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之战曹操伤亡惨重,但是为什么曹操麾下著名的将领却没什么损失?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需要从战役的进程、曹操的战略部署以及当时将领的角色等多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赤壁之战曹操方面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这并非源于正面战场上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大规模伤亡。曹操的失败,主要在于其战略上的失误和后勤补给的混乱。

第一,庞统献计连环船是关键导火索。 赤壁之战前,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士兵多不习水战,北方人居多,水土不服,疾病开始蔓延。为了解决战船摇晃、士兵晕船的问题,曹操采纳了庞统(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降将)的“连环船”计策,将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这无疑是为了稳定船只,方便士兵行走和骑兵在甲板上作战。然而,这个看似稳妥的办法,却为火攻提供了绝佳的便利。当东吴的火攻船顺流而下,撞击曹操的连环船时,火势瞬间蔓延,形成了燎原之势,曹操的水军近乎全军覆没。

第二,东风的巧合,更是决定性因素。 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据史料记载,当时刮的是东南风。而周瑜抓住这一天时,派遣火攻船,使得火势能够顺利吹向曹操的战船。若无东风,即使火攻船抵达,也无法达到如此迅猛的效果。这场大火,直接摧毁了曹操赖以制胜的水军主力,数十万大军被烧得所剩无几。

第三,疾病和恐慌的蔓延。 在连环船被烧毁之前,曹操军队内部就已经因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而饱受疾病困扰。加上长江水域的寒冷和潮湿,疾病在军队中迅速蔓延,士兵士气低落。一旦连环船被烧,大批士兵在惊慌失措中落水溺亡,或是被大火吞噬。这种大规模的死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场搏杀,而是因为战术失误、火灾以及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那么,为什么曹操麾下的名将们却似乎“事了拂衣去”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其一,名将们的“生存技能”和曹操的战略安排。

曹操麾下的名将,如张辽、许褚、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在赤壁之战的初期,他们作为曹操的先锋和主力,负责统帅水陆部队的部署和作战。然而,当战役进入到最关键的火攻阶段时,大部分名将并非直接坐镇于连环船的最高指挥位置,而是分散在各处,负责陆地上的防守、后勤的协调,或者是指挥部分尚未被大规模波及的部队。

举例来说,曹操将主力水军置于长江之上,而陆地上则布防。张辽、许褚等善于陆战的名将,更多地是负责陆地上的军营安保、后勤补给的护卫以及应对可能的陆地进攻。当水上发生灾难性火灾时,他们可能在第一时间负责疏散和组织溃兵,但他们自身的队伍和指挥体系并未完全被大火吞噬。他们的任务更多地转向了“救火”和维持秩序,而非直接冲锋陷阵而牺牲。

其二,名将们并非都在水军一线直接指挥。

曹操虽然号称百万大军,但并非所有人都擅长水战。他集结了来自北方的许多骑兵和步兵。这些陆战名将自然不会被安排去担任水军主帅,除非是像蔡瑁、张允这样原本就是荆州水军的将领。曹操任命的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陆战将领,他们更多地是负责陆地的统帅,或者在水军中担任较低级别的指挥官,其性命安全相比于在前线指挥登陆作战的将士而言,确实要更有保障一些。

其三,战场信息的传递与指挥链的局限性。

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时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并且迅速蔓延,使得整个水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名将们虽然身居要职,但他们身处的位置可能离火灾核心区域有一定的距离,或者他们身处的单位尚未被直接波及。当灾难发生后,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收集信息、稳定军心、组织撤退,而不是在混乱中继续作战并轻易牺牲。

其四,曹操在战役初期和中期就已经有所预料。

虽然《三国演义》将赤壁之战描绘得波澜壮阔,但实际上曹操在战前也并非全然没有准备。他深知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弱点,也对东吴孙刘联军的抵抗有所预料。他在行军途中也做了不少部署,比如派遣张辽等名将作为先锋。在战场上,名将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鼓舞士气、指挥具体的战术执行。当战局急转直下时,他们的首要目标将是保全自身和部分有生力量,以便将来卷土重来,而非与军队一同覆灭。

其五,史书的记载侧重于结果而非细节的个体损失。

《三国志》等史书在记载战役时,通常会侧重于整体的胜败、重要的战略决策和关键人物的命运。对于具体的将领阵亡与否,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或者对战局有决定性影响的损失,往往不会详细列出。因此,我们看到的史书更多的是记载曹操整体的损失惨重,而对于名将的个体“幸免”,可能并没有被特别强调,或者他们的损失并未达到被史书特别记录的程度。

其六,部分名将可能已经脱离了主战场。

在赤壁之战前的部署中,曹操可能已经根据不同情况,将一些关键将领安排在不同的区域执行任务。例如,一些负责后勤保障的将领,或者在其他方向牵制敌军的将领,他们可能并不直接参与赤壁水战的正面交锋。这样一来,当赤壁发生灾难时,他们自然也就“幸免于难”。

总而言之,赤壁之战曹操伤亡惨重,主要是源于其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和火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非正面战场上的士兵大规模消耗。而曹操麾下的著名将领之所以损失不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并非直接处于火攻最猛烈的水军前线指挥位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身经百战,具备在混乱中自保并组织残余力量的能力。加之史书记载的侧重点以及战役初期和中期不同的部署,都使得这些名将得以在这次灾难性的战役中“全身而退”,为曹操日后的图谋保留了宝贵的力量。这并非是他们不英勇,而是历史的进程,战场上的变化以及战略部署的复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赤壁之战 很多人对具体过程和双方兵力部署不清楚 所以造成很多误解

未免太繁复 我这里不太引用史料 直接上观点了

不想看分析的直接看最后的结论

我从曹操由江陵出发进攻刘备驻守的江夏到曹操从乌林撤退 回到江陵并命曹仁守南郡作为整个赤壁之战战役的开始与结束 (且不提曹操之前的南征以及狭义的赤壁之战只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生的一场水上遭遇战)

开始阶段 曹操分两路进军

一路由襄阳出发 沿汉水向江夏前进(我称为北路军)

军队组成是【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若以一军1万人计算(只是大概估计 不必计较具体数字)则北路军兵力有六七万之众 再看其将领名单 十足的主力部队


另一路由江陵出发 沿长江顺江而下 准备直达江陵(我称为西路军)

西路军的组成就比较复杂了 这支军队由曹操亲自指挥

曹操以五千骑兵在长坂追上刘备大胜之后直达江陵

在江陵接收了荆州的大量投降水军

曹操南征前荆州总共兵力在十万左右 扣除刘琦一万和刘备掌握的大概两万军队(刘备掌握了多少军队未知 此处亦是不准确的估计 但刘表安排其防守荆北 兵力不会少于一万 而从刘备能率领数十万百姓南行且还能分出关羽的水军的事来看 只有一万太少了 但刘备兵力若达到三万 对刘表威胁太大

)再扣除驻守各地的军队 (特别是襄阳应该有不下万人荆州军队驻守)江陵降军在三四万左右 加上曹操嫡系 西路军兵力在五万左右


联军主力在江夏集结

联军总兵力为四万多人

其中周瑜程普各领万人随加上刘备关羽的水军数千组成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队 逆流而上寻找曹操主力决战

另外刘琦一万人 鲁肃一万人共两万守江夏


战役经过:

西路军在赤壁与联军相遇 交战 西路军战败退守乌林 上岸驻扎(此战是纯水战 在长江上发生)

联军虽胜 但兵力仍若 驻扎在乌林对面的南岸寻找战机 两军隔长江对峙

此时北路军仍在路上 若曹操援军抵达 联军将难以取胜

周瑜用黄盖计策火攻曹军 西路军士气低落 而北路军似乎也因为一些原因受阻无法抵达

曹操下令撤退 西路军进攻时走的水路 但战船部分受损 无法让所有人搭乘

且若逆流回军 有被联军追上歼灭的危险 于是曹操下令烧掉剩下所有船只

走陆路 过华容道回江陵 路上因为地形和疾病 西路军损失过半

回答问题

赤壁之战曹操伤亡惨重,但是为什么曹操麾下著名的将领却没什么损失?

因为曹操麾下著名的将领许多根本没参加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就结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溃败,与其说是单一的“东风”或“瘟疫”所致,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风和瘟疫恰恰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催化剂。我们先谈谈“瘟疫”。在当时的条件下,疾病的传播和影响是巨大的。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士兵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长期作战的疲惫,很可能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史书上提到曹操的军队.............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输”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输赢”的定义,以及这场战役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将“输”简单理解为“战败且主力覆灭”,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本身的进程,以及为什么.............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转,让曹操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那么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日子究竟会更好还是更坏,这实在是一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曹操获胜的局面。曹操统一北方的成就已然斐然,他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他的统治风.............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如果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魂穿到赤壁之战前,附身于北魏权臣曹操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写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李世民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绝非偶然。他身上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开阔的战略视野以及知人善用的用人艺术。相比之下,赤壁前的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赤壁之战的结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如果”。如果曹操在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获胜,一举消灭了孙刘联军,那么他统一中国的进程将大大加速,中国历史的轨迹可能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关于他是否会建立“幕府”制度,以及汉天子是否能继续保有“中华传统的万世一系”的地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
  •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