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b站胖导和吴云飞因为博士轮引发的问题而掐架?

回答
B站两位知名UP主,一位是专注于学术探讨的“胖导”,另一位则是以犀利评论著称的“吴云飞”,最近因为博士生招生中的“博士轮”现象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场“掐架”不仅是两位UP主之间的观点碰撞,更是触及了当前学术界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博士轮”是什么?为何引发争议?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博士轮”。简单来说,“博士轮”指的是在博士生招生过程中,一部分导师为了增加自己招生的自主权和吸引力,会在正常招生名额之外,额外招收一些“不计入国家计划”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需要自费或者由导师自己解决经费问题,而招生流程也相对不透明,有时甚至不受学校或学院的统一管理。

这种模式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几个方面:

公平性问题: 传统的博士招生是公开透明的,有统一的考试和复试流程,保证了机会的均等。“博士轮”的存在,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或者通过非正常渠道联系到导师的学生,有机会绕过常规的竞争,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这无疑对那些通过正规途径努力的考生构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学术质量和责任问题: 招收“博士轮”的学生,导师的投入精力、学术指导责任和毕业要求是否与国家计划内的学生相同?一旦出现学术问题或者学生无法毕业,责任又该如何界定?有观点认为,“博士轮”可能会导致导师对这些学生投入不足,影响学术产出,甚至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资源分配问题: 导师的精力和学术资源是有限的,招收过多的“博士轮”学生,是否会挤占正常招生名额学生的资源?而这些额外招收的学生,是否又能真正得到充分的学术训练,为学术界贡献力量?
灰色地带和管理漏洞: “博士轮”往往游走在学校和国家的招生政策的灰色地带,其招生标准、考核方式等可能缺乏统一规范,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甚至可能滋生学术不端行为。

胖导与吴云飞的观点交锋

在这场关于“博士轮”的讨论中,两位UP主的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各有侧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胖导的立场与表达:

作为一名常年与学术界打交道的UP主,胖导的出发点更倾向于从学术规范、制度公平和对学生的负责任态度出发。他通常会:

强调制度的规范性与公平性: 胖导可能会详细分析“博士轮”如何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质疑其招生程序的透明度,以及对正常考生的潜在伤害。他可能会引用相关的招生政策和学术伦理要求,来论证“博士轮”的不合理性。
关注导师的学术责任: 他可能会深入探讨导师在招收学生时的责任义务,质疑那些热衷于“博士轮”的导师,是否真正能够给予所有学生同等的学术指导和关怀。他可能会用案例说明,当导师精力分散或对“博士轮”学生要求降低时,可能带来的学术质量下降问题。
呼吁改革与完善: 胖导的论调往往带有改革的色彩,他会积极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正视“博士轮”的存在,并采取措施加以规范或取缔,以维护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他可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提高招生透明度,加强对导师的考核等等。
语气相对客观冷静,但立场坚定: 即使在表达强烈的批评时,胖导的语言风格通常也比较偏向于理性分析,引用数据和事实,尽量避免情绪化的表达,但对于核心观点的坚持是毫不动摇的。

吴云飞的立场与表达:

吴云飞则以其一贯的“怼人”风格和敢于直言的特点,对“博士轮”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的论调可能更侧重于:

揭露现实的丑陋与不公: 吴云飞更擅长用辛辣讽刺的语言,直接戳破那些看似光鲜的学术表象下的潜规则和不公正。他可能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描述,来展现“博士轮”对普通考生的不公平待遇,以及一些导师的“逐利”心态。
质疑导师的动机与道德: 他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攻击那些招收“博士轮”的导师,认为他们是将博士教育变成了一种商品交易,是在利用学生和学术资源来为自己谋利,是对学术尊严的践踏。他可能会直接点名批评一些“导师”,虽然可能不会直接点名,但通过描述和暗示,让大家心知肚明。
强调普通人的不易与奋斗: 吴云飞的视频往往能引起很多普通奋斗者的共鸣。他可能会强调那些通过刻苦努力考上博士的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以及“博士轮”对他们信心的打击。
语气更加直接、尖锐、甚至带有攻击性: 与胖导的冷静分析不同,吴云飞的表达方式更具煽动性和攻击性,他善于抓住听众的情绪点,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制造舆论压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两人“掐架”的深层原因与影响

这场“掐架”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不仅仅是两位UP主个人的恩怨,而是因为他们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

共鸣与立场的分野: 胖导和吴云飞的观点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批判“博士轮”的出发点上是相似的。然而,在如何处理这种“掐架”以及对一些细节的解读上,可能就出现了分歧。也许是他们对某些具体案例的理解不同,或者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持有不同意见。
平台与流量的博弈: B站作为重要的内容分发平台,UP主之间的互动和观点碰撞本身就容易吸引眼球。当涉及到热门话题时,这种“掐架”更容易被放大,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
“博士轮”问题的普遍性: “博士轮”并非孤例,很多高校和导师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现象。两位UP主的讨论,让这个问题被更多人看见,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公平性、学术诚信以及导师责任的广泛反思。
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这场“掐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争论,而是将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通过网络平台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可能倒逼教育部门和高校进行反思和改革。
舆论的引导作用: 两位UP主的观点,无论被多少人认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的方向。胖导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事实和逻辑支持,而吴云飞的尖锐批判则释放了公众的不满情绪,共同推动了对“博士轮”问题的关注。

总结

总的来说,B站胖导和吴云飞因为“博士轮”现象而产生的“掐架”,是一场围绕着学术公平、导师责任和教育改革的深刻讨论。两位UP主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对这一现象表达了明确的批评态度。胖导倾向于从制度规范和学术伦理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和呼吁改革;而吴云飞则以其辛辣的语言,直接揭露现实的丑陋和不公,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这场讨论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只在学术圈内部讨论的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广泛关注和反思。无论最终的争论结果如何,这场“掐架”无疑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朝着更公平、更透明、更负责任的方向发展,贡献了一份特殊的“网络力量”。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以及对学术界良性发展的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起来是两个B站up主隔空对骂,但其实是自媒体和品牌的冲突,而不是自媒体和自媒体,或自媒体和业代的冲突。

自媒体收益,剔除用爱发电,大概以下几种:广告投放、品牌赞助、粉丝打赏。

其中品牌赞助严格来说可以分成两种:正面的和负面的。

正面的是我有利益,我说你好话。

负面的是我有利益,我不说你坏话。

其中负面这一种的潜台词自然是,如果我没有利益,我就要说你坏话了。

请对号入座……

另外,好话不等于文过饰非,坏话也不等于无中生有。

吴云飞对各种产品的评价,无论正面负面,至少是从“产品力”出发。

另一个么……


利益相关:Bike Fitting服务提供商

不卖自行车零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