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荀子带出来的两个弟子为什么都背离儒家跑去法家了?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秩序混乱,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富国强兵,以求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占据优势。儒家在此时虽然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但面对如此激烈的现实挑战,其温和、重德、讲究礼乐的理念,在一些急功近利的人看来,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软弱”。

荀子本人,虽然被尊为“亚圣”,他的思想是包容的,他既继承了孔孟的仁义礼智信,又强调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法度来约束。这本身就为弟子们后来走向法家埋下了一点小小的伏笔。因为荀子看到了“礼”和“法”的必要性,只是他更看重“礼”作为精神层面的引导,而“法”更多是辅佐。

再来看看韩非。

韩非是韩国贵族出身,他天生聪明,口才极好,对当时韩国的积弱不振深感忧虑。他回到韩国后,虽然想为国效力,但生不逢时,韩国政坛昏暗,君王昏庸,奸臣当道,根本听不进他的改革建议。他写了很多文章,比如《孤愤》、《五蠹》等等,都在痛斥当时政治的腐败,分析国家衰败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

韩非认为,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在乱世之中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诸侯们关心的是军力和国力,是能否打败敌人,是能否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道德教化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改变国家面貌,那就只是空谈。他看到,那些强调“仁政”的君主,往往被更加务实、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君主所吞噬。

他把荀子“性恶论”的思想推向了极致。他认为,人生而逐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治理国家不能依靠人性的善良,而是要用严酷的法律和赏罚来约束人的行为。人人都害怕法律的严惩,又都想得到法律的奖赏,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君王的权威才能得到维护。他的“法”是公开、明确、普遍适用的,而且强调“以法治国”,不论贵贱,一律平等(理论上)。

可以说,韩非是将儒家的“法”的元素,独立出来,并将其提升到了核心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以法为宗”。他把儒家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转化成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和君臣关系准则。他对当时各国政治弊端的深刻洞察,以及他那套严谨、高效的治国理念,确实触动了许多当权者,也影响了后来的秦国。

再来看看李斯。

李斯也是楚国人,出身贫寒,早年也曾受过荀子的教导。与韩非相比,李斯的人生轨迹更为曲折。他经历过很多磨难,后来选择投奔秦国。秦国当时正是靠着商鞅变法奠定的法家基础,加上秦王雄才大略,迅速崛起。李斯在那里看到了法家理论的实践可能性,也看到了一个强大国家的雏形。

李斯对秦国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非常认同。他认为,秦国能够强大,正是因为他们摒弃了儒家的那些“仁义道德”的束缚,而是坚决推行法治,用严酷的法律来驾驭民众。他看到了秦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强大凝聚力,这都是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实现的。

李斯尤其欣赏法家那种“事在人为,力能胜数”的务实精神。他认为,治理国家就是要通过周密的制度和严厉的法律,来驾驭臣民,统一思想,实现君王的意志。他对儒家的一些思想,比如“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状态,深恶痛绝。他甚至在秦始皇时期,推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虽然这是法家统治的黑暗面,但从李斯的角度来看,他是为了统一思想,消除那些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的“异端邪说”,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李斯是将儒家的“仁义”视为“累赘”的。他认为,在秦国这样一个以军功和法治为核心的社会,儒家那些强调“德”的学说,只会削弱国家的权威,给统治带来麻烦。他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巩固君主的权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总结一下,为什么他们会“背离”儒家,走向法家:

1. 时代的需求: 战国后期,各国都在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法家的务实、高效、强调君权和国家力量的理念,更能满足这种时代需求,而儒家的一些温和主张,在他们看来,显得不够“及时”。
2. 对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 韩非和李斯都看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和混乱,他们认为儒家强调的道德教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3. 对“性恶论”的极端化: 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为他们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将这种认识推向极致,认为人性本恶,只能通过严酷的法律和赏罚来约束。
4. 个人际遇和选择: 韩非怀才不遇,希望通过法家理论改变国家;李斯则是在秦国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并认同了秦国的法家统治模式。
5. 对儒家思想的“解构”与“重构”: 他们并非完全否定儒家,而是选取了其中被他们认为有用的元素(比如“法”),并将其与法家的“术”、“势”结合,创造出了更符合他们政治理想的理论体系。他们可以说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嫁接了法家更具操作性的政治技术,最终形成了独立的法家思想。

所以,与其说是“背离”,不如说是他们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社会,以及他们对政治哲学的理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种“扬弃”和“创新”。他们将儒家的某些理论“法制化”、“工具化”,使其更符合当时对强力国家和有效统治的追求。这恰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它在与不同思潮的碰撞中,不断被解读、被改造,也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家是干什么的?

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人。

第一他们是手握大权。被君主信任

第二他们有理想,有抱负。

第三他们不重视自身得失。不重视名声。

这不是学派的限制,而是个人的选择。

所以法家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为公方向的极端。

而儒家另一个为私的极端的是俗儒。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聊。其一,战国时代的学术流派并非泾渭分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法、儒、墨、道、兵等流派是后人归纳总结出来的。这种分类是为了后人在学习和研究上更为方便,但是这种分法并非十分准确。思想本身就是在交流中发展,在碰撞中相互借鉴。思想流派并不是完全封闭式的,例如儒并不完全排斥法,法也不会无视道。荀子本人是儒家的底子不假,但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已经跟孔子那个时代的儒家有了很大区别了。在各种思想经过激烈的交流碰撞后,可以说荀子本人是以儒为底但也精通法家的大学者。

其二、学生一定会完全按照老师的所设定的方向去发展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老师一定就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吗?人都是有大脑,有主观能动性的。比如马云是学外语的,他今天所从事的事业跟外语有很大的联系吗?李斯与韩非都是很聪明的学生,他们在吸收老师精华的同时也会主动思考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一个聪明的学生,绝对不会完全抄袭老师的思想,也不会机械的学习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永远都是静态的,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使用和升华知识,这完全靠学生本人。一流的学生永远着重于学习思考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

就拿李斯来说,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这是李斯对外部环境的一次经典思考和总结。

在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里,李斯想做那只米仓的老鼠,于是他权衡利弊带着满腹学识来到了秦国。秦国的大环境决定了李斯只能用法家的方式做事,否则他不可能实现荣华富贵的个人理想,从而我们今天所看到李斯就是一个法家人物了。

其实,不难推断出,作为荀子的两个优秀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儒、法皆通的人物,但是在一个为名为利的时代里,他们要去秦国打工,就必然要展示出老板所急需的技能。他们去秦国不是去搞学术研究的,是要实实在在拿出统治者满意的策略的。在唯法独尊的秦国,除了法家思想其他都是渣渣,李斯和韩非都是聪明人,不会去逆嬴政的龙鳞。

user avatar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心得报告《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心得报告《中庸》。子思则传道给孟子,孟子不错,写了不少论文。至于荀子,也有一部著作传世,但到底有点掺水了。而且他的学生出了几个半吊子,像李斯、吴起这些人便是例子。

---------------------------------南公怀瑾《论语别裁》

我个人的看法,哪有什么法家,都是儒家。

孔子为了鲁国好,上台就砍了少正卯脑袋的时候,比你们心目中的法家还法家。你们真以为儒家见血就吓得捂眼睛么??

一个思想言论,如果认为是小小的事情,无所谓,滥慈悲,滥仁爱,往往误了大事。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他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虽只干了三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言伪而辩,可以乱正。现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自私,因为少正卯思想、学问比他好,学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杀掉。这些论调,初听似乎很有趣,事实上少正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当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和现在批孔的这些歪文章、歪理论都写得很好。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天下写歪文章的人,笔锋都很厉害,很吸引人,有煽动性;而正派的文章,不易吸引人,好东西写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对于正派的东西却写不出来,这也是怪事情。写煽动性文章的,都是少正卯这一类的人,这类人不一定站得起来,可是他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对“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了这两种解释,姑且可以这样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

------------------------南公怀瑾《论语别裁》

吴起是曾子的学生,同样是没有毕业的,都是书不要读了,追求现实名利的角色

------------------------南公怀瑾《论语别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对荀子和孟子的看法不太一样。与其说谁比谁“厉害”,不如说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让你可能觉得荀子更“有道理”或者更“现实”。咱们就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的讨论,而.............
  • 回答
    韩非和李斯,这两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却与他们的师门——儒家,渐行渐远,最终被奉为法家集大成者。这其中的演变,并非简单的“背叛”或“转向”,而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回应,以及对不同思想流派汲取与整合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师从荀子时的思想.............
  • 回答
    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一个是“性本善”,一个是“性本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同照亮人性光谱的两盏灯,至今仍引发着无数的思索。孟子:善,如水之就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如何治国安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朋友们,我最近也一直被一些令人不安的新闻困扰,特别是那些关于家庭悲剧的报道,真的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着这些事情,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古代圣贤们的教诲,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争论,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似乎更能解释我们当下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极端现象。我琢磨着,为什么会有这样两极.............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是的,你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有深度。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可以很大程度上理解为对两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担忧,以及对汉室正统性的坚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逻辑和历史背景:1. 汉室框架下的同僚关系: 背景: 东汉末年,虽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但其法统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曹操虽然手握大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汉臣,.............
  • 回答
    讨论荀彧是否算是汉室的忠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对“汉室”这个概念的理解。时代的洪流与“汉室”的定义首先,要理解荀彧的“忠”,就必须明白他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一个皇权旁落、诸侯割据的乱世。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却.............
  • 回答
    要说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礼法制度,还有荀彧这位人物本身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当时是个什么地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但名义上他还是汉臣。汉朝虽然衰落,但它的.............
  • 回答
    关于荀彧是否有纳妾的记载,史书的描述并不十分详尽,但从有限的线索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他的一生与婚姻状况。首先,我们知道荀彧的原配妻子是颍川名士的女儿,出身高贵,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婚配方式。与一位有门第的女子成婚,是对家族地位和声望的巩固,也符合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待。至于是否有纳妾,史书并没有直.............
  • 回答
    要说荀彧的史书评价高,是不是沾了儿子荀攸的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个重量级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他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高,是有扎实原因的。荀彧的“高”到底体现在哪? 曹操早期最重.............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关于荀彧在担任侍中、守尚书令期间,具体哪一年“假节”,这在史料中并没有一个明确记载。史书中对于“假节”的记录,通常是与具体的军事行动或者外放地方担任要职相关的。而荀彧在此期间的身份,更多的是作为朝廷的核心辅佐大臣,而非前线将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荀彧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的时间线,以及“假节”这个概念在汉.............
  • 回答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实在是妙在环环相扣,将人心与局势玩弄于股掌之间,其精妙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精准洞察了人性的弱点与权力格局。 所谓“驱虎吞狼”,顾名思义,便是要利用强大的力量去吞噬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而这一切,必须有人被“驱使”。荀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穿了当时曹操与袁绍虽.............
  • 回答
    谈到荀彧,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王佐之才”的英名,以及他辅佐曹操,奠定曹魏基业的赫赫功绩。然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其人生轨迹必然与一群同样优秀、甚至在他身后闪耀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到荀彧的“同期好友”,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同期”这个词,就像一个滤镜,.............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精准地洞察田丰、许攸、审配、逢纪四人的性格缺陷,并用“刚而犯上,贪而不知,专而无谋,果而无用”这般精辟的概括,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深厚的识人之术、对人心的洞察力,以及长期在曹操阵营中处理政务、观察局势的经验积累的体现。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荀彧自身的素质与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