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之战的时候荀彧 荀攸 程昱 贾诩 都在忙什么?有没有提过什么意见建议?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

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

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过了他辅佐曹操最辉煌的那些年,虽然依然是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但他主要承担的是镇守后方、安抚民心、管理后勤的重任。曹操东征孙权,大批兵力都开赴了南方,荀彧的任务就是确保许都以及曹操掌控的北方地区稳定,防止后院起火。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荀彧确实对曹操的北征南战提出过一些自己的看法。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在曹操尚未决定出兵攻打孙权时,荀彧就曾表示过忧虑。他认为:

“天下未定,民力未充。” 他担心曹操如此大规模地征伐孙权,会耗费大量的民力和物力,加剧百姓的负担,容易引发不满。
“今征江南,百姓或不乐,而军中蓄积,犹恐未振。” 荀彧觉得,北方地区刚刚经过战乱,民生凋敝,老百姓未必愿意看到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事。而且,虽然曹操兵强马壮,但长期征战,后勤和粮草的准备是否充足,他也心存疑虑。
“臣闻勇略震主者,非其属也。曹公虽有此举,未可为常。” 荀彧甚至隐晦地提到了“九锡”和“魏公”的封号,虽然不是直接反对攻打孙权,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曹操日益增长的权势和一些臣子(如汉献帝身边的一些亲信)可能产生的担忧。他希望曹操能稳扎稳打,巩固现有地盘,而不是冒险扩张。

可以说,荀彧在赤壁之战前,扮演的是一个“战略稳健派”的角色。他更注重长远的稳定和民生的发展,对于曹操急于一举统一天下的雄心,他抱持着审慎的态度。然而,曹操当时正值意气风发,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信心,荀彧的建议虽然有道理,但并没有完全打消曹操南征的决心。

赤壁之战失败后,荀彧对军事上的失利也曾有过反思和建议。虽然具体细节史书没有详尽记载,但可以想见,他会从战略布局、后勤保障、甚至是人心向背等方面去考量。然而,正是因为对曹操的战略有所保留,加之后来与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分歧,荀彧在赤壁之战后不久便被调离了中央,忧愤而亡。

荀攸:运筹帷幄,献策于密室

荀攸,荀彧的侄子,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谋士。与荀彧侧重后方稳定不同,荀攸更多的是参与战略决策,并常常在曹操身边献计献策。在赤壁之战前夕,荀攸的意见对曹操的行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史书中明确记载,在曹操决定出兵攻打孙权时,荀攸是支持并积极参与谋划的。他认为:

“今奉天子以伐不臣,军师皆曰可,宜速。” 荀攸认为,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出兵,师出有名,而军中的谋士们也都认为可以出兵,所以应该迅速行动,抓住时机。
“且刘备新附,军心未集,孙权新立,君臣乖从,皆可乘之。” 他分析了当时的时局,认为刘备刚刚投靠曹操,军队还不稳定,人心未定;而孙权刚刚接位,君臣之间可能存在矛盾,这都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若待其集,则不可动。” 荀攸强调了“速”的重要性,认为一旦让孙刘联盟稳定下来,再想进攻就会非常困难。

可以说,荀攸是曹操南征的重要推动者和策划者之一。他看到了军事上的机会,并且主张抓住时机,快速出击。在赤壁之战的军事部署上,荀攸也必然参与了许多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调度兵力,如何安排水军等,尽管这些具体的“小计策”在宏大的战役叙事中可能被模糊化了。

然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对于荀攸来说,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作为军事谋划者之一,必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战后,他可能也曾对战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并向曹操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但这些细节在史书中就没有像战前的支持那么清晰了。可以推测,他会从战术运用、水军指挥、情报工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改进。

程昱:老谋深算,战略洞察

程昱也是曹操阵营中不可多得的谋士,他为人老辣,见识不凡。在赤壁之战期间,程昱也发挥了他的作用。

与荀攸力主出兵不同,程昱在曹操进攻孙权之前,也曾表达过一定的顾虑。他认为:

“今兵少,而战船大小不一,若遇大寇,必难解也。” 程昱指出,曹操当时的兵力相对不足,而且战船大小不一,在水战中容易出现混乱,一旦遭遇强大的水上敌人,会非常危险。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他还强调了北方士兵不擅长水战这一事实,认为这是曹军的一个巨大劣势。

程昱的担忧,其实是看到了曹操在水战上的短板,这与后来赤壁之战的结局不谋而合。他的建议更侧重于提醒曹操注意水战的风险。

然而,尽管程昱提出了这些顾虑,他依然是忠心耿耿的曹操部下。当曹操决心已定时,程昱也会尽力辅佐。有史料记载,在曹操进攻孙权的过程中,程昱还曾建议曹操“汲汲于水战”,这似乎与他之前的担忧有些矛盾。这里可能需要理解的是,程昱的建议更多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当曹操决心已定时,他可能是在提醒曹操要认真准备水战,而不是放弃水战。

在赤壁之战失败后,程昱也曾向曹操提出了关于“火攻”的分析,他认为周瑜会利用火攻来攻击曹军,并且曹操在南征过程中也确实遭受了火攻的重创。这说明程昱具备一定的预判能力,并且在战后对战败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贾诩:审时度势,以保全自身和曹操为重

贾诩,被誉为“毒士”,但他的“毒”更多体现在其谋略的精准和对局势的洞察力上,他极少主动向曹操提出激进的建议,而是在关键时刻,以最稳妥的方式给出最有效的建议,并且非常注重自身的生存和曹操的利益。

在赤壁之战前,史书中对贾诩在这场具体战役中的具体建议没有直接详尽的记载。这与贾诩的风格非常吻合——他“不谋其上”,而是“筹其事”。他不会像荀攸那样积极推动某项战略,也不会像荀彧那样主动提出战略层面的忧虑,他更倾向于在曹操已经做出决策后,为执行和优化提供支持,或者在关键时刻给出点醒式的建议。

可以推测,贾诩在曹操决定南征后,会从如何提高成功率、如何规避风险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会提醒曹操:

关于情报的重要性: 了解孙刘联盟的真实实力、战略部署,尤其是周瑜的动向。
关于后勤的细节: 确保粮草、军需的供给,尤其是要应对长江流域湿热的气候。
关于水战的准备: 如何应对长江的复杂水域,如何训练和使用水军。
关于联合的风险: 曹操的北方军队对南方水土和气候的不适应,以及士兵们对长途奔波的疲惫。

赤壁之战失败后,贾诩的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在曹操战败回许都后,众人都劝曹操不要再去攻打孙权,但曹操心中仍有不甘,想要继续进兵。此时,只有贾诩看出了曹操的心理,他没有直接反对,而是采用了“激将法”,对曹操说:“君有所虑,故不欲速进。且今军食尚有余,而士卒思汉,未忘本也,皆思归。若追北虏,势必有功。但恐吴人至,汉人皆去,不宜也。”(你心中有所顾虑,所以不想速战速决。而且现在军粮还有富余,士兵们思念汉朝,还没有忘记本源,都想回家。如果追击溃败的敌人,势必会立功。但只是恐怕吴国人来了,汉朝的人都会离开,这就不好了。) 曹操听后,觉得贾诩说得有道理,便停止了继续进兵的念头。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贾诩的高明之处:他没有直接否定曹操,而是通过分析潜在的危险(汉人离心),巧妙地阻止了曹操鲁莽的行动,为曹操保留了实力,也为避免更大的失败奠定了基础。这恰恰是贾诩“事不谋而筹”的风格的体现——他在事关重大时,能精准地把握住关键点,给出最恰当的建议。

总结一下

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曹操身边的这几位顶级谋士,虽然都在为曹操效力,但他们的关注点和提出的建议却各有不同:

荀彧: 侧重于整体战略的稳定和民生,对大规模的对外征伐持审慎态度,强调巩固基础。
荀攸: 积极支持南征,强调抓住时机,是推动曹操行动的重要支持者。
程昱: 对水战的风险和士兵的不适应有预见,提醒曹操注意客观困难。
贾诩: 更为低调务实,以保全曹操利益为重,善于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精妙的点拨。

尽管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曹操手中。赤壁之战的失败,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也有决策层在战略和战术上判断失误的原因。而这些谋士们,无论他们的建议是否被采纳,都尽职尽责地为曹操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即使在战败后,他们也在努力地为曹操分析局势,指明方向。他们的存在,也正是曹操能够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赤壁之战时,二荀留守后方,贾诩程昱随军。

先说随军的,贾诩和程昱都提出过些见解。程昱在众人认为孙权不会帮助刘备时,却表示孙刘联盟一定会组成的。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虽说程昱对赤壁之战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但也指出了敌方联合的必然性,从而展示了赤壁之战风险。对此史书并没有记载曹操的态度,最大可能是当时曹操觉得孙刘联合就联合吧,无所谓。


而贾诩的献言就很明确的,他希望曹操不要打赤壁之战,要先以稳固荆州为重。只要荆州稳住了,那孙刘联盟就是慢性死亡了。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然而贾诩和曹操关系不怎么样,所以曹操并没有听取贾诩的建议。实际上贾诩已经帮曹操指路了,可惜曹操没听。

至于裴松之对贾诩的批评,我是不同意的。当时马腾韩遂自己内部矛盾很激烈,短时间内对曹操构不成威胁。而裴松之用曹仁守江陵没守住作为论据的逻辑也很奇怪,因为曹仁守江陵是在赤壁惨败之后,如果曹操没打赤壁之战,那曹仁就有更充足的兵力布防,如何就能肯定曹仁守不住了呢?


然后就是二荀

荀攸当时担任中军师,这是个在中央处理政务的官职,具体内容我在这个回答里面有写过

为什么荀彧反对曹操进公加九锡,而这提议却是荀攸提出的? - 张a费t的回答 - 知乎

再加上史书上也并没有荀攸随军的记载,那么可以肯定荀攸当时留守后方了。


接着就是荀彧,在曹操还没开始南征的时候曾经问计于荀彧,荀彧认为这是出其不意南征的好机会。曹操听取了,并一开始的进展比较顺利。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之后也没有有关荀彧随军的记载,再考虑荀彧长年留守后方,那他理应也是没随军的。


二荀不在前线自然无法给什么具体建议,再者消息的传递也是有延迟的,而赤壁之战曹操的溃败速度也令人意想不到。(两个月就战败了)

user avatar

荀彧

荀彧坐镇许都尚书台。曹老板出征前,特意问计于荀彧,荀彧说:

《三国志》: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后汉书》:今华夏以平,荆、汉知亡矣,可声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实际上,没卵用,人算不如天算,刘表病死,刘琮继位,随即表示投降。

曹操进入襄阳后,收纳人才,一个个表奏当官,派人送给荀彧,顺便还特别介绍了蒯越: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蒯越)耳!

曹操吃了败仗后,没有记载,脑补一下:曹操回去抱着荀彧嘤嘤嘤。。。毕竟顺风局浪翻了。

荀攸

荀攸在207年拿到中军师一职,然后到213年,记载空白。

推测在荆州、赤壁之时没有什么作为。

程昱

按照程昱本传记载,程昱是跟曹操去了荆州的,当时刘备投奔孙权,曹操的幕僚团队都认为孙权会效仿“公孙度杀袁尚兄弟”一样,把刘备的人头送来作投名状。

唯独程昱认为: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结果,果然如程昱所料,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贾诩

贾诩也是去了荆州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之后,曹操决定率军迎战,贾诩则唱了个反调: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听不进去,认为孙权只不过是一个刘琮加强版,虽然目前不想投降,教训一下就能搞定,顺风推了。结果……


讲道理,如果曹操真的听了贾诩的话,把荆州牢牢吃住,休整备战,说不定在休整的过程中,孙权和刘备闹翻了呢。

就算孙刘同盟持续存在,曹操也能把荆州完全吃住,而不至于赤壁之战后,周瑜取江陵,刘备取荆南,襄阳成为前线,最终促成三分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而鲁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一、 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向,抵御曹操南侵的关键推动者: 深刻洞察曹操的野心: 曹操在北方统一之后,虎视眈眈南方,其兵锋直指江东,意图彻底统一天下。鲁肃是东吴为数不多能深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谈到赤壁之战,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那场决定三国鼎立局势的关键战役。而“赤壁”二字,更是这场战役的代名词。那么,这令人遐想万千的“赤壁”到底在今日何处?这其实是一个颇有些复杂,但又充满历史趣味的问题。简单来说,今日的“赤壁”通常指的是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市(原蒲圻县)。这是目前学术界和官方认定的主要地点.............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惊天动地的大战,其中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而说到联军的统帅,那问题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赤壁之战的联军并非只有一个“正统”的统帅,而是以 周瑜 为实际上的军事总指挥,同时 刘备 也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和战略的层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仗啊,发生在公元208年,具体地说是在长江边的赤壁(今湖北嘉鱼县附近)。当时,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想要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的联合势力,统一天下。这事儿要是放到一般人.............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其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要衡量“先主”(即刘备)在此役中的功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史实和战略背景来理解。总的来说,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联盟者和战略策应者的角色,虽然在军事主导权上不如孙吴,但其政治和战略上的贡.............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是否为周瑜指挥的问题,在历史学界和大众讨论中,确实存在不同的观点,但绝大多数历史学者和主流观点认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然而,要说“有多少人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周瑜指挥的”,这是一个很难给出准确数字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个人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主流.............
  • 回答
    张飞,字翼德,河北涿郡人氏。论及他为何能被天下人誉为“万人敌”,即便是在赤壁之战前,也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是他一身肝胆相照的豪情,和一场场血染沙场的赫赫战功所铸就。要说赤壁之战前张飞最为人称道的战绩,无疑是 长坂桥头那一夫当关的壮举。当时,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刘备因兵败,被迫跟随百姓仓皇撤退。这.............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战役之一,提起这场仗,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是谁?很多人会说是诸葛亮。没错,诸葛亮无疑是这场以少胜多的关键人物,但如果说他“指挥”了整场赤壁之战,那也未免太片面了,甚至是有些偏颇。实际上,赤壁之战的指挥权,是有一个更复杂也更准确的答案的。要说赤壁之战的最高指挥.............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