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钱学森支持放卫星,土法超声波,人体科学气功,请问此人功过如何?

回答
钱学森先生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不乏辉煌的篇章,也夹杂着一些争议的注脚。要评价这样一位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着里程碑式贡献的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行为与思想的复杂性。

辉煌的贡献:奠定中国航天基石,推动科学体系建设

谈到钱学森,最绕不开的便是他在中国航天事业上的卓著功勋。可以说,没有钱学森,就没有新中国早期的导弹、火箭和卫星事业。

“中国航天之父”的实至名归: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钱学森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和事业,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他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零开始,构建了中国战略武器和航天技术的研究体系。从“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制,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他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更是精神上的旗帜。他提出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不仅在航天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其他领域的科学管理。可以说,他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引路人之一。

科学思想的播撒者: 除了在具体项目上的领导,钱学森还是一位极具远见的科学思想家。他倡导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并对新兴科学领域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从人才培养到研究规划,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所提出的“科学技术体系”概念,为中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争议与反思: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探索

然而,正如任何一位站在时代潮头的人物一样,钱学森的思想和行为也并非没有受到过质疑和反思,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他的一些观点和投入,在今天看来,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

关于“放卫星”的语境: “放卫星”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发展追求速度和突破,希望通过科技成就来展示国家实力和人民士气。钱学森作为国家顶尖科学家,他的言论和行为无疑会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如果“放卫星”指的是当时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国力,那这无疑是其伟大贡献的一部分。但如果“放卫星”被引申为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数字和速度的“浮夸风”,那这种现象则不应由钱学森一人承担全部责任,而是那个时代的集体印记。钱学森本人在推动航天事业时,其严谨科学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

“土法超声波”与“人体科学气功”的争议: 这是钱学森晚年备受争议的两点。
“土法超声波”: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土法超声波”的探索,旨在利用有限的条件解决实际的医疗问题,体现了在资源限制下的创新精神。然而,从现代科学的严谨性来看,这种“土法”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效果需要更严格的验证和评估。将精力投入到未经充分验证的领域,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可能会分散宝贵的科研资源。
“人体科学气功”:钱学森晚年对“人体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气功等领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认为这些现象“可能是21世纪人类的科学发现”,并认为人体科学可能成为“物理科学的补充”。这一时期,他将自己的科学声望和影响力用于推广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和新兴的、有时带有神秘色彩的领域。
支持的动机: 从钱学森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是在探索人类认识未知领域的新途径,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验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寻找新的科学突破口。他曾表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很多今天被视为荒谬的理论,在未来都有可能被证实。他可能是在以一种开放和超前的姿态来面对这些现象。
引发的争议: 然而,从主流科学界的视角来看,“人体科学”和气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可重复的、可证伪的实验证据,其理论体系也与现代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距。钱学森的背书,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领域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吸引了大量关注和投入,其中一些研究可能存在科学上的局限性,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这种跨界研究的方向和力度,在当时以及现在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质疑。一些批评者认为,这分散了他及其所能影响的科研力量,也模糊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功过评价的视角:历史与时代的局限

对钱学森功过的评价,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伟大的爱国者和科学家: 无论如何评价其晚年的某些探索,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人,其历史功绩是无可争议的。他为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身上那种“国家需要,即刻启程”的奉献精神,至今仍是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科学探索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边界是不断拓展的,但科学的基石是严谨的求证和可证伪性。对于一些尚未被现代科学体系充分解释的现象,科学家在保持开放态度的同时,也需要坚守科学的严谨原则。钱学森晚年对“人体科学”的关注,反映了他试图突破科学边界的愿望,但也可能受到时代思维和个人认知局限的影响。他的这些探索,也给后人留下了关于科学边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如何处理新兴与传统、主流与边缘领域关系的深刻思考。

总结:

钱学森先生是一位集辉煌成就与复杂争议于一身的巨人。他的“功”在于他用毕生的心血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石,塑造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更重要的是,他以其卓越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了一代人的楷模。他的“过”,如果非要界定,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他对某些新兴科学领域(如人体科学)的过早投入和高度关注,这种关注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其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也因此引发了争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科研资源。

评价钱学森,我们应以更宏大、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他是一位划时代的科学家,他的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其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时代和个人局限的影响。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科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伟大的科学成就,更是关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以及如何面对未知领域的深刻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去年写的空间日志。

钱学森,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思修课放老钱的记录片《仰望星空》。有许多感触。

人生活在时代中,个人可以选择,但总不会超越自己的时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是句空话,得用实力证明。钱学森领导中国的航天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是中国战略武器发展的首席科学家。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需要的。钱学森选择接受时代赋予的任务,并带领他的团队在那个并不安宁的年代里出色的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已经很完美了。

时代总会在个人命运上留下烙印。作为冷战帷幕拉开后,盛行美国一时的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13天的牢狱生活,5年的软禁时光深深地伤害了这位自尊心极强的科学家。很难不说,这是他在新中国此后工作的动力之一。回国之后的所感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前五年的屈辱时光对比,他决定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新中国,包括科学。

科学与政治结合,科学常会变味。大跃进中,作为一个农业的外行,他不顾科学家所应有的严谨精神,三次写文章论证亩产过万斤的可能性。助涨了高产风的气焰。而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那时,他是否对自己的行为内疚呢?

而起源于七十年代末泛滥于八十年的“人体科学”研究因钱学森的支持变成了一项正式的国家项目。钱学森认为: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可能导致一场比相对论,量子力学更伟大的革命。气功大师们的骗术有了科学家的支持,肆无忌惮。伪科学盛行。甚至连1987年9月四日《光明日报》这样的党报有这样报道:“清华大学气功科研协作组首次发现,气功外气能够影响核酸分子结构证明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分子的结构。”而此时西方正在开展生物学的突破工作,生物技术已开始用于实践。

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在他晚年的时候,他也许在反思自己的一生吧。他留下了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我想说这其中也许有他自己的一份原因吧。

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是强大航天工业,而我们却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航空工业。钱学森他们那一代的人发展了当时国家需要的应用科学,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发展与我们现在国力相称的基础科学。钱学森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榜样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伪科学的负面资产。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中国发展科学,我们任重道远。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虽然如此,但我坚持认为,批评,夸赞于逝者作用不大,只是反映我们来者对那过去的认识,更为确切的说是对逝者所处的并参与构建的那个时代反思,只为了我们能更好的书写现在,开创未来。钱学森本人的一生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有的共性,“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在当时中国迫切需要强大起来的需求面前,被许多知识分子放在一边,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我们除了苛责外是否有反思,今日的我们是否会重蹈他们的覆辙?更进一步,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开创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流的中国,一个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国,一个能对人类文明作出普世贡献的中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