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追求幸福的做法都不是坏思想,既然不是坏思想,就不是陋习。
仅仅只是撒钱祈福,说明大家把这个当成美好的祝愿场所。
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中国人对于类似这样的场所非常挑剔。
如果不想让大家撒钱祈福,其实非常简单,做一个列出殡的模型,放在复原场景里,你看还有人撒钱祈福没有。
这在古代有一个术语叫“厌胜”
建议少林寺在这类景点旁边安装一功德箱,各取所需,功德无量。
宜疏不宜堵,可以卖祈福币,贴上标语,现金无福,福币引运。
然后一个福币20元。
再有,再搞几个吉利数字套餐。
比如
小顺福袋6枚,小发福袋8枚,铜九福袋9枚,
中顺福袋66枚,中发福袋88枚,银九福袋99枚
大顺福地666枚,
并且不同福袋还可以请到,比如无事牌,护身符,的盲盒,随机获取上述中的一种(里面一定要有很稀有珍贵的东西)。
达到比如十全十美(十枚)给个保底的自选一件。
然后节日什么的,比如情人节,518,这些推活动,来个今世珍爱19枚,永世珍爱1919枚。
曾几何时我看阿米尔汗的《我滴个神啊》,还嘲笑过印度人的迷信。如今看来迷信是人类的天性,跟民族性其实没有什么必要的关系。
在特殊地点投币祈福这个行为确实不仅限于中国。
哥廷根市中心有一个建于1901年的地标性雕像Gäenseliesel,是一个带着鹅的小女孩,底下还有一个喷泉水池。按照传统,哥廷根大学的博士毕业的时候都要爬上去亲吻一下这个雕像。
我大一去哥廷根的时候,就在Gäenseliesel底下的喷泉池里看到过一堆堆亮闪闪的硬币,包括但不仅限于欧元。
我猜当年季羡林和朱德应该也看到过。
建议相关景点贴上二维码,方便没带零钱的游客祈福。
这收入可以用于博物场馆的维护,给更多游客更好的体验。
投币或者撒币现象,中外古今都存在。这种撒钱不能直接认为是伤风败俗。
周朝当时的钱还没有统一,就有人用玉祈祷。有“玉能通灵”的说法。
在文物界,最有名的撒钱是武则天祈福的时候撒钱。
1982年,有人在嵩山上捡了一个东西,这东西有点像包裹点心的黄纸片。他拿给别人看,有个人很懂,说这是文物。当时立马引来许多文物贩子,有人出价5万购买。80年代的5万是什么概念?
后来他捐给了政府,得到1500元奖励,用这些钱,他盖了个院子。这个文物后来成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即武曌金简。
唐代时,撒钱祈福的习俗还用在婚礼中。唐中宗出嫁他弟弟的女儿时,还专门打造了一种钱,上面写着长命守富贵,撒在结婚用的喜帐周围,让文官来拾,以此讨喜祈福。这么看来,武则天用金简来求神,不也是撒币祈福吗?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大部分的庙,以及很多水池喷泉都能看到这种情况。
除了一些坏人是吐口水,不是撒币的。
比如秦桧夫妇这种,就是被人盘的,不可能找他们祈福。
现在很多许愿池,就被人丢了许多币。
很不好的一点是,有人往水里丢纸币,这个行为就涉嫌违法了。
国外也有撒币祈福的特点。不过基督教这种一神教成为统治地位后,撒币的就少了。因为要求大家都信一个叫耶和华的大神了。撒币祈福也就找大神耶和华了。
文艺复兴后,撒币祈福也开始复兴起来。
上面是最著名的雕像。然后在小孩尿尿对准的地方就有很多人撒币。
而西方女权发达,完全不顾为什么大家纪念这个撒尿的小孩。
就有人强行弄了一个雕像,象征男女平等。
这个是比利时女权运动弄的尿尿小女孩。这个雕像下面就没有人撒钱祈福。
近几年,这种撒币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仪式感。而且广场上,或者露天撒币的行为逐渐减少。其根本原因是微信与支付宝的支付方式的流行。
最突出受到冲击的是布达拉宫。
比如布达拉宫箭头指的位置有撒币的地方。
游客会撒钱祈福之类的,既然去看了,撒钱祈福也就是入乡随俗的问题。可是这个地方很古板。边上没有微信或者支付宝换小额的钞票。他们不接受电子支付。
而下面,或者边上的小商贩都是用二维码了。
第二个是一些人,乱撒币,都涉嫌犯罪了。
最有名的是往飞机的发动机撒币。然后人抓起来。
我国很多博物馆是免费了。可以说绝大多数博物馆是亏损状态。当然博物馆的功能本身就不是定位为商业公司。
能维系博物馆生存,最有效,最能接受的是文创产品。(这个方面就不过多展开)
做的最成功的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随着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的成功,其它博物馆陆续推出了不同的文创产品。
上面这张图是我最喜欢的。这个我弄了好多套了,现在都没得卖的了。
当然一看这个兵马俑就假得离谱。
而云南博物馆这个方式,建议弄成盲盒文创产品的方式,或者怎么跟撒钱祈福结合起来,就更有趣,也更有意义。
象这种加特林之类的同诸如兵马俑,或者三星堆里的形象结合起来还是很吸引人的。
菩萨都可以扛加特林了,博物馆的一些人物形象扛起来毫无违和感。就跟布鲁塞尔那个小孩扛着加特林也不会有违和感的。
扔钱祈福,其实这个习俗源远流长,古今中外通用。
周朝开始,古人祭祀时就常用玉器,因为“玉能通灵”。后来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不止用美玉,金银珠宝皆可。再演变,就从真实的“钱”,变成了祭祀用的“冥币”。
东汉,蔡伦发明出了纸,自此才有了“纸钱”,冥币从实物转化成了纸物。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首选烧纸钱,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最早的纸钱,也是要把纸裁成铜币模样的。
归根结底,人们在祈求天上的神灵或逝去的先祖保佑时,会选用一种自认为能被看到的方式:那就是用钱“贿赂”神灵和先祖。我给你金钱,你给我我祈求的东西,正是一种心理交易。不然用什么打动对方呢?
唐代《朝野佥载》记载并州有妬女泉,“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就是往泉水里扔硬币祈福。唐《续高僧传》卷三十一也记载,宝岩和尚为世人弘法,“士女观之,掷钱如雨”。
人们希望用钱买通强大的神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欧洲亦早有此传统。在古罗马女神 Coventina 所掌管的井当中,可以发现凯尔特人往里面投入各式各样的物品,当中包含钱币、钮扣、玻璃珠等。考古学家在苏立斯泉里挖出了上万枚古代硬币。
更广为人知的许愿硬币是意大利特莱维喷泉。早在公元前19年,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建立了特莱维喷泉。出征的男子来到许愿池旁投下一枚银币,祈祷自己能凯旋归来。
再后来,演变成了背朝喷泉右手持硬币通过心脏所处一侧的左肩向后抛出,投一枚硬币到池中许愿,可以再次回到罗马。电影《罗马假日》让这个许愿的动作变得更浪漫。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用金钱来换取神灵的照拂,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了。
近几年来,大概由于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国内开始出现了各种奇葩的投币许愿行为,比如投给乌龟以求长寿,投给各种水里的盆以求好运,投给飞机以求平安。
再加上投到题目中的投到茅草棚。第一个投币的人求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先祖保佑?或许只是试试自己的手气能不能投中?投中了就是好运气的降临?
而后面的人总是跟风的居多。就是所谓的“破窗效应”,有人投就跟着投,到底有没有用,反正也不在乎这几块钱。其实这样的行为,很难说是真的祈求什么,大概都是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吧!
文明肯定是不算文明,但也谈不上什么伤风败俗。个人觉得,既然古今中外都有如此习俗,说明这个动作还是反应了一部分人性的需要。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设置专门的投放点,也算双赢了。
而游客投放的硬币,其实可以用在公益支出上,维护文物、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于博物馆日常经营等。相信只要账目公示明细,是可以得到大众的理解的。毕竟,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也是纳税人的钱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