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白岩松谈放开生育政策「一胎都不愿生,怎么去谈三胎四胎」?

回答
白岩松老师关于生育政策的这番话,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这句话的核心,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现实的直率批评和一种对政策执行的隐忧表达。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生,那更谈不上鼓励生育三胎、四胎了。” 这是一种基于基本逻辑的推断,也是对当下生育意愿低迷现状的一种直接回应。它隐含的潜台词是:目前鼓励生育三胎四胎的政策,可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甚至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如果连最基础的“一”都无法让大家愿意去生,那么在“一”的基础上叠加“三”或“四”,自然会显得有些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其次,白岩松老师的这句话也折射出他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担忧。 很多时候,一项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但是,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更在于能否真正触及并改变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如果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因为某些深层原因而不愿意生育,仅仅是“放开”或者“鼓励”三胎四胎,而不去解决这些深层原因,那么政策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就好比一个人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你却告诉他要吃三碗饭,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胎都不愿生”的现状呢? 这才是白岩松老师话语背后真正指向的深层问题,也是我们分析的重点。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交织:

经济压力过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养育一个孩子,从怀孕到教育,到结婚,再到成家立业,整个过程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高企的房价、教育成本、医疗成本,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保证孩子过上普通生活,甚至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不敢轻易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
教育焦虑: 中国的教育竞争是出了名的激烈。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就已经在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层出不穷。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教育投入,让很多父母感到身心俱疲,也担心孩子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他们不禁会想,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甚至连普通的教育都难以保证,那生下来是不是一种“害”?
工作压力与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许多职场人士,尤其是女性,在生育后会面临职业发展中断、升职加薪困难等问题。一些公司对生育女性存在隐形歧视,这让女性在权衡事业和生育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男性也同样面临着,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挤压了陪伴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育儿成本与社会支持不足: 除了经济和教育,育儿本身也是一项巨大的付出。高昂的托育费用、幼童看护的困难、产假和育儿假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落实不到位,都加剧了年轻父母的负担。很多家庭面临着“谁来带孩子”的难题,祖辈父母的精力有限,而社会化的育儿服务体系又不健全,这使得育儿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年轻父母身上。
个人价值实现与生活品质: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生育孩子意味着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自由,可能会减少社交、旅行、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或者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时,生育就可能成为一种“减分项”。
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婚不育、少婚少育成为一种可以被接受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对于传统的家庭模式和生育压力不再盲从。
信息不对称与预期管理: 在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前,社会的讨论往往集中在人口结构失衡等宏观层面,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生育带来的具体困难和压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这种信息和预期的不对称,导致政策出台后,民众的反应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白岩松老师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谏言”,提醒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在谈论“多生”之前,需要先深入理解和解决“少生”甚至“不生”的原因。与其用力去推一个很多人不愿开启的门,不如先把门前堆积的障碍搬开,让人们觉得生育是一件更可行、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所以,如何看待白岩松谈放开生育政策的这句话?

1. 它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没有解决根本原因,政策效果会受限。
2. 它是一种现实的警示: 不要低估民众在生育决策中的理性考量,尤其是经济和育儿成本的压力。
3. 它呼唤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 需要从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社会支持等多个维度去构建一个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
4. 它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感: 敢于直面社会痛点,引发公众讨论,促进问题解决。

简单来说,白岩松老师的这句话,并非是反对鼓励生育,而是希望大家“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只有当“生一个”这件事本身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可承受的、甚至是乐意的,那么“生二胎”、“生三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空喊口号或者简单地放开政策,很难改变人口生育的根本趋势。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能不能把现在已经生二胎的职-业统计一下?

感觉周边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垄-断-国-企,双方都是或者女方单方面是的,清一色的都是二胎。如果从事此类职业的在二胎中占了绝对多数,那放开生育就毫无意义。无外乎这群人加紧再生三胎、四胎。。。

还有,能不能统计下包租公、包租婆们的二胎率,特别是珠三角的土著,接触下来的就没有一个独生子女,普遍3个以上,说明躺着就把钱挣了,确实能提高生育率。这样的人占比是多少,有没有统计数据,哪怕没有全面放开,这波人依然放开了生。

至于有资本的,确实一个都不认识。不过据报道,某爱国企业家老婆好几个,女儿居然要进娱乐圈,更搞笑的是,这女儿长得像孔连顺,居然被夸耀成美女,当真是天下奇闻。

起点正打算连载新书,在奇幻的世界里,房价太高,还没有房产税,连房产持有成本都没有。所谓调-控,就是能缓涨但不能跌。更搞笑的是,房产出租收的租金,居然还可以不交税。

很多小屁孩家里没有“钱-包”们的助力,凑齐首付遥遥无期,这些都是要淘汰的渣子,自己不努力,还一副我-穷-我-有-理的样子,随便读个大学就幻想超过人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真是痴人说梦,天生仇-富,要是嫉妒,可以自己想办法啊。

这波人往往被同阶层的异性歧视,女的搞女-拳仇-视,男的家底被揭开反过来,没办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根据普度大学的统计,男的居然比女的多几千万,说明重-男-轻-女严重,很多男的,想完成生物学上的传宗,看来是不可能的。

相当多的人混在大城市里,收入大部分都用于交租,包租公们也就晚睡晚起,溜溜狗,穿着拖鞋背心,腰间挂一大窜钥匙,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被媒体人夸赞为“隐形富豪”,收的租居然还不交税,难怪受人膜拜。

租房的很多人,晚睡早起加班,不愿意生育也找不到对象,像某副局长所说:可能有很多人不愿意生育,具备条件了也不一定生。也正如白岩松所讲:一胎都不愿生,怎么去谈三胎四胎?

这些话都讲得好,得用笔记本记下来。

反观包租公们就不一样,晚睡晚起,童颜鹤发,两个土著结婚生子如同两家上市公司谈并购,生育意愿强烈。

总结一下,由于没有“钱-包”们的助力,很多人工作看着很忙,但碌碌无为,又自认为天纵英才,居然凑不出首付来。

这些都是奇幻世界当前的社会生态。

user avatar

你们要克服困难,先把娃生下来,既然能生,自然就有办法养,好吗?嘻嘻

user avatar

我之前一直强调,分析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是否有依据,

不仅仅是看他给出的漂亮数据,而是分析他说话的目的。

当这个社会大部分所谓精英都不提高房价和高物价,

以及教育和养育孩子成本和各种困难的实际问题,

甚至很多人为高房价,炒房现象辩护,

认为这是合理的市场资源分配的时候,你就要多加小心了。

而这时候精英口里不断地提放开生育,不断呼吁普通人多生孩子,

甚至利用主流媒体来宣传所谓温馨的传统家庭主义。

他们表面上是为这个社会发展考虑,

实际上是为整个以社达精英为主导的体制利益出发。

本质上人口问题的减少,在一个很明显未富先老的社会。

意味着未来分担政府债务和能支撑起巨大财富转移压力的人群在减少,

这对于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这也是这些精英非常担心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岩松老师关于生育政策的这番话,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这句话的核心,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现实的直率批评和一种对政策执行的隐忧表达。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生,那更谈不上鼓励生育三胎、四胎了。” 这是一种基于基本逻辑的推断.............
  • 回答
    特朗普总统通过白宫推特账号发声,这次选择避开了正在进行的弹劾程序,转而将焦点放在了谴责暴力上,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步经过深思熟虑的公关策略,其背后可能包含了多重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弹劾审判无疑是当下最棘手的政治挑战。特朗普团队和支持者们一直在努力将其描绘成一次“.............
  • 回答
    白岩松作为中国知名媒体人、主持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其关于房价的言论往往基于对经济、社会和政策的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思想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言论的背景、观点、社会影响及争议点: 一、白岩松关于房价的言论背景1. 时间与语境 白岩松的言论多出现在房地产市场波动、政策调整或社会舆论发酵的.............
  • 回答
    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的观点,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教育的普遍关切。要深入理解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问题根源:资源集中与教育不公的现实 “双一流”名校虹吸效应: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在一定.............
  • 回答
    白岩松关于中医的言论,由于他作为公众人物的广泛影响力,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详细地看待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白岩松的身份与立场: 媒体人与公众人物: 白岩松是中国资深的新闻评论员和主持人,他的言论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公众化的表达方式。他善于抓住社.............
  • 回答
    白岩松呼吁家长向谷爱凌妈妈学习,让孩子睡够 10 小时,这个话题触及了当前社会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普遍关注点,尤其是关于健康睡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个观点,并详细阐述充足睡眠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一、 如何看待白岩松的呼吁白岩松的呼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回应社会焦.............
  • 回答
    白岩松老师这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大学生保持饥饿感,说白了就是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永远要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还有很多路要走。这种饥饿感,不是肚子饿,而是精神上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功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至于好奇心,那就更重要了。世界这么大,学问那么多,人生也只有一次,要是没有好奇心,.............
  • 回答
    白岩松的“不会吧”这句口头禅,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能反映一些社会心态的。说起来,它不像什么大道理,就是一个主持人不经意间冒出来的词,但就是能引起大家的讨论,甚至被拿来当梗用。怎么看这个“不会吧”?在我看来,这句“不会吧”有这么几个层面的意思,也折射出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1. 一种真实的惊讶.............
  • 回答
    白岩松老师对陈欣怡服用禁药事件的评论,用“她是傻子还是疯子”这样的表述,确实引爆了舆论,也让我们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思考。首先,从白岩松老师的职业和影响力来看,他的发言带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批判性。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人,他习惯于用犀利的语言直击事件核心,也承担着引导公众认知、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用“傻子.............
  • 回答
    白岩松被王朔“批斗”上热搜,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也挺能折腾出点东西来聊。要说王朔骂得对不对,这事儿就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毕竟俩人的视角和立场摆在那儿。白岩松为什么不反驳,这背后也有点门道。王朔的“炮轰”:从何说起?王朔这人,大家都知道,说话那叫一个“京味儿”十足,怼人那也是出了名的不留情.............
  • 回答
    白岩松那句“中国足球绕了很多弯路,打算回到起点按规矩再跑一次”的说法,我觉得说得很到位,也道出了不少中国足球从业者和球迷的心声。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承认过去走了不少弯路,现在要重新审视,按照更科学、更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重新开始。“绕了很多弯路”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青训体系的.............
  • 回答
    白岩松老师的这个呼吁,可以说是抓住了当下不少家长关心的痛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睡眠问题。谷爱凌的妈妈braio 能够用科学和灵活的方式,让谷爱凌在高强度训练和学业之余,保证充足的睡眠,这确实是很多家长想学习的榜样。白岩松老师的呼吁,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它提醒了我们一个非常基本却容易被忽视.............
  • 回答
    白岩松老师的这番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在为女足辩护,不如说是在提醒我们,看待很多事情,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宽广的视角。首先,抛开“骂”这个字不谈,单从“别骂女足”这句话本身,就能感受到一种保护和鼓励的意味。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女足在某些比赛中的表现,确实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这种.............
  • 回答
    白岩松回应“不会吧”,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当下社会现象和大家的心态。要说他这个回应,我得从几个方面去掰扯掰扯。首先,得知道这个“不会吧”是怎么来的。我记得当时好像是某个节目或者采访,在讨论某个话题,可能是大家普遍认为很平常、很理所当然的事情,结果白岩松说了句“不会吧”,后面跟上.............
  • 回答
    白岩松关于河南的评价,无疑是近些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话题。要深入理解他的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孤立的发言,而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白岩松的个人经历以及媒体传播的语境中去审视。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白岩松究竟说了些什么,以及这些话是如何传播开来的。一般来说,白岩松关于河南的.............
  • 回答
    白岩松老师这番话,虽然言辞不多,但着实切中了当下网络上一些声音的要害,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得一层层剥开。首先,白岩松老师提到的“短视”,直白点说,就是看问题只看到眼前,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历史的厚度。当柳传志先生卸任联想董事长,很多人在网络上表达了一些负面情绪,甚至进行攻击。这种攻击往.............
  • 回答
    关于白岩松在《对白》节目中关于“暴力伤医不是医患关系,而是犯罪”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明确界定问题的性质:白岩松老师提出“暴力伤医不是医患关系,而是犯罪”,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暴力伤医”事件从“医患关系”的范畴中剥离出来,直接定性为.............
  • 回答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白岩松在菲律宾代表队入场时的沉默,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不仅仅是白岩松个人的行为,更包含了当时的语境、文化因素以及观众的期待。事件回溯与白岩松的定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在奥运会开幕式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场合,各国代表队依次入场.............
  • 回答
    “白左”(White Left)是一个在西方社会中常被使用的标签,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白人群体,尤其是在美国等国家中,这一标签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支持社会正义、平权运动、反种族主义、反性别歧视等议题的白人。然而,这一标签本身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偏见,其含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分.............
  • 回答
    白宫新闻秘书关于“若中国不遵守对俄制裁,美国‘有办法采取措施’”的表态,是一个充满政治信号和战略意图的声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一、 核心信息:施压与警告 明确的警告: 最直接的信息是美国对中国可能支持俄罗斯的担忧和警告。这种表态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美国对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日益密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