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后期人才凋零?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是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三国前期群星璀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身边,各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到了后期,怎么就感觉人才越来越少,名气大的也多是些前期的延续,或者一些能力明显不如前代的角色了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环环相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清楚。

一、 战争的消耗与人才的损耗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原因。三国鼎立,打了几十年仗,哪有不伤筋动骨的?

前期人才消耗巨大: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不少硬仗恶战,比如官渡之战,虽然大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赤壁之战更是损失惨重。刘备虽然开局艰难,但入川、汉中等一系列对外战争也消耗了他手下的大批精英。孙吴方面,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的长期对峙,以及江东内部的权力更迭,也让不少优秀人才早早陨落。
关键人物的“早逝”: 很多支撑起三国鼎立局面的核心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曹操本人,都在三国后期到来之前去世了。这几位人物的离世,对各自阵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诸葛亮: 他一人就扛起了蜀汉的大半天,他的去世,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个战略大脑和政治定海神针。
周瑜: 年轻有为,是孙吴抗曹的关键人物,他的早逝让东吴失去了一个极具魄力和远见的大都督。
关羽、张飞: 刘备集团的开国元勋,军事力量的中坚,他们的牺牲,尤其是关羽的失荆州,直接导致了刘备大败和蜀汉国力的严重削弱。
曹操: 他本人就是最杰出的人才,他的去世,也意味着曹魏失去了那个能够压制群雄、运筹帷幄的领袖。
战争的“炼狱”作用: 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筛子,能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最能适应战场、最能生存下来的。但同时,那些锐意进取、敢打敢拼的优秀将领,往往也更容易在激烈的战斗中陨落。久而久之,真正能挑起大梁的、敢于创新和承担风险的人才,就越来越少。

二、 政治环境的变化与人才的压抑

随着战事的深入和统治集团的稳定,政治环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对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

曹魏:权力斗争的漩涡与派系林立
曹操的去世与曹丕的继承: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虽然也是一位有能力且雄心勃勃的君主,但他毕竟不如曹操那样德高望重,能够服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曹丕也需要清除一些“老臣”的影响,同时扶持自己的亲信。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与弊端: 曹魏后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促进了人才选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变成了一种论资排辈、门阀观念浓厚的制度。这使得真正有能力但出身不高的人才,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曹氏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一直存在,例如曹植和曹丕的争储,后期司马氏的崛起等等。在这些权力斗争中,不少优秀的将领和谋士会因为站错了队或者被认为是潜在的威胁而被清除,他们的才能也就此埋没。

蜀汉:嫡系与外来派的矛盾与人才断层
早期“五虎上将”的陨落: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几位刘备的得力干将,都是蜀汉的军事支柱。他们的陆续去世,尤其是关羽、张飞的殒命,对蜀汉的军事打击是难以估量的。
诸葛亮一人独撑的局面: 诸葛亮治蜀,虽然励精图治,但他一人身兼多职,军事、政治、外交,几乎所有大事都要他亲力亲为。这既说明了他的能力超群,也侧面反映了蜀汉后期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并不充足。当他去世后,姜维虽然继任,但其能力和影响力与诸葛亮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蜀汉的政治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和荆州集团的人才。当这些早期核心人物凋零后,能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足够优秀的新鲜血液就变得更加困难。

东吴:稳定下的保守与人才流失
孙权后期对权臣的猜忌: 孙权这位君主,在位时间非常长,他早期能用周瑜、鲁肃等英才,但到了后期,随着年岁渐长,对大臣的猜忌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对一些有功劳、有实力的将领,如陆逊,晚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种猜忌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不敢放手施展,甚至选择隐退或投奔他国。
江东本土与荆州集团的矛盾: 孙吴集团内部,江东本土士族与后来依附的荆州士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种派系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任用和培养。
相对的和平稳定: 相较于曹魏和蜀汉,东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和平稳定。这种稳定的环境,虽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使得一些热血青年缺乏磨炼的机会,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一些有野心和能力的人才,如果发现自身发展空间受限,也可能选择离开。

三、 战略格局的固化与创新空间的压缩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虽然战事不断,但整体的战略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固化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人才发挥创新的空间。

“守成”心态的滋生: 很多政权在稳定下来后,会逐渐滋生出一种“守成”的心态。相比于开疆拓土、破釜沉舟的创业时期,后期更注重维护现有统治和巩固地盘。这种心态不利于大胆的战略设想和颠覆性的创新。
僵化的战术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的许多经典战役和战术思想可能会被固化,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但如果一味模仿,缺乏根据时代和战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就容易陷入僵化,难以应对新的挑战。
地理与资源限制: 蜀汉因为地势和资源限制,其发展和人才培养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而曹魏和东吴虽然实力雄厚,但在长时间的对峙中,也逐渐摸清了对方的底细,使得大规模的战略突破变得异常困难。

四、 历史记载的侧重与失传的现实

我们现在读到的三国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作品虽然都极具价值,但它们对人才的记载和评价,也有其局限性。

《三国志》的史实性与记载的局限: 《三国志》力求史实,但即便如此,史书的记载也往往是对政治、军事、文化等重要领域和人物的侧重。一些在地方上默默贡献、或者在不那么显赫的领域作出贡献的人才,可能就没能被记录下来。
《三国演义》的文学性与“明星效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和英雄人物,对许多人物进行了神化和夸张,同时也可能弱化一些配角或后期涌现出的、但不够“传奇”的人物。它塑造了我们对三国人才的大致印象,但可能并不是全貌。那些没有被写进小说里的、默默无闻但同样有才华的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信息传播的困难: 在古代,信息的传播远不如现在便捷。一个地方的优秀人才,可能在另一个地方根本无人知晓。很多地方性的人才,可能就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埋没。

总结来说,三国后期人才凋零,并非是人才枯竭,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战争是第一大消耗剂, 消耗了大量中坚力量和新兴力量。
政治制度的变化和权力斗争, 压制了部分人才,也导致了派系问题。
战略格局的相对稳定, 压缩了创新空间,也可能滋生了守成心态。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可能让我们忽略了那些未被浓墨重彩描绘的人物。

当然,即便是后期,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才,比如蜀汉的姜维、廖化(廖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侧面说明了他确实是蜀汉后期少有的能征善战之人),曹魏的司马懿(虽然他更多是政治家和战略家,但其能力不容忽视),东吴的陆逊(尽管晚年遭遇不公,但其军事才能依然卓著)。只是与前期那种“星光熠熠”的景象相比,后期的整体人才厚度和光芒度确实有所下降。这就像一棵树,前期长得枝繁叶茂,后期因为经历了风雨侵蚀、养分不足等原因,新生的枝叶可能就不如早期那么茂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历史上不成立,而且历史上后期平均水平很可能高于前期,罗贯中也没这个设定……光荣可能才是罪魁祸首,毕竟三国志系列里后期人物基本没有90+

演义里:赵云算姜维的老前辈了,和姜维打平,当然这有赵云年纪大了的因素。姜维后来又和邓艾、邓忠父子打平,邓艾年纪很大了,邓忠年纪很小,姜维论武力也没讨到什么便宜。

演义里曹魏后期是非常强力的,丝毫不比前期差,论武力,后期还有孙礼,王双,夏侯霸,邓艾,邓忠,文钦等,还有超强级的文鸯。

擅长统兵作战的,郝昭、郭淮、邓艾、钟会等人,郝昭可是能把诸葛亮打的没脾气的存在,曹操时代有这样的吗。

曹真综合指数也不弱于自己的父辈们,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在演义里都比较没脑子,曹真军政全才,在朝中看破过诸葛亮的反间计,只是比较倒霉,打仗时正式出场就碰到诸葛亮,白白留下无能印象。但别忘了魏延说曹真颇知兵法,曹真的部队出场也是军容雄壮,与夏侯懋大不相同。就整个剧情来看,曹真只是心眼小,抗压能力弱一点,能力绝对不差

话说回来,周瑜司马懿碰上诸葛亮,也没见比曹真强,当然司马懿心态好,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都气不死他,这是后话。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后期智勇双全的人物显著多于前期,前期武力值高的基本没有大脑,有脑子的武力约等于0,后期角色均衡很多,不仅能单挑还能排兵布阵,足智多谋,如邓艾郭淮等,张特一个只出场一回的大众脸都能用智谋涮诸葛恪。曹魏这帮人无非就是戏份普遍少,但论高光时刻丝毫不逊色于曹操那一辈。

吴国还有徐盛,朱桓,孙韶等,大后期还有丁奉,陆抗等,蜀国倒是真显得不太行,主要是小说里蜀汉前期那些人太神仙,显得后期不行了,不过除了姜维,王平、张翼等人倒是也还行……

归根到底,是蜀汉阵营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属于神族,能力强不算,小说里不止一次的出现神迹,蜀汉后期没神仙了,显得人才凋零。而曹魏和东吴属于人类国家,在小说里人才梯队一直比较稳定

——————————————

至于历史上,可能会给人三国前期人物水平高,后期不行的主要原因,我说一点

汉末时期中原军阀的军队素质普遍是非常差的,因为最强的部队是中央的北军和西园军,其次边军,中原基本就是民兵水平,中央军基本被董卓接收了,所以吕布麾下800陷阵营,全装铁甲的重步兵可以在中原横着走。麴义边军出身,800人暴打公孙瓒(公孙瓒的部队在边军里应该算弱的)。

界桥之战,公孙瓒的骑兵乌央乌央冲锋,结果被麴义的步兵突袭,瞬间溃散,争相逃命,这纪律得有多差?然后麴义的步兵就先登上去了,袁绍的大军在后面慢慢推进,估计推散了,袁绍的亲兵在休息时突然就被公孙瓒的溃兵包围了,所幸亲兵奋战将公孙瓒的散骑击溃。

中原菜鸡互啄的时候,将领及其亲兵个人的勇武就非常重要了,将领带着百来个精锐亲兵先登杀入敌阵就能给敌军制造巨大的混乱,所以如关张吕布等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自然被视为天神下凡。

看着大开大合,将领奋勇杀敌英武潇洒,这背后是小兵无组织无纪律,进退都和潮水差不多。但后来随着诸侯武装逐渐正规化,打仗也就逐渐变得有章法了。原来那套就行不通了。

夏侯渊喜欢身先士卒,亲自带人补鹿角,结果当场被黄忠砍了,他那套揍关西军阀的虾兵蟹将可以,碰上经过诸葛亮等人整训过的刘备军就不行,容易出事。擅长精细指挥的张郃就活的长。

等到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决的时候,两方就变得有板有眼了,从统帅到将领都更倾向于稳坐中军,排兵布阵,很枯燥,但这种部队打公元190年的中原部队那就是碾压局。

user avatar

我赞成三国后期人才水平下降的说法。三国初年一些水平一般的人,仅仅是因为活的长,到了后期就成了权倾天下的重臣。当然你可以说是他们成长了(比如丁奉),但老年时代的丁奉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华,只是年纪大阅历多,心狠果断而已。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看到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十六国时代,你就发现,博弈水平远低于三国时代。这个时代的著名谋士,比如孙秀、张宾和王猛,别说和诸葛亮、贾诩比,看他们的谋划,也就是李儒、郭图的水平。在这个统帅无脑的时代,看他们狂暴残忍的作为,袁绍穿越过来,可以轻松统一。

我认为这是和教育环境有关。

三国初期的名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曹操、袁绍等人都是洛阳的太学生,刘备、诸葛亮、司马懿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的学生,就不要说刘表这种自己就是大学者的。有知识有文化,自然有更广阔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

到了姜维一代,他们成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教育事业整体撂荒,而且人口锐减,这些人不可能有很高的素质。

再到了孙秀那一代,虽然他们的幼年生活已经稍微稳定,但魏晋时代统治黑暗,社会风气崇尚奢靡,知识分子腐化堕落,很多知识分子沉迷于酗酒吸毒。这样的社会风气没人肯认真做学问,孙秀、张宾都是在这样环境中接受了教育,不可能水平太高。

到了王猛的时代,北方沦陷,已经成了“辐射”中的废土世界,这时代能有教育好的就怪了。

user avatar

因为罗贯中没费太多笔墨描写后三国,所以给人印象那会儿人才少。

其实后三国各种阴损毒辣的谋士、韬略满腹的大将、血腥残暴的政治厮杀,甚至是舍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国一点不逊色。

而且若论政治斗争的惨烈程度,更是汉魏吴立国之初无法比拟的。

论战事,邓艾段谷破姜维,两人几番抢地利夺天险,你来我往,战机的把握战场的指挥都精彩绝伦。如果姜维不是因为胡济援军失期未至,胜负还在未定之天。后来姜维自沓中闪电行军,急行将近500公里的路途,躲闪邓艾追兵,晃点诸葛绪,神速驰援剑阁,拒钟会大军十余万。如果没有邓艾兵行险着,越阴平翻景谷,偷袭绵竹,钟会大军必然无功而返。

论政争,孙吴先有孙权立储,二宫之变,全家步家仗着皇亲地位操弄权柄排除异己,孙权骂死陆逊、赐死朱据,开孙吴流血政争先河。之后孙峻图谋诸葛恪,又有孙休清算孙綝,再有孙皓屠灭濮阳兴、张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场杀伐,腥风血雨。更别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斗角,相爱相杀。没一场权谋政争,惊险刺激,丧心病狂,都远超现在任何一部宫斗戏。

论谋略,司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马懿老乌龟赚曹爽,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贾充钟会毒计百出,一条比一条阴损。废曹芳杀曹髦,借吕安案杀嵇康,夏侯玄和嵇康的首级吓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谈不敢清议。司马家夺权的路上,靠着计谋巧取,每一步都蹚着血,步步惊心步步要命,一步一杀人。

后三国说是乱世,又是三个国家各自偏安一方的治世。说是治世,又是三个国家互相攻伐的乱世。既有治世良才,又有乱世人杰,像春秋又像战国。

哪怕在政治环境最稳定最和谐的蜀汉,也充斥了荆州人、东州人、益州人、巴氐人、南中人的矛盾,费祎打压姜维、谯周打压姜维、董厥打压姜维、黄皓打压姜维(这个其实不算),全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对益州人与巴氐人来说,做魏的一州未必坏过独立一国。后来邓艾兵临城下,谯周等人带头要求开城投降,也间接说明益州本地人跟汉政府已经离心离德了。

真说人才,比前三国只多不少。唯一少的,是像关羽、刘备、曹操、诸葛亮,这种极其闪耀,在逆境中不停绽放光芒的个人魅力很强的明星。

因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所有人都变成了政治的动物,要更加警觉,更加残忍,更加狡猾,也就不可爱了。

跟前三国比,后三国更险恶惊悚,也更沉重。政客的故事总是不如英雄的故事好听,所以罗贯中才把最后的笔墨都倾注在姜维身上了。

——————————————我是更新——————————————

一个不留神,居然被点了这么多赞同,还真是感谢诸位给面子。

既然如此再多絮叨两句,说个痛快。

诚如评论里一位老兄所言,除了政治斗争,前三国的英雄出彩,还有个大舞台的因素。

别说官渡和赤壁这种史诗级的战役,一些规模小一些的战斗,对人物命运以及天下大势的影响,似乎都要更加扣人心弦。

当年曹公败于濮阳,败于宛城,败于汉水,哪次弄不好都容易赔光老本。读起来自然刺激精彩。

又譬如孙权一败合肥、孙权二败合肥、孙权三败合肥,还有孙权四败合肥……

到了后三国,三家势力稳定,很少再有那么顾头不顾腚,倾巢而出的一锤子买卖。

你带人来攻,我带人来守,你算计算计我,我琢磨琢磨你,发现谁也吃不下谁,索性都不打了。带人缩回家里去,再憋着等时机。

大伙都学会了靠战略优势来影响以后的战局,到了诸葛恪五败合肥的时候,甚至学会了联系姜维约定骚扰武都。

虽然最后还是被张特羞辱了回去,但总好过孙权一败合肥时的战略部署。

当其时周瑜还在江陵和曹仁纠缠,孙权自己不管不顾欢天喜地拉着几万人去打合肥,结果被蒋济吓唬了一下,就屁滚尿流的跑了。

就连东吴都学会搞战略了,更别提曹魏和蜀汉了。那俩家的人都多坏呀。

战争规模变得稳定,战斗模式也变得更加职业化,没有哪个势力天天都有关乎存亡的激战了,也没有满世界流窜的皇叔了,曹公带着全家四处奔袭的盛况更不复得见。

如果前三国是各方诸侯在混乱中的真心话大冒险,后三国就是一场由乱归治的竞技,规则清晰,套路固定,结局一目了然。

比套路的武术比赛肯定不如不打出脑浆子不罢休的黑市拳击好看,对不。

人们学会了考虑成本,资源利用的更加充分,冒险因素越来越少,个人表现的机会也不多了。

说起合肥之战,人人都知道带着几千人狂操孙权数万大军的张文远。却鲜知带着三千人守着合肥城,连恶心带调戏,羞耻play诸葛恪二十万大军的张特。

所以后三国出名的都是什么人呢?在逆境中不断拼搏的姜伯约;入蜀的邓艾、钟会;灭吴功臣羊祜、杜预。他们是后三国少有的幸运儿,得到了最后的大舞台,获得了所有人的目光。

而其他如治理南中的霍弋、斩杀秃发树机能的马隆、平交州开三郡的陶璜,这些人偷偷在牵动天下大势的小角落完成了自己精彩的演出,躲在舞台后谢幕。

你也许不知道他们,但他们都很出色。

user avatar

泻药。伪问题啊。


我喜欢的人物很多都在三国后期。


姜维,男儿到死心如铁。


钟会,次子团的宿命。


司马师,刚烈不永。


陈泰,入戏太深。


司马昭,孤独的胜利和诡异的死亡。


还有整个大戏背后的女人郭太后,背负着对曹家的深仇大恨,快捷而蹊跷的上位模式。以及两次政变时的果断和冷漠。


这批人和曹刘的区别是,曹刘孙策还怀着希望,在华夏的舞台上冒险,直到他们临终的时刻。


在他们和曹刘孙策之间,是诸葛亮,司马懿和孙权。诸葛亮选择了崇高和万古之名,司马懿则选择去承担天下的厄运,看似最没有想法的孙权,在同江东各族的老头子们反复博弈中度过了自己漫长的后半生。


而他们从未抱有希望。司马师的后半生,在隐忍和期待爆发中数日子。姜维走对了每一步,直到最后掌控了一切,除了天命和时间。郭太后的全家死于黄初年间的叛乱,自己在曹魏的宫殿里艰难地生存。钟会继承了本来并不属于一个庶子的全部政治资源,以及司马氏上位过程中全部的黑历史,这个时候,君上派你去立功。


这是另一批人的气质。他们的人生就是整个历史的基调。


大一统帝国不可挽回,不管是谁去完成短暂的胜利,都无法改变未来的宿命。


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姜维和钟会的会面。司马师在高平陵前夜的鼾声。司马懿眯缝着眼睛看着何晏。等等等等。


曹爽豚犬儿。刘渊已出生。

user avatar

我以为这不如说是最后一段的一流人才已明显向魏末晋初聚集,所以才显得“三国”人才凋零。当然,司马氏确实浪费掉了这么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好时期,那是后话了。

最直观的表现是,三国最后17年连出了5个武庙,这个频率甚至可以跟鼎盛期相比,虽然说这有武庙比较注重攻城略地打地盘的成分,但是也可以看出对于唐宋人士而言,魏末晋初确实在军事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注意一下这些人的出身地就可以发现,江山确实代有才人出,甚至可以说五虎又“转世”了。

黄忠、魏延都出身于河南义阳,而邓艾也出身于河南义阳。黄忠击杀夏侯渊让蜀汉走上了巅峰,而邓艾则代表了魏国最后的辉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成功或者并不存在,而邓艾的阴平奇谋却确实成功了。当然邓艾的结局也跟魏延差不多惨。

诸葛亮出身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而羊祜则是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新泰)人。羊祜的贡献主要是政治和战略上的,治理荆州深得民心,并完成了灭吴的物质准备和战略计划,因此虽然实战经历不多却仍然一直入选武庙。

马超出身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法正出身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而杜预出身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杜预文武双全,曾同时入选文庙武庙,率军攻吴以进展神速闻名,因此发明了势如破竹这个典故。

关羽出身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而王濬是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河东和弘农虽然看上去分属两地,汉时其实是邻郡,而王濬也的确有那么一点关羽那种兵种奇才的意思,一个中原人能在益州当太守,然后又能带水军,再然后东吴无敌了几十年的长江水军,碰到王濬之后就一败涂地、灰飞烟灭,几乎每战必胜一路攻到建业。

此外,晋初一度同时拥有3个武庙,那么其它名将如陈骞、马隆、文鸯、王浑、王戎、胡奋、唐彬等人的水准概率上说也应该差不到哪里去,更不可能不算人才了。

与上述四人齐名的还剩一个钟会(颍川长社人),如果一定要硬点一个武庙的人的话那就跟吕蒙(汝南人)比吧——

现在不难发现,给吴国开疆扩土最多的将帅,都还是个中原人,很多前期虎将诸如程普韩当周泰潘璋那就更不用说了,到后期吴国不可能再利用这些资源,所以吴国人才逐渐凋零(最后一战的多数将领忠勇是忠勇,但也真打不过),就剩下丁奉(也是江北系,就是寿命太长了)、陆抗东扑西挡可以说是必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是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三国前期群星璀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身边,各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到了后期,怎么就感觉人才越来越少,名气大的也多是些前期的延续,或者一些能力明.............
  • 回答
    读完《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很多人会对程心这个角色感到愤怒、失望甚至憎恨,但对叶文洁的评价虽然复杂,却鲜少有那种纯粹的“骂”。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人物塑造、故事走向、以及读者情感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行为动机的差异。叶文洁:绝望下的畸变,一个悲剧的开.............
  • 回答
    “地球广播三体坐标后,三体人为什么不报复?”这个问题涉及《三体》系列小说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入胜的设定,即三体文明对地球广播坐标后的反应。需要注意的是,三体人实际上是有“报复”的,但他们的“报复”方式与地球人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报复不同,而且这种报复是极其残酷和具有毁灭性的。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三.............
  • 回答
    三进制是否比二进制更贴近人脑思维?为什么三进制计算机中途夭折后,再无人提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信息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历史因素。我们将从这两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三进制是否比二进制更贴近人脑思维?关于“三进制是否比二进制更贴近人脑思维”,这是一个复杂且没有绝对定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死神永生》,让程心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许多读者在看完小说后,对程心持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指责她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灭亡。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程心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很多人指责程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在小.............
  • 回答
    要说唐僧为何要赶走孙悟空,这事儿说来话长,绝非一朝一夕的恩怨,而是隐藏在《西游记》这部奇书深处的,人性的复杂、妖性的狡诈,以及取经团队内部微妙的权力斗争。首先,我们得明白,唐僧并非是那个“不明事理”的莽夫。他作为一个凡人,肩负着整个大唐的希冀,要去西天求取真经,这责任重于泰山。他心怀佛法,但终究是个.............
  • 回答
    《三体》中,两百年后的地球人之所以会显得如此自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爆炸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有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社会心理变化。这并非单凭一两个因素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在于技术爆炸带来的掌控感和优越感。在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科技实现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飞跃。想想看.............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200年后地球人之所以能够“普通又自信”,其背后蕴含着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心理演变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表象,而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折和调整后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200年后”的时间点。它大致落在了“危机纪元”之后,可能是在“威慑.............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在《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的结尾,当罗辑卸下执剑人的重担,将这个关系到人类存亡的关键职位传交给程心之后,许多读者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不再去寻找他的妻子庄颜和他们的孩子?毕竟,作为一名曾经肩负重任的守护者,他本该是最希望与家人团聚的人。实际上,罗辑之所以没有去寻找庄颜和他的孩子,这背后有着极其深.............
  • 回答
    咳咳,说起来,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人命如草芥,生离死别是家常便饭。也难为他们了,一辈子就没怎么太平过。真要是到了阴曹地府,那得是啥场面?估计那儿的鬼差都得忙活不过来,得搬出十八层地狱专门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专区”才够地方。想象一下,这群人到了地府,还带着生前的那些恩怨情仇。估计第一个打起来的还得.............
  • 回答
    这脑洞开得够大!要是真能把三国时代那些“自带光环”的二代、三代们召集起来,那画面感可就太绝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几个名字,绝对得好好“盘”一盘他们。首先,谁必须得来? 关羽的儿子:关平、关索。 为什么请他们?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的压力,那叫一个山大。父亲是“万古名将”,战死沙场,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跟.............
  • 回答
    当一个人(我们称之为“原配”)发现自己被伴侣出轨,并且“小三”也知晓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时,原配的心态会非常复杂且多层次。以下是对这种心态的详细描述,试图涵盖可能出现的各种感受和表现:一、 最初的冲击与震惊: 难以置信: 很多时候,得知真相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我在做梦吧”。长久以来建立的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尤其是那些在繁华都市打拼过,又选择回到家乡生活的人。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的经历五味杂陈,后悔与不后悔交织着,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选择。先说说小张吧,他大学毕业时意气风发,去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刚开始,他觉得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机会,加班是常态,但收入也高.............
  • 回答
    .......
  • 回答
    “三英战吕布”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桥段,其背后绝非仅仅是“多人围殴一人”这么简单的描述。这场战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戏剧性冲突、人物魅力的集中展现,以及对那个乱世英雄气概的极致渲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虎牢关前,吕布何等人物?他身披连环铠,头戴三叉束发冠,骑着赤兔马.............
  • 回答
    如果中国人真的开始崇拜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三世以及亚历山大二世,那将是一件相当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话剧,其影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首先,这种崇拜的根源就极具解读空间。这些人物,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中,都并非单纯的正面形象。威廉二世,那位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以其好大喜.............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三国前期名臣猛将辈出,光芒耀眼,但到了后期,似乎优秀的人才就没那么密集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变迁:乱世初开,潜力井喷 时势造英雄: 三国前期,也就是汉末黄巾之乱后的那段时间,是整.............
  • 回答
    赵云,这位常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长坂坡的七进七出,到汉水之战的空营退敌,赵云的身影几乎贯穿了刘备集团崛起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猛将,在三国后期却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被委以重任,仿佛被“雪藏”了一般。这背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