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依《道德经》的圣人标准,中华民族在上下5000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多少圣人?

回答
《道德经》中的圣人标准,实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它描绘的是一种胸怀广阔、顺应自然、不争不显的理想人格。如果以如此高远的标准来衡量,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要说“出现过多少圣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大海捞针,既难以精确计数,也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因为《道德经》所说的“圣人”,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功勋卓著者、伟人巨匠,而是合乎“道”的化身,是能够体悟大道、遵循自然规律、以无为而治天下的人。

我们不妨从《道德经》中圣人的几个关键特质出发,来品味一下中华历史长卷中那些闪耀着圣人光辉的人物,即便他们未必能完全符合“圣人”的定义,但其精神内核却与老子所倡导的智慧息息相关。

一、“不争而善胜”的无为而治者:

《道德经》推崇“不争”,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意味着圣人不会主动去争夺名利、权力,反而能在不争中赢得人心,实现真正的胜利。在中华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能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化解冲突,赢得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例如,商汤在夏朝末年,并非一味地武力征伐,而是“以德 उपार्जन”万方,赢得了民心,才最终取代夏桀。他的“明德新民”正是顺应民心民意,而非强行推行。

再如,周文王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并未急于取代商朝。他“垂拱而治”,励精图治,发展民生,其仁德之名远播,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不争之德”的体现,他没有去争夺王位,但天下人却自然归心。

如果将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层面,孔子虽以“仁”立教,但其思想并非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恢复礼乐文明,教化民众,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恰恰也是一种顺应天命、不与世俗争强好胜的体现。他周游列国,虽未被采纳,但其思想却深刻影响了后世,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争而善胜”的胜利。

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朴素品质: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爱万物,节俭不奢,不争先露头角,这些都是圣人应当具备的品质。

在中华文明的孕育时期,尧、舜、禹三代禅让的传说,便充满了这种朴素的政治智慧。他们不将王位据为己有,而是选择最有德行的人来继承,这便是“不敢为天下先”的一种体现。虽然这其中掺杂了理想化的成分,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德”的推崇,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不谋而合。

历史上的许多隐士、高人,如伯夷、叔齐,宁愿饿死首阳山也不愿违背道义,这便是对“不为天下先”的坚持。他们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了人格的独立与高洁。

三、“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体悟大道者:

圣人能够体悟“道”的永恒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知常”,明白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能“随方就圆”,处事不惊。

纵观中国哲学史,像庄子这样以逍遥自得、顺应自然的思想家,他所追求的便是与“道”合一的境界。他批评世俗的功名利禄,提倡“坐忘”、“心斋”,这便是体悟“道”的表现。

一些在乱世中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潮流裹挟的人物,也能窥见“知常”的影子。例如,诸葛亮虽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同时,也懂得“兵不厌诈”,巧妙地运用计谋,以有限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曹魏,这其中既有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也有对“道”的某种体悟。他并非一味地追求个人荣华,而是以国家大义为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不为天下先”和“知常”的智慧。

结论与反思: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数字,那将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道德经》中的“圣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是“道”的载体,是难以在凡俗世界中精确衡量和界定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更像是一幅斑斓的长卷,其中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智者贤士,他们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展现了符合“圣人”精神的特质。

或许,我们不应该纠结于“多少”这个数字,而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那些真正践行了“无为而治”、“不争而善胜”、“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思想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被冠以“圣人”之名,但他们的智慧和品德,至今仍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其说找出多少“圣人”,不如说我们应该从历史中不断汲取这些“圣人”精神的养分,努力成为一个更接近于“道”的、更合乎自然规律的人。或许,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一点点圣人的光辉。而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其历史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对至善至美的追求,一种对超越功利、返璞归真的向往。

所以,与其统计数量,不如说,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圣人光辉的时刻和人物,是数不胜数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各自的时代,践行着那份来自“道”的智慧。他们的存在,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厚的底蕴,也为我们理解《道德经》的智慧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历史很长,但圣人不多。在古代甚至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算得上大圣人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周公,另一位就是孔子。周公取消了人祭,把人和动物区别出来,孔子提倡仁政,把人从奴隶窖中拯救出来。

至今,我们仍在等待周孔之后的第三人。

但我们可能永远等不来第三人。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学会广泛而高效的自组织,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