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儒家典籍里很少谈到爱情?儒家对爱情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
许多人会觉得,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里,专门探讨“爱情”二字,而且是那种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男女之间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爱情”,着实是少之又少。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反映了儒家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独到理解。

为什么儒家典籍里很少直接谈“爱情”?

这并非是儒家不重视情感,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礼”的框架与“情”的约束: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礼”。“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礼”对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有着明确的规范。它强调的是社会责任、家族延续、伦理道德,而非个体情感的自由抒发。“爱情”这种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儒家看来,需要被“礼”所引导和约束,不能凌驾于家庭、宗族和社会责任之上。因此,儒家更多的是在“礼”的框架下去谈论婚姻、家庭,而不是孤立地去歌颂“爱情”。

2. “仁”与“爱”的泛化: 儒家最核心的价值是“仁”。“仁”是一种广泛的爱,包括爱亲人(孝)、爱朋友(信)、爱他人(忠)、爱社会,乃至爱万物。这种“爱”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的,是一种责任和关怀。当儒家谈论“爱”时,它往往不是特指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感,而是更广义的、基于血缘、社会关系的恩义和责任。例如,《大学》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这里的“仁”是核心,婚姻和家庭是实现“仁”的重要场域,但“仁”的范畴远不止于男女之爱。

3. 社会功能与家族延续的优先: 在古代中国,婚姻的首要功能是“合二姓之好”,繁衍后代,延续家族血脉,并维系社会经济基础。个人情感的满足,虽然并非被忽视,但通常被置于社会功能和家族利益的次要位置。儒家典籍更多地是在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如何尽到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这些都是围绕着“家”这个核心单位展开的。

4. “君子”的修养与内敛: 儒家推崇的是“君子”人格。君子强调的是内敛、含蓄、克己复礼。他们不轻易宣泄个人情感,尤其是不鼓励将私密的、强烈的情感公之于众,或者将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相比于西方文化中对浪漫爱情的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更倾向于在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相处、责任的承担来培养和体现情感。

儒家对爱情是如何理解的?

尽管儒家典籍很少直接出现“爱情”二字,但他们并非不理解或否定男女之爱。他们的理解是内化于伦理、责任和长久相伴之中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儒家对这种情感的看法:

1. 婚姻的基石:情之所起,必有其理。
虽然不强调“一见钟情”式的激情,但儒家也认识到情感是男女结合的根源之一。《诗经》作为儒家典籍的一部分,其中大量篇章都在描绘男女之间纯真的情感,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种对美好女性的欣赏和追求,是情愫的萌发。《诗经》的收录本身就说明了,儒家并不回避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
他们认为,男女结合,应该是在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基础上。这种“好逑”的情感,是男女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

2. “相敬如宾”与“举案齐眉”:责任下的情感升华。
儒家强调的是婚姻中的“礼”。“礼”在这里是维护关系、表达尊重的方式。当夫妻双方都能恪守“礼”,互相尊重,便是对彼此情感的珍视。“相敬如宾”并非意味着没有感情,而是将这份感情融入到日常的尊重和关怀之中。
《礼记·内则》中提到:“夫妇之道,仁者,所以交以及神明,以及宗庙,以及四方。” 这种“交”和“仁”,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夫妻之间的相处来体现的。夫妻二人共同承担家族责任,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经历会沉淀出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经过磨砺、历久弥坚的。

3. “夫妇之始,在于父子”。
这句话出自《白虎通义》,强调了婚姻的家庭和社会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儒家认为,夫妇关系是社会和家庭单元的起点。男女结合,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合二姓之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情感往往被视为支持这一社会功能的“情之所系”。
夫妻之间的“情”,更侧重于“义”的层面,也就是恩义、情义。这种情义是建立在共同的责任、长期的扶持、对家族的贡献之上的。它是一种“既是天然的,又是社会性的”情感。

4. “乐”与“和”:情感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统一。
儒家非常重视“乐”的概念,而“乐”的最高境界是“礼乐”。在婚姻中,夫妇的和睦是一种“乐”。《礼记·乐记》说:“夫乐者,所以观其变,而化其性也。” 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带来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乐”不仅仅是个人的快乐,更是秩序和和谐的体现。
因此,儒家所理解的“爱”,体现在夫妻双方的和谐相处,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互相扶持,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这种“爱”,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情,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一种在共同生活中不断生长的深厚情谊。

总结来说, 儒家并非不谈情,而是他们的“情”被置于“礼”的框架、仁的关怀、家族的责任和社会的秩序之中。他们不鼓吹个人情感的极致宣泄,而是强调情感的克制、升华和内化。儒家所理解的男女之情,是一种与责任、道义、长久相伴相结合的、更为深沉和务实的情感,它体现在“举案齐眉”的尊重,“相濡以沫”的扶持,以及共同承担家族使命的担当之中。这种情感,虽然不像现代意义上的“爱情”那般炽烈夺目,却更注重在岁月的沉淀中,在生活的磨砺下,化为一种更为坚韧、深厚的生命联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浏览了一圈,挑两个典型的,评论一下。

1

zhihu.com/answer/229430 知乎知名答主 林先生的回答。

作为知乎上的哲学大v答主,一如既往的硬核。直接引用、给出了康德和黑格尔对婚姻的理解。高大上,知识满满,干活满满。

但林先生的答题也一如既往,在学识上(哲学上)硬核,在实际上思维死板。

他把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解为唯一标准,不符合他俩的一律视之为不合理。 然后把根源归因为中国文化不如西方。

西方哲学的唯一真理思维,有时实在令人无语。


2

zhihu.com/answer/229436

这位先生的理解,直接击穿了题主的逻辑谬误。(儒家学问的主题不是爱情)(问儒家爱情,犹如问饭店为什么不卖葫芦娃)

儒家讲情,共性的情,而非私人的爱。

提倡发乎情,止乎礼。不禁止“寤寐思服”“君子好逑”“溯洄从之”。提倡情是自然的。从正出发,以正处事,才是个人保护自己自然的情的最佳方式。

user avatar

这就是在饭店里找玩具。

找不到就在这里长篇大论的批评为什么你开店的连玩具都不卖,难道你家孩子不玩玩具?

然后提出质疑,拷问饭店为什么不了解人民需求。

进一步提出,这些人就知道吃,除此之外啥都不懂。

这就是,人生观扭曲,文化观缺失一种表现。

要爱情就去看话本,诗词。而不是去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的底层逻辑。是为了培养个人,思考方式,价值观的养成一门学问。

如果能懂儒家的人,他的爱情观,一定不差,至少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就是体型婀娜,品行端正的女子。是男子所爱的。

这种底层逻辑,影响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爱情观。

当然如今中国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所有爱情,都是以儒家思想底层逻辑之上的个人特色的发展。

由于儒家思想影响孤,妄,暴,厉,纣,炀。这几种类型的人是得不到爱情的。这也是大量剩女,剩男出现的原因

至于说“发乎情,止于礼”这句话,用现代人理解的来说,不要用情感去绑架别人。

你和你朋友感情再好,你也不能把他当儿子或者是父亲(这就是礼),更需要知道什么是内外有别(这也是礼)别自己有多少钱,自己有啥把柄,都给你朋友说。更不要因为你们关系好,就要可以肆无忌惮的去提出自己要求,让你朋友违反法规矩法令(这还是礼)来回报你的情感付出

与父母,兄弟,爱人,儿女,也是一样。

user avatar

《诗经》,儒家五经之首。里头,思春、怨妇、单相思、久别重逢,各种各样的爱情。“梅子都熟透啦,想追我的帅哥们啊,你们还等啥?”就这么热辣奔放!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教育出来的一代,更将《诗经》的很多篇章改编成了流行歌曲。而你读到的孔老二,被改编成了啥样子?

user avatar

你以为爱情是能和政治相提并论的东西吗?

只有醒掌天下权才能醉卧美人膝,而醉卧美人膝的结果是醒丢天下权。

女性也一样啊,知识越多,越向往星辰大海。

哪有那么多的一见钟情,哪有那么多的海誓山盟?一国太子,重臣之后带着公主私奔的故事,你翻遍古今中外史,有没有一例?

user avatar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无法理解爱情,甚至包括题主在内。

爱情,就是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的不求回报的付出。

爱父母、爱孩子、爱老婆、爱祖国、爱民族、爱真理,不外如是。

我们现在把场景设定在一个非常小的特例之内,即夫妇相爱。

那么就是夫妇之间互相不求回报的付出,这就是说,夫妇之间的关系天然平等。

儒家讲夫妻平等吗?

夫为妻纲不是真正的儒家?

儒家的本质是确定每一个人在社群中的位置、权利、义务,按照儒家对秩序的形式主义理解,有的人就是要站前面、有的人必须站后面,你和儒家讲平等,那就是鸡同鸭讲。

所以儒家不可能讲爱情,爱情是天然平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人会觉得,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里,专门探讨“爱情”二字,而且是那种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男女之间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爱情”,着实是少之又少。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反映了儒家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为什么儒家典籍里很少直接谈“爱情”?这并非是儒家不重视情感,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表.............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并且需要澄清一些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儒家文化圈: 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关于继承权的核心观念,它并非单一的偏好,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伦理考量交织而成。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宗族制度与男性化的权力传承链条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制度。在这个体系下,家族的延续、香火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而男性在传统观念中是承担这一责任.............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确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基本上是局限于东亚文化圈的。那么,为什么它没能像某些其他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犹太教等)那样,在欧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为什么儒家最终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而道家虽然同样源远流长,却更多地扮演着一种补充、反思甚至隐逸的角色?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儒家和道家在根本上的差异。 儒家:入世、秩序、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以孔子.............
  • 回答
    《中庸》开篇便点明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虽短,却道出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的观念——“中”。儒家之所以如此强调“中”,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渗透了儒家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秩序的根本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儒家对“中”的重视。首先,“中”是事物最本真的状态,是未受干扰的纯粹。 “喜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简单地说,两岸和韩朝的统一路径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外部干预的程度以及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咱们先从两岸说起。两岸的特殊性:内战遗留与中华民族的认同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海峡两岸的隔阂,本质上是国.............
  • 回答
    关于“儒家现在是有魂无体的”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对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形象化描述。它并非全然的贬低,而是指向了儒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要详细阐述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魂”与“体”,以及它们在当下的处境。什么是儒家的“魂”?儒家的“魂”,我.............
  • 回答
    非议儒家,并非近年才有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儒家视为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然后加以批判,其实是对儒家本身的误读。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经历过被推崇、被改造、被质疑、被否定,也曾被重新解读、重新激活的过程。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变迁下的角色.............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价值,这并非否定历史,而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回归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法家为何未能最终取代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脉络。虽然法家在历史上曾有辉煌的时刻,并在特定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的“压舱石”,其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法家的根本缺陷:非人性化与短视的权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