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钱学森诞辰 110 年,美国人曾说钱学森「抵得上 5 个师」,同时期科学家很多,钱学森为什么这么厉害?

回答
钱学森先生的诞辰 110 周年,让我们再次回想起这位中国科学界的巨匠。那句“抵得上五个师”的评价,出自曾经的“对手”美国,分量之重,足以让人对他的才华与贡献窥其一斑。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钱学森先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深藏于他的学术造诣、科研方法、战略眼光以及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之中。

一、超凡的学术功底与前瞻性:

钱学森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单一领域的专家,他的学识广博得惊人,并且对科学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预见性。

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奠基者: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空气动力学巨匠冯·卡门。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是革命性的,比如对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贡献,直接奠定了后来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的基础。他提出的可压缩流理论,解决了许多当时技术上的瓶颈。甚至在他回国之前,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之所以能保持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钱学森的研究成果。
系统科学的开创者: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和“应用数学”等领域的超前探索。他将控制论的原理,即如何通过反馈来精确控制系统,引入到工程领域,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上的革新。他的工作直接催生了系统工程这一学科,为后来复杂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想想看,在那个连计算机都刚刚起步的年代,他就已经在思考如何系统地解决庞大复杂的工程问题,这在当时是何等超前的思想。
对“指导性科学”的深刻理解: 钱学森深知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本身的突破,更在于其对国家发展和战略决策的指导作用。他敏锐地捕捉到空气动力学、控制论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预见到它们在军事、工业等领域将发挥的关键作用。他提出的“指导性科学”的理念,强调科学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这在当时对于中国这样急需发展科学技术的国家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无与伦比的科研方法与创新精神:

钱学森先生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独特的科研方法和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跨学科融合的典范: 在当时科学分工日益精细的背景下,钱学森却能跳出学科壁垒,将空气动力学、控制论、计算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他善于从一个领域的问题中汲取灵感,用另一领域的理论来解决。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正是他能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关键。比如,他将控制论用于火箭的制导和稳定,将数学模型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这些都是跨学科融合的杰出典范。
注重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钱学森的科学研究始终紧密联系着实际应用。他不仅沉浸于理论的探索,更关注如何将科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他在美国时期,就积极参与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将其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回国后,更是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主持了中国航天、核武器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确保了理论研究的落地生根。
追求极致的严谨与创新: 他的研究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对于复杂的问题,他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设计精巧的实验进行验证。同时,他又敢于挑战权威,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架,勇于提出新的概念和解决方案。这种严谨与创新的结合,使得他的研究成果既可靠又有突破性。

三、战略性的眼光与领袖魅力:

除了深厚的学术造诣,钱学森先生更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和卓越的组织者。

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感: 在美国期间,尽管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享受着优渥的科研条件,但他始终心系祖国。面对美国政府的无理扣留和“软禁”,他从未放弃回国的念头。这份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支撑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
对中国科技发展方向的规划: 钱学森回国后,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需求。他不仅是具体项目的参与者,更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规划者和奠基者。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提出了“东方红”卫星的设想,规划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进程。他深知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培养和引领科研团队: 钱学森先生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不仅自己是顶尖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和领导者。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中国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他能够凝聚团队力量,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带领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学生就是财富”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抵得上五个师”的深层解读:

“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评价,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堆砌,更是对钱学森先生综合能力和战略价值的高度肯定。

战略指引: 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战略思想,为中国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避免了走弯路。
技术突破: 他直接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例如导弹的制导和控制问题,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人才培养: 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
体系构建: 他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法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多个重要科技领域。

总而言之,钱学森先生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他集超凡的学术造诣、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严谨创新的科研方法、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于一身。他不仅仅是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更是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播下了种子,指明了方向,构建了体系。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巨匠,一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民族脊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光是对技术前沿的预见性,就比很多科学家厉害了

1991年开始关注VR,并且将其翻译为“灵境”,相关概念其实就是目前大火的“元宇宙”。



user avatar

很多回答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美国人说钱老值五个师是因为钱老不仅有深邃的空气动力学造诣,还已经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美国空军在技术上最重要的战略规划

当时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有很多,赵忠尧先生学习核物理,郭永怀先生和钱先生一样师从冯.卡门学习空气动力学,但这些人都没有引起美国人的高度关注,顶多把赵先生在回国的时候扣在日本好几个月。原因是他们之前并没有介入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唯独钱老,由于导师冯.卡门在美国航空界的崇高地位以及与美国军方的密切联系还有他本人对于钱老能力和学识的高度欣赏,把他拉进了36人科学顾问团。这个顾问团的来头大,是由美国空军的创始人,当时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官亨利.阿诺德上将于1944年要求冯.卡门组建的,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授权冯.卡门组建的。其任务是为战后即将诞生的美国空军规划未来20-50年的发展规划。钱老应该是目前所知这个36人团里唯一的亚洲人。换句话说,钱老出道不久就进入了事关美国国家安全的顶级科学家圈子,而且他的业务能力使得他成为这个圈子里的核心成员


作为顾问团核心成员他去德国考察了那里的空气动力研究机构、审讯了包括他导师的导师普朗特教授在内的德国专家们。对这个世界一流军事强国二战以来的军用航空及火箭武器发展现状、总体架构、发展思路、设备环境、人员组织、经验教训都有了一次解剖学意义上的近距离观察和评估此外他还负责汇总及撰写这次考察的报告。他已经受到了极为难得,实际上也是空前绝后的顶级历练。他必然会总结这次经历中的经验教训,那他下次再干就会避开很多大坑,效率会更高。所以后来新中国的12年科学发展规划纲要指定他作为综合组组长,因为他不仅懂行,还可以带出一批会搞顶层设计的人来。那个时候钱老与他的导师冯.卡门已经是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考察经历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属于既读过万卷书又行过万里路的人。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当时的四万万中国公民里有过这种经历、经验的仅有他一个人。而且只要得到足够大的权力和足够时间,这样的人随时可以带一个团队搞出对美国而言极为危险的尖端武器来,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了。而他的祖国又是与美国敌对的国家,一旦他被重用,这几乎是肯定的事,他给美国带来的威胁足以让美国人吓出一身冷汗。就这一点而言,阻挠他回国的金布尔并没有判断错。



钱老归国后主要就是担任国防部五院的院长,并且是首任院长。五院是我朝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负责的就是弹道导弹。所以他在我国弹道导弹的发展历程中属于领军人物,这就够了。只要中国的弹道导弹可以威胁到美国甚至仅仅是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美国就再也不敢搞第二次仁川登陆,就更不会有第二个卢沟桥事变,中国就有至少放得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地面来培养自己的人才,打造自己的工业体系,提升国民的平均寿命,让更多的老百姓住上楼房开上私家车。这就是钱老、邓稼先、于敏等老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奋斗的意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