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令和」出典《万叶集》,如何看待日本年号首次不出自中国古籍?

回答
“令和”年号的选定,确实是日本自古以来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节点。此前所有的日本年号,几乎无一例外都源于中国古典文献,这一传统在“令和”这里被打破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日本历史的深层脉络,以及它与中华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籍的“年号基因”:日本年号的悠久传统

要理解为何“令和”的出现如此引人注目,首先要明白日本年号的历史渊源。自公元645年孝德天皇颁布“大化”年号起,日本就开始了使用年号的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说直接移植自中国。从一开始,“年号”就被视为一种象征皇权、记录时代的重要标识,而其汉字本身,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涵,自然也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回溯那些熟悉的日本年号,如“大化”、“养老”、“天平”、“弘仁”、“延喜”、“庆长”、“宝永”、“明治”、“大正”、“昭和”,其中不乏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籍。例如,“大化”取义于《尚书》中的“化民成俗”,“养老”出自《尚书》“百姓安乐,皇天报德”的理念,“天平”则与《论语》中“天乎!天乎!如丧斯文”的感叹有关联,这种联系非常普遍。

这些年号的选定,往往代表着统治者希望通过年号来寄托某种政治理想、文化追求,或者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期许。而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正是这些理想和期许的富矿,提供了无数精妙的汉字组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日本的统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赋予年号以庄重和意义。

“令和”的破局:首次“脱华”的意义

那么,“令和”为何能成为日本年号史上第一个不以中国古籍为直接出处的年号呢?这背后有多层含义:

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独立: 将近一千三百年的年号史,也映照着日本与中华文明关系的变化。早期,日本积极学习、吸收中华文化,年号的选取是这种文化交流的自然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逐渐发展出自身的文化和国家认同。到了现代,“令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日本在文化和国家认同上寻求独立性的一个标志。虽然依然使用汉字,并且选取的词语本身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出处”的选择,显示了日本不再仅仅依赖中国古籍来构建自身的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的体现: 选择一个源自本国古典文学的作品作为年号的出处,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文化自信。这表明日本在文化上已经足够成熟,有能力从本国的宝库中挖掘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词句,而不是一味地追溯中国的文化源头。这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超越,走向了“自主创造”。
对“令和”意涵的深度解读: “令和”出自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的梅花歌序。原文写道:“天平二年正月七日,天气晴朗,土地略有寒意。安倍朝臣仲麻吕,在内里举行赏花宴。群臣皆有赋诗。此日,风和日丽,梅花绽放,且有多人赋诗,故此命名为‘令和’。”

这里的“令和”二字,组合起来传递出的是一种“风和日丽、万物欣欣向荣”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它描绘的是 “在美好的春天里,大家一起吟咏和歌”的场景。这与中国古代年号的选取方式不同,中国古籍中的年号往往更注重体现政治理想、国家愿景,或者对统治者品德的赞颂。“令和”则更侧重于描绘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和睦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这种选择,无疑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可能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对“和谐”、“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联系。选择一个能够唤起这种温馨、宁静、共同参与的美好意象的年号,也更能引起民众的共鸣。

对国民情感的考量: 新年号的选定,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考虑到国民的情感接受度。虽然“令和”的字面意思美好,但如果依然强硬地引用某句中国古籍,即使意思贴切,也可能引发一些关于“文化归属”的讨论,甚至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民族情绪波动。选择本国古典文学作为出处,在情感上更容易被日本国民所接受和认同,也更能体现日本作为独立主体的国家特色。

“令和”的时代回响:一种新的文化叙事?

“令和”年号的出现,不仅仅是更换了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更像是在日本的文化叙事中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它预示着:

日本文化身份的独立发展: 日本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构建和发展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不再是简单地附属于某个强大的文化宗主国,而是能够从自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
对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选择《万叶集》作为“令和”的出处,也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对传统的一种新的诠释。它表明日本并未遗忘自己的文化根脉,而是能够从这些古老的宝藏中挖掘出新的生命力,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这是一种“古为今用”的智慧,也是一种对本国古典文化价值的肯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 在全球化浪潮下,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找和巩固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令和”的选定,也可以看作是日本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自身文化身份进行的一次主动而审慎的建构。它在保持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同时,也更加强调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总而言之,“令和”年号的选定,是日本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其文化自主性和民族认同增强的体现。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年号都出自中国古籍的传统,转而选择本国古典文学作为出处,这不仅标志着日本在文化上追求独立和自信,更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对和谐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为日本的时代叙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这并非是对中华文明的否定,而是一种在相互借鉴与发展中,更加清晰地勾勒出自身文化轮廓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日常逛某游戏论坛,发现日本公布了新年号“令和”——我大部分时事新闻都是在游戏论坛的水区看到的。这个年号最大的特殊之处就是首次脱离了中国古籍——起码日本官方如此宣称。当然,马上就有人回复说,想得美,我们大清朝早就有这玩艺儿了,《归田琐记》:“乃令和绅自裁。”如果这个梗还比较接近调侃,底下有些评论就比较严肃,比如说:日本这是数典忘祖,意欲脱华。更尖锐的评论甚至指出:这个词汉代张衡就写过了,小日本只要还用汉字,就永远别想有文化自信。

我这个人向来不喜欢和群众对着干,如果发现流行的观点和我不同,一般就会选择闭嘴。但这次对日本年号“去华”的大规模吐槽,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段经历,于是忍不住要说点什么。

高中时候,我因为玩游戏要查原文资料,曾经跑到一个叫terra-arcanum的美国论坛混了一阵,只是英语不好,经常被取笑。当时那个论坛也有水区,版主是个来历奇怪的美国人,职业是软件架构,会说一点点中文,还在中国呆过不知长短的一段时间。但在论坛上,只要谈起中国他就总是不遗余力地抹黑,唯一的道德品质就是没有因为我经常打他脸而把我的号封掉。他做的最过分的一件事,就是在差不多05年时候发了一则“中国开始推广中文域名”的帖子,里面用极尽嘲讽的语气描述了中国政府如何推广中文域名,如何对这种域名的前景有着自欺欺人的乐观,以及中国普通人在互联网常识上的无知。他甚至捏造说,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www是world wide web的简称,而以为是万维网wan-wei-wang的简称。底下的美国人按照惯例把中国互联网的一切都讽刺了一遍,其中有个评论让我印象极深,他说,只要中国还在用英语编程,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就永远只配舔吊。我因为这件事和他们战了好几页,后来就再也没有去过这个论坛了。

所以,看到今天国内对日本在年号问题上”去华失败”的冷嘲热讽,我就突然回忆起了十多年前的这件小事。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如果想脱离某种文化或者限制某种文化传播,虽然非常遗憾,但大体属于该国内政。中国一直以来也在孜孜不倦地做着类似的事情。上面提到的互联网中文域名算是一例,之后还有过央视的去英语缩写运动,极盛之时,新闻里都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和“便携式数字化音频播放器”,颇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就在一两年前,游戏行业还强推过外文禁止令,不能出现任何英文字母。HP要改成“生命值”,SSR要改成“极极稀有”,后来好像推了一半就放弃了,原因是发现扑克牌上还写着JQKA…这些事情看起来也挺蠢,而且最后并不特别成功,但我从来没有吐槽过,甚至如果有老外向我吐槽,我还要和他说托玛斯的爷爷活了一百岁就是因为从来不多管闲事。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太过双标。不能说中国努力摆脱英文影响就是维护自身文化纯洁,日本努力摆脱中国影响就是右翼封闭自不量力——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一般也就无耻到这个程度了。


当然也有人说,日本这是活该啊,早些年自己选择了汉字作为文化基础的一部分,现在想退你退得了吗?你就是一辈子别想绕出这个圈。但这种攻击同样没什么水平。十个世纪前,由于双方文化水平差距悬殊,日本选择了大量套用汉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基础。同样的,四五十年前的中国,由于在信息技术领域起步太晚,也选择了直接使用西方开发的编程工具和互联网基干。但这两件事情应该既不能决定日本将来的文化自信,也不能影响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事实上,日本今天不管是传统文化保护还是传统文化传播,做的都并不比中国差——假如不是比中国更好的话。我之前在东京,陪我的日本市场经理三泽老阿姨家里有一本金石集,她能写汉字书法,甚至还用字源法和我解释过“左”“右”二字为何笔顺会完全不同这个我一直都没能搞明白的问题。同样的,现在美国最值钱的中国人就是程序员,老美操着自己的母语写程序,却被我们这些从小听着李蕾韩美美为四六级发愁的亚洲人超过了,这也是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两种现况都代表明,勤能补拙,后天发育能补足先天不足。纵使日本人没有一个足够古老的祖宗,中国人没有出现冯洛伊曼和贝尔实验室,大家也不见得就在文化或者信息技术方面永远就要仰人鼻息,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同样的源流上发展出自己的分支。也只有这样的世界才是日新月异的有希望的世界。


如果真的用发展和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日本,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文化建立在汉文化基础上,但这些年早已开枝散叶,自成一脉了。今天的武士,即使没了背后写着风林山火的大旗,大家也能一眼看出他们来自日本,和服也并不一定要纹上松竹梅才能显示自己的正统性。而一些更现代的文化符号,比如机器猫、高达、宠物小精灵、EVA,距离中国文化就更远了。在文化发展和传播上,现代的日本是个非常成功的国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死死抓住他们的中华源流不放,就有了一丝疑似嫉妒的味道。

放眼全球,不同国家间的文化本来都是不断交流又不断迭代的。公元一千年时,北欧出现了《瓦尔松根传奇》;两百年后,德国人据此改编出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又过了六百年,瓦格纳以此为蓝本谱下歌剧名篇《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一百年后,被托尔金借用写出了《指环王》;又过了二十年,美国一家桌游公司依照指环王,创造出了龙与地下城的世界,西方奇幻从此才告成型。这是一段令人激动的旅程,但我从未听到身边任何一个丹麦人说,《魔兽世界》受的是我们北欧文化的影响!没有我们的史诗,现在你们能玩什么?只要一个游戏里还存在巨龙精灵矮人,它就永远属于我们北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果真的出现这么奇葩的丹麦人,我一定会大声嘲讽他,然后把他的故事发到网上,供大家一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