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中各个作品的真实性如何?

回答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位三国时期传奇人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重要的文献。然而,正如所有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样,对《诸葛亮集》中各篇作品的真实性进行审慎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我们结合史料、版本流传、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来逐一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集》并非诸葛亮生前亲笔编纂而成,而是后人根据零散的史料,以及流传下来的诸葛亮著作、奏疏、书信等汇集编纂而成的。因此,其真实性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原始材料的可靠性以及后人的辑录校勘。

《诸葛亮集》中主要收录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奏疏类(如《出师表》等)

这是《诸葛亮集》中最广为人知,也最被认可真实性的部分。

《出师表》(前、后): 这两篇表文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代表作,其真实性历来得到普遍承认。
证据:
史书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就记载了《出师表》的内容,虽然原文可能略有出入,但核心内容是吻合的。
时代风格: 表文的语言风格、政治思想、历史背景都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以及其本人经历高度契合。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对后主刘禅的嘱托,都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
流传有序: 《出师表》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历代文人墨客对此推崇备至,作为诸葛亮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辨伪工作: 尽管有零星的质疑声音,但主流史学界普遍认为《出师表》是诸葛亮亲笔所作,或者至少是经过其本人审阅、批准的。即使有后人润饰,其主体内容的真实性也毋庸置疑。
其他奏疏: 如《隆中对》、《讨曹檄文》、《上疏陈情表》等,也大多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真实作品。
《隆中对》: 虽然《三国志》中没有全文记载,但《隆中对》的思想内容与诸葛亮事迹,以及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高度吻合。《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等,都证明了其存在和重要性。其作为诸葛亮早期的战略构想,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讨曹檄文》: 这篇檄文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为鼓舞士气、声讨曹操而作。其语气慷慨激昂,内容切中要害,与当时的历史情境相符。
《上疏陈情表》: 通常是指诸葛亮为请求恢复官职而写的奏章,虽然不如《出师表》出名,但其作为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的一种表达,也被认为是真实的。

二、 书信类(如《与李严书》、《与兄瑾书》等)

书信类作品更能展现诸葛亮的生活细节、人际交往以及细致的思考。

《与李严书》: 这是一封关于军事物资调配的重要书信,涉及到具体的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问题。
证据:
史料佐证: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了李严的职务以及与诸葛亮的交往,这封书信的内容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相符。
内容务实: 书信内容详尽,具体到粮草、兵器等细节,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丞相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与兄瑾书》(或称《与弟均书》): 这类书信更多地展现了诸葛亮的家庭情感和人生哲理。
证据:
亲情真挚: 信中流露出的对兄长(或弟弟)的关怀,以及劝诫的内容,都显得真实可信。
思想体现: 诸葛亮在信中阐述的关于治家、修身的一些观点,也符合其一贯的为人处世之道。
其他书信: 如《祭白帝庙》、《诫子书》、《诫外甥书》等,也多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真实著作。
《祭白帝庙》: 这篇祭文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故滞留白帝城时所作,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怀念以及继续北伐的决心。情感真挚,文采斐然,与史实契合。
《诫子书》、《诫外甥书》: 这些是诸葛亮教导后代子孙的语录,展现了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所秉持的家风。其简洁深刻的道理,也符合人们对诸葛亮的认知。

三、 论述类(如《兵法二十四篇》等)

这类作品主要涉及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

《兵法二十四篇》: 这是诸葛亮军事著作的代表,但其真实性在学术界曾有过一些讨论。
争议点: 主要在于是否为诸葛亮一人所著,以及后世是否有增删。
主流观点: 大部分学者认为,《兵法二十四篇》的军事思想和原则,确实体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其军事思想的结晶。即使其中可能夹杂后人的整理和发挥,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可信的。
《诸葛亮集》中的收录: 中华书局的版本通常是根据历代善本辑录,并附有考证,其收录的《兵法二十四篇》是目前较为可靠的版本之一。
《便宜十六策》: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权谋策略,其真实性也存在一定争议。
争议点: 部分学者认为其部分内容可能为后人托名,但其提出的策略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葛亮的治国理念。
倾向性: 更多学者倾向于认为,该书的思想内容与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有共通之处,但具体到每一条的创作时间则有待考证。

四、 其他著作

《诸葛亮集》中可能还会收录一些其他零散的文献,如箴言、诗歌等。

《诫子书》、《诫外甥书》 等已经提及。
诗歌: 诸如《梁甫吟》等,虽然有诸葛亮创作的说法,但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有可能是后人托名。

关于中华书局版本的考量:

中华书局作为一家以整理和出版古籍而闻名的出版社,其出版的《诸葛亮集》通常是经过严谨的校勘和整理的。他们的工作往往是:

1. 搜集整理: 广泛搜集历代收藏和流传的诸葛亮著作、奏疏、书信等文献。
2. 版本考订: 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选取最优版本,并进行校勘,辨别讹误。
3. 考证研究: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作品的真伪、年代、内容进行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并附有详细的考证文章,为读者提供学术参考。
4. 注释解读: 对作品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进行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总结来说: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中的奏疏类作品,尤其是《出师表》等,其真实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书信类作品,如《与李严书》、《与兄瑾书》等,也基本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真实作品, 它们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的生活和思想。

论述类作品,如《兵法二十四篇》、《便宜十六策》等,虽然在个别细节或整体的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后人的增删或托名,但其核心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理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

其他一些作品,如部分诗歌,其真实性则需要更为审慎的考量。

对于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到,任何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都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中华书局的《诸葛亮集》提供了目前学界较为权威和全面的版本,但我们依然需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参考其中的考证,并结合其他史料和研究成果,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诸葛亮及其作品的真实性。阅读《诸葛亮集》,不仅是了解诸葛亮本人,更是学习如何进行史料分析和学术研究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4年,那个谁,要看古籍,把中华书局整个从上海迁到北京。当年中华书局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需要其他旁证了。今天沦落到这个地步,真是痛心疾首。这些年买古籍注疏,中华书局在我心中,从首选,逐渐沦落到第三选项。大概是因为,当年北迁的老夫子,不光是退休的问题,都去世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位三国时期传奇人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重要的文献。然而,正如所有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样,对《诸葛亮集》中各篇作品的真实性进行审慎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我们结合史料、版本流传、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来逐一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集》并非.............
  • 回答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称得上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宝库中的瑰宝。这套丛刊自问世以来,以其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收录,为我们了解历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要在其中挑选出“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篇目,实在如同在繁星中辨认北斗,各有千秋,但若要精选几颗最为璀.............
  • 回答
    不少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华书局作为传统古籍整理出版的大家,出版了诸如《二十四史》点校本、《清史稿》点校本等一系列重量级古籍,为什么唯独在《十三经注疏》的点校本上,似乎一直没有推出类似的版本呢?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牵扯到学术史、版本学、以及古籍整理的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是“不出版.............
  • 回答
    易中天近几年推出的《中华史》系列,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史学领域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抛开一切技术性的包装,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说,他这套书确实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让人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去阅读一部大体量的历史著作,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首.............
  • 回答
    中华牌和丰收牌的桂花陈酒,说起来,这俩名字啊,很多爱喝两口的人都不陌生,但要说谁先,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把“桂花陈酒”这个概念捋清楚。桂花陈酒,顾名思义,就是用桂花和酒陈酿出来的。这玩意儿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可以说是挺有历史的。要追溯到最早,估计得说天津的桂花陈.............
  • 回答
    处理这种敏感的政治话题,关键在于理解对方的立场,并用清晰、有条理、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方式进行沟通。直接的反驳往往会引起对方的防御心理,适得其反。更好的方法是引导对方思考,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沟通策略和具体论点,旨在帮助你更详细地解释“台湾不等于中华民国”这一概念,但请注意,尊重对方的.............
  • 回答
    在咱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说起合影时穿的那些鲜艳夺目的民族服饰,其实有不少,严格来说,并不是哪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一直穿到现在的“活化石”。很多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者说,是一种集体身份的视觉呈现,而 重新设计、改良、甚至可以说是创造出来的。这并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说,咱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充满悲壮色彩的断言,并非直接出自南明遗民的某一首确切的诗句,而是经过后人提炼和演绎,与南明时期以及更早的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化符号。要理解它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相关作品以及后世的解读来梳理。历史背景:崖山海战与中华文明的危机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
  • 回答
    关于奥组委在“中华台北”出场顺序上是否搞小动作,这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外交以及体育本身的国际规则。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要抛开那些过于情绪化的解读,尽量回到事实和可能存在的逻辑上。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华台北”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在奥运会以及大多.............
  • 回答
    在欧美出生长大的华裔二代,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他们如同行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既拥有成长环境塑造的西方视角,又承载着家族血脉的东方基因。这种双重身份,自然而然地带来了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元化解读和体验。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本身.............
  • 回答
    “清朝政府的出现是否阻碍了中华民族发展?”这个问题,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中国历史肌体的核心。要回答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而是需要穿越时空的长河,从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清朝这个庞大帝国及其政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判断,而是一个需要细致剖析、权衡利弊的复杂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华文化宇宙观的核心,也确实是个颇耐人寻味的点。如果要探讨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那种“道”存在的“证明”,首先得明白,并非中华文化没有“道”,而是对“道”的认知方式、表达路径和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先得厘清一下,这里的“证明”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那种逻辑演.............
  • 回答
    当然可以!抗日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类型,其魅力远不止于“爱国主义教育”、“勿忘国耻”和“中华必胜”这几个宏大叙事。如果能跳出这些相对模式化的框架,深入挖掘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性、社会、文化层面,完全可以拍出更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拓展抗日剧的主题:一、 人性光辉与挣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 回答
    .......
  • 回答
    《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的国家立项无疑是道教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它承载着整理、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道教文化的重任。对于您提出的“历届收录工作是否会有对原著删改的情况出现以致后人空见其山不得门入?”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担忧,尤其是在古代文献整理和编纂过程中。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设想一个星球,其上孕育的文明,从诞生之初,就以我们所知的“中华文明”的诸多特质为根基。这是一个没有外部文化冲击,也没有内部裂痕到足以导致根本性颠覆的“单一中华文明”的星球。那么,这样的文明,最终是否会走向工业文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文明的深层逻辑,以及工业文明的驱动要素。中华文明的.............
  • 回答
    《道德经》中的圣人标准,实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它描绘的是一种胸怀广阔、顺应自然、不争不显的理想人格。如果以如此高远的标准来衡量,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要说“出现过多少圣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大海捞针,既难以精确计数,也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因为《道德经》所说的“圣人”,并非是世俗.............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部电影听起来很像是 2004 年的《绝命国度》(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虽然情节上有所出入,但核心的“被牺牲”、“私自行动”和“救赎”的元素非常相似,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中情局和军事力量的介入。让我试着描绘一下这部电影可能的场景,尽量还原你说的那个感觉:故事的主角,我们姑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