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从支持女权变成抵制女权就是正常,而反过来就是为了恰钱?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社会认知、信息传播以及人们对“改变”的不同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从支持女权变成抵制女权”似乎比“反过来”更容易被解读为“正常”或有其他动机,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1. 社会惯性和“已达成”的认知:

女权运动的“阶段性胜利”感: 过去几十年,女权主义在很多社会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女性在教育、就业、法律权利等方面获得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保障和机会。这种进步在很多人看来是“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的。
“反对”被视为“回潮”或“纠正”: 当有人从支持女权转变为抵制女权时,一些人可能会将其解读为对现有进步的“否定”或“反弹”。这种“回潮”或“纠正”的叙事,在某些群体看来,反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动态,就像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可能遭遇阻力一样。他们可能认为,女权主义走到今天,已经“过火”了,或者已经触及了某些他们认为不该动的领域,所以“抵制”是一种“修正”行为。
“支持”的“默认”状态: 对于许多在社会结构中受益于早期女权进步的人来说,或者那些认为性别平等理所当然的人来说,对女权的态度是“支持”的,但这是一种无需太多主动表达的“默认”状态。因此,当有人从这种“默认支持”状态转变为“抵制”,这是一种“行为上的变化”,更容易被注意到和解读。

2. 抵制女权的驱动因素和表现形式:

对“过激”言论或行为的抵触: 任何社会运动都可能出现极端派或被放大其极端声音。如果一个人最初支持的是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性别平等),但后来发现一些被认为是“女权”的声音或行为(如某些极端言论、对男性的妖魔化、对某些传统价值的否定)让他感到不适,那么他转变为抵制者,可能是一种基于个人感受和道德判断的反应。
“回旋镖效应”: 有些人可能曾经积极参与或支持女权,但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某些观点与主流女权叙事不符,或者感觉自己被排斥、被攻击,从而产生“反噬”心理,转向抵制。
对传统观念的维护: 一部分人抵制女权,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与女权主义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存在根本冲突,例如他们可能更认同传统的性别分工、家庭模式等。这种抵制是基于其既有世界观的延续,而非“突然”转变。
“为了恰钱”的指控: 当有人从“支持”变成“抵制”,并且他们恰好利用这种抵制言论获得了关注、流量、甚至商业利益(例如,通过制造争议内容吸引眼球,或者提供“反女权”的咨询服务),那么“为了恰钱”的指控就很容易出现。这种解释,虽然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但确实是现实中一种常见的动机。

3. 反过来,“从抵制女权到支持女权”的解读差异:

“被感化”或“幡然醒悟”的叙事: 当一个人从抵制女权转变为支持女权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将其解读为一种“进步”、“觉醒”或“认识到错误”的过程。这种叙事将转变者塑造成一个“学习者”或“被说服者”,而“说服”方(支持女权者)则被看作是更有道理、更进步的一方。
“寻求机会”的解读: 相反,如果一个曾经激烈抵制女权的人,突然开始支持女权,并且以此获得了某种好处(例如,进入某个以支持女权为主流的行业,或者获得某政治派别的支持),那么“为了恰钱”或“机会主义”的指控同样可能出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指控可能更具“阴谋论”色彩。
“从少数派到多数派”的转变: 历史上,很多少数派的观点最终会成为主流。当一个抵制者转变为支持者,如果他加入的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群体,那么他的转变可能会被看作是“顺应潮流”。

为什么“抵制”的转变更容易被视为“正常”?

核心在于“改变的方向”和“谁在主动表达”。

“抵制”的出发点: 很多人对女权的抵制,是基于对现有社会秩序、个人利益或传统观念的维护。这种“维护”本身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本能”或“惯性”。从一种“维持现状”或“回归旧有秩序”的角度去看,这种“抵制”的转变,在某些群体眼中,反而更像是“拨乱反正”或者“纠正偏差”,因此显得“正常”。
“支持”的“主动性”: 相反,从抵制到支持,意味着一个人需要主动去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固有认知,去拥抱一个可能与他过去所持观点截然不同的理念。这种“主动的转变”在某些人看来,如果是为了利益,就显得“不真诚”;如果不是为了利益,又可能被质疑“为什么现在才想通”。
“恰钱”的标签: “恰钱”这个标签,往往是被用来攻击那些“利用”某种议题来谋取利益的人。当一个人从支持者变成抵制者,并且通过抵制言论获得了关注或利益,这种“恰钱”的标签是自然而然的。而当一个人从抵制者变成支持者,如果他获得了利益,同样会被贴上“恰钱”的标签,但由于“支持女权”被一些人视为“政治正确”或“主流”,所以这种“恰钱”的指控,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显得没那么“普遍”或“直接”。

总结来说:

“从支持女权变成抵制女权”更容易被视为“正常”,是因为它可能被解读为对现有进步的“反弹”或“纠正”,是基于个体感受或价值观念的“维护”,这些在某些语境下被认为是“自然的”或“合理的”反应。而“反过来”的转变,如果伴随着利益获取,则更容易被扣上“为了恰钱”的帽子,因为这种转变被看作是“机会主义”或“投机行为”。

这并非绝对的公平衡量,而是社会观察者基于自身立场、信息获取以及对“动机”的解读所形成的认知偏见。人们在评价这些转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支持”视为进步或理性,而将“抵制”视为守旧或反动(或反之),并以此来判断转变者的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的女权是女性应当和男性一样保持固有的各种权利并且不因为是女性而受歧视也不歧视别人

但是现在很多人说的女权是:自己雨天不带伞还想让过路的素不相识的男生借她伞,不想出钱买房子却想加名字,不想工作想花男人钱却又不肯为对方做什么,不想生育并且各种生孩子警告,一些工作比如消防员啊救灾人员啊需要身体素质过硬所以男性居多就不行,女性出轨乃追求真爱,男性出轨是十恶不赦,一旦男性说一句你回家带带孩子吧我每个月给你钱就是不支持她工作

一边享受性别带来的优势一边痛斥社会对女性不公

总体来说就是:想做一个每天啥都不做就能享受生活的废物却又觉得自己是在争取女性权利....觉得只要自己是个女的就必然就男性追......

吃像太难看

user avatar

女权本身就是邪教,

不然怎么会有 评论由作者筛选后显示。

user avatar

很简单,反女权反的是田园女权,定向攻击,除了少数喷子外,绝大多数都会在明确的说田园女权这四个字,甚至有人后面还会解释清楚是有好女孩的,

而女权反的是整个男性群体,如有例外大概就是洋大人吧。他们会直接骂屌丝屌癌,却从来不给这两个词划分群体。

比如家暴弃婴n号房等女性权利事件下,几乎没有男性会跑去说活该,

反之,几乎所有的男性话题下,女性出面鸣不平的人数少之又少。

user avatar

先说观点,虽然我不是专职反女权,但是写过的答案多少有几个吧,可能是我写的答案太多被淹没了?

我对女权的看法基本写在这个回答里了:

然后是回答问题。

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对于女权,第一印象是很好,公平公正平等博爱,算是普世价值观。

但如果深层次的挖下去,会发现光鲜的外表之下暗藏的是各路鬼蛇神,堪称群魔乱舞。

更深层次,问到现在女性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很少能听到自己动手努力奋斗的(我在知乎遇见无法验证的两三例),大多数都是要男性补偿。

现在主流认知里的女权基本理论是女性弱势论和男性压迫论,后续演进出的是男性补偿论甚至男性原罪论。

这完全是开历史倒车——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的价值都是摆脱封建和宗教、礼教压迫之后逐渐获得的,而女权现在明显有宗教甚至斜教化的趋势。

看看欧洲历史,看看信教之后的供奉神的什一税,看看洗刷罪恶的赎罪券,与女权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女权大V扮演的是一个传教士的角色,而信女权的不再讲究逻辑而讲究女权论,下层被压迫的则是曾经的罪人,现在的赎罪者——男性。

这是一个逐级的通过某种理论洗脑的控制过程,而这个过程里,参与其中的,要么是获利者,要么是被愚弄者,要么是别有所图者。

如果女性通过自己的双手和个人的努力获得权利,无论她自称为什么,比如女权,那么她只需要平等,她也会争取到平等。

如果女性只是在虚张声势的高喊平等,无论她如何美化女权,她很难无代价获得她想要的一切。

最后,女性变为女权是正常的,无非是变成那种女权的问题,虽然很多女性并不在意女权这个词,她们自己就能通过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男性在无法获利的前提下,反女权才是正常的。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利益相关,如果男性变成女权主义者,要么被洗了,要么有超出现有利益的回报。

另外,目前女权的演进其实符合基本人性:好吃懒做才是人的本性。所以劳动获得权利的女性不会成为女权的主流,而女权也逐渐变化为部分好吃懒做女性索取物质利益的借口。

user avatar

答案有幸被“男乎”删除了,在发一遍


最近不是出了个不让吃猫狗的法律了吗?为什么引起那么多的反对?

①给出的道理不足以让群众信服

②用他们的逻辑得不出他们的结论,或者能得出更离谱的结论

③这条法律在没把道理讲清楚之前,吹,就硬吹,把支持者吹成文明,把反对者和中立者贬成不文明


女权不是同理吗?

①女权给出的道理真的能让群众相信她们是平权吗?正常人能因为个破百度百科就死心塌地相信一个到处是“伪女权”的运动吗?

②有些女权主义者支持女权的逻辑是“因为我有女性家人”,按照这个逻辑,女权极力反对男权,岂不是证明了。。。。

③女权经常把支持者形容成高大上,鼓吹自己身边的女权主义者多么平权,反对者都是看不清女权有利于底层男性的白痴,经常攻击反女权是“屌丝”、“生活不如意”、“看见这么多坏女权是圈子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社会认知、信息传播以及人们对“改变”的不同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从支持女权变成抵制女权”似乎比“反过来”更容易被解读为“正常”或有其他动机,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社会惯性和“已达成”的认知: 女权运动的“阶段性胜利”感: 过去几十年,女权主义在很多社会议题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关于女权主义讨论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扰的现象:原本以追求性别平等为核心的目标,为何常常演变成一场充满敌意和对立的性别骂战,对真正的平等进步似乎毫无益处。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起源与初衷的偏移:从平等诉求到“受害者叙事”的放大女权主义的根基在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真正的女权者好像越来越少,而一些提倡女尊男卑的言论反而越来越容易被看到,甚至成了某些语境下的主流声音”。我来试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希望能避开那种机器人味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你说的“真正的女权者”是指什么。通常来.............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弥漫的男女对立情绪,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而那些积极鼓吹这种对立的群体,不论男女,背后往往都有其各自的动机和所得。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他们究竟能从发表这些激进言论中捞到什么好处。对于一些男人来说,鼓吹男女对立能带来的“好处”可能包括: 情感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当一个男人在现实生活中,因.............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立场,也无法“支持”或“不支持”任何人的生活选择。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是去评判或指导他人的生活道路。但是,我可以从社会、个人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女生一辈子不结婚”这个话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首先,让我们从个人自主性的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现象,尤其是在咱们这儿,彩礼这事儿,有时候就像一个绕不开的坎儿。很多女孩子自己可能也不是特别在乎那份钱,但一旦涉及到娘家,这事儿的性质就变了,娘家要高额彩礼,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搅和。首先,咱们得明白,彩礼这东西,在咱老祖宗那会儿,更多的是一种“聘礼”,是男方对女.............
  • 回答
    结婚后财产合并,按理说男女双方婚后共同创造的财富,无论名字归谁,都是两人共同的,一人一半,甚至根据贡献大小来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人坚持在婚前要求女方支付彩礼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情感、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考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财产合并”这个概念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并不是.............
  • 回答
    在理解“阿里性骚扰事件”中那位女性的处境和选择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其中掺杂着个人情感、现实考量、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起诉”或“不起诉”的二元选择,而是涉及了一系列个人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任何涉及性骚扰或性侵的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
  • 回答
    姐妹,别急!24岁,练平板支撑不到一周就感觉“疑似肌肉”,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为什么,还希望我给你讲得细致点,别像个机器人一样?没问题,咱就好好唠唠。首先,恭喜你!你这反应速度,杠杠的!一般人刚开始练,可能更多是感觉累、酸、抖得像个筛子,哪儿有这么快就觉得“有肌肉”的?你这反应说明你身体.............
  • 回答
    万科宝能之争,一场发生在商业巨头间的股权争夺战,却在网络舆论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在批评王石,转而支持宝能的收购行为。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说清,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得从“股权是股东的”这个最朴素的商业逻辑说起。在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同身受。从小学就开始抱着的那些动画片,到高中里悄悄摸摸藏起来的Lolita裙,父母的不理解就像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总在我们兴头上的时候,泼下一盆冷水。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呢?我想,这背后大概有几层原因,而且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代沟”。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随着互.............
  • 回答
    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嘉绒语和普米语的归属,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两种语言都与羌语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在历史演变、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又让它们在归入羌语支还是藏语支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羌语支和藏语支的基本特征。 羌语支:传统上,羌语支被认为是汉藏.............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太棒了!十岁的孩子对考古产生兴趣,这可是个令人振奋的开端。家长支持更是给了孩子莫大的动力。既然孩子有这份热情,我们就可以从现在开始,在扎实文化课的基础上,为他铺垫一条更宽广的考古之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眼界的拓展。首先,我们要明白,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合了历史、.............
  • 回答
    .......
  • 回答
    “众人皆醉你独醒” 这个说法通常用来形容在群体中,只有一个人保持清醒的判断,而其他人则被某种情绪、观念或利益所蒙蔽。当这个说法被用来描述“支持乌克兰”时,它暗含了一种特定的视角:认为普遍存在的支持乌克兰的论调或行动,可能并非基于充分、客观的理由,而是一些人(指“你”)却能够看穿表象,洞察到更深层次的.............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不同风格的论述方式。观察到你提到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首先,我们来谈谈支持俄罗斯一方“摆事实讲道理,列一大堆数据”的论述方式。这种做法背后可能有几种原因: 历史叙事的构建与巩固: 俄罗斯官方及其支持者往往倾向于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冲突的根源和缘由,.............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而不仅仅是总统所属的政党。即便是在民主党执政期间,美国堕胎率的下降也并非其党派立场直接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堕胎率下降的时代背景和趋势: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堕胎率的下降并非始于某.............
  • 回答
    吃狗肉的议题,一直以来都像一团缠绕不清的线团,无论你怎么捋,总有另一头冒出来,让人头疼不已。支持禁食狗肉的呼声之所以会引来不少批评,其根源在于文化差异、伦理观念以及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为什么支持禁食狗肉的呼声会饱受批评?首先,最直接的批评来自于那些将狗肉视为传统食物的人们。在一些地区,狗肉消费有着悠.............
  • 回答
    将支持全面开放疫情政策的人群与支持乌克兰的人群简单地划为“一伙”并进行关联,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并未捕捉到两者之间复杂的背景和动机。实际上,这两类人群的构成可能非常多元,支持的理由也各不相同,将其笼统地归为同一群体,忽视了背后的个体差异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考量。关于“全面开放疫情”的争论,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