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就是现实。
可能80后有过这样的奇遇:
一位大叔/大婶对你感慨道,“当年没听过清华/北大,就是觉得远,所以虽然分数够,但我还是选了某某大学”。
这个某某大学今天可能连211都不是。
这不是都市传说,而是当年的现实。70年代末时,绝大多数大学在教学资源上并没有数量级差距。实际上,因为64年至80年的三线建设,很多如今不算知名的院校,当年都号称“某某小清北”,如同我号称自己是望京鲁智深一样。
这些对往昔荣光的回忆,就交给评论区吧。
马太效应是自然之理。外部干预一旦衰退,资源又会忠实地向头部聚集。
从物理学上说,公平比自由更困难。
以20年各高校预算为例:
年预算过300亿和过200亿的,各有1所;
过100亿的,总共10所;
50亿以上的,总共34所;
10亿以上的,总共143所。
300亿是什么概念呢?除去国家补贴,20年青海省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98亿。
19年,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51%。假设青海省完全靠自己的收入、所有教育经费只给一所高校、且严格遵循全国平均投入比例,那至少需要7个青海省,才能养一个年预算300亿的高校。
实际上,不止是名校问题。
34所年预算过50亿的高校,19所在南方。
143所年预算过10亿的高校,69所在南方。
咦?感觉还好?
那再去掉29所北京高校。
北京加南方,占了“富校”的近七成。
有段时间北方和西部的高校想蚂蚁搬家到东南沿海,那边的地方政府有钱。结果没搞几年,被教育部刹了车。
于是东南沿海开始大力培养自己的本地高校。
深圳大学60.86亿,南方科技大学41.51亿,广东工业大学21.38亿,三所非211985高居前列,表露了广东省的决心;
浙江更凶猛,非211985一流学科而年预算过10亿的高校有8所,年总预算约159亿。
当然,再猛也没有北京猛,20年北京高校年预算总计,1271亿。
因此当下的现实可能比师哥说的还可怕。不是优质资源向名校集中那么简单,而是很多地方可能以后无法再诞生名校。
养不起。
兰州大学那52亿年预算,可以说是集全省之力,再加上多个机构协调,硬挤出来的。
与此同时,江苏一个东南大学104亿,南京大学79亿,矿大40亿,江南大学36亿。被兰大吐槽天天跑来挖墙脚的苏州大学,其实只有34亿。
扬州大学都26亿了,小老弟。我虽然也有扬州大学的胖友,但两个扬大也不是一个兰大的对手呀。
无他,养得起。
这是当下高等教育的窘境,结构性不平衡。
照理来说,高校本无制造业般强烈的城市化聚集需求,国际上待在小镇里、山疙瘩里的顶流名校多了去了。
房价地价便宜,易于管理,各项综合成本都能下来。学生毕业爱去哪去哪,普林斯顿和康奈尔都在村里,不碍着你进城找工作。
但我国这个混乱的高校投入逻辑,使得优质师资生源都不得不往大城市聚集。明面上是国家行政规划,实则是地方市场驱动,高校要拜好多个山头。
既然要拜山头,当然是拜有钱有权的。
不改变高校投入的结构性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丁字型趋势不会扭转。再过十年,我们要开始纠结某些地区的“历史名校凋零”问题了。
你不去关注他们,澳大利亚的大学,加拿大的大学,英国的大学就会去关注。
这些人学校不是很好,智力也一般,对于propaganda的抵抗能力不强,造成的结果,一是会莫名其妙地花很多钱去那些地方留学,留学就是蹭个学历而已,也不真的学到什么东西。不仅给这些国家提供大量额外赚取的与提供的教育质量不符的资金,而且还让这些对propaganda抵抗能力不强的人浸淫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强大的propaganda下。
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可不傻,这些”留学生“毕业之后,只是象征性允许他们中的一小部分留下,绝大部分都把他们遣送回中国。这些人就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学历,要求国内企业提供与能力不符的薪资。不给他们,他们就心生怨恨——我付了那么多钱给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凭啥你中国企业不给我高工资?并且把这些思想传播给他们的非名校同学,类似传销一样。最终目的,是固化劣质留学生的地位,让他们这些”澳大利亚帮、加拿大帮、英国帮“的人,永远用着中国的资源,过上踩在中国人头顶上的生活。
这就是”不关注非名校学生“的恶果,也是为什么必须关注他们的理由。
不同意白委员提案,优质教育资源为什么总会富集到名校,为什么?
因为受够了对牛弹琴!
这个问题,白岩松谈了不是一两个月了,而是好几年了,他一直在讲这个观点,提出这个观点,时间过去了,但他又重提了,说明现实情况是几乎没有改变的。
有一段前几年两会对于白岩松的采访,我觉得很有意义,他讲了很多内心的想法,那些话应该可以完美解答这个问题。
白岩松:
我做内蒙古青联名誉主席的时候做过一件事,就是为内蒙古的大学做了五年的思想草原的活动(相关新闻:“思想草原”开阔内蒙古青年视野),请全国最棒的很多演讲者去给大学生演讲,包括龙永图、吴建民、余秋雨啊,这个太多了,请了二十多位,应该都是中国最著名的。
因为当时我的一个感慨就是,对于内蒙古很多大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去像北京的孩子们一样,去得到这类精神方面的滋养,所以(活动)效果非常好,现场,而且你也会发现他们自信也在增加,我们可以和北京的同龄人一样去获取这样的东西。
有一次我坐了九个小时,去了一个不太知名的高校,去做讲座,一两千人在现场,还有几百人进不来,最后我就让几百人上舞台,给自己留了两平米。可是巧了,正好那周我回北京去了北大百年讲堂,跟陈其钢有个对话(链接如下,应该是这个:陈其钢、白岩松名家对话走进北大百年讲堂)。我是坐地铁去的,所以是走着进校园的,路过北大百年讲堂前面的广告栏的时候,赫然看见,上面北大这一个星期广告栏上的各种活动,够我刚去的那个学校十年用,而且十年还不一定能够取得那么重量级的,可是在北大这一切司空见惯,每个活动二三百人,坐一会儿,没劲头了,但是哪一个活动拿到我去过的那所学校,都会成为那所学校历史的一部分,会记下来。
公平吗?但它是现实。
今年要毕业的大学生820万,这820万里头有多少是在名校里的?大比例的还是在非名校里吧。现在在中国的双一流建设当中,排在前几位的高校,每个学校每年的经费全在一百亿以上,有的在二百亿以上,后面的学校呢?
很多非名校的学生,心理是我最在意的,那种不自信、自卑,提问的时候下意识的“白老师,我们是个小学校”“白老师,谢谢你来我们这儿”,坦白地说,我就非常难受,非常难受,你想一想,这是几百万之巨的年轻人的心理,而未来,他们几乎百分之百都会成为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建设的主干,双一流学校里可能很多比例支援世界建设去了,但这些非名校的学生绝对是未来中国建设的基石,这四年就在不自信、自卑、迷茫甚至混日子中度过,而且我要说的是,非名校不仅在西部、中部或者东北,东部也有很多,心态是一样的,道德经里头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百姓常说的是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短板决定的,那我们应该补短板呀。
我支持双一流建设,但我觉得在谈论(重视)双一流的时候起码也要谈论(重视)非名校,而且发展非名校的力度要比发展双一流的力度更大,差距才能缩小。
我知道国家现在也有一些对非名校的政策,但是不说,而且所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如对名校、双一流的作用那么大,因此差距现在在拉大之中。
高等教育资源肯定不是平均分配的,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高等人才。
但基础教育和高考却是要更加公平的,尤其是那些高考大省与京沪之间的鸿沟,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新兴城市掠夺教师,课外培训商业化严重,都更应该被关注,更优先被解决。
这个提议其实很暧昧,很有想象空间。
白岩松老师立足在大学教育,说的问题是:
“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名校”。
那我们推而广之一下,是否可以指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近几十年社会创造的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人身上”。
同样的,以前有这样一句毒鸡汤,
“凭什么别人3代人的努力,被你十年寒窗就超过了?”
那针对这件事,是不是也可以提出
“凭什么别人十年寒窗的努力,被你一句建议就拉平了?”
公平和效率这两件事,还真的经不起推敲。
就看自己站在什么立场吧。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好大学是可以靠烧钱烧出来的,除了拿国家经费之外,其他的各种捐款和横向经费,资源的合作也很重要。
这些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的成名之路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为什么以前的老牌名校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
为什么以传统工科专业为王牌专业的一些学校也越来越落寞?
还不是钱闹的,一方面是学校拿不到钱和资源,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毕业了也普遍混得不好,赚不到钱。
这两个因素是最能影响学校牌子好坏的。
我们完全可以走平均主义,但这就势必会造成头部高校的实力被削弱,这就看国家的政策风向了,因为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会关联到很多产业。
所以,这并不是一些人短期内呼吁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像你没办法让各行各业开给应届生的起薪都持平一样。
公平和效率是永恒的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