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云南省博物馆内一复原场景被游客当作「撒钱祈福」场所,这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应该如何文明观展?

回答
云南省博物馆里,一个精心复原的古代村落场景,本应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却在某些游客眼中,变成了一个“撒钱祈福”的特殊场所。这种现象,说实话,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背后的心理,以及我们该如何让这样的“意外”不再发生。

这种“撒钱祈福”行为,背后藏着几重心理?

首先,最直接的,是一种“迷信”和“图吉利”的心理。很多人,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庆或者遇到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时,会不自觉地寻求一些心理慰藉和好运。当看到一个充满历史氛围,又被赋予某种“神圣感”的场景时,大脑里的“祈福”开关就很容易被打开。他们可能认为,在这个地方撒钱,就像是在古时候的庙宇里投香火钱一样,能得到神明的庇佑,为自己或家人带来好运。这种心理,虽然有些盲目,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它背后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其次,是“模仿”和“从众”心理在作祟。一旦有一个人开始这样做,其他人看到后,可能会觉得“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然后也跟着效仿。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一旦被拍下来发到网上,就可能形成一种“潮流”,让更多不明就里的人趋之若鹜。

再者,也可能是一种“无知”和“不尊重”的表现。有些人可能对博物馆的性质和规定并不清楚,他们可能认为博物馆就是展示历史的,而历史人物也需要“生活”,撒钱就是一种“供奉”或“打赏”。这种“无知”背后,往往是对文物和历史的不够尊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破坏展陈的完整性,甚至是对历史的亵渎。

还有一种,或许是“行为艺术”的误读,或者是一种“反叛”心理。极少数情况下,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行为很有创意,能引起关注,甚至是一种对传统参观模式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显然是用错了地方,将对规则的突破变成了对公共秩序的破坏。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让文明观展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句空话?

这确实是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多方合力。

博物馆方面,可以做得更细致:

加强现场引导和宣传。 在复原场景的入口处,设置清晰醒目的提示牌,解释场景的意义、复原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明确禁止的参观行为(比如禁止触摸、禁止大声喧哗、禁止乱扔物品等)。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甚至配上简短的动画,说明这种行为的错误性。
增加工作人员的巡逻密度和及时劝阻。 工作人员的及时出现和礼貌劝阻,是制止不当行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他们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懂得如何在不引起观众反感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优化展陈设计,增加互动性和教育性。 博物馆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更巧妙的设计,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例如,在场景旁边设置一些关于当时生活习俗的介绍,或者一个互动触摸屏,让观众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不当行为的“联想”。
考虑设置“许愿墙”或“留言簿”等替代性互动方式。 如果观众真的有“祈福”的需求,博物馆可以提供一个合规的、不破坏展陈的途径,让他们可以写下自己的心愿,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又保护了展陈。

作为观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 这是最根本的。多阅读、多学习,了解博物馆的价值和参观礼仪,培养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尊重他人的意识。
尊重展陈规则,从我做起。 看到不文明行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礼貌地提醒对方,或者向工作人员反映。不要因为别人这样做,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理解博物馆的性质。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地方,不是游乐场,更不是随意“消费”历史的场所。每一个展陈,都是对过去的致敬和还原。
理性看待“祈福”行为。 真正的祈福,更多在于内心的力量和积极的行动,而不是简单地将财物撒向某个场景。如果真的有这种需求,可以选择去正规的宗教场所,或者通过其他更恰当的方式。

社会层面,也需要加强引导:

媒体的宣传引导。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不应仅仅博取眼球,更应该深入分析原因,并呼吁文明观展。
教育体系的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爱护文物的意识。

总而言之,云南省博物馆的这个“撒钱祈福”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折射出了我们在公共场合行为规范、文化认同以及对历史敬畏感方面的一些待提升之处。文明观展,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博物馆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参观者内心的自觉和对历史的尊重。当我们能够带着敬畏之心去“看”历史,而不是带着功利心去“消费”历史时,博物馆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追求幸福的做法都不是坏思想,既然不是坏思想,就不是陋习。

仅仅只是撒钱祈福,说明大家把这个当成美好的祝愿场所。

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中国人对于类似这样的场所非常挑剔。

如果不想让大家撒钱祈福,其实非常简单,做一个列出殡的模型,放在复原场景里,你看还有人撒钱祈福没有。

这在古代有一个术语叫“厌胜”

user avatar

建议少林寺在这类景点旁边安装一功德箱,各取所需,功德无量。

user avatar

宜疏不宜堵,可以卖祈福币,贴上标语,现金无福,福币引运。

然后一个福币20元。

再有,再搞几个吉利数字套餐。

比如

小顺福袋6枚,小发福袋8枚,铜九福袋9枚,

中顺福袋66枚,中发福袋88枚,银九福袋99枚

大顺福地666枚,

并且不同福袋还可以请到,比如无事牌,护身符,的盲盒,随机获取上述中的一种(里面一定要有很稀有珍贵的东西)。

达到比如十全十美(十枚)给个保底的自选一件。

然后节日什么的,比如情人节,518,这些推活动,来个今世珍爱19枚,永世珍爱1919枚。

user avatar

曾几何时我看阿米尔汗的《我滴个神啊》,还嘲笑过印度人的迷信。如今看来迷信是人类的天性,跟民族性其实没有什么必要的关系。

user avatar

在特殊地点投币祈福这个行为确实不仅限于中国。

哥廷根市中心有一个建于1901年的地标性雕像Gäenseliesel,是一个带着鹅的小女孩,底下还有一个喷泉水池。按照传统,哥廷根大学的博士毕业的时候都要爬上去亲吻一下这个雕像。

我大一去哥廷根的时候,就在Gäenseliesel底下的喷泉池里看到过一堆堆亮闪闪的硬币,包括但不仅限于欧元。

我猜当年季羡林和朱德应该也看到过。


user avatar

建议相关景点贴上二维码,方便没带零钱的游客祈福。


这收入可以用于博物场馆的维护,给更多游客更好的体验。

user avatar

投币或者撒币现象,中外古今都存在。这种撒钱不能直接认为是伤风败俗。

1、古今撒钱

周朝当时的钱还没有统一,就有人用玉祈祷。有“玉能通灵”的说法。

在文物界,最有名的撒钱是武则天祈福的时候撒钱。

1982年,有人在嵩山上捡了一个东西,这东西有点像包裹点心的黄纸片。他拿给别人看,有个人很懂,说这是文物。当时立马引来许多文物贩子,有人出价5万购买。80年代的5万是什么概念?

后来他捐给了政府,得到1500元奖励,用这些钱,他盖了个院子。这个文物后来成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即武曌金简。

唐代时,撒钱祈福的习俗还用在婚礼中。唐中宗出嫁他弟弟的女儿时,还专门打造了一种钱,上面写着长命守富贵,撒在结婚用的喜帐周围,让文官来拾,以此讨喜祈福。这么看来,武则天用金简来求神,不也是撒币祈福吗?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大部分的庙,以及很多水池喷泉都能看到这种情况。

除了一些坏人是吐口水,不是撒币的。

比如秦桧夫妇这种,就是被人盘的,不可能找他们祈福。


现在很多许愿池,就被人丢了许多币。

很不好的一点是,有人往水里丢纸币,这个行为就涉嫌违法了。

2、中外撒币

国外也有撒币祈福的特点。不过基督教这种一神教成为统治地位后,撒币的就少了。因为要求大家都信一个叫耶和华的大神了。撒币祈福也就找大神耶和华了。

文艺复兴后,撒币祈福也开始复兴起来。

上面是最著名的雕像。然后在小孩尿尿对准的地方就有很多人撒币。

而西方女权发达,完全不顾为什么大家纪念这个撒尿的小孩。

就有人强行弄了一个雕像,象征男女平等。

这个是比利时女权运动弄的尿尿小女孩。这个雕像下面就没有人撒钱祈福。

3、新时代新特点的撒币

近几年,这种撒币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仪式感。而且广场上,或者露天撒币的行为逐渐减少。其根本原因是微信与支付宝的支付方式的流行。

最突出受到冲击的是布达拉宫。

比如布达拉宫箭头指的位置有撒币的地方。

游客会撒钱祈福之类的,既然去看了,撒钱祈福也就是入乡随俗的问题。可是这个地方很古板。边上没有微信或者支付宝换小额的钞票。他们不接受电子支付。

而下面,或者边上的小商贩都是用二维码了。

第二个是一些人,乱撒币,都涉嫌犯罪了。

最有名的是往飞机的发动机撒币。然后人抓起来。

4、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与撒币祈福相结合的探讨

我国很多博物馆是免费了。可以说绝大多数博物馆是亏损状态。当然博物馆的功能本身就不是定位为商业公司。

能维系博物馆生存,最有效,最能接受的是文创产品。(这个方面就不过多展开)

做的最成功的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随着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的成功,其它博物馆陆续推出了不同的文创产品。

上面这张图是我最喜欢的。这个我弄了好多套了,现在都没得卖的了。

当然一看这个兵马俑就假得离谱。

而云南博物馆这个方式,建议弄成盲盒文创产品的方式,或者怎么跟撒钱祈福结合起来,就更有趣,也更有意义。

象这种加特林之类的同诸如兵马俑,或者三星堆里的形象结合起来还是很吸引人的。

菩萨都可以扛加特林了,博物馆的一些人物形象扛起来毫无违和感。就跟布鲁塞尔那个小孩扛着加特林也不会有违和感的。

user avatar

扔钱祈福,其实这个习俗源远流长,古今中外通用。

周朝开始,古人祭祀时就常用玉器,因为“玉能通灵”。后来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不止用美玉,金银珠宝皆可。再演变,就从真实的“钱”,变成了祭祀用的“冥币”。

东汉,蔡伦发明出了纸,自此才有了“纸钱”,冥币从实物转化成了纸物。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首选烧纸钱,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最早的纸钱,也是要把纸裁成铜币模样的。

归根结底,人们在祈求天上的神灵或逝去的先祖保佑时,会选用一种自认为能被看到的方式:那就是用钱“贿赂”神灵和先祖。我给你金钱,你给我我祈求的东西,正是一种心理交易。不然用什么打动对方呢?

唐代《朝野佥载》记载并州有妬女泉,“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就是往泉水里扔硬币祈福。唐《续高僧传》卷三十一也记载,宝岩和尚为世人弘法,“士女观之,掷钱如雨”。

人们希望用钱买通强大的神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欧洲亦早有此传统。在古罗马女神 Coventina 所掌管的井当中,可以发现凯尔特人往里面投入各式各样的物品,当中包含钱币、钮扣、玻璃珠等。考古学家在苏立斯泉里挖出了上万枚古代硬币。

更广为人知的许愿硬币是意大利特莱维喷泉。早在公元前19年,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建立了特莱维喷泉。出征的男子来到许愿池旁投下一枚银币,祈祷自己能凯旋归来。

再后来,演变成了背朝喷泉右手持硬币通过心脏所处一侧的左肩向后抛出,投一枚硬币到池中许愿,可以再次回到罗马。电影《罗马假日》让这个许愿的动作变得更浪漫。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用金钱来换取神灵的照拂,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了。

近几年来,大概由于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国内开始出现了各种奇葩的投币许愿行为,比如投给乌龟以求长寿,投给各种水里的盆以求好运,投给飞机以求平安。

再加上投到题目中的投到茅草棚。第一个投币的人求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先祖保佑?或许只是试试自己的手气能不能投中?投中了就是好运气的降临?

而后面的人总是跟风的居多。就是所谓的“破窗效应”,有人投就跟着投,到底有没有用,反正也不在乎这几块钱。其实这样的行为,很难说是真的祈求什么,大概都是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吧!

文明肯定是不算文明,但也谈不上什么伤风败俗。个人觉得,既然古今中外都有如此习俗,说明这个动作还是反应了一部分人性的需要。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设置专门的投放点,也算双赢了。

而游客投放的硬币,其实可以用在公益支出上,维护文物、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于博物馆日常经营等。相信只要账目公示明细,是可以得到大众的理解的。毕竟,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也是纳税人的钱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