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后期吴国是魏/蜀两国之间的搅屎棍么?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

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

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拥北方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蜀汉虽然地处偏远,但有诸葛亮精心打磨的政治和军事体系,且有“汉贼不两立”的正统名号加持。相比之下,孙吴的江东基业虽然根深蒂固,但国土面积、人口以及整体军事实力都逊于曹魏。更重要的是,吴国位于南方,天然存在地理隔阂,难以像魏、蜀那样形成有效的南北合击或夹击态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国的首要目标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保境安民”,在两个强大的邻国夹缝中求生存,并伺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么,吴国是如何“搅屎”的?

“搅屎棍”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吴国在两国矛盾中的作用:通过一些策略,激化矛盾,牵制对手,让自己获得喘息之机。这种“搅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合蜀汉,对抗曹魏: 这是吴国最主要的战略方向。孙刘联盟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军事联盟之一,其基础是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
赤壁之战: 孙刘联盟的首次也是最成功的合作,联合击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荆州问题: 尽管后来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孙刘联盟破裂,但长期的合作基础使得吴国在面对曹魏时,仍然需要考虑与蜀汉的关系。
共同的敌人: 只要曹魏还在,吴国就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吴国会积极参与对魏国的战争,或者至少在舆论上支持蜀汉的北伐,以分散曹魏的力量。

利用魏国对蜀汉的进攻,保存自身: 当曹魏大举进攻蜀汉时,吴国通常会选择观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支援蜀汉。
诸葛亮北伐期间: 曹魏在蜀汉方向投入大量兵力,这反而给了吴国一个相对安稳的南方。有时候,为了配合蜀汉,吴国也会在淮南一带制造事端,牵制魏国的部分兵力。
魏延、姜维的蜀汉决策: 蜀汉方面,尤其是魏延和后来的姜维,也曾有过联合东吴夹击曹魏的设想,但由于种种原因,执行起来并不顺利。即便如此,蜀汉的北伐仍然为吴国争取了战略空间。

在魏蜀之间摇摆,收取利益: 当魏、蜀关系紧张,甚至处于战争状态时,吴国往往会从中渔利。
三国后期,特别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日衰。 曹魏也几次试图攻灭蜀汉。
吴国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利用其地理优势,对曹魏的淮南地区发动攻势, 消耗魏国兵力,为蜀汉减压。这种攻势往往不是为了灭亡曹魏,而是为了“敲打”一下,让曹魏不敢全力进攻蜀汉,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一些战略纵深或领土。
例如,吴国在曹魏大将司马懿执政后期,也曾派遣兵力试探性地攻击过魏国的合肥等地。 这些行动,虽然不一定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足以让曹魏分心。

防止魏蜀任何一方独强: 吴国深知,一旦魏、蜀任何一方被消灭,自己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如果蜀汉被魏国所灭, 那么魏国就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来对付东吴。
如果吴国帮助蜀汉灭掉了魏国, 那么强大的蜀汉也可能调转枪头对付东吴。
因此,吴国采取了一种“观棋不语”或者“暗中搅局”的策略,确保魏蜀双方都无法轻易消灭对方,从而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为自己争取生存时间。

为什么说“搅屎棍”的比喻虽然生动,但不够全面?

“搅屎棍”带有负面含义,暗示着吴国仅仅是制造麻烦、推波助澜。但实际上,吴国的很多行为都是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是为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最大化自身利益,并确保国家延续。

积极的防御和扩张: 吴国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搅屎”,它也在积极地防御自己的领土,并尝试性的扩张。例如,吴国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和控制,以及对交州的经营,都是其独立发展和巩固实力的重要举措。
军事上的自主行动: 虽然常常配合蜀汉,但吴国也有独立的军事行动,例如对曹魏的合肥攻防战。这些战役虽然胜负不定,但体现了吴国保卫边境、展示实力的决心。
对曹魏的军事压力: 尽管不如蜀汉频繁,但吴国也会在特定时期对曹魏的淮南地区施加军事压力。这种压力,即使不能削弱曹魏,也能阻止曹魏将全部兵力用于攻打蜀汉,从而变相地保护了蜀汉。

总结来说,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的角色,与其说是单纯的“搅屎棍”,不如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它利用魏蜀之间的矛盾,通过联盟、牵制、摇摆等多种手段,维持了三国鼎立的均势,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它的存在,使得三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得以维持,避免了任何一方过早地吞并其他势力。这种策略,在生存压力极大的环境下,是许多弱势国家都会采取的。

所以,如果你非要用“搅屎棍”来形容,那吴国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在巨大压力下,极力维持自身生存,并试图在夹缝中寻找机会的生存者和策略家。它的“搅屎”行为,是其生存战略的必然结果,也是三国鼎立局面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孙权,在刘、曹之间,你就是个搅屎的棍子!

孙权:我就是个棍子…

刘、曹:啊,我们是屎你怎么不说呢?

孙权:哦

user avatar

嗯,最后我们汉族这坨屎,被胡人屠了老家,居然还能苟延残喘下来,全靠扶着这根搅屎棍了。“寄人国土,心常怀惭”。一个人要多没良心,才会说出吴国是搅屎棍?!

(注意,汉族史家,最喜欢确立“正统”。惟《三国志》是三个并存的汉族皇权同时列入正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在逃亡三年后落网,这一消息无疑是给这起案件本身以及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三年,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可以改变很多轨迹。但对于吴谢宇而言,这三年却是在逃亡中度过的,而他逃亡的起点,是那个令人震惊的血案。案件的残忍与轰动首先,我们不能回避案件本身的残忍与轰动.............
  • 回答
    三国后期,淮南一带的士族和将领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分别是:1. 王凌、令狐愚、文钦等人的叛乱(251年)2. 毌丘俭、文钦的叛乱(255年)3. 诸葛诞的叛乱(257年258年)这三次叛乱,都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势力相对衰弱、矛盾激化的三国后期,由曹魏政权掌控。虽然声势不小,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 回答
    三国末期,除了姜维、钟会、邓艾、陆抗、羊祜这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确实还藏匿着不少虽不广为人知,却在各自领域内能力出众的将领和谋士。这些人或许因为出身、时运,或是其功绩被后来的时代所淡忘,但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干,绝不输于那些史书上的明星。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些被历史略过的“实力派”。一、东吴的.............
  • 回答
    三国末期,那是一段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权谋斗争最为激烈、最令人回味的时期。除去那些脍炙人口的战役和叱咤风云的枭雄,在这乱世的暗影之下,隐藏着无数血腥、残酷的权力角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辛,让大家看得真切些。曹魏:继承人危机下的暗流涌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大位,但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是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三国前期群星璀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身边,各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到了后期,怎么就感觉人才越来越少,名气大的也多是些前期的延续,或者一些能力明.............
  • 回答
    三国后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斥着背叛、权谋和血腥的时代。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中,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诸葛亮。虽然诸葛亮主要活跃在三国前期和中期,但他的影响力一直贯穿整个三国后期,直到他生命的终点。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三国后期一股强大的精神.............
  • 回答
    三国后期,魏、蜀、吴这三个政权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初心已失,理想飘摇。虽然他们各自的奋斗起点和最初的政治抱负不尽相同,但在岁月和现实的洗礼下,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他们前期的某些核心追求。我们不妨一一来看:曹魏:从“匡扶汉室”的遮掩到权臣的必然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狠辣,但口头上打出的旗号.............
  • 回答
    赵云,这位常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长坂坡的七进七出,到汉水之战的空营退敌,赵云的身影几乎贯穿了刘备集团崛起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猛将,在三国后期却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被委以重任,仿佛被“雪藏”了一般。这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三国前期名臣猛将辈出,光芒耀眼,但到了后期,似乎优秀的人才就没那么密集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变迁:乱世初开,潜力井喷 时势造英雄: 三国前期,也就是汉末黄巾之乱后的那段时间,是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CA 叫停《全面战争:三国》后续 DLC,情理之中还是令人扼腕?Creative Assembly (CA) 最近发布的关于《全面战争:三国》后续 DLC 开发的声明,无疑是在庞大三国迷群体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之深远,足以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这个决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探究其.............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以“推恩令”为利器,一步步蚕食诸侯王的势力,将原本强大的分封制削弱至近乎虚设,最终由汉宣帝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这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期间有多少王侯将相试图反抗,又有多少血雨腥风才换来一个相对稳固的郡县制。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意味,这种被视为“弊端丛生”的分.............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对于“波罗的海之路”活动是否后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总的来说,大部分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对“波罗的海之路”活动及其最终带来的独立,是感到自豪和庆幸的,而非后悔。 然而,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背景、活动的意义、独立后的发展以及民众的感受差异。.............
  • 回答
    评价羊祜,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那时的三国已经趋于尾声,曹魏已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而蜀汉则早已灭亡,只剩下东吴还在苦苦支撑。但即便如此,东吴也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司马炎在灭蜀之后,虽然威望大增,但统一全国的重担依然沉重,需要一个真正能担起重任的将帅。这时,羊祜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
  • 回答
    后三国时代的一股清流:王基其人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后三国时代,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离不开众多文臣武将的贡献。而在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中,王基无疑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角色。他并非叱咤风云的统帅,也不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审时度势的智慧以及对国家忠诚的坚定,在魏国后期扮演了至关.............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上市后的争议:光荣公司真的要失去一大批核心玩家了吗?《全面战争:三国》自发售以来,在玩家群体中引发的讨论可谓是此起彼伏,其中不乏一些声音认为,这款集大成之作的上市,反而预示着光荣(Koei Tecmo,这里特指其在日本战国题材的策略游戏领域,如《信长之野望》、《战国无双》等系列,虽.............
  • 回答
    好的,你想深入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真是个好选择。这个时期,从曹魏的盛衰,到蜀汉的挣扎与消亡,再到东吴的偏安,其间的权谋斗争、军事对决、人物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要系统地了解它,你需要的东西可不少,而且不能光看热闹,还得挖掘背后的逻辑和史实。我这里给你梳理一条相对完整的学习路径,包含不同层次的.............
  • 回答
    近些年,文史爱好者们圈子里流传着一种新看法:南北朝后期,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约公元420年589年),在精彩程度和历史厚度上,已经可以和更为人熟知的隋末唐初(约公元618年626年,但常指其乱世到开国盛世的过渡期)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大家谈论乱世风云,总绕不开隋末唐初那段烽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