实能攒的下来,因为根本没有花的地方,进场封闭三个月才有一次10天左右的换休。好在养猪场里年轻人比较多,肖城就像回到了大学一样,没觉得生活有太大拘束。

场长常年不进场,在外忙销售业务,这里最有经验的人是长期驻场的饲养员。“当时刚去那会儿,我还是比较喜欢学的。”肖城白天便跟在饲养员屁股后面,饲养员做什么他做什么。晚上回到宿舍,又继续打开公司发的资料与软件闷头学习。

疫苗、保健、阉割、断尾……他觉得一切都不难。两人抓猪一人打苗,疫苗和保健的工作很快就能完成。断尾也很简单,长度把握好即可。阉割要点比较多:切口要小、精索扯净,刀口要干净利索,完后要做保健消炎;熟能生巧。

但肖城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还包括一环——处死。

紧急隔离:

与猪同眠20天

肖城说,猪场才有真正鲜活的猪。网上那些别人养的宠物猪,全是营养不良的僵猪——毛不顺,眼没光,不聪明,也没有恐惧。

小猪是特别怕人的,可人人都会喜欢小猪。肖城到了猪场才知道,小猪的鼻孔根本不是圆的,而是倒着的爱心,眼睛亮晶晶的,透着机灵劲儿,特别可爱。没几天,他的手机相册里已经全是小猪的照片。

可母猪们生下的并不全是健康、惹人爱的小猪,那些身来体弱或患有腹泻的小猪则会被立刻处死。

进入猪场的第三天,肖城第一次目睹饲养员处死小猪,第五天,他第一次亲手处死小猪。

那天是正常的巡栏,饲养员发现一只弱崽,“这个太弱了,得摔掉,你们谁来?”同行都组员都不吭声,彼此推脱。肖城没多想,便举了手,学饲养员的样子拿来一只黄色的透明塑料袋,将猪崽整个装进去,抓着后腿,将它的脑袋往地上一摔。

没死。小猪在袋子里挣扎。肖城上前拎起它,重重地补了两下,“我怕它死得不痛快。”

小猪的脑袋砸在地上,发出很沉闷的声响,抽搐了两下,然后就一动不动。同学小朱当即发出感叹:你好恶心,怎么下得去手。组里唯二的两个女生也表示:你太狠了。

工作总是要做的,肖城只想尽量减少小猪的痛苦,“那两个女生,一个后来摔得比我还溜,另一个成了我女朋友。”

组长在死掉的小猪身上用油漆写上日期,拍照上传,然后送去无害化处理平台,冷冻尸体、打碎成粉末、直接排走。

那时的肖城还不知道,不久之后,他将在这栋没有一丝阳光的产房隔离整整20天。在往后的三个月,他将重复这个动作上百遍。

肖城所在的这家养猪场,母猪是生产机器,小猪就是生产的产品。除了非洲猪瘟,他们最怕的还有腹泻。常规腹泻会造成弱崽,而病毒性腹泻则是毁灭性的,对于0-7天的小猪来说,致死率几乎是100%。

一天,肖城正在栋舍里给母猪保健,听同学说3栋的饲养员发现小猪腹泻,大家都很紧张。上报场长后,立马安排技术员拿试纸检测病毒,多窝小猪全部呈阳性。

场里开始紧急隔离,所有技术员留在栋舍内,保证正常生产和工作,同时对腹泻猪进行治疗。隔离期间要与猪同吃同住,不可离开。

起初收到这个消息时,肖城觉得没什么,“我哪都能吃,哪都能睡。”猪栏下铺一个褥子,值班的床位就有了。

他和组长分在同个栋舍,两个人定了工作计划:一个白班,一个晚班,交替睡觉,保障体力。

开头两天,他们照常给猪喂料、保健,正赶上一只母猪产仔,便给它接生,护理新产的小猪,没觉得难熬。可三天过去他熬不住了,他想洗澡。

饲养牲畜自然要和粪便打交道。肖城每天要把母猪的排便刮到漏粪板下,然后用水冲走,但即便如此,场子里的气味还是格外浓烈。

在栋舍里隔离了三天,肖城耐不住了,冲出去洗了澡。场长也终于发话把应急方案定了下来:技术员就地隔离直至腹泻得到控制,两天洗澡一次,三餐由专人送饭到栋舍门口。

两天后,肖城的栋舍里也出现了腹泻,试纸检测,确定是病毒。他们紧急对染病的小猪采取措施,处死、消杀。死掉的小猪摸起来凉凉的,和超市里见到的差不多,按下去就是坑,松手便慢慢恢复。

隔离第10天的时候,肖城要撑不住了,粪便散发的氨气熏得他头疼欲裂,整个人昏昏沉沉,异常烦躁。

栋舍里没有自然光,分不清白天黑夜。虽然看一眼手机就能知晓时刻,但人很容易丧失对时间的感觉。肖城经常在半夜忽然醒来,发现才4点,闭眼再捱两个钟,起床喂猪。

“就那么大的地方,里面全是猪。”那段日子里,肖城完全被猪包围了。晚上守着睡觉,白天一睁眼母猪就在旁边瞪着自己。

能让肖城打起精神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去洗澡,二是组里那个叫小迪的女同学来给他送饭。饭只能送到大门口,但小迪会在那陪他待三四十分钟,聊天,分享栋舍外的八卦消息。日子变得好熬了一些。

隔离半个多月后,场里终于找了新技术员来换他,肖城出去洗了个澡,回宿舍睡觉。到这个时候,他已经足足有20天没见过太阳了。

职场凉薄:

人事不如猪事

管培生“120天计划”完成后,到了竞聘组长的日子,肖城精心准备了15页PPT,进行资格认证。

不出意外,他认证合格,获得组长资质。下一步就是年底的分场长竞聘,肖城心里隐隐期待,但也有一点惶恐。“在心里非常想完成这个过程,但又有点没底,以后就走这条路了吗?”

分场长之上还有繁殖经理,掌握着20个左右猪场的生产数据。再往上就是公司总部的管理层了,总监、总裁、养猪事业部……岗位、板块五花八门,肖城也没想好具体的方向。

家里人对肖城的工作始终没多问过。一来不觉得养猪是个丢人的工作,二来近几年猪肉价格涨势确实不错,就把重心都放在了正读中学的妹妹身上。

肖城决心把基层的管理岗拿下,先管一个猪场,“我还是真的想干出一点事情。”

他变得比之前更上心了。想积累经验还是得靠自己,于是他天天跟在饲养员屁股后面,把能学的都学了。白天实操,晚上看课件,两个月后年底述职完毕,肖城应聘成功。

春节前,他接到了调令,接管湖北分公司新收购的一家猪场,担任分场长。二月第一天,他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来到湖北云梦的新场子,他决心大干一场的地方。

总经理黄总主要负责猪场的销售业务,常年在外,很少出现。除了刚入职打了照面,场里的具体工作基本都由肖城负责。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想放手让我去干,后来我才明白,他就是自己不想管了。”

说是新场,其实是公司去年养猪挣钱后收购的农村普通养殖场,设施都是陈旧落后的淘汰货,整改也没舍得多花钱。

“它就是一个很烂的场子,从农村有什么是什么就捡来了。”在肖城眼里,如果所有养猪场都按公司名义上的标准来执行,就不会变成后来的“腹泻场”了。

肖城是新手场长,配给他的团队70%又都是没学过养猪的新人,很多事都得肖城亲力亲为,一个人完成十几个人的工作,他从到新猪场的第一天就开始加班。

传染性腹泻很难根除,收来的场子未经全面消杀就投入使用,新生的小猪极易感染。刚有小猪腹泻时,肖城就警觉起来,打电话向黄总汇报,拍了视频过去。黄总说没事,而且一口咬定这里的母猪没有病,小猪也不可能有腹泻。

新配的场子连病毒试纸都没有,肖城准备送到临场去检验。急急忙忙在栋舍采样的时候,他不小心绊了一跤,手摔在运饲料的铁车上,擦伤一大片,鲜血直流。

幸好随身带的医疗箱里有生理盐水、青霉素这些基础药品,他简单给自己处理好伤口,灌了口葡萄糖,继续采样。

两天后,结果下来,传染性腹泻确定无疑,场子里的小猪已经死了800多只了。

场里的新人不太懂操作规范,腹泻大面积扩散。肖城连轴转了一个月,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有好转。

累、压力大、愧疚,他的状态很不好,“就是有心无力。自己想把成绩做出来,每天特别努力,每天也特别累,结果还是一塌糊涂,所有事情都不在我的掌控范围内。”

此时女朋友小迪已经回了公司事业部做文职,便叫他要不申请调岗吧,别走场长线了。和他们一起入职的清华毕业生,1万8一个月工资挖来的,现在也接手了一个“腹泻场”,干不下去了,回北京找了个降薪一半的科研公司工作。

长期休息不足和环境闭塞,肖城意志溃散,终于和黄总提了调岗。调岗并不顺利,磨了20多天,黄总才同意放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清场——病死的、处死的、便宜拉走宰了的——“3600多头,全清掉了。”

回到事业部,肖城被分到了生产管理的助理岗位,负责手下各个场子的生产数据统筹,日常打交道对象也从猪变成了人。

肖城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各个养猪场的繁殖经理打电话,催问一线的生产数据。可是繁殖经理又不总是在线,何况还有三四十个要催。肖城经常加班等汇报等到晚上十一点,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再把做好的数据发给领导。

“养猪还起码是在做事情啊。”肖城打心眼里觉得,他每天耗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包括他、他们部门和他的领导,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果不其然,从养猪场调岗三个月后,公司开始裁员,第一个砍掉的就是肖城所在的部门。

因为管理不善,猪瘟在公司所辖的养猪场里大面积扩散,很多新收的场子都变成了“腹泻场”“死场”,不能要了。

养猪场不要了,养猪的人也就都没用了。肖城还记得一年前自己刚入职时公司总共有6万多人,到如今自己“被迫自愿离职”的时候,全公司只剩下不到1万人了。

离开公司后,肖城找了一所大学的科研助理岗,没有编制,工资也缩水到养猪时的三分之一,但好处是离女朋友小迪更近了。

他想到当时公司里,事业部的组长从管理经理转变成了繁殖经理,准备常驻猪场,向肖城抛出橄榄枝,表示可以带他一起过去。而且允诺他在猪场坚持一年,肯定能升场长,年薪四十万。

想起在猪场的日日夜夜,肖城还是拒绝了,“都是虚的,只有老婆才是真的。

作者 盐说 | 内容编辑 百忧解 | 编辑 冻杨梅

文章版权归网易文创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投稿请致信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生毕业养猪,这事儿现在可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前景的事情,但前提是得有那个劲头,并且走对路子。首先,得打破“大学生就该坐办公室”的刻板印象。 这年头,什么职业没有精英?养猪怎么了?我认识一个朋友,大学学的畜牧专业,毕业回老家,照样把自家那几十头猪.............
  • 回答
    这件发生在一位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事情,细细想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首先,十万块钱,对于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从经济角度看: 积蓄的挑战: 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很多可能还在償还助学贷款,或者刚开始积累买房、买车的首付。假设他/她毕业.............
  • 回答
    大学毕业后连全尺寸键盘打字都不顺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暴露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字技能缺乏,而是可能牵涉到教育模式、学习习惯、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反思1. 技能训练的缺失: .............
  • 回答
    这位女大学生的故事,确实让人回味悠长。毕业12年,选择墓地管理员这个职业,而且在面对质疑时,能说出“你害怕的每个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这样一番话,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常人难以触及的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她选择这条道路的“不寻常”。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体面”职业的环境.............
  • 回答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这个说法,我第一个反应是:哇,大家的目标都挺高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切实际”,而是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自我期许。作为00后,我可能跟那些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人不太一样,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职场,也还在观察和学习。但既然要聊期待值,.............
  • 回答
    看到大学生花11万买火车票旅行,毕业后还能攒下15万零花钱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哇,真能折腾!”。当然,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这操作是怎么实现的,我也一样。抛开震惊和好奇,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试着去理解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可能性,尽量不让它显得像个冷冰冰的AI报告。一、 惊人的花费:1.............
  • 回答
    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的观点,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教育的普遍关切。要深入理解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问题根源:资源集中与教育不公的现实 “双一流”名校虹吸效应: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在一定.............
  • 回答
    这起发生在佛山的案件,真的令人发指,也让人心痛不已。一个刚刚走出校园,充满憧憬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被残忍地剥夺了,而且是以如此卑劣、如此恶劣的方式。案件的残酷性与令人发指之处:首先,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角度来看,她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场中,她可能还在努力适应新环境,建立自己的职业声.............
  • 回答
    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这个现象,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从几个层面去聊聊。首先,这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乐观预期”。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都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他们刚刚接受完高等教育,充满了知识和潜力,感觉自己即将开启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这时候,想到十.............
  • 回答
    《中国青年报》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调查结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地解读一番。单看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或“浮夸”,但如果我们细致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许能看到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期望值。 .............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这00后大学生被家里催婚,长辈那句话,“大学要赶紧谈恋爱,环境比较单纯,最好毕业就结婚”,这话听着怎么说呢,挺有时代烙印的。你想啊,咱们这代人,或者更早些时候的人,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跟现在的00后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社会节奏没这么快,信息也没这么爆炸,大学.............
  • 回答
    大学生四年,毕业考上公务员,这事儿说起来,有太多可以说道的了。别看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面包含着多少规划、多少努力、多少无奈,以及多少不确定性。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明确且普遍的人生规划。 很多家庭,特别是咱们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未来,总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着落。公务员,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稳定职业的.............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2015年入学1824人,2019年毕业1621人这件事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怎么少了这么多人?”或者“这是正常的吗?”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事情,不是一句“人数减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和最终毕业的学生人.............
  • 回答
    北京某小学竟然搞起了类似研究生毕业答辩的项目,这事儿挺新鲜的,也挺有意思。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个更宏观的问题:现在小学之间差距,怎么就越来越大了呢?咱们先说说这个“小学研究生答辩”的事儿。这听起来像是把大学里严谨的学术流程提前搬到了小学生身上。学生们做课题研究,然后进行答辩,这绝对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
  • 回答
    施一公关于西湖大学博士生“不受毕业年限限制”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个说法背后涉及到教育理念、科研规律、学生管理、学校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理解“不受毕业年限限制”的含义:这并不是说博士生可以无限期地在学校里呆下去,而是指西湖大学在博士培养方面,更强调的是学生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独立研究.............
  • 回答
    取消毕业前补考的这项举措,无疑是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这项新规一出,便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纷纷猜测它将会给大学教育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一政策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革?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教.............
  • 回答
    24岁,北航博士,刚毕业就当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副教授。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寻常,也难怪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关注。要我说,这事儿得拆开了看,好几层意思在里面。首先,这是个人才的胜利,也是教育体系的进步。咱们得承认,24岁拿到博士学位,而且还是北航这种级别的学校,这孩子绝对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在学术这条路上,.............
  • 回答
    大学毕业生频繁违约的现象,这几年确实挺让大家关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而是得拆开来看,里面牵扯到不少现实的因素。首先,就业市场本身的变化是绕不开的。 毕业生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落差是很常见的事。以前可能大家觉得只要有个大学文凭,找个差不多的工作不成问题,但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岗位对.............
  • 回答
    关于让医学生毕业“难起来”的政策,这确实是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多个层面,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让医学生毕业难起来”这个说法背后可能指向的几种具体政策方向。它可能指的是: 提高学业标准和考试难度: 这是最直接的“难起来”。比如,增加.............
  • 回答
    “54%大学毕业生选择做网红主播”——这个数字乍一听,确实会让人感到震惊和不安。毕竟,我们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意味着要进入职场,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但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个说法背后可能的情况和引发的思考。首先,我们得质疑这个数字的来源和准确性。 “5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