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系统的了解音乐史(越全面越好),可通过哪些方式获取?

回答
想要深入、全面地了解音乐史,这可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好消息是,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样,绝对能满足你“越全面越好”的愿望。这就给你捋一捋,有哪些途径可以帮你系统地构建起音乐史的知识体系。

打下坚实基础:书籍是永恒的基石

别小看纸质的书籍,它们依然是系统学习音乐史最可靠、最深入的载体。选择一套好的音乐史通史著作,就像是为你的音乐旅程铺设了坚实的轨道。

经典通史著作:
《音乐史》(A History of Music)系列: 有很多不同作者的同名著作,选择那些篇幅较长、评价较高的版本。比如一些由著名音乐学家编写的,会涵盖从古希腊音乐到近现代的各个时期,并配有详细的理论解释和重要的作曲家、作品介绍。
《牛津音乐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这是非常权威的一套丛书,内容详实,覆盖面广,学术性强。虽然价格可能稍高,但绝对物有所值,是深度钻研的必备参考。
《剑桥音乐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usic): 同样是国际知名的权威音乐史系列,它通常以论文集的形式呈现,汇集了众多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视角更加多元和深入。
国内学者编写的音乐史著作: 很多国内音乐学院的教授也会编写适合国内读者阅读的音乐史教材。这些教材在语言上会更接地气,而且可能会更侧重介绍中国音乐史的部分。你可以关注一些知名音乐学院的教材目录,或者音乐理论领域的专业书店。

如何选择和阅读?
从通史入手: 先找一本覆盖时间跨度最广的通史,大概了解整个音乐史的脉络、主要风格和转折点。
精读与泛读结合: 通史就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整体轮廓。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某些时期、某些作曲家、某些音乐风格让你特别感兴趣。这时就可以去找更专业的书籍来深入了解。
关注学术性: 选择那些有参考文献、有注释、由资深音乐学家编写的书籍。它们往往经过了严谨的学术审校,信息更可靠。
不只是文字: 好的音乐史书籍会附带乐谱示例,甚至鼓励你去找对应的音乐来听。边读边听,效果是指数级提升的。

身临其境的体验:音乐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理论知识再丰富,也抵不过亲耳聆听。音乐史的学习,音乐的体验是核心环节。

系统性地听音乐:
按照时期听: 找一些“XXX时期音乐精选”的合集,或者按照音乐史的章节顺序,去听对应时期的代表作品。例如,听巴赫的赋格,感受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对位;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体会古典主义的宏伟与浪漫主义的激情;听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感受色彩的斑斓。
按照作曲家听: 选定一位你感兴趣的作曲家,去听他的主要作品。了解他的风格演变,以及他如何与其他作曲家相互影响。
按照体裁听: 比如,系统地听几部重要的歌剧(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几部交响曲、几首奏鸣曲等。
利用流媒体平台: Spotify、Apple Music、YouTube Music 等平台都有大量的古典音乐资源,并且很多会提供按时期、按作曲家、按体裁的精选歌单,这是非常便捷的入门方式。

听懂的门道:
主动聆听: 不要只是背景音乐。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专心致志地去听。试着辨别旋律、和声、节奏、织体、配器等音乐元素。
查阅音乐会节目单或作品介绍: 听音乐时,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主要乐章的特点,这样会让你听得更有方向。

拓展视野的利器:影像资料与在线课程

现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们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

纪录片与讲座:
BBC、PBS等出品的音乐史纪录片: 这些机构制作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史纪录片,往往画面精美,讲解深入浅出,还会穿插精彩的音乐表演。搜索“音乐史纪录片”、“古典音乐纪录片”等关键词,会有不少好选择。例如,约翰·艾略特的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纪录片,或者关于巴洛克时期、印象派的专题片。
知名音乐学者的公开讲座: 很多大学和音乐机构会把音乐学者的讲座视频发布到网上(如YouTube、Bilibili等)。你可以搜索你感兴趣的作曲家、时期或音乐理论,找到相关的讲座。例如,许多音乐学院的教授会在线上开设公开课。
音乐会直播与录播: 关注一些著名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官方平台,它们会定期直播音乐会,并提供往期音乐会的录播。观看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是感受音乐魅力的绝佳方式。

在线课程(MOOCs):
Coursera, edX, 网易公开课, Bilibili 等平台: 这些平台上有许多国内外顶尖大学开设的音乐史相关课程。它们通常由大学教授讲授,内容系统,作业与测试可以帮助你巩固学习。搜索“音乐史”、“古典音乐入门”、“西方音乐史”等,会找到不少优质课程。有些课程甚至会提供免费旁听。

深度挖掘与学术交流:论坛、百科与专业网站

当你的兴趣被点燃,你可能想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或者与他人交流。

音乐类百科与数据库:
维基百科(Wikipedia): 虽然不是最终的学术来源,但维基百科的音乐史条目非常详尽,涵盖了各个时期、作曲家、音乐体裁、音乐术语等。它会提供大量的外部链接,指向更专业的资料,是快速了解某个概念的入口。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这是音乐学领域最权威、最全面的在线百科全书。它收录了海量的音乐家、作品、时期、体裁、理论等信息,是进行深度研究的必备工具。不过,它通常需要付费订阅,但很多大学图书馆会提供访问权限。

音乐论坛与社群:
古典音乐论坛、音乐爱好者社群: 在这些地方,你可以看到其他乐迷的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音乐体验。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问,可能会有经验丰富的乐迷或专业人士为你解答。
豆瓣音乐小组: 豆瓣有很多关于古典音乐、音乐史的讨论小组,参与其中,可以看到很多有深度的见解。

专业音乐网站与杂志:
Gramophone, BBC Music Magazine 等音乐杂志的网站: 这些杂志是古典音乐领域的权威刊物,它们的网站上会有大量的乐评、新闻、专辑推荐、音乐史专题文章等。
乐评人博客或个人网站: 一些知名的音乐评论家或音乐学者也会有自己的博客,分享他们对音乐的见解和研究。

构建你的学习体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你的知识体系?

1. 明确你的兴趣点: 你是被哪个时期、哪位作曲家吸引?是以此为切入点,找到相关的书籍和音乐。
2. 搭建整体框架: 从通史类书籍或入门级在线课程开始,建立起对音乐史宏观的认知。知道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发展脉络。
3. 纵向深入: 对某个时期或作曲家产生兴趣后,寻找更专门的著作、纪录片或研究文章,进行深入挖掘。
4. 横向拓展: 不要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在了解了某个时期的音乐后,可以尝试去了解那个时期其他的艺术形式(绘画、文学),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有助于你更全面地理解音乐。
5. 多听多练: 把听音乐变成一种习惯。尝试去辨别作品中的细节,体会音乐的情感。
6. 多思考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7. 享受过程: 音乐史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现惊喜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

总而言之,要系统地了解音乐史,需要结合阅读、聆听、观看、交流等多种方式。从宏观的通史开始,逐步深入到你感兴趣的细分领域,用耳朵去感受音乐的魅力,用心去体会历史的脉络。这绝对是一场充实而 rewarding 的知识探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的话,要是想看视频,可以看看 @胡大水 的考研中西音史视频。免费且靠谱,因为是针对音乐考研的内容,所以讲得非常严谨和全面。

我看过他的视频,博主可是花费了大心思基本上把市面上考研常用的那些音乐史全买来总结分析,并且做成了视频,就全面这一点,估计就吊打一众考研讲师了。

音乐类考研中西音史是必考内容,考试覆盖面本身就非常广泛。博主还在不断的更新视频,就前面出的内容真的是超级好。毕竟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博士可不是随便能考得上的。

所以实力方面,尽管完全放心。

而且视频方面,可真的极其花费心思。让人爱死了都。不是仅仅是扑面而来的一位博学多才的帅哥在讲课,而且每讲到一个时期的时候,背景音乐都是精心挑选当时的音乐。

比如刚开始讲希腊音乐的时候,背景音乐就是当时希腊保存下来的乐谱,现在翻译并且灌录成音频。可以说,这么用心而且极其严谨的博主,真的是让我沉浸在那种音乐的场景中去理解历史中的音乐。

不仅如此,博主还对音乐史中的每一个词语的来源,每一个时期的界定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讲解,有理有据。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就很自然的能记住。

可以说,这一点对于学习繁杂的音乐史来说,是极其友好的一件事情。能通过讲课就让人印象深刻的视频,说实在的,还真的很难得。

试想一下,如果你学习音乐史,整天面对着一堆专业术语,需要整理脉络,查考各种资料,背了一遍,下一遍就忘了。或者是和大学考试的前一夜,一晚上背会一本书。

博主的视频,跟自己找资料学习相比相比,简直太友好了(此处表白:胡大水我太爱你了,简直是我学习路上的捷径啊。

对于考研党来说,每一个知识点考察的重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考察方式,都总结得非常简洁和到位。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就是越简单越好吗?

这一方面,不得不说大水博主做的真足够极致。

中国音乐史第一期开头的配乐,老八张的《流水》真的不要太般配,仿佛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车马很慢,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年代。

不仅是这些场景,而且全是干货,没有任何废话。还把对于古代出土的编钟编磬现代的音高测定等等知识,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了。每个编钟编磬骨哨等等乐器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出土,以及其学术价值的介绍,真的不要太详细。

除此以外,还有对各个时期的音乐文献也做了十分详尽的讲解,有争议的地方也都一一指出:比如对于《乐记》的来源,就提到了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存在争议的问题。

总之,想学全面的音乐史,找 @胡大水 就完事了。

再次表白:大水我爱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