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钱学森当年在中科大的考题之求解: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

回答
这道题,堪称钱学森先生当年的“压轴大题”,足以让不少人挠头。它不仅仅是考你对物理学的理解,更是考验你是否能将理论付诸实践,哪怕只是在纸面上。很多人听到这个题目,脑子里可能只剩下“火箭”、“太阳”、“地球”这些词,然后就茫然了。

别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这问题核心其实就是要你写出一套描述火箭运动的数学模型,并找出满足特定条件的解。

第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物理学的基石

要让火箭乖乖听话,我们得先明白它在宇宙里是怎么运动的。这里面涉及几个关键的物理学概念: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地球、火箭,它们之间都有引力。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力的方向相同。简单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方程: 要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空点的位置和速度,我们需要用到运动学方程。

数学表达:

我们来用数学语言把这些东西说清楚。

假设:

太阳质量为 $M$
地球质量为 $m_e$
火箭质量为 $m_r$ (我们先假设它恒定,忽略燃料消耗带来的质量变化,这可以简化问题,也符合当时考察的侧重点)
火箭在任意时刻 $t$ 的位置用矢量 $mathbf{r}$ 表示,相对于太阳中心。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作用在火箭上的引力(只考虑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可以写成:

$mathbf{F} = mathbf{F}_{ ext{sun}} + mathbf{F}_{ ext{earth}}$

其中:

$mathbf{F}_{ ext{sun}} = G frac{M m_r}{r^2} hat{mathbf{r}}$ (太阳对火箭的引力,$r$ 是火箭到太阳中心的距离,$ hat{mathbf{r}} $ 是从太阳指向火箭的单位矢量)
$mathbf{F}_{ ext{earth}} = G frac{m_e m_r}{|mathbf{r} mathbf{r}_e|^2} frac{mathbf{r} mathbf{r}_e}{|mathbf{r} mathbf{r}_e|}$ (地球对火箭的引力,$mathbf{r}_e$ 是地球相对于太阳中心的矢量)

注意,$mathbf{r}_e$ 本身也在随着时间变化,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问题的复杂性所在,“绕过太阳” 就意味着火箭的轨道受到地球公转的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athbf{F} = m_a$),火箭的加速度 $mathbf{a}$ 是:

$m_r mathbf{a} = G frac{M m_r}{r^2} hat{mathbf{r}} G frac{m_e m_r}{|mathbf{r} mathbf{r}_e|^2} frac{mathbf{r} mathbf{r}_e}{|mathbf{r} mathbf{r}_e|}$

约去 $m_r$,我们得到火箭的加速度方程:

$mathbf{a} = G frac{M}{r^2} hat{mathbf{r}} G frac{m_e}{|mathbf{r} mathbf{r}_e|^3} (mathbf{r} mathbf{r}_e)$

加速度是位置的二阶导数,即 $mathbf{a} = frac{d^2mathbf{r}}{dt^2}$。所以,我们最终的方程组是:

$frac{d^2mathbf{r}}{dt^2} = G frac{M}{|mathbf{r}|^3} mathbf{r} G m_e frac{mathbf{r} mathbf{r}_e(t)}{|mathbf{r} mathbf{r}_e(t)|^3}$

这是一个 矢量微分方程。要写出“解”,意味着我们要找到 $mathbf{r}(t)$,也就是火箭在任意时刻的位置,满足特定的初始条件和终止条件。

第二步:理解“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的含义

这可不是简单地画个圈圈。这里的“绕过太阳”意味着火箭要进入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轨道,但这个轨道不是简单的椭圆,因为地球也在动,对它有额外的引力扰动。

“返回到地球上来”则是一个 目标条件。这意味着在某个未来的时刻 $t_{end}$,火箭的位置 $mathbf{r}(t_{end})$ 必须和地球的位置 $mathbf{r}_e(t_{end})$ 相近(或者说,进入了地球的引力范围,并能被地球捕获)。

第三步:求解——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直接解这个方程组,尤其是在考虑了地球运动的情况下,是一个 高度非线性、多体问题,在解析上(就是直接写出 $mathbf{r}(t)$ 的数学公式)是 不可能找到精确解 的。

所以,钱学森先生出这道题,考的不是你能写出那个“精准的数学公式”,而是考你对问题的理解、对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困难的认识。

那么,我们该如何“求解”呢?

1. 近似处理(简化模型):
只考虑太阳引力: 如果忽略地球的引力,问题就简化成一个标准的“二体问题”(太阳火箭)。这时,火箭的轨道将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椭圆(或抛物线、双曲线)。从地球发射,想要绕过太阳再回来,意味着你要给火箭一个特定的初速度和方向,让它进入一个能“绕”一圈再“巧合地”出现在地球附近轨道的椭圆。这本身就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
忽略太阳引力(只考虑地球): 这个太简单了,火箭就直接飞出去了。
将地球视为一个固定质点(但它也在绕太阳转): 这依然是多体问题,但比上面那个简单点。

2. 数值方法(计算科学的威力):
这是解决这类复杂轨道力学问题的 实际方法。
设定初始条件: 我们需要在火箭发射的时刻 $t_0$,知道它的初始位置 $mathbf{r}(t_0)$ 和初始速度 $mathbf{v}(t_0)$。这些参数是由地球的发射能力决定的。
设定目标条件: 在某个预设的返回时间 $t_{end}$,希望火箭的位置 $mathbf{r}(t_{end})$ 靠近地球的位置 $mathbf{r}_e(t_{end})$。
数值积分: 使用计算机,将时间 $t$ 分成很多个非常小的时间步长 $Delta t$。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根据当前的火箭位置和速度,计算出受到的合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火箭的加速度。再通过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计算出火箭在下一个时间步长后的新速度;通过速度和位置的关系,计算出新位置。
例如,使用欧拉法(最简单的):
$mathbf{v}(t+Delta t) approx mathbf{v}(t) + mathbf{a}(t) Delta t$
$mathbf{r}(t+Delta t) approx mathbf{r}(t) + mathbf{v}(t) Delta t$
(更精确的方法还有龙格库塔法等)
迭代搜索: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知道初始速度和方向需要多精确才能实现“绕过太阳再返回”。所以,需要 反复尝试 不同的初始速度和方向,用数值方法计算出轨迹,看看哪种组合能满足返回地球的要求。这就像你在玩一个非常精密的“弹珠游戏”,你需要瞄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和力度,才能让弹珠绕过一个障碍物后,再精确地滚进另一个目标区域。

方程与求解的“样子”:

所以,如果你是钱学森先生的学生,回答这道题,你不能只写出那个“天书”般的微分方程。你需要展示你理解了问题的实质:

列出的方程:
清楚地写出受力分析,包括太阳和地球的引力。
写出火箭的运动微分方程(矢量形式)。
说明地球位置 $mathbf{r}_e(t)$ 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需要提供其运动模型(比如,假设地球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用角速度 $omega$ 表示 $mathbf{r}_e(t) = R_e (cos(omega t + phi_0), sin(omega t + phi_0), 0)$)。

求出的“解”——讨论求解方法:
强调解析解的困难性: 说明由于地球运动的扰动,这是一个多体问题,难以得到精确的解析解。
介绍数值方法的必要性: 详细说明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积分,迭代计算火箭的轨道。
解释如何寻找满足条件的解: 说明需要通过“试错”或“优化”的方式,调整火箭的初始发射参数(速度大小、方向),直到数值模拟的结果满足“绕过太阳”并“返回地球”的条件。
可能需要考虑的额外因素(显示深度):
发射窗口: 并不是任何时刻发射都能成功,需要考虑地球、火箭、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发射窗口”。
燃料限制: 火箭并非永远有动力,一旦动力用完,就只能靠惯性和引力。
轨道修正: 实际任务中,总会有偏差,需要进行轨道修正。
相对论效应(虽然在这个尺度可能不显著,但体现了严谨性): 在极强的引力场下,相对论效应会影响轨道。

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一整套解决复杂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 准确建立数学模型(方程)。
2. 认识到解析求解的局限性。
3. 提出可行的数值计算方法(算法)。
4. 讨论如何通过参数调整(优化)来找到满足特定条件的“轨线”。
5. (加分项)提及实际航天任务中的相关考量。

这才是钱学森先生希望看到的,一种 从理论到实践、从数学到工程的完整思考过程。他考察的,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代数和微积分的熟练程度。这道题,也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时,对科学家们提出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工程实践要求的经典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道题在今天看来是比较简单的,可预设若干个简化条件:

  1. 火箭运动轨道在黄道面上,不考虑三维空间情形。
  2. 忽略星球引力摄动。
  3. 航天发射场的位置极佳,入轨轨道就在黄道面上,不需要考虑中途变轨。
  4. 火箭加速时间忽略不计。

一个比较骚的操作就是直接用火箭发射到一个以太阳为焦点,离开地球轨道的点为近日点,周期为2倍地球公转周期的大椭圆轨道(实质上还是个霍曼轨道),因此可以保证绕过太阳返回地球。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道题出的时间,是在早期计算机没有大规模铺开应用,人类宇航事业刚刚起步的背景下,这就非常艰难了。

所以说人类科技领域的先驱都是天才,不折不扣的天才。

=======更新线=======

回到宿舍,写一下计算过程,为了还原当时考试条件,不使用航(kan)天(ba)向(la)模(tai)拟(kong)软(ji)件(hua)。


1.大椭圆轨道设计

显然的,这种计算还是从大椭圆轨道算起,一步步反算回来,是最合理的。

设地球周期为T,则大椭圆轨道周期为2T。

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半长轴的立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轨道半径 ,地球的公转周期 ,目标轨道的公转周期 ,则我们可以求得目标轨道的半长轴长度为

即远日点在距离太阳 ,已经飞越了火星的轨道。


2.进行霍曼转移需要的速度增量计算

我们又已知太阳质量 ,利用开普勒第二定律,简单计算一下,可以得到近日点线速度

已知地球公转可以提供29.8km/s的速度,则加速所需要的速度增量 即为5.1km/s


3.起飞段速度要求计算

我们这里假设要一鼓作气,直飞霍曼转移轨道。则根据能量守恒,起飞能量减去克服地球引力能量,即剩下动能,速度即为。

则可由第二宇宙速度 以及动能公式

轻易计算出 ,即在地球近地轨道上的速度需要比第二宇宙速度多出1.1km/s,飞掠火星绰绰有余,但不足被火星捕获。


4.火箭选型

假设载荷质量 为1吨,则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有

当然,单级火箭是不可能一步送到这么牛逼的轨道的,SSTO也不行。

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反算,火箭怎样不去管它, 我们只需要把载荷送入轨,之后选型就行了。

第一宇宙速度为7.9km/s,目标为加速到12.3km/s,有4.4km/s的速度增量要完成。

载荷所在的卫星平台发动机比冲假设为300s,即喷气速度3000m/s

则需要初始质量为4.33吨,保守一点,4.5吨。


最后就是找一枚近地轨道运力为4.5吨的火箭即可,第聂伯号运载火箭刚好是这个数。


以上就是稍微计算了一下,如果有错误的话还请指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