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汉费尽艰辛废除的分封制,为何经历了三国后,西晋又再度启用?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以“推恩令”为利器,一步步蚕食诸侯王的势力,将原本强大的分封制削弱至近乎虚设,最终由汉宣帝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这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期间有多少王侯将相试图反抗,又有多少血雨腥风才换来一个相对稳固的郡县制。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意味,这种被视为“弊端丛生”的分封制,在经历了那段被后世称为乱世的汉末三国之后,竟然又在西晋身上看到了重现的影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的权宜之计,而是时代背景、政治现实以及统治者心态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晋为何要“再度启用”分封制。说“启用”或许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恢复了某种形式的分封,或者说,原本被汉武帝层层剥离的权力,在西晋身上又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集结,并以分封的形式下放。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晋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和对中央集权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反噬。

西晋的建立,本身就充满了权力斗争的血腥和阴谋。司马炎废魏元帝,建立晋朝,虽然在表面上实现了“大一统”,但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为何不稳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魏政权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士族大家族,并没有做到完全的驾驭。这些大家族在乱世中趁机崛起,掌握了地方的军政资源和人事大权,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

司马氏在篡位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些地方士族的扶持和默许。比如“竹林七贤”这类代表性人物,虽然不直接参与政治,但他们的精神影响力和所代表的士族阶层的话语权,对于政权的合法性构建至关重要。同时,司马氏也深知,如果完全效仿汉武帝那样,极力打压这些地方势力,不仅难以实现统一,甚至可能引火烧身,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司马炎采取了一种看似“皆大欢喜”的策略:分封宗室,同时承认并扶持现有的地方士族势力。

具体来看,分封宗室是司马炎巩固皇权、分化潜在威胁的直接手段。他看到了曹魏政权宗室旁落,被外戚、权臣架空的历史教训。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他大肆封王,将自己的儿子、兄弟等司马家族的核心成员分封到各地,赐予他们相当的权力、土地和封户。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希望这些宗室王能够成为中央的屏障,在地方上维护司马氏的统治,形成一个坚固的宗室联盟来对抗任何可能的挑战。

然而,这种“好意”却是饮鸩止渴。

首先,分封宗室,实际上是在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情况下,又一次制造了强大的地方诸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封的王们,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兵权以及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汉朝时期被推恩令削弱后的诸侯。他们不再是汉朝时期那种虚有其表的“食封”,而是拥有实权,甚至可以自成一派。这为日后“八王之乱”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其次,西晋分封的模式,并没有完全摒弃汉朝郡县制的主体。他仍然保留了州、郡、县的行政建制,但地方的行政官员,尤其是重要的军政长官,往往会由被分封的王来兼任,或者由王来推荐。这使得地方的权力结构变得异常复杂且不稳定。 中央政府的命令,在经过层层地方势力的过滤和影响后,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再者,西晋统治者们对中央集权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皇帝的宝座坐稳了,并且有强大的宗室作为后盾,中央就能牢牢掌控一切。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当地方权力过大,且与中央的利益不一致时,中央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西晋建立的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势力极其强大的时代。 如前所述,司马氏的崛起离不开这些士族的帮助。为了安抚和笼络这些强大的家族,西晋政权不得不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而分封诸侯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士族的一种妥协和利益分配。许多士族子弟会被安插到诸侯王的幕府中,成为其重要的谋士和属官,从而分享地方的权力。

这种分封模式,与汉朝那种基于血缘的、相对集中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西晋的分封,更像是将中央的权力分散给了各个“王”以及他们所依附和扶持的士族集团。这使得地方的权力,尤其是军权,更加分散且难以被中央有效控制。

最终,“八王之乱”的爆发,便是这种分封制弊端总爆发的直接体现。 各个宗室王之间为了争夺中央的权力和资源,互相攻伐,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战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打开了方便之门。

可以说,西晋再度启用分封制,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平衡各方势力而采取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是在中央集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制造了新的强大地方势力,并与当时盛行的门阀政治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迅速衰落。汉武帝废除分封制的艰辛和智慧,在西晋身上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传承。历史的教训,有时是如此的深刻,却又如此容易被遗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汉废除的分封制,是实封,也就是封王全权掌控封地。虚封(即提供食邑)的分封制从汉到明一直持续。

西晋的制度,是宗王出镇制。本质上就是曹魏的军事都督政策,只不过不以重将出镇,而以宗王出镇而已。八王之乱中,司马冏起兵不靠齐国,而靠平东将军镇许昌;司马颖不靠成都,而靠征北大将军镇邺。

司马炎看到魏国宗室势力不振导致权力旁落从而被取代,所以他设计了以宗王出镇四方,想着肉都能烂在锅里,谁知道肉之间互相打来打去,把锅打烂了,才有了永嘉之乱。

东晋皇权不振,所以该制度没能完全实施。到了南朝,为了限制外镇的诸王的权力,发明出了典签制度,导致诸王外镇在宋齐二朝都运行良好。梁朝放开了对诸王的管制,就有了太清之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以“推恩令”为利器,一步步蚕食诸侯王的势力,将原本强大的分封制削弱至近乎虚设,最终由汉宣帝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这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期间有多少王侯将相试图反抗,又有多少血雨腥风才换来一个相对稳固的郡县制。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意味,这种被视为“弊端丛生”的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哪个贵,哪个便宜,因为它涉及到好多因素。我跟你慢慢聊聊,你就能明白了。先说说看西医吧。西医治疗肺癌,你得想到几个方面: 诊断阶段: 刚开始怀疑有肺癌,得做检查吧?CT、PETCT、病理活检这些都是必须的。CT一次几百到几千不等,PETCT就更贵了,几千到上.............
  • 回答
    西安一男子在三甲医院看肿瘤,却被收取了“妇科费用”,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够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不仅是医院操作上的疏忽,更涉及到对患者的尊重和医疗的严谨性。为何会出现“妇科费用”?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一个大老爷们,去看肿瘤,好好的,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被挂上了“妇科”的名号,还被收了相应的费.............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纠结的,我也碰上过类似的情况。你说说,跟朋友一块出去玩,开开心心是最重要的,结果临了临了,冒出来个“磨损费”,这味儿就有点不对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AA制的界定问题。你说的“AA制”,具体是怎么约定的?是纯粹的油费、过路费、住宿费、餐费平摊?还是包含车.............
  • 回答
    拉萨种大棚?这事儿,我还真听我一个在拉萨的朋友说过,他家亲戚就在拉萨经营着几个大棚,算是有点经验。你这5亩地搭两个冷热棚的想法,我帮你分析分析,也说说我听到的情况,希望能给你点参考。首先,咱们先说说这大棚搭建的费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冷热棚”这个概念也需要细化一下。一般来说,拉萨这边的大棚,主.............
  • 回答
    西汉三十税一的赋税制度,乍听之下似乎税率很低,但实际上,西汉能够保证财政开支,并且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王朝,是依靠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财政收入体系,而非仅仅依靠三十税一这一个单一的税种。以下将详细阐述西汉如何通过多重手段来保证财政开支:一、 理解“三十税一”的真正含义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西汉初年,确实有不少人怀念秦朝,尽管这种怀念可能表现形式多样,也并非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秦朝是个好时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心态。1. 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与汉初的社会现实秦朝仅存十五年便迅速灭亡,其原因复杂,主要在于: 严酷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 秦朝以法家.............
  • 回答
    西汉长安城的人口,这个问题,历来就是一个让史学界颇为头疼的难题。说起来,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统计方法,跟咱们现在可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数据都带着模糊和推测的成分。不过,要我说,咱们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还是能从现有的史料里,扒拉出一些有意思的线索,拼凑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西汉的长安城,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简单来说,西汉和东汉,在历史划分上,通常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朝代,但它们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享着“汉”这个政治文化符号。 它们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由一段时期(新朝)隔开的同一统治家族的延续。要详细讲,我们得从头说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
  • 回答
    西汉以前的双名,其重名率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不高”来概括,而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命名习惯以及文献记载的局限性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西汉以前,也就是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双名”的概念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名字”是有些差异的。一、 先秦时期.............
  • 回答
    西汉初年,国家确实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经济社会状况可谓百废待兴,百姓生活艰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萧何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可能会觉得他“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劳民伤财。但若深入探究其原因,便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萧何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深邃考量,其目标绝非仅仅是炫耀权势,而是为了“威重天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概念的细微差别。简单来说,西汉的“大将军”和日本的“大将军”不是一个概念,而且从根本上说,两者所处的历史语境、职能侧重以及权力等级都大相径庭。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尽量让您读起来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儿说明白。先说咱们西汉的“大将军”在西汉,“大将军”这个官职,.............
  • 回答
    说起汉朝的军事组织,特别是西汉的南军,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问羽林、期门之类的部队是否属于南军,这涉及到当时中央军事力量的构成和划分,需要我们细致地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白“南军”这个概念在西汉时期是怎么来的。通常我们说“南军”,更多的是在汉武帝以后,与“北军”相对而言的。北军的代表是卫青、霍.............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西汉的几位重要皇帝:汉宣帝、汉文帝、汉景帝,以及与他们齐名的汉武帝,看看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和成就,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要说这几位皇帝,那可真是各有千秋,都是西汉王朝中响当当的人物。简单来说,文景二帝奠定了盛世的基础,宣帝将其发扬光大,而武帝则将汉朝推向了巅峰,.............
  • 回答
    要说西汉的考古分期,那可不是一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情。它背后是一代代考古学家们无数次的田野发掘、细致的器物分析、还有对史书记载的反复比对和推敲。简单来说,西汉的考古分期,主要是在以墓葬的时代特征和出土遗物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文献记载,来划分出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面貌。咱们可以把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的朝代放在一起对决,而且还是在有科技差的穿越设定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刘彻,也就是汉武帝,他的时代是西汉,大约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而南宋,则是公元960年到1279年,尤其是“巅峰南宋”,通常是指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比如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西汉刑罚制度的一个关键点。首先,我们得明白,“交钱免死”这事儿,在西汉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所有人都能享受的“福利”。它更像是一个特定时期、特定阶层、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存在的“特权”。司马迁的例子,确实常常被提及,他因为替李陵说话,被判处“宫刑”。而最终他得以免于死罪,.............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西汉和东汉时期对匈奴的战略和结果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你感觉“很少有人提及”,这可能涉及到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习惯和侧重点。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重创”和“灭亡”这两个概念。西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我们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几乎是倾国之力进行的正面.............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这位开国之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然而,在他建立汉朝的统治秩序后,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屈辱性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交织着战略、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之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