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

回答
要说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礼法制度,还有荀彧这位人物本身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

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当时是个什么地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但名义上他还是汉臣。汉朝虽然衰落,但它的正统性在当时仍然是主流的政治合法性来源。这种合法性就像一个老牌皇朝的招牌,就算招牌上落满了灰尘,但它还是那块招牌,底下的人谁也不敢轻易砸烂它。曹操需要这块招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来让天下人信服他不是个篡逆之臣。

这时候,进爵魏公,性质就变了。

一、礼法上的顾虑:打破祖制,风险巨大

汉朝有个不成文但却非常重要的规矩,那就是“录尚书事”以及“三公”这个封爵的上限。曹操当时已经身兼数职,其中“录尚书事”几乎等于宰相,权力已经到了极点。而“三公”是汉朝最高级别的官职,虽然实权不大,但象征意义重大。进爵魏公,这意味着曹操打破了这些规矩。

你想想,在中国古代,最讲究的就是“循礼”,讲究“祖制”。一旦你打破了这个规矩,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块石头,会激起多大的涟漪,谁也说不好。

破坏了政治的“游戏规则”: 汉朝的制度,虽然弊端丛生,但它毕竟还在运行。曹操如果一步到位成了“公”,虽然增加了他的权势,但同时也让他站在了汉朝政治制度的对立面。这就像在说:“我不再按照你们原有的规则玩了,我开始制定我的规则了。” 这种行为会立刻引起所有还在汉朝体制内的人的警惕和不满,尤其是那些仍然忠于汉室的士大夫。
给反对者提供了攻击的口实: 曹操虽然强大,但反对他的声音从来没断过。一旦他做了“魏公”,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反对势力,包括刘备、孙权,都会抓住这个机会大肆渲染,说曹操意图篡位,说他背弃了汉室,这样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将曹操置于道德和政治的劣势。

二、政治上的考量:过早暴露目标,加速反抗

荀彧是曹操阵营里最顶尖的政治家之一,他看问题向来是长远的。进爵魏公,这听起来是权力的极大提升,但从政治策略上看,反而可能是一步“过激”的棋。

“功高震主”的警示: 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但他仍然是汉臣。如果他成了“魏公”,虽然名头上还是臣,但“公”这个爵位,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很多诸侯也都是以“公”自居的。这无形中就拉近了他和“王”的距离,甚至比一些“王”的地位还要尊贵。这种过于明显的权势扩张,会极大地刺激汉献帝本人,也会让那些仍然保有汉室名义的势力更加恐惧,从而更加坚决地反对曹操。
“养寇自重”的策略: 曹操之所以能够长期掌握大权而不被彻底推翻,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汉朝的“名义”。他需要汉朝皇帝在位,来作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基石。他需要保留一点“臣子”的身份,才能让那些依附于汉室的旧官僚士大夫能够安心地为他办事。一旦他成为“魏公”,这种“遮羞布”就快要被撕掉了,他将直接暴露自己的野心,这反而会让他失去很多支持,让本来可以被他收编的势力倒向他的敌人。
潜在的政治风险: 曹操虽然强大,但他并非没有对手。刘备虽然弱小,但有其政治号召力;孙权虽然远在江南,但同样是雄踞一方。如果曹操因为进爵魏公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甚至汉献帝在某些势力煽动下做出什么极端举动,曹操的处境反而会变得危险。荀彧作为首席谋士,自然要为曹操的长远计,为他考虑最稳妥的道路。

三、荀彧个人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忠于汉室的底线

荀彧这个人,大家都很清楚,他是曹操阵营里最“老资格”的文臣,也是最有“名望”和“德望”的。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汉代的“名士”,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

“挟君以令诸侯”的理想状态: 荀彧所追求的,很可能是一种“名正言顺”的统治,也就是通过辅佐汉朝皇帝,来达到实际的控制和治理。他认为,曹操应该在名义上继续忠于汉室,通过掌握实权,来恢复汉室的荣耀,或者说,在汉朝的框架下,实现天下的统一和安定。成为“魏公”,就意味着他不再是“辅佐汉室”,而是要自己独立出来,自成一系了。这与他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可能存在冲突。
“忠”的定义: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忠”是非常重要的品德。荀彧一生都以“忠”为重。他对曹操的“忠”,更多的是一种对“君”的忠诚。即使曹操的权力已经超过了汉朝的君主,荀彧仍然可能认为,只要曹操一天不“篡汉”,他就可以继续效忠。而进爵魏公,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就已经是在走向“篡汉”的路了。荀彧可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行为的“不赞同”,并且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劝谏”曹操。
“守成”还是“创业”的区别: 曹操当时面临的是如何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成果。而荀彧,可能更倾向于一种“守成”的策略,即在现有的政治框架内,通过改革和发展,让曹操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不是冒险去打破现有的规则。进爵魏公,更像是一种“创业”的姿态,要开创新的局面,而这种开创,对于遵循传统礼法的荀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四、历史的解读:关于“毒酒”的传说

关于荀彧最后的结局,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曹操赐死,而赐死的原因就与他反对曹操进爵魏公有关。虽然这个说法的史料支持不一定最充分,但它恰恰说明了当时很多人(包括曹操本人)都认为,荀彧的反对是极其严重的。

即使没有达到被赐死的程度,荀彧很可能也因此事而失去了曹操的信任,被边缘化。作为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他的“不赞同”在政治上是极具分量的。他的沉默,或者他的委婉拒绝,对于曹操来说,是无法忽视的。

总而言之,荀彧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不是因为他不想让曹操强大,也不是因为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位深谙政治之道、恪守礼法、并且对“忠”有着自己理解的政治家,他看到了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他认为这步棋走得太急,太过了,会破坏政治的稳定,会让他所效忠的汉朝名义彻底崩塌,而他个人的政治理想也难以在这种激进的变革中实现。他更倾向于在汉朝的框架下,稳步地实现曹操的政治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就算有野心,不是也没有称帝,晚年才敢称魏王,说明晚年才暴露野心,后来曹丕才称帝。所以荀彧跟着曹操的时候可能真的没有发现曹操有篡汉的野心呢,荀彧有才智卓识,那是用来说明荀彧尽忠臣之能而已,跟曹操是合作关系,曹操也是扶汉的忠臣,不管真的假的,曹操也是有谋略的,装也要装出忠臣的样子,不是吗?

会被荀彧看出来,还叫曹操?再说真忠假忠,也不是只给荀彧一个人看,最重要的不是给汉帝和群臣看吗?最起码真大于假吧,到了后期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了,假才敢大于真,荀彧此时才看清曹操真面目,难道晚了吗?前期刘备扮演的才是谋权篡位的角色,不要三国演义的视角去看问题。

以汉臣和荀彧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到答案,更不要以事后诸葛亮的思路,去理解前人做的事情,因为你并没有经历过一样事情,面对问题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做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user avatar

我想反驳一种观点,就是认为「荀彧一直默许曹操侵夺汉室权力」,所以荀彧不忠于汉室。

荀彧见曹操的时候,是在初平二年。当时荀彧已经在袁绍处了,而曹操彼时只是一个半独立半依附袁绍状态的小诸侯。如果要是像有人猜测的是「荀家的鸡蛋不放到一个篮子里」,那个时候应该辅佐的是和袁绍争夺天下的袁术,而非曹操。当时袁曹合作紧密,曹操东郡太守都是袁绍表的,荀彧去袁归曹是无法体现出很多当代三国学家所想象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就像贾诩离开李傕郭汜去找张济,这不算反水一样。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賔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恱曰:“吾之子房也。”

话说这里就埋藏着一个雷,曹操说『吾之子房也』。其实曹操这里是在自比汉高祖了,那是不是这时候就应该立刻变脸,痛骂一声汉贼,然后离开呢?否则那就是『不忠于汉室』了吧。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到「默许」党标准的荒诞之处——因为曹操是否对汉室忠诚,不是一个0和1的函数,而是一个从0到100,还不断在变化的程度。人只有在触及了自己的底线之后,才会做出激烈的反应。就像后期淮南三叛一样,毋丘俭听说司马师擅行废立,毅然起兵,但是一叛的时候,是帮助司马懿镇压王凌的。但是并不能因为毋丘俭没有帮助王凌,就说毋丘俭不是曹魏的忠臣——司马懿杀王凌,还可以解释为是维护曹魏皇帝的权威,但是司马师擅行废立,就触及了毋丘俭忠臣的底线了。

而「默许」党就是把忠臣的标准提到1分,只要对方做出了一点点不符合汉室利益的事情,如果不彻底划清界限,那就是「不忠于汉室」了。

和其他的诸侯比较,曹操是比较有进取心的诸侯里对汉室还不错的。之前李傕郭汜不说了,袁绍是个什么人:

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隷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

不接汉帝,擅相署置——也就是自己任命官吏,还能假吕布「司隶校尉」。这样的人和曹操相比,谁算是忠于汉室呢?

而曹操后来迎天子,重新帮助汉室在许都安了家,也是荀彧的主意。有人说杀董妃,杀董承的时候,荀彧为什么不以死相争?董承的黑历史,正好在这里普及一下:

时后兄伏德扶后,一手挟绢十匹,董承使符节荷令孙俨从人间斫后,左灵曰:‘卿是何等人也!’以刀扞之,杀旁侍者,血溅后衣。

天子败于曹阳的时候,董承是趁乱要杀伏皇后的人…… 他可不是三国演义的孤忠老臣,历史上也没有衣带诏的实锤。从荀彧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起夺权未遂,并没有必救董承的道理。

再说,如果我们跳开曹魏代汉的上帝视角,从时人的角度看,汉朝历史上权臣欺主的多了去了,不说董卓曾经权势滔天,就东西两汉的的那些外戚出身的丞相和大将军,直接毒死皇帝的都有,但是汉朝也照样生存了下来。虽然现在已经无从知道荀彧当时的想法,但是「勉力维持,静候其变」是非常可能的策略。维持着汉朝朝廷的架子不倒,曹操在,自然汉朝朝廷以曹操为主,曹操如果意外身故了,那么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毕竟窦宪、梁冀还在地下看着呢!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是曹魏代替了汉朝,然后我们可以分析说曹操从早就有意识的蛀空了汉朝;而可能在另外一个世界,曹操和荀彧,只是韩信和萧何罢了,谁是功臣,谁是功狗还两说。

但是封公的话,问题就不一样了。东汉的公爵只有给前朝的苗裔,再往前就是安汉公王莽。这就意味着曹操的代汉之心昭然若揭,并且封公就有国,曹操可以建立自己的小朝廷,连名义上都不再依附于汉朝朝廷了,这是彻底的和手下建立君臣关系,让手下食魏禄,而不食汉禄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触及了荀彧的底线。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不过,我觉得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中,倒也没有「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弱势。做侍中守尚书令十来年,荀彧虽然无兵,但也是名满天下。曹操如果不把他骗到寿春软禁至死,还真的没办法就安安稳稳的做魏公。陈寿最后那句: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其实就不动声色的表明了,荀彧的死和曹操做魏公的直接联系。影响力越大,态度就越重要,荀彧的重要性也让他没有了转圜的可能,「支持还是不支持」,在这个残酷的二选一的答案中,荀彧也最终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


猛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知乎上已经有了, @臭咸鱼 的答案我当时就赞过,对董承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更细致,感觉这两个问题合并了比较好:

user avatar

这问题回答起来好复杂,我个人觉得还是荀彧的内心深处残留了一丝汉帝国士大夫情节,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求贤令

荀彧、荀攸和曹操决裂,分水岭就是曹操颁布求贤令。你以为荀彧真忠心汉室?

他只是借着由头来表达对求贤令的不满。

当年曹操驱逐汉室的州刺史,荀彧在哪里?

当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荀彧再哪里?

当年曹操建铜雀台另立中央,为篡汉作准备,没记错的话,这招还是荀攸出的吧!

怎么曹操一下求贤令,动了名门望族的奶酪,二荀瞬间就成大汉孤忠了?

汉末,无论是十常侍之乱还是求贤令之乱,核心问题都是权力的分配。二荀、陈群为代表的士族想要垄断官僚机构,而曹操想唯才是举。这个矛盾必须有人退让妥协才可解决。

就像特朗普上台后,种族歧视加剧,黑、墨就会起来闹。曹操晚年自从颁布求贤令,士族就各种闹,甚至在许昌发动武装暴动,关羽水淹七军更是中原云集响应。

最后曹丕同意九品中正制,士族胜利,曹丕称帝。曹丕真的比曹操功绩大,能力强?曹操称不了他能称?

什么忠于汉室?无非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幌子而已

最后,欢迎喜欢三国的朋友关注拙作《三国演义修正版》,带你体验一个更真实的三国:


~~我是统一回复评论区的分割线~~

看到评论里有人质疑,那就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力证。

曹操颁布求贤令后,崔琰、毛玠、荀彧相继被暗杀,而这三人里崔琰、毛玠是相府的曹掾,职权就是举荐人才,当然荀彧也含有这一职权。他们都是名门望族出身,他们所举荐的人也都是名门望族,他们又都相继被曹操暗杀。

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礼法制度,还有荀彧这位人物本身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当时是个什么地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但名义上他还是汉臣。汉朝虽然衰落,但它的.............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说起“复兴汉室”,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备,他一生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而荀彧,作为曹操最倚重的谋臣,也是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同样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并且他最初也是对汉.............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精准地洞察田丰、许攸、审配、逢纪四人的性格缺陷,并用“刚而犯上,贪而不知,专而无谋,果而无用”这般精辟的概括,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深厚的识人之术、对人心的洞察力,以及长期在曹操阵营中处理政务、观察局势的经验积累的体现。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荀彧自身的素质与经.............
  • 回答
    关于荀彧和诸葛亮谁的粉丝更多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聊。要说荀彧的粉丝不如诸葛亮多,这现象背后,我觉得是历史叙事、文化传播以及大众认知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诸葛亮的名气,那真是响当当的。这不仅仅是中国家喻户晓,在东亚地区,乃至一些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外国人那.............
  • 回答
    谈论到荀彧,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并非是他作为曹操身边那位运筹帷幄的谋士的形象,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一种对智慧、忠诚与责任的深深敬意。如果非要说“喜欢”,那是一种对真正有担当、有远见的“人”的欣赏,而不是仅仅对一个历史符号的推崇。让我最触动的地方,在于他身上那种近乎“理想主义”的坚持与.............
  • 回答
    曹操这人,你不能简单地说他“非得”怎样怎样。他的决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政治考量。要说他为什么会走到处死许攸、逼死荀彧这一步,得把事情掰开了细说。先说许攸。这事儿大伙儿都熟悉,官渡之战打到关键时候,许攸这老哥们儿突然就投奔了曹操,还献上了奇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直接.............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评价荀谌: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智囊谈论荀谌,不能不提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风云变幻,荀谌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在与曹操的互动中,他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谋士,荀谌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战略眼光。 他并非以冲锋陷阵闻名,而是以其深邃的思虑和精准的判断,为自己.............
  • 回答
    齐武帝萧赜晚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人心惶惶,其中张敬儿、垣崇祖、荀伯玉这几位重要臣子相继殒命,无疑是这段时期最为令人唏嘘的事件。他们的死,并非源于简单的君臣失和,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猜忌与权衡的最终体现。先说张敬儿,这位名将的陨落,可以说是“功高盖主”的经典写照。张敬儿在平定南方动乱、巩固齐朝统.............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三国时期,荀彧作为曹操阵营中的重臣,他的立场之复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他一边坚定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的崛起和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边,他内心深处又对汉室怀有深厚的忠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他身上却得到了奇特的统一,或者说,他一直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理解荀彧为何会有如此“纠结”的表.............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禁止熏香,以及荀彧为何在此背景下继续使用熏香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曹操并没有明确地、全面地禁止所有形式的熏香。历史上关于曹操禁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则记载:“或说(许)都欲迁,而禁民用香。” 这句话的解读空.............
  • 回答
    要说郭嘉和荀彧在曹操阵营中谁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俩都是曹操麾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地位”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所以直接比高低,就像比较一柄倚天剑和一本九阴真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侧重点。地位的维度:是“职权”还是“影响”?如果我们纯粹从“官职”和“权势”来.............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