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蚂蚁财富联合 16 家基金公司发布的「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系列广告?

回答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一则击中痛点的营销,还是对现实的冷酷剥削?

蚂蚁财富与16家基金公司联手推出的这系列名为「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的广告,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它像一把尖刀,精准地刺入了许多人心底最隐秘的角落,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也招致了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系列广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的煽动性,更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道德边界。

击中痛点,引发共鸣:为何如此有效?

这系列广告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现实痛点的精准把握。在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下,“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匮乏,更是一种可能带来多重困境的标签。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而经济基础薄弱的个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家庭责任的加剧: 随着父母年迈,子女成年,经济负担往往会成倍增长。如果此时仍然经济拮据,不仅无法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照料,甚至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
自身养老的焦虑: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在式微,更多人需要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前规划和储蓄。没有足够的积蓄,老年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陷入贫困的困境。
社会竞争的压力: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可能意味着孩子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错失发展的机会;自己也可能因为经济因素,在事业发展上受到限制,无法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追求更高的回报。
“面子”与尊严的考量: 很多时候,“穷”会影响到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自信和尊严。无法参与某些社交活动,无法购买心仪的物品,甚至在亲戚朋友面前感到抬不起头,这些都会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广告通过直白且略带残酷的语言,将这些潜在的焦虑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瞬间抓住了那些正面临或即将面临这些困境的人们。这种“扎心”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广告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营销策略的精妙之处:为何选择基金公司合作?

将“穷”与理财和基金挂钩,是这系列广告营销策略上的一个关键点。它并非简单地贩卖焦虑,而是试图将这种焦虑转化为对解决方案的需求,而基金公司恰恰提供了这个解决方案的入口。

建立关联,提供出口: 广告的核心信息是“穷”会带来负面后果,而解决“穷”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理财来积累财富。与基金公司的合作,自然而然地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基金理财产品。
利用信任背书: 联合16家基金公司,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规模效应和行业背书。这传达出一种信息:这不是一家公司的片面之词,而是整个行业的共识,理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碎片化时间,精准触达: 类似这样的广告,往往会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碎片化时间场景中出现,精准触达那些可能正在刷手机、考虑未来财务状况的年轻人群体。

争议与反思:道德边界在哪里?

尽管这系列广告在传播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也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其根源在于其潜在的道德问题和对现实的解读方式:

贩卖焦虑,是否过度? 一方面,广告深刻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性,确实能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但另一方面,这种“过度”的渲染,是否也在不自觉地加剧人们的恐慌情绪?对于那些已经身处困境但无力改变的人来说,这种广告是否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绝望?“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这句话虽然直白,但它似乎剥夺了社会、家庭乃至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温情和包容,将个人价值完全与经济能力挂钩。
责任归属的模糊化: 广告将“原谅”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别人”,似乎个体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责任被忽视了。在很多情况下,贫困并非完全是个人能力不足,也可能与社会结构性问题、家庭背景、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穷”本身,并暗示只有财富才能获得“原谅”,这种逻辑是否过于简单和冷酷?
潜在的污名化: 广告的语言方式,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对“穷人”的污名化。将“穷”视为一种需要被“原谅”的缺陷,而这种“原谅”的唯一途径是致富,这是否会加剧社会对贫困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对“穷”的定义过于狭隘: 广告将“穷”等同于经济上的匮乏,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富足、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品德的修养等等。一个人可能在经济上不那么富裕,但却拥有宝贵的人生智慧、深厚的亲情友情,或者为社会做出其他形式的贡献。这系列广告似乎将所有价值都压缩到了金钱一个维度上。

更深入的解读:警示还是裹挟?

这系列广告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视角,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一个简单、直接且情绪化的口号来呈现。

从营销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的“痛点营销”。它抓住了时代情绪,利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财富的渴望,成功地将“理财”与“避免悲惨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它是一种“恐吓营销”的变体,通过放大负面结果来驱动行为。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在强调个人财富积累和“内卷”的社会氛围下,这样的广告可能无意中强化了一种“个人奋斗至上”的观念,并默认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是相对公平的,只要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但现实往往更为复杂,个体在面对更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时,其能动性是有限的。

总结:

蚂蚁财富的这系列广告,无疑是一次非常有策略的营销事件。它精准地触碰了当下社会许多人的敏感神经,成功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时的真实状态。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审慎的态度。在享受其提供的“投资理财”启示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过度焦虑和对社会责任的模糊化。任何形式的营销,都应该在触及社会痛点与尊重个体尊严、传递积极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系列广告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观的一次投射,而我们如何解读它、如何应对它,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财富、成功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它是一次关于“穷”和“富”的社会大讨论的契机,也是对金融机构营销边界的一次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韦小宝同志指出:一句谎话要混在九句真话里讲,而且细节越详尽越好。

赵本山同志补充:“你跺你也麻”是实话,但范伟的脚跺断了也与我无关,拐杖换自行车才是正事。

资本主义大忽悠充分领会了先贤精神。他们把上层贫民和底层无产阶级的生活细节赤裸裸地摆出来,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你相信世上有一条路,轻松愉快地通向“真”资产阶级生活,然后拿出自己的存款陪大资本投机。至于其中的风险有多大,20年期望收益率跑不赢物价怎么办,贫民的六十岁会不会比广告还惨……那些烂事藏在合同的第80页附录里不好吗?非得说出来破坏和谐气氛?

有趣的是,各家媒体对这套广告口诛笔伐,资本佯装认错,目标都是前面说实话的部分。估计真正的策划者在窃笑吧——平民越是不肯面对现实,就越需要凿穿阶级的登天路,越乐于掏出买路钱。

user avatar

现在做营销的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是找“痛点”。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太好的思路。

因为真正的痛点根本不用你去提醒,人们天天都在经历着。需要你去提醒的“痛点”不是真正的痛点。

而且这广告不是简单的去提醒别人,而是动手去掐。你痛吗?不痛?来让我掐掐……痛了吧?

不招人反感才怪。

而且用痛点做营销,关键在于你能给出靠谱的解决方案,不是戏谑的,不是开玩笑似的,而是靠谱的方案。

“穷”确实是一个痛点,但你这方案靠谱吗?那百分之几的收益就能解决“穷”的问题?穷人又不傻。

打痛点的广告可以搞笑,可以夸张,但前提是解决方案要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去夸张,才会让人接受。如果这是个房地产广告,那就合理多了。“你穷吗?来炒房吧……”

如果是无效的解决方案,那就不要去戳别人的痛点。比如可口可乐,它主打“快乐”,但它从来不会去戳别人的“痛苦”,而是直接说喝了我的饮料就会很快乐,如果它首先郑重其事地去讲人们怎么怎么痛苦,生活怎么怎么艰难,然后话锋一转劝大家来喝饮料,就会非常令人反感。

这就好比在现实中的两种人,一种人在喜欢开人玩笑,戳别人痛点的同时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家就会喜欢他,另一种人也喜欢开玩笑,也戳别人痛点,却解决不了问题,大家就会讨厌他。

user avatar

别把阿里想的那么坏,可能只是单纯的蠢。




我猜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某一日,蚂蚁财富需要发布广告,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年轻的团队。

这个团队的老大,王哥,是一个80后。虽然年纪不算大,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位。有时候他会带着阿里的抬头参加各种营销讲座或活动,理所当然地获得同行的尊敬。他(自认为)深谙现代人的心理,这是他(想象自己)总能写出爆款文案的独门法宝。

他很快有了主意,召集了他的手下们,这是一堆90后,刚进入这个行当没有很久。

“你们知道丧茶吗?”他问。



他的建议让整个团队沸腾不已------这几乎是一定的。(自认为)天才的他提出的想法,毫无疑问是能(在团队中)掀起风浪的。

他们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讨论。在讨论中总是蹦出一些(看起来)专业的词汇,比如“挫折营销”,比如“戳中迷茫一代的内心痛点”。这些(看起来)专业的词汇让他们更加自信。



说干就干!

“用着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刚毕业的小红很快写出了这句话。

小红很勤奋。自从进入营销这一行,她就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片天地。她的偶像是咪蒙,为了能有咪蒙的心态,她和她的所有朋友都撕了一遍逼。

“这群LOW逼,贱人。”她心想。没有这种心态,是不能成为好的文案的。

“你太有才了!”同事们惊呼。





另一个小伙子小李不甘示弱。他决定以自己为切入点,写下了“在家心疼电费,在公司心疼房租。”

他的内心隐隐作痛,老实说这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他很快又释怀了。因为虽然房租占了他工资的三分之一,可是身处在阿里,总能让他有一种“自己也是资产阶级的一份子”的感觉(错觉)。

小李最喜欢知乎的两个问题:“富人思维是怎样的?”以及“穷人需要为自身的穷付多大责任?”。他的头像是港剧截图“有钱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总而言之,虽然需要和三个舍友挤一间房,小李在精神上可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

“牛逼啊!”同事们惊呼。





“也要有女性视角!”王哥指导自己的手下们。

“这有何难!”小丽揽下了这个活。关于她自己不能清空购物车的痛,不能肆意购买奢侈品的痛,她有许多的话想说。小丽是自嘲型文案,在这种自嘲的背后是她内心深处的优越以及自信:“虽然老娘现在买不起LAMER,但是不像你们,老娘可是身在阿里!总有一天我会积累起资本,依靠自己成为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文案很快就完成了。这当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因为这是一支(自认为)极富创造力的团队。他们的文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覆盖了许多痛点:生存的压力、工作的逆境以及生活品质的求而不得。他们从这些角度做了深度的剖析,不止如此,文案里还有很多(自认为)有才华的一语双关,以及时下最流行的押韵。

“简直不能再好了。”王哥心想。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文案切忌自嗨。


回到最初的那句话,阿里未必是坏,可能只是比较蠢。


也有可能是又蠢又坏,不一定。

user avatar

1,

穷,但可以不欠别人的,坦荡,不需要被原谅。

以穷为耻,或者逼别人以穷为耻的人,无耻。

2,

穷是相对的,欲望不死,贫穷不止。

穷又是绝对的,用这些基金理财可以赚点零花钱,必无法暴富。

3,

穷,有物质上的穷;有精神上的穷。

写出这样文案来做宣传的人,真穷人也。

4,

莫欺少年穷。

莫欺骗少年的辛苦钱去给你们基金垫背。

5,

“不必努力”“没人原谅贫穷”是邪恶的双生子,好为惊人语哗众取宠,本质上都是垃圾。

user avatar

首先,如果一句句剥离他们的广告场景来看的话,写得很好、很扎心,而且写得很巧妙,否则也不会造成朋友圈满屏的刷屏。


比如:“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被生活所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年纪越大,越没有人原谅你的穷”,这确实是反应现在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现状和无奈,短短十几个字,可以说一针见血。但是,后面紧接着一句“让理财给生活多一次机会,上支付宝搜‘南方基金财富号’。”这一句就开始有问题了。


因为他说话的场景匹配有问题,我们所谓的“丧文化“,只适合自嘲用,但是不适合不同阶级之间的调侃。这就像自家的小孩,你自己骂怎么都行,但是别人一骂,你就觉得不高兴了。同理,屌丝怎么说自己都行,但是如果你身处在金融公司,你调侃屌丝阶层,别人则会视作是一种歧视。


这几段话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你很穷——别人不会原谅你的穷——赶紧来理财吧,理完财别人就会原谅你了。


结果就是:原本他想营销的就是屌丝群体,当他的目标群体一看到这则广告,第一反应就是:“谁特么要你原谅了?”、“我过来把钱放到你基金就会不穷了?人民币一年贬值14%知道吗?你们基金利率多少?”、“你有钱你就了不起吗?”


同时这个广告,他在灌输着一种作践的价值观:金钱决定一切。你看啊,为什么你“每天都很困”?为什么“世界那么大,你不能去看看”?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催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因为你穷啊,你要是富,你就不会这样了。


这不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病吗?什么东西都以单一的价值观来衡量,你在学校的时候,成绩是衡量你好坏的唯一标准。现在你出了学校了,赚多少钱是衡量你的唯一标准。


抛开这个价值观,单单是这个想法“你要是有钱,一切就会好了”,我就觉得你把人生理解得太过于简单了一些,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个世界上无论穷还是富,没有轻轻松松的人生,大家都活得很艰难,谁也不要嘲笑谁,谁也不要鄙视谁。在我眼中的富人阶层,他们的日子也比穷人好不了多少,虽然他们在物质上没有遭罪,你跟穷人不同了,你坐飞机走了VIP通道、你背上了LV、你住起了别墅,但是这一切不是没有付出的。


他们精神压力非常大,为了维持他们的财富和财富增长,他们的生活简直是喘不过气来。


我前几天去到一个小县城,十分有意思,他走进去是这样的:



我惊奇的发现,他们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苦,相反,比我看到的高收入群体过得逍遥自在多了。这里的物价也很低:7块钱,吃一碗面,就能撑到饱。就我看到的我的朋友的生活:他一个月收入虽然只有3000,但是每天5点半一下班,不是跟同学撸串、就是去教会大家一起吃东西讨论生活心得、再不就是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实在没有活动,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学习。


回去的路上,我遇到一个滴滴司机,初中文化。他跟我说:他初中就从家里出来打工了,最后选择了做出租车这一行。其实做他们这一行,还是能赚一些钱,关键还很自由。但是因为自己贪玩,所以实际上赚得不多,只是养活自己而已。说着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回头他跟我说:你看,我刚刚说我要去机场送客,我朋友就打电话过来了,叫我去喝酒。


相反,我看身边高收入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每天晚上忙到都12点过了,才一摊子倒在床上。基本上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有一次吃饭,我跟他们抱怨说:“你以为自由职业很轻松吗?我每天都是忙到10点才能睡觉。”然后他们笑了,桌上全是欢乐的气氛:“才10点?我们晚上2、3点还在讨论文案,是家常便饭,经常还要通宵加班。”于是我只好把头埋起来,假装继续吃饭。


我的朋友 @蔡江舟raist 曾写过一篇名为《我怀念每个月生活费1500块的日子》的文章,他说,他最开心的日子,是每个月领父母1500块钱生活费的时候,那时候,吃一碗7块钱的面,就很开心了:



这要我以前,我就会马上觉得,这货是在装X。明明都很有钱了,还搞得这么矫情。当我自己能赚一点钱的时候,我开始理解了这种感觉:我们以为有钱就会一切都好了,那不过是我们只看到了财富带给人好处的一面,却很少看到别人为财富所付出的代价。


这就好像我前一阵子去买万国表葡萄牙系列,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5万一块的表,应该很好了吧?但是我一问,是这样的:


销售员:“我们的表隔几年要护理一次,每次3000。”


我:……


销售员:这表不能下水的,你洗澡游泳的时候必须摘下来。


我:……


销售员:像这种天热的时候(过去的时候正是40度的热天),出门也不能带,皮带会损耗很快,他只适合优雅的环境。

我:……


销售员:如果你要换皮带也不贵,一条2000。


我:……


销售员:哦,对了,每天你还得戴一两个小时,不然他就自己停了。



我:……


你会发现,这么贵的表,从功能上来说连一块电子表都不如。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得天天供着他。我买个1000块的电子表,还能下水、看日期、带夜光,用个10年不用充电呢。


我经常就觉得,生活就像买表一样,你的烦恼是永远不会消除的,相反,烦恼的形式会越来越高级。与其跟年轻人画一个“你有钱一切就会好起来”的饼,倒不如让他们了解一下真实的生活——是的,真实的生活就是:无论你有钱没钱,都是艰难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得多。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好对待财富的心态:贫穷之时不卑不亢,富裕之时不骄奢淫逸,比你去单纯地去追求财富的多少要重要得多、也实用得多。毕竟,人生不是你有钱就会幸福快乐这么简单的。

user avatar

穷是原罪,被金钱360度无死角碾压。

01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

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

——万家基金

以及四位数的花呗额度…

02

你每天都很困,

只因为你被生活所困。

——南方基金

生活号,吹响一天的号角。

03

全世界都在催你早点,

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

——国泰基金

除了外卖…

04

世界那么大,

你真的能随便去看看吗?

——招商基金

飞猪旅行红包待您领取。

05

对所有大牌下的

每个系列化妆品都如数家珍,

但你绝不会透露自己用的只是赠品小样。

——华夏基金

还是江沪浙包邮的…

06

在家心疼电费,

在公司心疼房租。

——富国基金

生活缴费,疼得不那么明显…

07

小时候总骗爸妈自己没钱了,

现在总骗爸妈:

“没事~我还有钱。”

——建信基金

关系更亲密,支付却更难——“亲密付”

08

懂得父母催你存钱的好意,

但更懂得自己光是活下来,

就已用尽全力。

——上投摩根

活下来从剁手开始…

09

经济独立了,

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则只好一直做别人喜欢的自己。

——兴全基金

以及马云背后的女人…

10

只有在请假扣工资的时候,

才会觉得自己工资高。

——博时基金

和收快递太多…

11

你所谓的工作“稳定”,

只不过是一直在工作,

并没有让你自由。

——中欧基金

除非收入是一个月两到三万…

12

一年有26个节日,你都不会去过,

但你不会错过节日里的每一分钱红包。

——天弘基金

除了“11.11光棍节”…

13

总能半夜狠心删空购物车,

你知道这种“理性”一文不值。

——嘉实基金

反正买不起专柜正品…

14

在适婚的年纪,

竟然庆幸自己朋友少,

因为根本不用担心,会收到“红色炸弹”。

——广发基金

只是不好去凑敬业福…

15

忘了毕业多少年,

每逢同学会,

你都只能搭同学的顺风车。

——民生加银基金

还有ofo…

16

没有逃离北上广,并不是凑够了首付,

而是每天的外卖,可以一起凑满减。

——光大保德信基金

多花一点点钱,买下更多吃不了得东西…


越穷越挣扎,越有人拿你赚钱,还拿你开涮…

user avatar

这份文案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嘲笑穷人,而在于混淆了穷人为何穷的根源。

穷人之所以穷,从来都不是努力不够或者缺乏理财投资能力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板结化的必然结果。

这年头,只要拥有一套房,一两年间就能获得别人工作十年都难以赚来的钱,这与努力有关?这跟理财能力有关?对于很多掏空祖孙三代都凑不齐首付的人来说,房价暴涨从来都跟自己无关。

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的贫富格局还是穷人太穷,如今已变成了富人太富。

对于富人来说,这三十年恰恰是一个资本增值的时代,谁拥有更多资产,谁就能从资本增值上享受到更高的财富收益。从数据上看,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最富400人总财富从4232亿美元,蹿升到9470亿美元。

这6年,中国最富400人总财富增长了123.7%,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只有63.24%,不及GDP增速,只有顶尖富豪财富增速的一半。这意味着,居民收入被远远抛在了后面,财富趋向富人集中。

更关键的是,这一格局正在通过“上层世袭化、中层下流化、底层边缘化”加以固化,穷人只会被甩的越来越远。

世界上最搞笑的事情莫过于,富人通过政商勾联和资本繁殖赚得盆满钵满,转而开始嘲笑穷人们为什么不买房、为什么不理财。

这大概就叫做何不食肉糜吧。

user avatar

我前阵子去楼下一家理发店剪头发。这家店最近装修了,外观看起来还不错,我是第一次去这里。


一边剪头,tony老师一遍跟我哔哔:「你的发质不太好诶,头发比较硬,所以剪太短不好看」


我:「噢。给我剪短点」。


tony老师:「剪短了会比较丑。不如两边剪短,中间稍稍修剪,可以做一个纹理,让它显得丰满一些」。


我:「噢,我喜欢丑」。


……


洗头的时候,西西老师一遍给我搓头,一遍还在我的颈部按了两下,说:「你的颈椎不太好吧」。


我:「噢」。


西西老师:「我们这里有肩颈按摩,像你这样的上班族,平时总是坐着,难免肩颈不好,要不要办一个」。


我:「噢。我喜欢肩颈不好」。


…………


我剪完头,我打开支付宝付钱。


支付宝告诉我:「穷屌丝你好,根据你的账户余额分析,未来很多年,你依然会是穷屌丝;赶紧来买个基金理财吧」。


我:「噢。我穷我骄傲」。


穷丑矬不用你们提醒我是穷丑矬,你们也救不了穷丑矬。

user avatar

谢邀。

你要资本主义,你就会得到资本主义的全部。所以永远小心你的许愿,你真的不知道最后会得到什么。

挑逗恐惧、焦虑、自卑,是营销手段里非常有效的一招。与其耐心地讲解产品作用在皮肤上的生化机制,不如放一张胶原蛋白满满的脸;与其仔细分析肥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如直接说肥女嫁不出去。

直指人心,立竿见影,销量爆表,甲乙欢笑。

消费主义是美利坚闪闪发光的橱窗、时尚得体的购物者、自信快乐的笑容,也是过剩与盲目。你不能切掉金字塔顶端的塔尖,然后说剩下的我都不要了。没有无价值的刷卡与借贷,怎么能够支持起现代商业的繁荣?

上一秒你看到“理性”二次是在什么时候?大概是网贷破灭时政府的警告吧。但只要不死人,没有人希望你真的理性,否则工厂的流水线、仓库的积压、银行的贷款、奢侈品的销售,乃至学区房和车贷,找谁来维持呢?

我们已经身处于这个派对之中,酒要喝,歌要唱,当然,单也要买。

只是,我只能说我一个迂腐低微的死肥宅半吊子自诩文人的一个小小愿望:

我知道我们的结局都是一串串数字,这些数字多数结尾是货币单位,但能不能,能不能慢一点?

我知道再也不可能有上万人去一起听诗朗诵,我知道现实深刻的小说几乎再也没有流行的机会,我知道征婚启事里再写“共同进步”会惹得众人嗤笑。

但能不能慢一点?

以前读资本论里的异化,一直不大能理解。等到后来咖啡厅里每个人都在谈论项目和融资,没有人再讨论古典小说里咖啡厅里讨论的话题,我才反应过来:

商鞅啊,你说的利出一孔原来是这个意思。

当然啦,这只是一通酸气冲天的牢骚。如果我在电梯间看到这个广告,我也会全身过电般紧张思考一下自己可能的中年与老年,然后带着焦虑和自责开始一天的搬砖。

但是呀,像我这种笨拙又内向的动物,万一年纪大了没挣到什么钱,只有一个过得去的家庭和一些无用的知识与经历。朋友,我希望那个时候,你能原谅我。

user avatar

从专业文案角度说,这个系列的文案犯了严重的忌讳:就是过度的负面诉求。负面诉求非常危险,比如说卖保险的以不买我的保险,你家里着火了,哭都来不及;招聘网站以不到我们网站找工作,你就会四处碰壁,等等类似这种诉求方式。一般有经验的文案不会以负面诉求为主题,即使有也是轻微的无伤大雅的诉求方式,比如不刮腋毛乘坐公交会很“惊人”,这种轻微的负面暗示是可以接受的。

负面诉求的危险之处有3点:

1、可能激怒受众,获得反效果,破坏品牌形象。

2、受众会拒绝接受负面信息,这是心理本能。所以你到底诉求什么了,受众根本就不会愿意去了解。

3、受众仅仅接受了负面的信息,而没有记住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带来什么正面价值。

===========

记住,广告要表现能给人带来的利益,不是毫无办法,请尽力避免用负面诉求。

中华英才网的负面诉求广告:找工作,碰壁了。N年之前在各大电视台猛打广告,现在这个网坟头草不知道多高了。当然中华英才碰壁了这种负面诉求,跟蚂蚁财富比简直不值一提。蚂蚁财富的这次负面诉求广告只能用骇人听闻,惨无人道来形容了。

所以蚂蚁财富这次广告火玩大了,我觉得这种广告不做倒好,做了纯粹是给自己拆台。不过阿里系家大业大,损失几百万几千万不算事,这咱们也没话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