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连使用全尺寸键盘打字都不顺畅?

回答
大学毕业后连全尺寸键盘打字都不顺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暴露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字技能缺乏,而是可能牵涉到教育模式、学习习惯、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反思

1. 技能训练的缺失: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理解,而对于一些基础的、普遍适用的办公技能,如熟练的键盘输入,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大学课程的设计,更偏向于讲授和阅读,而非实际操作训练。
课程设置的落后: 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可能未能及时跟进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效的输入能力是一项基本工作技能,但某些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中,可能没有明确的关于打字速度和准确性训练的环节。
“能力培养”的模糊化: 很多教育改革口号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能力”的界定和培养路径可能过于宽泛和模糊,未能将具体、可量化的技能,如“每分钟输入多少字”,纳入评估体系。

2. 技术替代与学习路径的改变:
智能手机和触屏设备的普及: 如今的年轻一代,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触屏设备。他们在这些设备上使用虚拟键盘输入信息是常态,这种输入方式与全尺寸物理键盘的操作逻辑和肌肉记忆是完全不同的。
语音输入和手写输入的兴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音输入、OCR(光学字符识别)手写输入等方式越来越普遍且准确。许多学生可能习惯于依赖这些工具来完成文本输入任务,从而弱化了对传统键盘输入的迫切需求。
碎片化学习: 许多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碎片化平台进行的,这些平台上的互动往往通过简短的文字或语音完成,不需要长篇大论的键盘输入。

二、 学习习惯与个人发展的影响

1. 技能培养的惰性:
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如果学校不强制要求,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频繁遇到需要高强度键盘输入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去学习和提升打字技能的动力。
“够用就好”的心态: 对于一些人来说,只要能勉强输入文字,完成基本的交流和作业即可,没有意识到熟练打字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对效率和生产力的认知不足:
未建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 许多大学生尚未完全进入职场,对时间的宝贵性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认知不深。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每分钟多输入几个字,长期积累下来能节省多少时间,并能用于更具价值的学习或思考。
低估了打字技能的“乘数效应”: 熟练的打字技能不仅是输入文本的工具,它能极大提升信息获取(搜索、阅读)、知识整理(笔记、论文)、交流沟通(邮件、即时通讯)等一系列过程的效率。这项基础技能的不足,会像一个瓶颈一样限制其他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3. 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
“看”多于“写”: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主要通过阅读获取,写作和输入的需求相对下降。相较于过去的时代,学生可能花费更多时间在阅读、观看视频上,而投入到主动输出(写作、编程等)的时间相对较少。

三、 社会发展趋势与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

1. 对基础技能的忽视:
过度依赖高科技工具: 社会整体对高科技解决方案的追捧,有时会让我们忽略一些基础但关键的技能。当有语音助手、AI写作等工具时,人们可能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就能替代所有输入需求。
行业对“硬技能”的侧重: 一些行业或岗位,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岗位,更注重专业技能和算法能力,对于如打字速度这样的基础办公技能可能不会作为硬性要求,导致整体社会对这类技能的重视度不高。

2. 对求职者的潜在影响:
降低工作效率: 刚入职场的毕业生如果打字速度慢,会影响其完成日常工作的效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跟上团队的节奏。
给雇主留下不良印象: 在某些注重细节和效率的岗位上,打字不顺畅可能会被视为不够专业或缺乏基本职业素养。
职业发展瓶颈: 对于需要大量文字处理、报告撰写、代码输入等工作的岗位,打字速度慢可能会成为其职业发展的一个隐性瓶颈,限制其承担更复杂的任务。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

1. 肯定进步,也正视不足: 承认科技带来的便利,如语音输入等,它们确实提高了某些场景下的沟通效率。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物理键盘输入作为一项基础、通用、灵活的技能,其重要性并未完全被替代,尤其是在需要高精确度、多语种混合、复杂符号输入或不方便语音输出的场合。

2. 教育改革的方向:
将基础技能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应重新审视课程设置,考虑将熟练的键盘输入、基础的办公软件应用等作为学生普遍应具备的“软技能”进行系统性培训和评估。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各专业课程中,增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文字输出、数据录入、编程等实践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提升打字技能。
引入现代化教学方法: 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游戏化学习工具,让打字练习变得更有趣和高效。

3. 个人责任与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认知: 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熟练打字是一项能够显著提升个人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关键技能,并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它。
利用碎片化时间: 市场上有很多免费的在线打字练习网站和软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练习几分钟,日积月累即可看到显著提升。
目标导向: 为自己设定一个打字速度和准确率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4. 社会观念的引导:
加强对基础技能的价值宣传: 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和企业,可以共同引导和宣传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竞争力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连使用全尺寸键盘打字都不顺畅,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可能存在的滞后性,也揭示了在新技术浪潮下,学生学习习惯和对基础技能认知可能发生的变化。看待这个问题,不应简单归咎于个人“懒惰”或“笨”,而应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寻求教育、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解决方案,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时代的数字鸿沟而已。这个鸿沟关键是还会世袭。

不会用qwerty键盘盲打,只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实际上连qwerty键盘盲打都不太会的人很有可能word excel操作非常不熟练,而且既不会进行软硬件维护也不能配置高度个人需求导向的软硬件环境。高度个人需求导向的软硬件环境是不仅是个人生产力德倍增器,而在自行配置高度自定义的软硬件环境中得到的决策实践更是对一生发展都大有裨益。


实际上PC的发展已经很明显的反映出两类人在价值创造上的差异:

需要pc(包括服务器和工作站,以及这些机器组成的计算机组)作为辅助工具的,能负担的成本相对更高,也就是收入也更高

而不需要这些的,除了一小部分老年人外,大部分年轻人都更差一些

学商科的,学工科的,学cs的,学理科的,学医甚至现在学社科的想要有所成的哪个不需要强力的pc?

这些时候就不是自己组装个机器,装个系统那么简单了,要自己配置环境,有些要自己开发工具,有些要自己开发模型,这些技能越早掌握,越熟练,显而易见就越好。

user avatar

小学的时候玩冒险岛,不会打字,

所以ID叫“song4350”,羡慕那些不仅会打字,还会火星文的弄潮儿,

一个人刷刷刷,然后有人说话就F2给个笑,或者F3噘嘴,用表情代替语言,感谢大佬就一直按↓↓↓磕头,用肢体代表语言,

后来玩DNF了,没办法,组队要打字,喷人要打字,刷喇叭打打字,得熟练啊,

再后来因为聊QQ,打字就越来越熟练。


今年看了很多面试的大学毕业生,打字快慢且不说,入职的很多女同事都要问我很多问题,word,设置屏保,电脑卡,总是有弹窗之类的。

我国很多学校对于计算课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态度,有的是只给你讲计算机历史,第一台计算机叫什么,认识键盘鼠标显示器,显卡内存的讲深点都不会涉及,更别说计算机逻辑了。

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解决生活问题,娱乐问题,办公问题,我曾经近一个月没开过家里的台式机。

user avatar

移动设备普及和电脑消退带来的问题。这不仅仅导致大学生不会使用物理键盘,还让他们对文件目录毫无概念。

2017 学年开始,大学教授开始留意到新生对于文件目录毫无概念。叫学生从某目录打开某文件,学生完全不懂如何操作。学生调试程序时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文件不存在」,他们搜索不到解决方案就发邮件问教授,教授问学生「你把文件保存在哪个目录了?放在桌面了吗?」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现代操作系统和云存储都在弱化文件目录的概念,你有应用、游戏、文档、图片、音乐、电影……但你不需要知道它们背后是一个个的文件或目录。


类似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计算机使用上,每一年都有一些历史性的概念在消失,不懂的人就无法把名称和概念联系在一起。我之前在网上就看到过一个这样的年份清单,每一年都有哪些概念对那年出生的人消失了。

例如说,英文里常说的「把车窗摇下来」早就随着车窗摇杆消失了。在某一年之后出生的美国人不会再看到车窗摇杆,他们只会用按钮控制电动车窗,无法理解为什么存在「摇」这个动作,尽管大家口语说的还是这个动词。

「存盘」这个动词估计也快要消失了。我在知乎输入答案都是自动保存的,我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存盘,写好了就发布。玩网游的话也不会有「存盘」这个概念,你离线时是什么样子的,下一次上线就是什么样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如果有一天要用到一个需要保存的软件,估计会一直不保存知道工作丢失。

user avatar

以前教过信息技术。

大约在2010年及以前的时候,特别是2005-2010这段时间里,学生打字根本不用教的,坐到电脑前立马能切换输入法打字。

但是到了2015年以后,小孩子们就普遍不会打字了。

原因就是小孩子从从小玩电脑变成从小玩手机了,从玩lol cf变成玩王者荣耀刺激战场了,到了大学也不是一人一台电脑宿舍玩一天了。虽然近十年信息技术教学明显加强,但学生从日常娱乐中获取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下降明显,随着2005-2010电脑普及期这段时间购置的电脑逐渐淘汰,小孩子接触的电脑也就越来越少了。

至于如何看待,没啥好看待的。近期未成年人限制手游了,大约会有小一部分会回流pc游戏,用pc多了,打字又会快起来了。但是总体来看变化不会太大,毕竟移动设备只会越来越普及,家里有电脑的越来越少,但长远看,原来玩电脑长大晓得PC游戏好玩的那一批玩家在成年后,许多也会购置高配置电脑,于是他们的子女使用键盘情况可能又会稍微好一点。

user avatar

亚当斯三定律。

user avatar

日本人早在几年前就观察到日本有这个现象了。

70%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使用PC的水平没有信心,很多人明明电脑显示器不能触摸却试图触摸操作。

大学生・新社会人の7割が「タイピングが苦手」と回答 - 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

调查200名大学生和刚上班的毕业生,70%认为自己不擅长打字。

而且日本人都已经习惯这样了,他们认为40多岁的职员使用PC办公的水平才是最高的。

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平常上网设备早已从PC为主变成以智能手机为主,很多学生最初接触的计算机类电子产品不再是PC,而是智能手机。

哪怕在国内,这其实也很好理解,80年代末~90年代的时候,宣传的口号是“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哪怕是无法配置电脑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人群,不少都会搞一个印着键盘布局+五笔字根的键盘模型纸板练一下,使得他们从小看来,QWERTY键盘是输入数据的最主要手段。现在在智能手机上还在坚持全键盘打字的,多半接触电脑接触得非常早。

但2006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不少几岁就开始最早接触的计算机设备,不再是PC而是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默认输入手段是九宫格键盘,带有预测功能、在线热词更新、甚至生成个性化输入模型的拼音或者笔画输入法,而不是当年需要死记硬背的五笔,没有什么智能没有在线词库的拼音输入法。

因此很多人实际接触到PC机键盘的时间点,实际上都到了大学时期,某些专业甚至大一还接触不到。熟练度降低也是自然的。

不过我们在这方面比日本的优势大得多,主要是一个我们有日本人所没有的庞大PC游戏玩家群体,这个群体平时离键盘更近。

user avatar

又不是做打字员,打字顺畅不顺畅有啥重要的,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奇怪。

就像说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了还不会做设计一样,真正业内人士并不会对此奇怪。即使是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学校阶段最重要的是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对规范和常规设计尺度的把握。

user avatar

因为当代大学生的网恋(电子宠物)都在手机上而不在电脑上了吧。

像我们80后当年接触网恋的时候(2000年前后),最热门的小说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小说也被当做是第一部网络小说,讲的就是网恋。

然后我们那时候去网吧上网,是得算着时间的,QQ开四五个聊天窗口,然后几乎可以一口气打两个小时的字。

那时候打字根本不需要刻意去“练”,因为不知不觉就熟能生巧了,虽然现在也想不起当年聊的是些什么了,当年聊的那些“美眉”(哈哈哈哈,也是个上古词汇了)如今也都没有联系了,但是打字这门手艺算是练成了。

而当代的大学生,网恋应该基本上都在手机上吧,再加上有微信语音和视频聊天这些更适合交流的手段。

就算是不聊天,网恋也可以一起打游戏、一起追剧啥的,有的是更多娱乐手段了。

而不像当年,真的是只能干聊。


所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呀。

你看再早一点的70后60后,谁还不得好好练练字,因为那会儿没有网友,只有笔友,见字如面可不是说说而已。

甚至在职场,很多人仅仅只是因为字写得不好看就失去了一些机会(或者仅仅因为字写得好看就获得了工作能力上的认可)。

而我作为一个敲着键盘长大的80后,我的字就写得奇烂无比,因为我就几乎没怎么用笔写过字。

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我发现我进入职场以后,像我这样80后写字难看的人真的好多,而且大家也越来越不倾向于用写字是否好看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了,甚至职场里无纸化办公都慢慢成了趋势,除了需要签名的时候,其他时候甚至都很少会写字了。

所以也不要另眼相看不会全键盘打字的90后00后了小朋友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嘛。

也许到了下一代人进入职场的时候,全键盘也会慢慢被淘汰,谁说得清呢?对吧。

user avatar

你要不要先问问那些,不下载手机app不让用电脑版的产品经理,为什么这么设计呢?

「上中小学不让用手机」,「没有手机不让用电脑」,「网页用xxx,滚过去用app」,「大学寝室桌子上不能出现电脑」。所以你让人家怎么玩?

user avatar

讲个笑话,Nga原神版上有小孩说用手机玩远比用Pc玩舒服。鼠键玩游戏都不会用了。。。。。

user avatar

当年,打字这玩意是需要报班去学的,耗时还不短。

能够轻松打字,只是不太顺畅,这些学生的水准,已经比我年轻时强的太多了……

那时候不要说流畅,会打字的都不多……

大家的打字技能,不是学过,就是常年上网练出来,可能有些人误以为这玩意不需要学习和练习了……

这是不对的。

我是因为写小说,从二指禅,两根食指点点点,进化到会打字,也是废了挺大劲,大概有两三年的练习,才能一分钟几十上百个字。

user avatar

又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提问,你搁这谈恋爱呢。

部分是多少?50%,30%,20%,或者就是说还不到5%。

这不很正常,就连普通话这种更常用的工具有人还不顺畅呢。

再说回到打字这件事,这真的没啥好说的,就是因为需求量小了,大家都有智能手机,就不太需要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了。

本质就是需求不大。

这么说吧,如果敲键盘需要的话,熟练掌握不需要一个月,这玩意就是个熟练度要求,无他,唯手熟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