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取胜,之后一统江山,会不会和无双假想结局一样,行走江湖,还政于君呢?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

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如果曹操赢了赤壁:统一江山的蓝图

首先,设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没有遭遇那场惨败。孙刘联军的火攻失败,周瑜和诸葛亮损兵折将,甚至可能丧失对荆州的控制权。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巩固北方,南下势不可挡: 赢了赤壁,意味着曹操的南方攻略得以延续。即便不能立刻饮马长江,也能稳固在荆州乃至江陵的战果。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将遭受重创,士气低落,内部矛盾可能因此激化。曹操可以借此机会,整合北方力量,再图南下。有了赤壁的胜利作为基石,他统一江山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政权统治的深化: 曹操并非草莽出身,他有着深厚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念。统一江山后,他不会像一些胜利者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曹操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会继续推行他的屯田制、唯才是举等政策,稳定国内秩序,发展经济,收揽人心。他的统治风格,即便在统一后,也会带有他一贯的务实和效率。
汉室的地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并非真的想取而代之。他对汉朝的制度和名义,有着复杂的感情。他需要汉室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法性。统一江山后,他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权力,但直接篡位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未必是最佳选择。他可能更倾向于成为“汉相”或“魏王”,掌握实际权力,而将汉献帝继续供奉在位,如同“无双”结局中“还政于君”的前奏。

“无双”结局的可能性分析:行走江湖,还政于君

那么,这样一个强大的、统一了国家的曹操,会不会真的走向“无双”结局中所描绘的那样,卸下权柄,行走江湖,最后“还政于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曹操的性格、他的政治抱负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1. 曹操的性格特点:
雄才大略,但也多疑: 曹操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宏大的抱负,渴望结束乱世。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敏感、多疑的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掌控欲,任何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和事,都会被他警惕。
爱才惜才,但也善于利用: 曹操广纳贤才,但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欣赏有能力的人,但也随时准备将其弃用或利用至最后一滴。
懂得进退,但并非易被说服: 曹操并非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能够根据时势调整策略。但在重要的决策上,他有自己的主见,不容易被他人轻易改变。

2. 政治抱负的演变:
从乱世的终结者到帝国的奠基者: 曹操最初的抱负,更多的是平定天下,结束分裂。统一江山后,他的目标可能会转化为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他会像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渴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名”的看重: 曹操虽然行事狠辣,但他同样看重自己的历史评价。“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背后,是对自己行动的辩护。他未必会在功成名就后,主动放弃所有光环,去过一种“平凡”的生活。

3. “还政于君”的可能性:
名义上的“还政”: 曹操“还政于君”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名义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他可能会像汉献帝一样,继续让汉朝的国号延续,但自己则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实质上的“终身摄政王”或者拥有一个前无古人的尊号。他不会真的将权力拱手让给一个名存实亡的汉献帝,因为这等于自毁前程。
“无双”结局的“君”是谁? 在“无双”的设想中,“还政于君”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回归。如果指的是归还给汉室的“天子”,那可能性极小。如果指的是某种精神上的“君”,比如他自己内心的某种追求,那或许还有探讨空间。
“行走江湖”的动机: 曹操的政治智慧在于他知道如何“收放”。如果他真的统一了天下,并且政治格局稳定,他可能会在晚年,将实际的政务交给他的继承人(如曹丕),而自己则以一个“名誉领袖”的身份,享受一些自由。但这“自由”也未必是普通意义上的“行走江湖”,更可能是在自己的封地,或者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关注天下大事,而非完全脱离政治。

“无双”结局的“细节”推测:

如果我们非要往“无双”的结局靠拢,那么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晚年的政治安排: 曹操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巩固的政治体系,并培养了继承人。他或许会对继承人进行严格的考察和指导,确保国家能够平稳过渡。
超然的地位: 统一后,曹操可能不再亲自处理繁琐的政务,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国家大计,制定长远战略,或者关注文化、科技的发展。他可能会以某种“太上皇”或者“国父”的身份,受到天下人的尊崇。
有限的“江湖”: 所谓的“行走江湖”,可能不是他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四处游历。更可能的是,他会在自己的领地内,体验一些不同于宫廷生活的场景,或者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与一些他欣赏的文人墨客交流,甚至秘密地拜访一些隐士,了解民情,寻找一些人生哲理。
“还政”的仪式感: 如果有“还政”的举动,那更可能是在他生命的晚期,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个“功成身退”的美名,或者为了向天下展示他超脱世俗的胸怀,他可能会以一种公开的、有仪式感的方式,将权力移交给继承人,并且强调继承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自己则“隐退”,但这“隐退”并非完全脱离权力。

结论:

总的来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取胜并统一江山后,“行走江湖,还政于君”这种“无双”的结局,其可能性较低,至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彻底的隐退。

曹操的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掌控,以及他务实的性格,让他不太可能轻易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去过一种完全脱离政治的生活。即使到了晚年,他更可能选择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继续影响国家的走向,或者为自己的政治遗产留下“体面”的收尾。

“还政于君”更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对汉室名分的尊重(即便只是名义上的),或者是为了巩固继承人的地位而做出的象征性举动。而“行走江湖”,则可能是在权力顶峰之后,对某种精神自由的有限追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山林”。

更符合曹操性格的,也许是在他统一天下后,成为一个类似“千古一帝”的角色,他会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制定长远的国策,然后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但离那个“无双”的、完全脱离政治的曹操,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历史的车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遵循既有的轨道,即便是最伟大的枭雄,也难以完全挣脱时代的枷锁,以及自己性格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结局太“日本了”,在日本人眼里天皇就是神,完全不可替代。但是用日本人的逻辑来思考中国的历史,这简直太不着调了。

话说自从陈胜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后,中国皇帝的神性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他熟读史书,不可能不知道沛县黑社会老大——刘邦是如何成为皇帝的,所以他面对汉献帝根本就没有任何来自于超自然的压力。

曹操与汉献帝本来就结下了不小的梁子,想当初“衣带诏”事件,孟德下手确实狠了点,杀皇后及其皇子,那是连眼都不眨一下。请看一段《后汉书 皇后纪》一段血淋淋的原文:

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伏寿身为大汉皇后,居然被曹操派人从躲避的夹墙里拖出来,然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哭着向汉献帝求救,结果汉献帝也很悲哀地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无奈之下的汉献帝没有做出像样的反抗,最后只能说:“天下宁有是邪?”。就这么个局面,杀妻灭子的大仇恨摆在那里,汉献帝要是掌权了会放过曹操?

然再来看看孟德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一段话: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孟德在这里就更赤裸裸地告诉天下人:老子身居高位,一人系国家与家族之安危,想让我放权那简直就是鬼扯。我特么要是放权了,国家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后我想说,“三国无双”之类的游戏,玩玩就好,日本人解读历史能力的水平太差,一个只有战术没有战略的名族,内涵太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