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
第一,中国不缺钱,每年的财政预算里都会有一笔机动资金来应付这些突发事件;
第二,捐款要过各种慈善机构的手,不仅效率低,而且很有可能钱就不见了;
第三,老人也需要生活保障。假如老人因为捐掉了毕生的积蓄而衣食无着,万一以后再有超出了医保范围的大病,国家怎么做都不合适。
第四,可鼓励老人购买专项债或者国债,这是捐助国家最快的方式而且还能有利息收益。
收了,不符合长远的人道主义;不收,打击抗灾士气。本期睡前消息给出了一个妥协办法:
穷人捐款改国债,低息借用1年,保本偿还。
13分35秒——15分01秒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我最近反复推荐国开行出售的防疫债券,对普通投资者开放,过几天可能还会有类似的投资产品。利率1.65%很低,但是绝对保本,非常适合给这些低收入人群转化捐款。
当然,这还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从根本上说:
1政府应该管住自己的手,不要亲自下场敛捐款,因为捐款和整体的救灾资金相比是九牛一毛,为这点捐款专门腾出一批政府人员精细操作不值得,管的粗糙了又会挨骂。
2是国家媒体应该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天天报道穷人捐款献爱心。正常国家办事,连富人的捐款都不能指望,你还惦记穷人的?现在宣传已经是明显的负面效果了,给国家信用快速放血。官媒再继续炒作,就是用国家的信用给自己刷业绩,丧尽天良。
其他问题请关注睡前消息专题,本节目尽量在批判社会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案:
他们是真的爱国,是真的吃过苦所以同理心很重。
但这钱,是真的要不得,要了的,是真的不要脸。
这盛世,不应该需要穷人的血汗钱。
其实每每看到新闻传播老人捐款时,就感到一丝丝悲凉。为什么一个社会沦落到要鼓励弱者去捐赠呢?因为弱者捐赠分外感人吗?
我个人,倒是希望媒体更多的传播和鼓励富有的人去捐赠,比如那些在疫情爆发时开着私人飞机去国外的人。
媒体宣传本就没太多赚钱能力也没太多存款的老人捐款,尽管是为了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也似乎是在鼓励更多这样的人去捐赠,这令我反感。大难临头,本来应该是平常享受了更多社会发展红利,更有能力、更有积蓄的人承担责任的时候,而不是让那些已经不太有赚钱能力,没有享受到太多红利的人去承担义务。平时享受权利的人没承担多少,平时没享受太多权利的人却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一种讽刺。不应该传播和鼓励,老人是让人感动,但如果真接受了,会让人觉得这个社会可悲。
老人们的钱还是让他们留给自己吧,多给自己买点好吃好喝的,等疫情过去,旅旅游都行。那些老人已经为社会发展奉献了一辈子了,别再让他们继续透支自己了。就算要捐,目前也还没轮到去撺掇物质本不太富裕的人去捐钱。而是应该鼓励平时享受了很多红利和绿色通道,更有积蓄更有能力的去筹措物资!
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是最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因为讹诈的存在,就号召所有人见死不救。
我希望更强大的人们或者机构也对想好事的人说:你要做好事就去做,你要去捐款就去捐。你将来有什么事,我们会帮你,你将来没钱用,我们也给你捐。我们要让好人得好报,好人做好事,社会应该保护他、支持他,而不是让好人不要去做好事。
媒体报道正能量没问题,不然大家整天看到都是些妖魔鬼怪横行,看得人快绝望了。一个弱者帮助别人被报道出来,将来他有什么事别人也会帮助他的。这样才能良性循环。
很多人认为不应该接受老人的捐款,我认同不应该鼓励弱势群体去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但是简单粗暴地拒绝老人对这个世界表达他们的善良,是一种歧视。
特蕾沙修女也是又老又穷,不知道当初是否有人去劝她应该独善其身?
立志四十五岁就退休的人,看钟老八十多了还日夜操劳在抗疫第一线。是不是也会心疼一下人家八十几还未能安享晚年,一把年纪还要冒被感染的生命危险四处奔波,要不要也劝劝他不要工作了,照顾好自个儿的生活就行了。
一些人觉得老年人捐款的热情是仅仅因为媒体炒作和煽动下的跟风,是对老年人心智的一种歧视。普通的老人虽然成不了特蕾沙,也没法做得了钟南山,但是普通老人也有自我成就的需求。这其实是一个世界的人不理解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那些活过七、八十岁的人们,他们经历过人世沧桑,大半个世纪活过来,他们可能要比年轻人活得更加明白,在他们这样的年纪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对于每个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是想让自己吃好喝好、有的人是想要长命百岁、有的人是想拥有更多、还有的人就想终其一生做一个高尚的人。
你觉得让老年人把钱留着让自己将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为他们好。
然而这就犯了很多老年人对年轻人犯过的同样的错误,三个字:为你好。
可是,也许对于一个八十几岁、九十几岁的老人来,他们在意的未必和你一样,比起吃什么用什么,他们可能更在乎如何让自己余生过得更有意义、价值。
不管是年轻人省吃俭用为爱豆一掷千金,还是老年人节衣缩食为祖国倾其所有,文艺青年卖掉房子从此穷游天下,宅男把大部分的投入虚拟的世界里~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同样是花钱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为什么偏偏要觉得人老了以后,用自己的钱换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换个乐善好施好名声的选择就是傻、就不值得?
其实广大年轻人在消费又有多高明?既然工薪青年省吃俭用买造价只有售价百分之一的奢侈品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千金难买我开心。
老年人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年轻人千金散尽还复来,因为年轻人还有未来。
老年人没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请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生活。对于有一些人来说,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这件事就像一些人倾家荡产去追星,不思进取玩游戏一样快乐。
你不理解这种快乐,试图阻止和打压他们的选择,反而会伤害他。
我写过一个故事,是我接受过一个比我更的穷人的帮助:
有时候,我骑电动车。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小修车铺。
我第一次去大叔那里补胎,他干完活 ,满手油污地立在那里,对我说:好了。
我说,师傅,多少钱?
他说,4块。我忍不住惊讶,在这城市,这种脏累的活,时间成本和店租成本,收费那么低廉。
他老婆闻讯而来,纠正道:5块。大叔不高兴地扭过头,冲他老婆说:我说4块就4块 他老婆说:你每次都这样!
战火仿佛一触即燃。不想看两口子因为一块钱而吵架,我连忙喊:你们不要吵啦!丢下5块钱跑了。
后来我都把车推到他店里修,等待的时候,就会观察他的店面,不足10平方,供一家三口做生意,吃饭、阁楼上睡觉。 条件很艰苦。
有一次,他修车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他修。我才发现他有一只手的手指不太灵活,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四个手指齐齐断过 ,是重新接过的。
可是,大叔每次修车,要的价格都是那么低。补胎5块, 调整刹车5块,家里收到的小书架 ,抱下来请他帮忙拼装仍是5块。
我常常在想,他一天要赚多少个5块才能维持他的活呢?我真的情愿多给他一些,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做。
有一年春节,他回老家过年,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店搬了,搬到隔壁更小更偏僻的店面。我向他买了充电器,买来用几个月,被我弄坏了。
我带着旧的充电跑下去,对他说,师傅买个充电器。这个坏了,给你..(我是想,把坏的那个送给他,好让他回收卖一点钱。)
不料 ,他看了一眼坏的充电器上的字, 然后对我说,你这充电器超过保质期有几天了。不过我还是给你换个好的吧?
我把钱递给他。他不肯收,他说:不要钱,我帮你换了。
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非常的感动 。为什么一个这么贫穷的人,仍然愿意对陌生人心怀着慷慨。愿意给予。
他明明比我更需要钱。我愣在那里, 但我没有拒绝他的好意。只不过是几十块钱, 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憾我内心的善意。
只是后来,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比如在100块的刹车和20块的刹车之间,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100块的。
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事实上,他的价格总是比外面要便宜。有一天车在半路上爆胎了,因为要换胎,所以我完全不想就近的修车店处理, 气喘吁吁地推到他的店里,花了半个小时,车重,汗流浃背。
我心里有个可笑的想法,想要让他多赚点。我把车放他店门一扔,交待师傅我一会儿再回来拿。
回家洗澡,等我再下来,发现车还没修。我就吃惊地问:师傅,怎么还没有修啊?
两口子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冲我说:因为要换胎,价钱高,没有经过你同意哪敢换啊。
我认真地对他说:师傅,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你觉得怎么修就怎么修,要多少钱就多少钱。
这是我第一次当面赞美他。真正的善良是大叔这样的人。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
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我想,我所能做的最大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的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意,不轻易同情与施舍 ,让善良的人用他们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
我相信那些反对老人捐款的人也是善良的人,大家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问题。我想人们在关心善良的老人的生活质量之外,我们更应珍惜和呵护那些善良的心。
否则留住了老人的积蓄,却否定了老人的价值:我们不要你的捐款。潜台词是:你自身都难保了,还做什么好事?你这么穷了,你还捐什么款?
我不会告诉他们:你自己都这么穷了,你不能捐款。
我会告诉他们:你的存在,会感动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你的行动让我们相信这人间值得,也开始学着做一个好人。最要的不是捐多少钱,而是你的善举,你捐的钱,和马云捐的十亿有一样的价值 ,量力而行,细水长流,你不需一下捐太多。
是的,这个国家不需要老人捐一点钱,但这个时代太需要好人来为人们做更好的示范。
比钱更有价值意义的是他们闪闪发光的心。不要否定它的价值,如果这世界没有善良的故事,那只剩下虞我诈的人间,众人吃饱穿暖,活得再长又何意义?
不要阻挡一个人平凡通往伟大的路,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不是花大钱环球旅行,而是能超越自己的困境去追求美好与理想。即使在阴沟里,也依然仰望星空。
如果大家真的有心关爱这些善良的老人,请记住他们,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也伸出援手。把他们的大爱和善良接力下去。
应该收,但是我建议只收一小部分,这是对老人的尊重。
你想一下,这些老人大多都是70、80岁,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苦难,经历过WH大革命,经历了多少天灾人祸,他们对现在国家拥有的繁荣是最有体会的,也是最珍惜的。
当国家有难,他们不能出体力帮忙、没有渠道获取口罩等物资,只能用最直接简单有用的方式——捐钱,把毕业生省吃俭用挣来的血汗钱都给捐了,这样他们才安心。
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想国家好,望中国好。
如果全部退还给老人,老人会觉得自己帮不上忙,会内疚,会很难过。
我觉得政府部门可以收少部分捐款(千元以内),来支持老人的爱心,给老人一个支持国家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遂他人心愿、助人为乐呢。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现在宣传口的重点完全放错了,一些官媒大量的渲染“老人、底层人民”、“全部积蓄捐出来”,以此来加强所谓的国民的凝聚力。
但这种煽情牌打完之后,是不是应该思考将捐的款项公示公开?是不是应该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钱在哪里为之重用了呢?
甚至,是不是应该更关心这么多老人、底层人民捐完钱之后,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呢?
说句难听的,有没有正式感谢这些捐款人呢?不能因为捐款人跑掉不留姓名,而真的不去要捐款人信息了。
捐款人不愿留名是高尚,接受捐赠的人不答谢是无耻。
一方面我看到老人们捐款,会感动不已,但我更想看到老人们被感谢、被尊重,这才是一个文明国家该做的事情。
感谢大家的赞,评论都一一看到了,大家家里都有老人,老人的想法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想给国家出份力,想得到该有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捐款的意愿和权利。
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去关心老人捐完款之后的生活保障,这需要政府方面能给出柔性适中的措施,捐款没有对错,怎么回应这份捐款,尊重这份老人家的爱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次疫情下,不仅要关心老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还要关心微小企业、个体户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收入,这方面的思考我写过一些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希望和大家多互动。
下方是精华传送门,点击即可阅读~
PS: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税务师,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薪水、五险一金、社保等问题,可以私信我,欢迎大家和我互动~(公众号:师爷到)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个人认为可以接受,但不能全部接受。
接受一部分是因为情义无价。他们虽然年老但往小了说他们是心善心慈见不得人受苦,往大了说他们同样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作为从艰苦岁月里一路走来的长者,他们同样怀着一颗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个人的力量轻于鸿毛,但是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情感却重于泰山,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为了国家愿意做出奉献的人。
在那一辈人眼里上前线是无上荣光,做工人搞建设是光荣……只要是能为这片土地奉献,那就是光荣。在这份光荣面前金钱显得微不足道,在他们年老时,还能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何尝不是一种老怀安慰呢?而国家接受了这一份力量,说明国家没有因为他们年老而将他们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而是将他们同样视为国家力量的一份子,这是一份骄傲,骄傲的老人们,值得被尊敬。
至于不全部接受呢,老年人的钱攒了一辈子,这份爱心太沉重了,可以接受他们的一颗心,让他们留下大部分的钱好好养老过日子,告诉他们您老的钱咱们收一部分算是您老尽的一份心,咱们国家如今富了不算钱呢,您老辛苦一辈子,晚景美满也算是为咱们国家尽了一份力,挺好。
21世纪,GDP总量占世界16%的强大国家,
正面宣传,也需要与时俱进。心意领,钱拒收。
【贫困老人捐款被劝回 村委:这份心意备受感动】
2月2日上午9点,桓台县果里镇周家村村委大院里来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87岁的王希芳老人,他揣着积攒多年的1000元钱来到村委,自愿捐献给村里。
王希芳说,在最困难时,政府和村里都帮助过他。现在是疫情防控最关键阶段,自己年龄大了,帮不上什么忙,捐这点钱,给志愿者们买点口罩和消毒水,算是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
村委工作人员考虑到王希芳是孤寡老人,且生活较为困难,执意不收。在他们的劝说下,老人才把钱拿了回去。对于老人的善举,周家村“两委”及村民都很感动。“有群众的支持,疫情防控这场战役就一定会打赢。
【莱阳贫困老人捐款被拒 争当志愿者】
2月5日一早,莱阳市山前店镇北薛格庄村疫情防控点,工作人员远远地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向他们走来。“那不是村里的老刘吗?”防控点的村干部发现,来人正是刘洪明,村里的五保贫困户。
“我来捐点钱,这些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这个无儿无女的老头子不害愁了。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你们每天在这执勤这么辛苦,这是我一点心意,你们收下吧。”刘洪明边说边从兜里拿出了400元钱往工作人员的手里塞。看着被老人整理的整整齐齐的400元钱,听着刘洪明朴实、真切的话语,在北薛格庄村疫情防控点执勤的工作人员都心头一暖。
“大爷这钱您好好收着,您的心意我们领了,这钱您留着自己用,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考虑到老人的自身家庭条件,工作人员又把钱塞回了刘洪明老人的手里。看到执勤的工作人员执意不肯收自己的钱,刘洪明又主动联系村委,表示自己愿意当志愿者,为村里老百姓执勤、站岗。
当然不应该收,可以把钱退回去,但是要给老人一个荣誉证书。现在的医院多贵啊,随便一个感冒都可能花几百块,那些钱让老人留着以便日后身体不舒服时有个保障多好。
01
今天无意间看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主题是:87岁的老人为抗疫捐出了20万。
这位来自重庆叫倪素英的老人捐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20万,攒了整整30年,这笔钱也许是用来留给儿子的,也许是来给自己养老的,也或许是这个独居老人用来抵御生活的意外的。
但是无论如何,她都悉数全部捐出来了。
走进这位83岁独居老人的家,发现这位一次性拿出20万捐款的老人过得并不那么好。
天花板是塑料棚做的,原本的也许早就被浸透了,老旧的皮沙发开始泛霉,发黄的白墙上贴的是一张张的日历...
此情此景,我想的是:
一位老人生活在这样一个逼仄潮湿的环境,她或许从来都没有住过明亮有阳光洒进来的屋子。
如果她拿着这笔钱换一张舒服的沙发,粉刷一下墙面,多买点好吃的,让自己晚年生活过得去舒适些,那该有多好。
面对这样的老人捐款,按理说应该酌情考究一下捐款的自身情况。
但当老人抱着一沓沓现金走到捐款机构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是招收不误。
恕我阴暗,对于这样的正能量,我实在是有些吃不消,明明是积极温暖的事情,但是看到老人佝偻着腰背摁下红手印的那一刻,心里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如果我在场的话,我大概会不留余力地阻止这场「爱心」的行为发生。
“奶奶,这可是你的养老钱啊,或许有一天,它还会成为你的救命钱,您捐出去的不是钱,是您的保障,您的性命!”
“奶奶,疫情固然紧急,但请你先顾全好自己,您也是同样重要!”
02
微博上现在有个热门话题是#不要宣传老人捐款了#。
可以发现疫情期间,关于老人捐款的话题一直不缺有媒体在报道。
我们真的那么缺钱吗?
缺钱缺到,需要年上花甲的环卫工人,捐出自己起早贪黑、好不容易才攒下来的12000元。
他在纸条上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我的一点心意。
落款:东巷环卫。
他说:“国家有困难,我就出一份力,不要写我的名字,也不要报道我。”
我也好希望那个工作人员,可以把钱还给他:我们收到了好多好多捐款,已经不再缺钱,冬天工作太辛苦,您多穿些衣服。
还有一位成都的环卫工人,微薄的收入,工作5年才积攒下10000余元,也全部都捐出去了。
这些环卫工人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他们大都家徒四壁,一日三餐清粥小菜。
付出意想不到的辛勤劳动,却整日只奔波在生活的温饱线上。
这份钱捐出去后,也许连温饱都没有了。
有退休的环卫老人,捐出去十万块之后,银行卡就只剩下13.78元,很难想象他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老人平日靠捡垃圾为生,最后捐款9000元,村委起初不同意,之后获得首肯后,又回家取了1000块,凑足10000。
还有双目失明的残疾老人,为武汉捐出1千块。
以及常州的老大爷,偷偷放下纸箱,里面放了整整50万现金。
50万,也许也是他一辈子的积蓄了。
03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位叫白芳礼的老人吧,他也常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白芳礼,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个农村。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就放弃了念书的机会,13岁时就给别人打短工。
1944年逃难到天津,起早贪黑靠蹬三轮勉强度日。
解放后,他靠自己的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四个孩子,其中三个都读了大学。不仅如此,他还供养自己20岁就守寡的姐姐、支援侄子读书。
1974年,白芳礼老人在运输厂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
1982年开始蹬三轮拉客,每天早晚奔波攒下了一些钱。按理说,自己孩子都读大学了,他也该安享晚年了。
然而在1987年,已经74岁高龄的他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靠蹬三轮的收入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念书。
就这样,白方礼老人开始了他蹬三轮生涯,这一蹬就是19年。
近20载,35万,圆了三百多名贫困学子上学梦。
90岁那年,他把饭盒里最后一笔钱递给校长,无奈地说道:“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钱了。”
媒体和民众无不为这位老人的事迹感动,而我在第一次听到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后却深觉悲哀。
我总觉得,报道和人们的关注缺少了什么。
人们的注意力,只有爱心,20年,35万,资助了300名贫困学生的上学梦....然后深陷在自己可怜的自我感动中。
但我们从来没关注到的是,这位老人,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风吹日晒,他都不曾停歇,始终奔波在拉客的路上。
炎炎酷暑,他被烈日晒得晕了过去;
高烧39度,一边吃着退烧药,一边继续蹬三轮……
衣服大多是捡来的, 一日三餐两个馒头配一碗白开水。
在整整20年期间,我们都遗憾没有看到这样的报道:
“校长拒绝收白芳礼老人的捐款,需要捐款的不是他。”
“媒体呼吁老人不要再捐款,请有关部门多多关注贫困学子。”
如果可以,我希望关于白芳礼老人最后一次捐款的报道是这样的:
“90岁那年,他把饭盒里最后一笔钱递给校长,无奈地说道:以前您都不收,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收下,让我这个老人也完成一下平凡的英雄梦。
最终,校长从中抽取了50元,并告诉他,拳拳之心,大爱无言,您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04
有关单位只顾收下一份份来自老人的捐款,却再也没有余力,去关注他们之后的生活到底过得如何,是否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很多老人,在捐出自己的生活保障之后,面临着饿肚子,无人看管,生病不能自理,无法负担医药费的情况....这些他们都不得而知,也从来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之内。
老人,我们在用不上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社会的边缘人士,便捷的生活与他们无关,互联网发展再高速最后也将他们抛下…
你们只知道报道老人捐款,有告诉老人如何在疫情期间防护吗?
有专门给不会网购,不会抢货的老年人专门买口罩的通道吗?
他们不能在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没有口罩的时候只能在高铁上掩面哭泣:
他们不会网购,有网友去药店买口罩,碰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他拿着10元钱,问店员能不能拆3个给他。最后被店员拒绝了。
宣传他们捐钱,却也从来没有宣传如何给老年人更好的防护。
去你的#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拿钱的时候叫得欢实,你的大妈和大爷真实的生活情况不是多么的慷慨无私,而是他们求助无门。
你大爷只会怯懦的问身边人:“小姑娘,你们的口罩都是哪里买的?”
你大爷也只会从垃圾箱捡别人丢掉的口罩。
你大爷因为买不到口罩,被逼成了手工人,放下自尊心,还要供网友嘲笑。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无所不用其极,内衣口罩,橘子皮口罩.....
这些真实的生活困境,您们有看到吗
05
这两天,我在家看完了《切尔诺贝利》,这个故事背景是苏维埃发生了核电站爆炸,成为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
剧中,有一个孕妇,接触了自己被辐射的丈夫后,最终腹中的婴儿替母体接收了辐射,生下来就死亡了。
我也想对爷爷奶奶们说,不管是2003年非典还是2008年地震,您们已经守护我们太多太多次,现在我们长大了,也是时候该我们来守护您了。
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照顾好自己,我们有科技,有互联网,有知识,也有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担当。
疫情之下,您也是我们的牵挂,请务必顾好自己,剩下的,交给我们。
媒体的作用在于引导。比起“xxx老人捐款xxx万,感动人心!” “xxx环卫捐出毕生心血,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些媒体可怜的自我感动,慷他人慷的行为外,
我希望之后看到的,都是这样「退回」「拒收」的报道。
谢谢了,拜托了!
来源公号:都市青年图鉴
你们去搜这篇报道的细节,重点是,这个老奶奶毕生积蓄20万,捐了,被忽悠拿去做街道防控工作了啊!!!!
这些天许多媒体都在大肆宣扬各地贫困老人、环卫工、拾荒者等等社会底层群体,把所有积蓄捐出来的“感人故事”。
每次看到真的既为当事人感动,又难受,又愤怒。
今天又看到这条——
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把仅有的1万5千元捐了——直接把整本存折加密码捐出去了,还又找女儿借了5000元。
记者自己画外音都说,老人家里条件很一般,还有病人。
老人的女儿也说,家里条件不宽裕。
然后该新闻频道自己的博主精选评论全是这样的:
然而一万多条转发,随便翻翻,实际大多是这样的:
————————————————————————
最近类似的新闻好多,都是媒体在强推。
有成都的环卫工人,捐了5年的全部积蓄,一万多块钱;
有杭州的退休环卫工人大爷,捐了所有积蓄,十万块,自己银行卡上只剩十几块了。
有河南武陟县的农民,69岁,自己在外打零工,妻子偏瘫,平时靠邻居义务照顾。老俩口商量之后,把积蓄全捐了。
还有重庆的老奶奶,一个人独居,家徒四壁,住在一个老旧的门市里,87岁,每天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
省吃俭用,整整30年,攒了20万,全捐了。
然后媒体原文本来是这样的——
这两天被评论骂惨了,竟然强行编辑一波,把原文改了。
强行在原文加了一段,老人说自己吃穿不愁云云。
看了详细报道,87岁的老奶奶,独居,“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还要靠每天出摊卖针线纽扣鞋垫,补贴家用。
最后,“按照倪素英老人意愿,这笔捐款将用于万盛街道疫情防控工作。”
我:??????????????????????????????
用于街!道!疫!情!防!控!
街道办是政府的阶层部门,这不该是政府的分内之事吗?不该是用政府的款项吗?纳税人钱不就是用在这些地方的吗???
所以「衣食不愁」也是老奶奶自己说的,捐款用于街道防控工作也是所谓的「按照老人自己的意愿」,就皆大欢喜了???
试想,一位87岁的、独居的、家徒四壁的老奶奶,没有其他太多信息源,看到灾情严重,「听说很多人都受灾,睡不着觉」,捐了钱。
如果没人引导,她会主动「意愿」说,你们把这钱用去街道防控工作?
再看采访里老奶奶的原话:
老人没有过多的言语,只说:“把这些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我没得其他啥子要求,只希望把钱捐给更需要的地方和人,让我们的生活早日恢复正常。”老人说。
老人只说「把钱捐给更需要的地方和人」。
然后就变成了,「按照老人意愿,捐款将用于(重庆当地)万盛街道疫情防控工作。」
武汉不缺钱,湖北不缺钱,缺的是物资,和医疗资源。我们都知道。
那你重庆万盛街道疫情防控工作缺钱吗??
如果真缺,也是政府拨款的问题。
何况国家不是又刚拨了巨款,做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吗?
为什么把人家攒了一辈子,棺材本的20万捐款,拿给街道做疫情防控?????
————————————————————————
上面两个只是随便两个例子,全国各地还有好多。
这些天各路媒体都在大肆宣传报道这类事情,并加以引导舆论(如上面某新闻的博主精选评论,某日报的强行编辑原文)。
宣传出来的全是社会最底层、最不容易的那群人,年纪大,捐出一辈子的全部家当积蓄。
而且这些人的信息来源最为单一,他们不会微博论坛,看到的只是电视报纸上的报道。
而报道在一个劲地弘扬能量,大肆宣传他们。
看似表扬,其实对淳朴、真诚、善良、最信任媒体的老人们来说,充满了诱导。
「感动的力量」,「榜样的力量」。
又还会有多少老人,看到之后被激励,去模仿?
而翻了那么多类似的报道,我没有看到哪怕有一条新闻里,提到过哪怕半句,说武汉和湖北人民不缺钱,国家不缺钱,缺的是钱买不到的物资和医护资源。
当地的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更不会缺钱。
行,你要弘扬正能量,报道感人事迹,一定要上这个题材。那最后能不能呼吁一句,精神可嘉,不建议效仿,请老人们先保证好自己的生活?
————————————————————————
事例讲完了,再来讲道理。
普通百姓都是纳税人。你的工资、你的个人所得、你出去吃顿饭、坐个车、买个东西,基本上所有消费,都无时无刻不在向国家纳税。
而国家将这些税款,用作公共事务开支,维持运转。其中就包括了如针对这次疫情的各种公共开支。
首先。
我国是著名的高税负国家(纯税率不算高,但个人和企业的实际交税负担很大)。
且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税收+高福利,我国在相对于高额税负的福利回报方面,差距还非常远。
财政部最近自己也一直在尝试改革,搞减税降费。也承认了税负高。
普通百姓已经负担了高税负,上缴了大量税款。
媒体继续不断宣扬这些底层百姓倾家荡产捐钱的新闻。
同时只字不提这样的捐钱对灾区是非紧迫、非必要的。
变相鼓励、诱导了更多自身信息源不充足、且对大媒体极度信赖的底层百姓去效仿。
本来就是在变相裹挟、诱导最不该去承担责任的一部分民众,去承担过度责任。
看看报道上这些把毕生积蓄捐出来的,都是老年人,且都是农民、退休环卫工人、退伍老兵、拾荒者、八十多岁还在卖针线补贴家用的老奶奶,等等。
于心何忍。
其次。
这样别人一辈子的棺材本捐出来,真正能用到多少。
像重庆老奶奶那种,当地社区直接把捐款拿来做「街道疫情防控」的就不想再多说了,生气。
我国的慈善事业,基本处于官方垄断的状态。
过去几年,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大量消亡。现在国内的慈善事业,基本上属于几个官办组织。
最近,某会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里也不多赘述。
另外补充一点,某会在我国是属于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有公务员编制。
在慈善事业被垄断,同时现有官方慈善组织不论是效率、透明度还是口碑都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一些媒体还大肆宣传诱导底层居民捐钱——且捐出去的必然是通过这几个不靠谱组织的渠道。
还要脸吗。
再者。
我国税法早就规定了,个人向国家认定的这些慈善机构捐赠,是可以抵税的。
「根据税法的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简单说就是,你捐了这些钱,下次当你需要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之类的税收之时,是可以按一定比例、一定计算方式来减免的。
诚然,这些底层老年人,大部分的退休金或者所得收入,甚至根本到不了个税起征点。但有其他可以减免的地方吗?当地受赠的慈善机构有任何的表示、说明、或者协助老人们去理解这些吗?
最后。
再说一次,武汉和湖北人民,不是难民,缺的不是现金。
他们缺的,是钱买不到的东西。
比如医疗资源;
比如生活用品保障和供应;
比如更多的透明度,更给力的政策和官员;
而我们大多数人最该做的,不是给武汉捐钱。
是去表达,去讨论,去发声,去呼吁,去监督,去倒逼,才有机会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好。
也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真正去照顾好这些可爱的老爷爷老奶奶们。
补:发完这篇,刚好就看到——
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公众号:uuulysses,微博:唐酉凡大瓜娃子
多指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