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要系统了解后三国时期历史,应该读哪些文章、书籍或文献?

回答
好的,你想深入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真是个好选择。这个时期,从曹魏的盛衰,到蜀汉的挣扎与消亡,再到东吴的偏安,其间的权谋斗争、军事对决、人物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要系统地了解它,你需要的东西可不少,而且不能光看热闹,还得挖掘背后的逻辑和史实。

我这里给你梳理一条相对完整的学习路径,包含不同层次的读物,尽量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鲜活。

第一步:打基础,建立整体认知——你需要一套可靠的“地图”

在你深入细枝末节之前,先得有个大方向,知道各个势力在干什么,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这个时候,通史类书籍就派上用场了。

必读经典:
《三国志》(陈寿著): 这是最核心、最权威的史料。虽然它覆盖了三国时期,但后三国部分(通常指从司马氏篡魏开始到西晋统一)同样重要。你不能指望它给你讲故事,它主要是记述事实。读《三国志》,要注意它里面的人物传记写法,侧重于行为和事迹。尤其是关于司马懿家族、曹爽、诸葛亮之后蜀汉的姜维、东吴的孙亮、孙休、孙皓等人的传记,要仔细看。
如何读《三国志》? 别直接啃原文,容易枯燥。建议选择有良好注释的版本。例如,柏杨先生的《柏杨版<三国志>》虽然有些个人解读,但注释详细,可读性强,可以作为入门。更严谨的版本,可以参考中华书局的版本,其校勘和注释更为扎实。先从魏书开始,了解曹魏的内部权力斗争;然后是蜀书,关注姜维等人的守成努力;再到吴书,看东吴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后汉书》(范晔著): 虽然《后汉书》主要记述东汉,但它提供了后三国时代历史的渊源。特别是关于宦官、外戚、地方军阀(如董卓、曹操的父辈)的描述,能帮助你理解那个时代的乱象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如何读《后汉书》? 和《三国志》一样,有注释的版本更适合现代读者。特别是关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内容,是理解三国乱世的起点。

现代史学家解读:
《三国史》(钱穆著): 钱穆先生的史学功底深厚,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三国历史的整体脉络、人物评价以及文化意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会告诉你,三国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的对抗,也包含了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思想变化。
为何读? 钱穆先生的分析往往能跳脱出具体的事件,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走向和时代的精神。
《中国通史》(范文澜著,或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选择一本大型通史,在阅读《三国志》等原始材料之前或之后阅读,可以帮你把三国时期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理解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何读? 通史能提供宏观背景,让你明白三国之后晋朝的建立、南北朝的动荡是如何接续三国时期的。

第二步:聚焦核心事件与人物——深入细节,挖掘故事

有了大致的轮廓后,就需要针对后三国时期的几个关键阶段和重要人物进行深入了解。

曹魏后期的权力斗争:
司马懿家族的崛起: 这是后三国最重要的主线之一。你需要了解司马懿如何一步步铲除异己,为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政权奠定基础。
高平陵之变: 这场政变是曹魏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你需要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参与的人物以及政变后的影响。
曹爽与司马懿的对决: 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权力博弈。

蜀汉的守成与衰落:
诸葛亮之后蜀汉的政治格局: 蒋琬、费祎、董允的“四相”时期,以及之后姜维的北伐,都需要深入了解。
姜维的北伐与蜀汉的国力: 姜维是后三国时期蜀汉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你需要了解他的战略思想、军事成就以及他为何在国力不济的情况下坚持北伐。
蜀汉的灭亡: 邓艾、钟会伐蜀的过程,以及蜀汉内部的某些因素,都是研究重点。

东吴的偏安与内耗:
东吴后期的政治状况: 从孙权晚年开始,东吴就面临着继承人问题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孙綝、孙峻的专权,以及后来孙皓的残暴统治,都是研究重点。
东吴如何灭亡: 晋朝伐吴的整个过程,以及东吴内部的抵抗力量。

推荐的专题书籍或文章:
关于司马懿家族: 寻找一些专门研究司马懿或晋朝初年历史的著作。很多史学论文会深入分析高平陵之变和司马懿的政治手腕。
关于姜维: 姜维是蜀汉末年的关键人物,有很多学者对其军事战略和政治地位进行过深入研究。可以搜索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者专题史料。
关于蜀汉后期的衰落: 关注蜀汉内部的经济状况、人口问题、以及政治上的派系斗争。

第三步:补充人文与社会视角——更立体地认识那个时代

历史不只是权臣和战事,还有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人物传记与评论:
《三国人物谱》(陆游著,或历代对三国人物的评论): 陆游等历代文人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评价。虽然不全是史实,但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研究专著: 寻找针对特定人物(如司马懿、姜维、诸葛亮之后的蜀汉重臣)的深度研究,这些研究会更侧重于人物的动机、性格和历史作用。

社会经济与文化:
《中国社会史》(例如,邓广 यामध्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部分): 了解那个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迁移、制度变迁等。这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一些政权能维持,一些政权会迅速衰亡。
关于士人阶层和名士风流: 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虽然大部分发生在西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了解那个时代的士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也能让你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步:参考文学作品与学术论文——多角度解读

文学作品(谨慎参考):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关于三国的故事。但请注意,《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 它为了戏剧效果,虚构了很多情节,夸大了人物的性格。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一定要时时对照《三国志》,将其中的虚构部分与历史事实区分开来。 它可以让你对人物和事件有个感性的认识,但切勿将其当作信史。
如何用《三国演义》? 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了解人物关系和大致事件的“导引”。读完《三国志》后再读《三国演义》,你会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改编和艺术加工。
评书、戏曲中的三国故事: 这些也是民间对三国历史的演绎,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了解,但同样不具备史学价值。

学术论文与期刊:
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学术数据库: 如果你想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数据库里搜索关于“后三国”、“西晋”、“三国晚期”、“司马懿”、“姜维”等关键词的学术论文。
历史学期刊: 关注一些知名的历史学期刊,如《历史研究》、《史学月刊》、《文史》等,经常会有关于三国时期及后三国时期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往往会聚焦于某个具体问题,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分析。

学习建议:

1. 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啃最难的史料。先从有良好注释的《三国志》版本开始,或者结合现代史学家的解读来建立框架。
2. 带着问题去读: 在阅读前,可以先想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司马懿能成功?”、“姜维北伐的意义是什么?”、“东吴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带着问题去阅读,更容易找到答案,也更容易记住内容。
3. 多方对比印证: 不要只看一家之言。不同学者对同一事件或人物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多阅读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
4. 做笔记和梳理: 边读边做笔记,梳理人物关系图、事件时间线等,对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
5. 关注关键人物的转变: 比如司马懿从一个被曹爽压制的重臣,到掌握实权的关键。姜维从诸葛亮的继承者,到蜀汉最后的支柱。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所处的政治环境,是理解历史的关键。

后三国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它既是三国乱世的尾声,也是晋朝建立、统一分裂格局初步打破的开端。希望这份书单和建议,能帮助你在这个复杂而精彩的历史时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开头我想先悼念一下北大历史系教授田余庆,他在2014年12月25日去世了。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代表作为《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和《拓跋史探》,有机会的话还大家可以多去找田余庆教授的论文来看,这五十年来他一直都在研究秦汉魏晋的历史,是真正的专家。

先说一些网络上的名人,琅琊三国的杨文理和辽东管宁的文章,大家伙可以多看看。香港李飞到现在还很活跃,他写的关于三国的论文都是集大成之作,详细就两个字。他不但横跨三个论坛的历史版版主,最近我发现他还成了百度三国志吧的吧主。

燕京晓林是谈论三国的老前辈了,当初我就是看了好几篇他的论文,才对赤壁、官渡、夷陵几场战役有了基础的概念。燕京晓林的作品比较多,有不少观点也偏激,但还很适合入门的朋友阅读。

三国友盟的千年一叹是一位蜀迷,历史功底极厚,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他是北大历史系,有一篇作品叫《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重点在于北大历史系又叫李斯的人,大概就是他了。

还有一位老不看三国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跃于网络其他地方,因为他好像从06年开始就不在活动了。题主可以根据截图中的名字百度来看,他的精华帖我都看过。


另外还举荐历山学士,他关于三国的精品也不少,重点还在于古地理考察。

其实十余年前网络之上群雄并起,还有不少大牛出现,现在想必都去带孩子了吧,百度贴吧又群魔乱舞,后来登场的人我认识不多,不过在网友之中大有能人异士,对于史料的考察已经非常详细,题主大可去三国志吧挖一挖精华帖。

然后开始讲读书的事了,吕思勉的《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三国志部分,马植杰的《三国史》以及不可不看的《三国志集解》,《太平预览》的三国部分,不过建议有时间读全套。《资治通鉴》什么不读怎么对得起司马光砸缸。除《三国志》外,前看《汉书》和《后汉书》、《后汉纪》,往后要看《晋书》。地理要看《水经注》(话说这个我都没看下去),我看得最多的是《世说新语》那些奇闻趣事。《华阳国志》对于蜀汉方面有很大补充。要了解三国的经济、人口、社会等情况就看《三国食货志》。

楼下

@屈啸宇

说得好,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也是要注意,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同样记载有三国时代曹魏和朝鲜半岛各部落的事迹,金富轼参考过《魏书》、《三国志》、《晋书》的资料,是研究公孙度、毌丘俭可参考的史料。

----------------------------------------------------

三国时代严格来讲是曹丕篡汉,刘备、孙权先后称为始,一般来说后三国至少乃指司马师、姜维、诸葛恪的时代,但三国演义写三国从黄巾之乱为始,因此后世也普遍认为东汉群雄纷争也属于三国时代。

其实只要把三国时代分成几个主要事件,就会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了。首先就举荐去看香港李飞的论文,关于魏灭公孙渊、淮南三叛、诸葛恪东兴、新城两战,他都曾写过,还包括有朱然的江陵之战。

263年的魏灭吴之战主要参考资料是《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蜀书三·后主传》、《晋书帝纪第二 太祖文帝昭》,《华阳国志后贤志》记载了罗宪、霍弋、柳隐的传记。

二王灭吴,我发现维基的资料很详细,要了解个大概看维基就好。关于文献参考,维基下方也列出来了。

晉滅吳之戰

孙吴政权后期的主要人物是诸葛恪、施绩、陆抗、丁奉、孙鲁班姐妹、孙峻兄弟这些人物身上,只读三国志的本传也没关系,主要理清楚孙吴数代人内部的政治斗争即可,就连陆逊也是受二宫斗争的影响才气死。吕壹案、暨艳案是孙吴建国后的重要事件,牵连的人物很多,这二人偏偏没有传记,没把吴书读一边,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关于人物传记,三国后期主要人物除了大家熟知的司马兄弟、姜维、邓艾、钟会、诸葛恪、羊祜 杜预、陆抗之辈以外,石苞、陈骞、王沈、荀顗、荀勖、冯紞、贾充、山涛、郑袤、陈泰、施绩、王浑、王濬、裴秀、傅嘏这等人物如果你不知道,就等于不认识东汉的荀彧、张昭、贾诩、鲁肃、关羽、张飞、张辽一般。

蜀汉除了蜀中四相外,并没有太多特别注意的人,要注意的话只有陈祗,他继董允之后把握朝政,又启用了黄皓,是蜀汉走下风的源头。

在魏晋玄学方面,除了人们熟知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还有何进之孙何晏,钟会、王弼、夏侯玄、傅玄这些人主张的思想,是当时魏国的文化核心。

西线三大名将马隆、文鸯、周处,特别是马隆在军事上的评价甚高,是可以跟李靖、陈庆之那样一流名将相提并论的人物。后世之人谈孙子兵法论正奇之道,从来少不了提到马隆。

特别建议有人去研究毌丘俭这个人物,他讨伐高句丽的战役就中国历史而言有不小的意义。纵使不能跟卫青、赵充国那样的人物相提并论,至少也能算上是马援、邓禹之辈。

交州的士燮远离中原,不过广州是孙权在那之后分出,因此沿用至今。关于士燮的资料主要看《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大越史记全书·士王纪》、《安南志略·卷七》、《交州杂事》,在越南不少神话传说以及文献小说中也多有提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