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百人会会长美籍教授吴华扬的《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新老华裔间是否有矛盾?

回答
评价百人会会长美籍教授吴华扬的《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及新老华裔间的矛盾

百人会会长、美籍教授吴华扬的《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以下简称“私信”或“文章”)是一篇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美国亚裔社区内部一个长期存在但又常常被回避的敏感话题——新移民与老移民(或称早期移民)之间的差异、张力乃至矛盾。

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价值:

承认并指出“鸿沟”的存在: 吴教授的文章最直接的价值在于他坦诚地承认了在一些美国亚裔社群内部,特别是华裔社群,存在着“新移民”和“老移民”之间的“鸿沟”。他没有回避这一事实,而是将其公之于众,邀请亚裔活动家思考和应对。
区分“新移民”和“老移民”的特质: 文章通过对比,描绘了新移民和老移民在来美动机、价值观、文化适应、政治参与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新移民(尤其指改革开放后赴美的大陆移民): 往往带有更强的经济驱动力,追求学业和职业发展,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社会有更直接的联系和认知,在文化适应上可能更倾向于保留原有文化,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议题参与度可能相对较低,或者有不同的关注点。
老移民(如早期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来的移民): 可能更侧重于在美国的安身立命,对美国社会有更长的适应和融入历史,在政治参与上可能有更强的历史积淀,对某些政治议题的立场可能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
呼吁亚裔活动家思考策略: 文章的核心目的是希望亚裔活动家们认识到这种内部差异,并据此调整他们的倡导策略和沟通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亚裔社群。他希望大家不要将老移民的经历和价值观简单地投射到新移民身上。
强调共同利益和团结的可能性: 尽管指出了差异,但吴教授的出发点并非制造分裂,而是希望通过正视问题来寻求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他暗示,只有理解了这些差异,才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和行动基础。

2. 文章的局限性与潜在争议:

概念的概括性与刻板印象风险: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划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容易将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简化。文章在描述这些群体时,也存在被解读为带有刻板印象的风险,因为并非所有新移民都完全符合某种模式,也并非所有老移民都如此。
侧重点的可能偏颇: 文章的视角更多地集中在新移民带来的挑战和需要适应的部分,对于老移民在群体内部可能存在的某些固化思维或对新移民的误解,可能提及较少。
语言的私信性质与公开传播的张力: 作为一封“私信”,其语气和内容可能更直接,但在公开传播后,其表达方式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解读。例如,一些新移民可能会觉得被“标签化”或“指责”,而一些老移民则可能觉得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中国大陆”的界定: 文章提到“新移民”,在语境中往往指向改革开放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但亚裔群体非常庞大,华裔内部也包括来自香港、台湾、东南亚的华人。将“新移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移民身上,可能会忽略其他华裔社群的差异性。

3. 新老华裔间是否存在矛盾?

答案是肯定的,新老华裔间确实存在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群体构成变化而演变。 吴华扬教授的这封“私信”正是对这些矛盾的一种直接呈现和回应。

以下将详细阐述新老华裔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并分析其根源:

A. 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和融入程度: 老移民(尤其是早期移民)在美国生活时间更长,可能已经在美国社会扎根更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规范、文化习俗有更长的适应和内化过程。而新移民,特别是刚抵达不久的移民,可能仍然保留着较强的原居地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和融入尚在进行中。这可能导致在生活方式、社交习惯、家庭教育等方面产生摩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部分新移民可能受到中国大陆“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深刻影响,更注重实际利益和关系网络。而许多在美生活的老移民,经过长期浸润,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美国社会强调的个人主义、独立性和规则意识。
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 虽然都是亚裔,但老移民可能经历过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新移民作为一个群体,其对美国多元文化环境的适应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B. 政治立场和参与方式的差异:

政治关注点的不同: 老移民可能更关注在美国的民权、政治代表性、反歧视等议题,因为他们在美国经历了更长的政治斗争和权利争取过程。而新移民,尤其是经济动机强烈的移民,可能更关注经济机会、职业发展,对美国政治议题的参与度可能较低,或者其政治观点更受中国大陆国内情况的影响。
对中国大陆政策的态度: 新移民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更紧密,可能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有更直接的感受和看法。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涉及中美关系、中国大陆内部事务的议题上,与一些老移民(他们的信息来源和个人经历可能不同)产生立场上的分歧。
参与方式的差异: 一些老移民可能更习惯于通过传统的政治途径参与(如投票、游说、成立社区组织)。新移民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形式参与,或者其政治参与更多地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

C. 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竞争与分配:

对教育资源的争夺: 许多新移民来到美国是为了子女更好的教育,这使得他们在中小学教育(如学区划分、升学政策)和高等教育(如大学录取)方面,与已经在美国建立起教育优势的老移民群体之间,可能存在隐性的竞争。
职业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在职业发展和社会资源的获取上,新移民可能需要从零开始积累,而老移民可能已经拥有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人脉和职业经验。这种资源上的不对等,可能导致新移民在竞争中感受到压力,并对老移民群体产生某种不满或疏离感。

D. 群体身份认同的差异:

“亚裔”还是“华人”的认同: 一些老移民可能更强调“华人”身份,尤其是在早期,这种身份是他们抱团取暖、争取权益的重要基础。而新移民的身份认同可能更为多元和复杂,可能同时认同“中国人”、“华人”、“亚裔”等多种身份。
对“亚裔团结”的理解: 亚裔活动家经常倡导“亚裔团结”,但这种团结内部的构成和目标,对新老移民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优先次序。新移民可能更关注与同胞(包括大陆移民)的团结,而老移民则可能更看重跨族裔的亚裔联盟。

E. 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

语言和信息来源的隔阂: 语言能力和信息来源的不同,是导致新老移民之间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新移民可能更依赖中文信息,而信息源的性质可能影响其观点。
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长期共存的过程中,双方都可能对对方形成某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例如老移民认为新移民“不关心美国政治”、“只顾赚钱”,新移民则可能认为老移民“已经美国化”、“脱离了中国大陆的现实”。

吴华扬教授的“私信”正是在试图弥合这些矛盾,或者至少是提醒亚裔活动家们正视这些矛盾。 他希望通过清晰地指明“新移民”和“老移民”之间的差异,推动亚裔社区内部的自我认知和策略调整。文章的价值在于其敢于触碰这一敏感地带,并倡导一种更具包容性和策略性的思考方式,以应对美国亚裔社群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挑战。

总结来说,评价吴教授的文章,我们应该肯定其在指出问题和引发思考方面的贡献,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将其置于新老华裔间复杂矛盾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新老华裔间的矛盾是真实存在的,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对于维护和发展美国亚裔社群的整体利益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等华人”在斥责“低等华人”的反叛。

这事太有趣了,我知道类似的事迟早会来。

在美国的老华人、或者说老移民从晚清起,到民国,是从中国过去的。49年后,港台成了这些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这些人相信自己的民族是弱势的,在美国必须抱团、低调,忍耐以求生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连接高级的白人社会和低级的华人世界的纽带,在华人世界中是最高级的存在。因此,他们普遍有自比为高等华人的心态。这也很好理解,在大陆,早些年,在外企(尤其欧美企业)工作的人看其他人也是有种俯视心态的。

而新一代移民,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0年后从大陆过去的。这些人出去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手握财富、或者有特别专长,他们并不担心生存的问题,从大陆教育中又汲取了深刻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并不觉得自己和白人比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觉得为何遭遇不公要忍耐?为何不反抗?他们更自信,也更开放。

早期移民往往聚居在华人社区,如唐人街。有些老移民,在美国过了一辈子,都说不好英语,平时只用汉语就可以。这些人的生存严重依赖华人社区,形成了某种现代都市中的“部落”。在这些部落中的长老、才俊就成为掌控美国华人社会的骨干,成为“高等华人”精英。在这个体系下,任何新到美国的华人移民,都要在他们控制的社区里做苦工,过苦日子,然后再寻找慢慢升迁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掌握了华人世界通向西方的接口。他们仰视西方世界,俯视华人世界。

而新一代移民到达美国的时候,很多人已经熟练掌握了英语,并有一技之长,完全不用依靠华人社区,可以独立生活得很好。他们混得一般的就住在平民区,和美国其他族裔的人混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进出共存,互助争吵。他们混得好的,就住在富人区,同样和美国其他族裔的人混居,寒暄聚会,八卦说笑。无论混得怎么样,这些人都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美国社会的一员,而不是封闭的华人社区的一员。他们并不仰视,而是平视。

实际上,美国也有一批华人,与第二代移民有类似的心态。他们视自己为美国人而避免称为华人,他们和美国其他族裔的人能正常交流往来。这些人是老移民的后代,有些已经是数代移民后裔。

但同样是平视,这两类人有本质的不同。移民后裔的平视,来自于自我融入美国社会、摈弃原先的华人身份。而新移民的平视来自其出身的地方,中国大陆。这当然是有冲突的。

更关键的是,新移民不依赖唐人街这种地方,让美国传统的华人社团失去了控制这些新移民的法宝,更失去了从这些新移民身上攫取利益的机会。

我认为,这才是吴华扬此次发难的主要动机。

美国老移民,经过百年的苦难忍耐,终于能在美国社会中凑得一席之地。而新来的这些人,一来就过上了老移民几辈子才能过上的日子,还不听老移民的教诲。他们当然不满。

什么素质论、什么政治立场论,都不过是表面上的借口。

刚被解放的老奴隶不满新一代人不愿意从底层奴隶干起而已


这个问题在整个华人世界都存在。早些年比较富有的海外华人社团、港台华人社会,一直自视为高等华人,视大陆为低等华人地区。如今大陆经济发展,让这些高华地区的人心态崩溃,闹出多少事来。吴华扬对新移民的种族主义概括“珠光宝气、不排队、抠鼻子、随地吐痰、开车不守规矩、被动恶意攻击,还有,希望他们至少不吃狗肉”,与我们在港台媒体上看到的对大陆游客的恶意攻击有何两样?

大陆的崛起,不仅对西方世界是个重大事件,对高华地区来说,就是个颠覆性的现象,他们全都感到了威胁。

这些高华精英,包括这次吴的发难,都是一个目的:保持高等华人的永续存在。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老移民太弱了。就是可以用这一个字来形容他们。

我在英国的时候遇到过不少的美国老移民。因为那个时候我会去教会,来英国传教的北美移民华人牧师频率很高。

虽然在教会里相处很和睦,但是他们还是有很多行为搞得我很不痛快。很多牧师是上一辈的高材生,博士教授出身的都有,但是我丝毫没有看到他们身上应有的自信。



这是时代的因素。在我看来这帮人是上个时代被淘汰的一帮人。

是的,这群高学历的人,是被淘汰的人。假如他们的移民是真正有价值的、被尊重的,那么我不认为他们会如此的怯懦。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这群人是选择把游戏调成“简单”模式的人。



再说说新移民。根据这位教授的描述,我认为他主要指的是富二代移民。

富二代移民的爹妈是富一代。富一代是什么,是真正在那个时代闯出来的人。用无数的血汗泪,用自己的智慧,活生生打拼出一片天下的人。

在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身上是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感的。不止是因为钱,而是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有不输任何人的能力。当然钱也很重要,走进奢侈品店不怵,可以在各种场所消费,也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观感的。

我小的时候,身边的叔叔阿姨都是一穷二白,我看着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榨干自己的每一分潜能每一分力气,终于熬成了今天的模样。我敢说老移民很弱,却从不敢对这些人不尊敬。



你觉得老移民和中国的富一代有可比性吗?没有的。他们只是比那些懦弱却又没能力移民的人要好。

但是他们不愿意承认。抱着自己的学历不放,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是自卑引发的极端自负。

曾经这群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喜欢强调中国是“落后、素质低的国家”,想要靠着新的“大腿”,来增强自己的自信。

如今看着新移民的种种,他们心里想着“你们凭什么?”。然后继续去抨击,说新移民是喜欢张扬的暴发户,说你们和在冲击他们美国文化。

当然了,还要继续说你们没素质,继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实话我极少见到所谓“没素质的移民”,只不过在老移民眼里,新移民连呼吸都是错的。开跑车是炫耀,花钱是炫耀,说你喜欢大声喧哗喜欢吐痰,可能他都未必看见过,只是想着“这帮中国来的暴发户,怎么可能不做这种事呢?”

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你会发现老移民中的弱者时常喜欢诋毁中国,我认识的那些老移民牧师就是例子。比如香港的移民教授甚至会说:“mandarin是满语的意思。”最初我还不解这帮人怎么说也是有学识的人,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后来我才了解,这帮人是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小世界,在这个世界的逻辑里自己是强者,是优秀的传承。



现在随着国人的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强大且独立,这样的“需要依托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张牙舞爪”的弱者也越来越少了。

user avatar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user avatar

老旧的东西,在进入垃圾堆之前,总要允许它哀号几声。

说个不相干的事情吧,我一直在关注杨永信事件。

数年之前,杨永信只要去帝都找个别文痞,比如刘明银这样的人渣,换回来几篇洗地的公关文章,就可以老实不客气地建设他的邪教团体。

现在呢?虽然临沂地方官还是埋头当鸵鸟,但是曾经的杨永信盟友比如刘明银这个炮制出《战网魔》的人渣,甚至不敢亲身上阵为老朋友呐喊,只能以自己儿子的名义,发布不痛不痒的豆腐块了。

杨永信的发声渠道,只剩下了每天下了死任务的两个网评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晚期的病人和为老不尊的临沂中学教师),外加十几个家委会成员。

高等华人也好,电击邪教也罢,终究是要被消灭的,十年太短,二十年,三十年,一甲子,总有埋葬他们的一天。

user avatar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