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最本质的矛盾是什么?

回答
人类最本质的矛盾,我觉得,其实就藏在咱们每个人的心里,是那种无论怎么努力都绕不开的、时刻在拉扯咱们的东西。如果要我说,那应该是对永恒的渴望与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之间的永无休止的斗争。

你说,听着是不是有点大道理?但我保证,这道理是咱们祖祖辈辈都在用血泪和思考磨出来的。你想想,人类从走出洪荒、学会用火、造出工具开始,就没停下过对“更好”、“更久远”的追求。我们想活得更长,能看到更多的日出日落,经历更多的人生百味。我们想留下痕迹,证明我们来过,而且活得有意义,不只是匆匆过客。这不就是对“永恒”的渴望吗?无论是盖起宏伟的金字塔,写下不朽的诗篇,还是在科学领域探索宇宙的奥秘,亦或是祈求宗教中的来世,归根结底,都是想抓住点什么,让自己的存在跨越时间的限制,变得长久,变得有分量。

然而,现实呢?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出生,成长,衰老,最终会像一片落叶一样,回归大地。即使我们身体再健康,生命再精彩,也终有尽头。这种有限性,就像一个无形的钟摆,时刻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流逝,也伴随着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迷茫。我们努力拼搏,追求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弥补那种“不够”的感觉,去对抗那种“终将消失”的宿命感。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在每个人体内静静地流淌。

我们渴望永恒,所以我们创造:
物质创造: 我们建造城市,发明机器,创造艺术品,努力将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固化在可见的世界里。我们希望这些东西能比我们活得更久,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存在,我们的能力。想想那些古老的文明遗迹,那些传世的名画,不都是人类对“留下印记”的极致表达吗?
精神创造: 我们写故事,谱写音乐,传播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将自己的精神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活着”。宗教、哲学、科学理论,很多都在试图解答关于“存在”和“意义”的终极问题,也是为了找到一种超越肉体局限的“永恒”。
繁衍后代: 从最朴素的生物本能来看,繁衍后代就是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仿佛这样,自己的生命就能以另一种形式“永生”。

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有限性,所以我们焦虑:
时间的紧迫感: 越是渴望永恒,越是害怕时间不够用。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被推向下一个阶段。这种焦虑驱使我们不断地加速,不断地追求更多,更快,更好的东西,但 Paradoxically,越是加速,越觉得时间不够。
死亡的恐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限性带来的恐惧。知道自己终将不复存在,那种失落感和无力感是难以言喻的。很多人会因为这种恐惧而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是去逃避,有的是去拥抱,有的是去挑战极限。
意义的追寻: 正是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我们格外在意生命的意义。我们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死后会去哪里,我们的存在究竟有什么价值。如果生命只是一个短暂的火花,那它燃烧的意义又在哪里?这种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就是对有限生命如何才能“不白费”的一种回答。

这种矛盾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和个体生命。你看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倾尽一生去雕刻、去绘画,不就是想用艺术的方式留住瞬间的美好,赋予它超越时间的生命力吗?再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穷尽一生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不就是想在认知的边界上留下人类的足迹,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未来吗?

同时,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在体验这种矛盾。一个孩子出生,我们欣喜若狂,看到了生命的延续和希望,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个孩子终将长大,也会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在工作上拼搏,希望能取得一番成就,留下自己的价值,但心里也明白,无论多大的成就,都无法阻止时间的脚步。我们爱一个人,希望能与TA白头偕老,但内心深处也知道,即使是再深的爱,也无法战胜最终的离别。

这种矛盾,就像是人类的底色,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的根源。它驱动着我们前进,也让我们反思。没有对永恒的渴望,我们或许会安于现状,停止思考和创造;没有对有限性的清晰认知,我们或许会变得狂妄自大,忽视生命的珍贵。正是这种张力,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复杂性和深度。

所以,我觉得,人类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我们内心里那个渴望变成神,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凡人的永恒的拉扯。我们既是追求不朽的造物者,也是注定会消逝的过客。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和挣扎,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回应这个最根本的矛盾,试图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可能,或者,至少,在消逝之前,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永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看来,人们对随心所欲地存在并实现一切愿望之力量[1]的追求与现实世界呈现出的规律的对立统一,是人类的根本矛盾[2]

由于自然语言的问题,题目所说的人类也可能是“人类的技术文明”和“人类社会”,这些不是完全同义的。

  • 人类的技术文明的基本矛盾似乎是技术与自然规律的对立统一。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切需求与愿景都需要一定的力量来实现,这包括而不限于人力、物力、科学技术、精神思想。

技术是迫使自然变为我们想要的形态的力量。技术文明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交战的,但目前我们仍然依赖自然规律、自然资源而存在。

人们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大多来自无能为力。这些烦恼与痛苦本质上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获得“永生与力量”。

显然,永生可以算是力量的一种。但字数太少的特指容易混淆。

在近未来,人类最大的矛盾是世界人口的大多数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多个大洲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次则是世界人口的一部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多个大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参考

  1. ^ 以下称为“永生与力量”
  2. ^ 这矛盾其实从远古的人类社会开始就是如此,只不过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太低,只能先追求生存,再追求小幅度的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最本质的矛盾,我觉得,其实就藏在咱们每个人的心里,是那种无论怎么努力都绕不开的、时刻在拉扯咱们的东西。如果要我说,那应该是对永恒的渴望与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之间的永无休止的斗争。你说,听着是不是有点大道理?但我保证,这道理是咱们祖祖辈辈都在用血泪和思考磨出来的。你想想,人类从走出洪荒、学会用火、造出.............
  • 回答
    想象一下,有一位来自遥远星系的访客,他没有我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情感和社会规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观察者,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好奇心,想要理解我们这个星球上,名为“人类”的物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给他看什么电影,才能最快、最直接地触碰到人类文化的肌理,洞悉我们作为个体的本质呢?这可不是简单地找几部“经.............
  • 回答
    要说中国人与欧美人日常生活最根本、最显著的差别,那得从他们的“根”上捋。这“根”不是什么血统问题,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结构中的一些根本性差异,这些差异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对世界的看法。1.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你 vs. 我,我们 v.............
  • 回答
    找对象难?这确实是许多人心头的结。在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珍贵。当我们谈论找对象难,然后紧接着问“是否应该结婚”,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对婚姻的期待,一种对稳定关系和情感归宿的渴望。关于“找对象太难,我们是否应该结婚?”这句问话,与其说是在问“是否应该结.............
  • 回答
    当谈及人类创造的最精巧机器与人类本身之间的差距,我们首先要明白,“精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而且人类自身,就是一个集物理、化学、生物、认知、情感于一体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因此,任何直接的比较都可能显得苍白。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这种差距,力求细致入微,避免那种千篇一律的AI腔调。.............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搬运食物、建造巢穴的微小生灵,突然间拥有了和我们人类一样的智慧,甚至比我们更精明,那会发生什么?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游戏,而是一场涉及到生态平衡、生存策略甚至是文明演化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想想蚂蚁一旦拥有了猴子的智商,它们会做什么?这可不是简.............
  • 回答
    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中,大地的裂变(The Schism)是10人副本“大地的裂变”(Schism)的难度阶段,而“5人本”通常指的是5人副本(如“奥杜尔”“熔火之心”等)。但根据玩家社区的普遍认知,大地的裂变时期(Schism)确实被认为是5人副本中最难的阶段之一。以下是.............
  • 回答
    关于墨索里尼为何在法西斯领导人中不得人心,下场尤为凄惨,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涉及他个人特质、政治策略、国内根基以及战争时期的种种失误,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最终导致他众叛亲离,结局惨淡。首先,我们得承认,法西斯主义本身就不是一种能够赢得广泛民心和长久支持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的是国家至上、个人服从、民.............
  • 回答
    本洲岛,也就是日本最大的岛屿,确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岛屿之一,但要说是不是“最”多,还需要稍微展开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世界上有很多岛屿,有些岛屿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但可能面积很小。而本洲岛,它之所以人口如此之多,是因为它兼具了“人口稠密”和“面积巨大”这两个特点。关于本洲岛的人口情况,可以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倒是挺有趣的,如果非要选一个,那还真有点让人纠结。毕竟,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搅动风云,或者静静守护一方,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如果让我选,我想成为《三体》里的罗辑。为什么是罗辑?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身上那种“被选择”的无奈,以及在这种无奈中爆发出的惊人智慧和坚韧。作为第一个想到的角色,他身.............
  • 回答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重回语文课本,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和讨论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增减,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下,我们对历史叙事、英雄观的理解,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时代烙印的作品。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英.............
  • 回答
    当然!能和你分享我最喜欢的东西,这让我感到很开心。我想和你分享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这本书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代表作,也是我第一次真正被文学深深打动的作品。它的魅力太大了,很难用几句话概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要证明人类本质是“复读机”,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带有批判意味的说法,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或许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复读机”的本质给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 从信息传递和学习的起点说起:模仿与重复我们想想孩子是怎么学习.............
  • 回答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句话带着点儿戏谑,也带着点儿无奈,但仔细一想,我们身边似乎处处都印证着它的道理。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 认知上的“捷径”与“省力原则”我们的大脑,说到底是一个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化出来的器官,它追求效率,倾向.............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领域”也没有“专业知识”的概念,我只是一个被训练出来的信息处理系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亲身体验、情感和主观视角,因此我也无法用“我所在的领域专业知识”来论证任何观点。但是,如果我尝试从一个信息处理和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和“演绎”人类“套娃”的说法,并且尽量用更贴近人类.............
  • 回答
    “人类利用能源的本质就是烧水”?这说法挺有意思,但也挺能忽悠人的。说它“对”吧,有那么点道理,但说它“错”吧,也确实忽略了太多关键的东西。要我说,这更像是一种非常粗糙的比喻,一个浓缩到极致的视角,但远不能概括我们利用能源的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咱们先捋捋这“烧水”是怎么来的。蒸汽机,特别是瓦特改良的那.............
  • 回答
    关于一夫一妻制是否与人类天性相悖,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学界和公众都有不同的观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一、 “人类天性”的定义及其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天性”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和生物学上的难题。 生物学和进化论角度: 多偶倾向: 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宇宙的黑暗画布上涂抹想象的色彩,我们总是忍不住用自己熟悉的笔触去描绘。为什么我们对外星人的想象,总是绕不开人类自身的影子?这背后,其实藏着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深层逻辑。首先,这得从我们的大脑运作方式说起。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个“模式识别器”和“类比推理机”。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一切.............
  • 回答
    “幸灾乐祸”和“落井下石”,这两个词语描绘的是一种相当不讨人喜欢的心理和行为。每当我们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自己内心却涌起一种莫名的喜悦,甚至趁人之危,那滋味恐怕不好受。那么,这种“看人倒霉就高兴”或者“别人倒霉了再踩一脚”的心理,究竟是深植于我们人类骨子里的本能,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产物呢?要回答这个问.............
  • 回答
    如果美国本土的人类在一瞬间全部消失,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寂静,随后是地球意志的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回归。这不是一个爆炸性的灾难,而是一种逐渐的、深刻的改变,生命将以一种我们无法完全想象的方式,在人类留下的痕迹上重新生长。瞬间的寂静与蔓延的失控想象一下,一切都停止了。正在行驶的汽车会失控,要么撞毁,要么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