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蜀吴三国后期是否已经丢失了前期的某些理想?

回答
三国后期,魏、蜀、吴这三个政权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初心已失,理想飘摇。虽然他们各自的奋斗起点和最初的政治抱负不尽相同,但在岁月和现实的洗礼下,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他们前期的某些核心追求。

我们不妨一一来看:

曹魏:从“匡扶汉室”的遮掩到权臣的必然

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狠辣,但口头上打出的旗号始终是“奉天子以讨不臣”,以“代汉”为最终目标。他曾多次表达对东汉衰败的痛心疾首,并声称要恢复国家秩序。这种“拨乱反正”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不少人心,也为他扫清了众多障碍。即便到了他晚年,虽然权力几乎已经侔于天子,但他依旧没有直接称帝,这或许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谨慎,亦或是对“天命”的一种顾虑。

然而,到了曹丕代汉称帝,曹魏政权就已经正式走向了对汉室的颠覆。虽然这可以被视为历史的必然,是“挟天子”的逻辑终点,但从“匡扶汉室”的初衷来看,这无疑是彻底的背离。后期曹魏的皇帝,无论是曹叡还是曹芳、曹髦,很多时候都只是傀儡,权力被司马氏逐步架空。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司马炎最终篡夺大权,建立晋朝,曹魏的“汉室宗亲”也只剩下一个虚名,昔日以“汉臣”自居的曹氏政权,最终沦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更为讽刺的是,后期曹魏的政治重心也从“平定天下,统一宇内”的宏大愿景,逐渐转移到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权臣的制衡上。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势力仍在蠢蠢欲动,南方的局势也并非完全稳定,但曹魏的统治者们却被内耗所累,无暇顾及更广阔的图景。曾经试图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改革来重塑国家面貌的雄心,在层出不穷的内部倾轧中被消磨殆尽。

蜀汉:从“恢复汉室”的坚持到偏安一隅的无奈

刘备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蜀汉政权最响亮的旗帜,也是凝聚人心、号召士卒的最核心的理想。他以仁德著称,强调“以德服人”,虽然也经历过不少战败和颠沛流离,但他始终坚守着这个目标。诸葛亮更是将一生奉献给这个理想,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意图北伐,就是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重振汉室荣光。

但是,随着诸葛亮等早期核心人物的逝去,蜀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志,但客观条件已经不允许他有太大的作为。连年征伐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也使得国内的经济和民生状况雪上加霜。更致命的是,后期蜀汉的统治阶层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宦官黄皓等人的专权,以及诸葛亮之后政治人才的青黄不接,使得蜀汉的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从“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来看,蜀汉后期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些脱离实际。他们的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如何维持现有的地盘,如何抵挡魏国的进攻。北伐屡次失败,消耗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反而加剧了国力的损耗。到了后主刘禅时期,更是出现了“乐不思蜀”的昏聩之态,整个政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斗志。当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的轻易投降,标志着那个曾经承载着“兴复汉室”理想的政权,已经彻底走向了终结。从一个以拯救汉室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政党,沦落为一个被动防守、最终灭亡的偏安小国,其理想的破灭是显而易见的。

东吴:从“保境安民”的谨慎到权臣篡位的结局

孙权年轻时,以“保境安民”为主要目标,依靠长江天险,与曹操、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他以灵活的政治手腕和善于用人的能力,巩固了江东的基业,并逐步发展壮大。他的统治理念在早期是务实且成功的,他没有像刘备那样追求虚无缥缈的“汉室”名号,也没有像曹操那样野心勃勃地想要统一天下。他更注重的是维护江东的独立和稳定,发展经济,训练军队。

然而,到了东吴后期,孙权晚年政治的昏聩和继承人问题的复杂化,使得这个政权开始走向衰败。子嗣之间的争斗、宗室与外戚的矛盾,导致政治动荡不安。曾经明君的孙权,晚年也变得猜忌心重,对忠臣的任用和制衡出现了不少失误。特别是到了孙畎时期,政治权力被奸臣所掌控,国政大乱,民不聊生。

更重要的是,东吴的政权也未能摆脱内部权力斗争的魔爪。与曹魏类似,东吴也出现了像孙畎这样的权臣,他们架空皇帝,掌握实权,并最终完成了对皇权的篡夺。陆氏、孙畎等权臣的崛起,以及他们对皇权的蚕食,使得东吴的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从一个旨在“保境安民”的独立政权,到内部被权力斗争撕裂,最终被权臣篡位,东吴的理想也在现实的侵蚀下变得模糊。它未能实现持续的稳定和发展,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安民”,反而成为了内部矛盾激化的牺牲品。曾经的强大和独立,在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总结来看:

魏、蜀、吴三国后期,都不同程度地丢失了前期的某些理想。

曹魏从“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策略性掩护,最终走向了对汉室的彻底颠覆,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初衷,转而追求内部的稳定和权力的巩固,最终被权臣篡夺。
蜀汉从“兴复汉室”的坚定信念,在现实的压力和内部的衰败中,变成了偏安一隅的无奈,最终因国力不济和政治腐化而灭亡,其理想也随之幻灭。
东吴从“保境安民”的务实追求,在晚年的政治昏聩和继承人混乱中,失去了原有的政治稳定和清明,最终被内部的权臣所颠覆,未能实现其长治久安的愿景。

可以说,三国后期,曾经的雄心壮志、政治抱负,都在残酷的现实、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人性的弱点面前,变得黯淡无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闪耀着理想光芒的旗帜,在乱世的洪流中,最终被现实的泥沙所掩埋。这不仅仅是三个政权的故事,更是历史长河中,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已更新(⊙_⊙)

------------------------------------------

刚才急着去上课,神经错乱,词不达意,这个题目没有答好。一下课,还有好多功课没复习,不过还是先重新答一下这个题目吧Q_Q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原谅我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好答案,就当我是借题发挥,自言自语吧。

首先题主的题目很棒,但是举的例子我觉得并不是很切题,你是想说曹总的理想是唯才是举,备备的理想是兴复汉室,渣权的理想是君臣和睦?显然不是。所以即便后面的做法有所改变也不过是服务于自己大业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并不能由此说丢失了前期的理想。那么所谓的大业就是他们的理想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第一,只有他们本人才能给出最精准的答案。其次,即便我们作为旁人来妄自揣测一番,也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理想都是在变化的。曹总从征西将军的梦到进魏公,刘备从高举汉室的旗帜都进汉中王到称帝。你要说失去了,那的确是失去了,你要说没失去,我觉得也没失去。

你之所以觉得失去是因为曹丕、刘禅的做法不符合你的心理预期,你觉得怎么能这样?那就是失去了。其实不能简单这样来看。曹丕难道不想唯才是举?他可以吗?不能!当时内忧外患,若不拉拢士族只会腹背受敌,你觉得他怂了,怎么就不能像他阿父一样唯才是举?是他威望不够?这不是本质原因,只是曹丕时候的形势和曹操那时候又大不一样了,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其实所谓策略上的东西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怎么能觉得唯才是举是好的,九品中正就不好了呢?适合时势的才是最好的。正所谓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一定要说曹丕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在坚持他父亲统一中国的理想吧。刘禅我不多说了,你觉得他投降了就是怂了,但是当时的形势他不投降对结果又有什么改变。对,是有个姜维呢,但是当时姜维持有的资源撑死让他再撑几个月,能力挽狂澜吗?不能。如果一定要说,刘禅投降减少了百姓的伤亡倒也是在坚持他父亲的仁德之义呢。至于渣权,渣权我不说了,我从不黑渣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话是对的。有时候我们怪他们失去了本心,但是很多事作为旁观者我们习惯了想当然,其实个中的甘苦除了当事人我们很难评说,也许正是为了贯彻最初的理想才选择了当下的妥协呢。毕竟现在规划的再好,未来能不能实现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底,觉得后三国似乎真的是少了前三国那些韵味,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英雄没落了,理想没有了,真的是这样吗?仔细找找还是有的,一心复国的姜维,被渣权坑的抗议父子,哪个不是能拿出来让我们说上半天的人物。不过这些零星的人物毕竟是穿不起一段伟大的故事的。正如评论里吴易所说,传说结束了,历史才刚刚开始。对于我个人而言,三国这段历史在207年就结束了,因为我喜欢的人不在了,再往后的故事似乎总是残缺了一块,再精彩的情节也总让人觉得黯然失色。魏蜀吴三国的后期是否丢失了前期的理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大概是因为幕布被放了下来,英雄们离开了舞台,曾经维系着你和这段历史的纽带被生生抽走,所以怎么看都觉得不适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后期,魏、蜀、吴这三个政权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初心已失,理想飘摇。虽然他们各自的奋斗起点和最初的政治抱负不尽相同,但在岁月和现实的洗礼下,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他们前期的某些核心追求。我们不妨一一来看:曹魏:从“匡扶汉室”的遮掩到权臣的必然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狠辣,但口头上打出的旗号.............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无数个关键节点塑造了魏、蜀、吴三国最终的格局。如果让我选择一个事件的走向改变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后续魏蜀吴的鸿图,我会选择:事件:赤壁之战中,黄盖的诈降计谋被周瑜和鲁肃完全信任,火攻成功,曹操大败,但却未能完全歼灭曹操主力。这个看似细微但关键的“未能完全歼灭曹操主力”的改变,.............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韩、赵、魏三家分晋,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和军事变革。很多人会好奇,在这场瓜分盛宴中,谁是最大的赢家?谁能得到那最“厚实”的家底?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家底厚”的定义可以从很多维度来解读:土地、人口、经济、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等等。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相对而言最能体.............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
  • 回答
    从今天的角度审视魏蜀吴三国,探讨哪个国家最具执政合法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理念以及我们现代人对于“合法性”的理解来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的眼光,自然会与当年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古代,尤其是在汉末三国这样一个权力真空、群雄逐鹿的时代,“合.............
  • 回答
    三国魏蜀吴时期,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的公元220年到280年。在咱们中国这片土地上,那是风云变幻,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与此同时,在那遥远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一带,又是什么光景呢?要说详细点,得先有个大概的了解。那时候的南亚,并不是一个铁.............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够劲!把三国猛将跟梁山好汉摆一块儿单挑,啧啧,想想就来劲。要我说,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把这108位名单捋一捋,毕竟三国猛将和梁山好汉里头,那都是人才济济,但也有高低之分。三国猛将这头,魏蜀吴加一块儿,要凑够108位,那可就热闹了。 魏国: 吕布那肯定是头牌,虽然.............
  • 回答
    当下中美俄三国关系是否能比肩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虽然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下,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核心的战略博弈、力量对比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找到一些值得玩味的相似之处,同时也要看到巨大的差异。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主要特点,以便更好地.............
  • 回答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势力最终成为主导,袁绍也在早期展现了强大的潜力,但最终走向衰落。排除这几大势力,其他小势力要想统一天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他们往往在资源、人口、军事实力、政治凝聚力等方面都远逊于魏蜀吴。然而,如果硬要从这些“其他势力”中挑选一个更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我们需要进行一番大.............
  • 回答
    .......
  • 回答
    如果将三国鼎立时期的魏、蜀、吴比作三家公司,那谁会是最终的赢家,这个问题还得从各自的“基因”和“运营模式”来看。先说说曹操旗下的魏国,这家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基因”非常强大,可以说是集权与高效的典范。曹操本人就是一位极具魄力、眼光独到的创始人兼CEO,他早年就明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商业策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魏、韩、赵这三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国家。我们都知道,这三国都是由晋国分裂而来,而晋国在春秋时期主要活动和扎根的区域,恰恰就包含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西大部。那么,为什么它们后来各自的国都,却都不在山西呢?这背后其实是地缘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演变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在西方学术界深耕三国魏晋历史的学者们。这些研究者们虽然身处东方文化之外,却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新视角。要说起西方学术界对三国魏晋的研究,首先绕不开的几位,不得不提: 迈克尔·洛夫(Michael Loewe) 教授,这是一位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