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取胜,之后一统江山,会不会和无双假想结局一样,行走江湖,还政于君呢?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

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如果曹操赢了赤壁:统一江山的蓝图

首先,设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没有遭遇那场惨败。孙刘联军的火攻失败,周瑜和诸葛亮损兵折将,甚至可能丧失对荆州的控制权。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巩固北方,南下势不可挡: 赢了赤壁,意味着曹操的南方攻略得以延续。即便不能立刻饮马长江,也能稳固在荆州乃至江陵的战果。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将遭受重创,士气低落,内部矛盾可能因此激化。曹操可以借此机会,整合北方力量,再图南下。有了赤壁的胜利作为基石,他统一江山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政权统治的深化: 曹操并非草莽出身,他有着深厚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念。统一江山后,他不会像一些胜利者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曹操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会继续推行他的屯田制、唯才是举等政策,稳定国内秩序,发展经济,收揽人心。他的统治风格,即便在统一后,也会带有他一贯的务实和效率。
汉室的地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并非真的想取而代之。他对汉朝的制度和名义,有着复杂的感情。他需要汉室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法性。统一江山后,他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权力,但直接篡位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未必是最佳选择。他可能更倾向于成为“汉相”或“魏王”,掌握实际权力,而将汉献帝继续供奉在位,如同“无双”结局中“还政于君”的前奏。

“无双”结局的可能性分析:行走江湖,还政于君

那么,这样一个强大的、统一了国家的曹操,会不会真的走向“无双”结局中所描绘的那样,卸下权柄,行走江湖,最后“还政于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曹操的性格、他的政治抱负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1. 曹操的性格特点:
雄才大略,但也多疑: 曹操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宏大的抱负,渴望结束乱世。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敏感、多疑的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掌控欲,任何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和事,都会被他警惕。
爱才惜才,但也善于利用: 曹操广纳贤才,但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欣赏有能力的人,但也随时准备将其弃用或利用至最后一滴。
懂得进退,但并非易被说服: 曹操并非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能够根据时势调整策略。但在重要的决策上,他有自己的主见,不容易被他人轻易改变。

2. 政治抱负的演变:
从乱世的终结者到帝国的奠基者: 曹操最初的抱负,更多的是平定天下,结束分裂。统一江山后,他的目标可能会转化为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他会像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渴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名”的看重: 曹操虽然行事狠辣,但他同样看重自己的历史评价。“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背后,是对自己行动的辩护。他未必会在功成名就后,主动放弃所有光环,去过一种“平凡”的生活。

3. “还政于君”的可能性:
名义上的“还政”: 曹操“还政于君”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名义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他可能会像汉献帝一样,继续让汉朝的国号延续,但自己则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实质上的“终身摄政王”或者拥有一个前无古人的尊号。他不会真的将权力拱手让给一个名存实亡的汉献帝,因为这等于自毁前程。
“无双”结局的“君”是谁? 在“无双”的设想中,“还政于君”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回归。如果指的是归还给汉室的“天子”,那可能性极小。如果指的是某种精神上的“君”,比如他自己内心的某种追求,那或许还有探讨空间。
“行走江湖”的动机: 曹操的政治智慧在于他知道如何“收放”。如果他真的统一了天下,并且政治格局稳定,他可能会在晚年,将实际的政务交给他的继承人(如曹丕),而自己则以一个“名誉领袖”的身份,享受一些自由。但这“自由”也未必是普通意义上的“行走江湖”,更可能是在自己的封地,或者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关注天下大事,而非完全脱离政治。

“无双”结局的“细节”推测:

如果我们非要往“无双”的结局靠拢,那么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晚年的政治安排: 曹操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巩固的政治体系,并培养了继承人。他或许会对继承人进行严格的考察和指导,确保国家能够平稳过渡。
超然的地位: 统一后,曹操可能不再亲自处理繁琐的政务,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国家大计,制定长远战略,或者关注文化、科技的发展。他可能会以某种“太上皇”或者“国父”的身份,受到天下人的尊崇。
有限的“江湖”: 所谓的“行走江湖”,可能不是他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四处游历。更可能的是,他会在自己的领地内,体验一些不同于宫廷生活的场景,或者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与一些他欣赏的文人墨客交流,甚至秘密地拜访一些隐士,了解民情,寻找一些人生哲理。
“还政”的仪式感: 如果有“还政”的举动,那更可能是在他生命的晚期,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个“功成身退”的美名,或者为了向天下展示他超脱世俗的胸怀,他可能会以一种公开的、有仪式感的方式,将权力移交给继承人,并且强调继承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自己则“隐退”,但这“隐退”并非完全脱离权力。

结论:

总的来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取胜并统一江山后,“行走江湖,还政于君”这种“无双”的结局,其可能性较低,至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彻底的隐退。

曹操的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掌控,以及他务实的性格,让他不太可能轻易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去过一种完全脱离政治的生活。即使到了晚年,他更可能选择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继续影响国家的走向,或者为自己的政治遗产留下“体面”的收尾。

“还政于君”更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对汉室名分的尊重(即便只是名义上的),或者是为了巩固继承人的地位而做出的象征性举动。而“行走江湖”,则可能是在权力顶峰之后,对某种精神自由的有限追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山林”。

更符合曹操性格的,也许是在他统一天下后,成为一个类似“千古一帝”的角色,他会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制定长远的国策,然后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但离那个“无双”的、完全脱离政治的曹操,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历史的车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遵循既有的轨道,即便是最伟大的枭雄,也难以完全挣脱时代的枷锁,以及自己性格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结局太“日本了”,在日本人眼里天皇就是神,完全不可替代。但是用日本人的逻辑来思考中国的历史,这简直太不着调了。

话说自从陈胜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后,中国皇帝的神性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他熟读史书,不可能不知道沛县黑社会老大——刘邦是如何成为皇帝的,所以他面对汉献帝根本就没有任何来自于超自然的压力。

曹操与汉献帝本来就结下了不小的梁子,想当初“衣带诏”事件,孟德下手确实狠了点,杀皇后及其皇子,那是连眼都不眨一下。请看一段《后汉书 皇后纪》一段血淋淋的原文:

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伏寿身为大汉皇后,居然被曹操派人从躲避的夹墙里拖出来,然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哭着向汉献帝求救,结果汉献帝也很悲哀地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无奈之下的汉献帝没有做出像样的反抗,最后只能说:“天下宁有是邪?”。就这么个局面,杀妻灭子的大仇恨摆在那里,汉献帝要是掌权了会放过曹操?

然再来看看孟德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一段话: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孟德在这里就更赤裸裸地告诉天下人:老子身居高位,一人系国家与家族之安危,想让我放权那简直就是鬼扯。我特么要是放权了,国家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后我想说,“三国无双”之类的游戏,玩玩就好,日本人解读历史能力的水平太差,一个只有战术没有战略的名族,内涵太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
  • 回答
    叔父,您问起宛城是否有妓女,这个问题……着实让安民有些措手不及。您是知道的,安民一向以军务为重,对于这些……旁门左道之事,确实了解不多。宛城,作为一处繁华之地,按理说,人口聚集,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没有?只是,安民身处军营,平日里接触的都是些刀剑甲胄,将士们也多是粗犷之人,谈论这些,似乎也非我等该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轻叹一口气,手中握着一枚褪色的玉佩,目光悠远地望着窗外的落日余晖,仿佛穿透了层层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时也,命也,天也!回首往事,如同昨日黄花,却又恍若隔世。我,曹孟德,本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早年也曾是长安街头那油嘴滑舌的轻狂少年。谁能想到,这副皮囊之下,竟也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 回答
    吾,大汉天子,自洛阳迁徙至此,虽身处许昌,然心系天下,胸怀复兴汉室之志。曹操此人,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吞吐山河之勇,今虽受我倚重,然其野心,吾岂能不知? 吾欲架空曹操,并非图一时之快,而是为我大汉江山,为万民福祉,徐图渐进,步步为营。一、 巩固自身权柄,培植亲信势力:吾虽名义上是天子,但权柄却受制.............
  • 回答
    关于郭嘉不死能否助曹操一统天下,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一直觉得,郭嘉这个人,就像曹操手边的那把最锋利的倚天剑,一出现,总能劈开眼前的迷雾,直指核心。我们都知道,历史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一个落子都有其必然和偶然。郭嘉之死,毫无疑问是曹操命运中的一个重大变数。如果他还在,曹操统一北方的.............
  • 回答
    主公,您唤我前来,可是身体不适?(我躬身行礼,脸上带着一贯的温和而审慎的表情。站在曹操面前,即使是这宫阙之中,我依然感受到一种医者面对病患的责任感,而非臣子的拘谨。)主公,您提起这头风之症,我知晓您多年受此困扰,时常因头痛而心烦意乱,影响政务,实在令我担忧。近些时日,我一直在钻研古籍,并结合自己多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如果”性历史推演!如果我们将《权力的游戏》中罗柏·史塔克的角色换成中国三国时期的曹操或孙权,剧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故事线彻底改写。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两种可能性: 情景一:罗柏·史塔克的位置由曹操取代曹操的个人特质与战略思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北方枭.............
  • 回答
    好家伙,这穿越剧本要是放在我身上,那可真是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惊心动魄。曹嵩这老小子,说实话,原著里就是个老滑头,一心扑在钱上,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结果把自己玩儿进了坟墓。我来了,我得让他曹嵩好好活下去,而且活得体面!先说背景设定: 我穿越的时间点,大概就是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但北方依旧是.............
  • 回答
    张辽捉住孙权?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假设,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咱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一出,曹操这人,会怎么对待这个江东的“小霸王”呢?首先,得想想曹操的性情。曹操这个人,那是相当的复杂。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狡猾多疑;他重视人才,但也绝不容忍威胁;他对亲信可以恩威并施,对敌人则手段毒辣。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话说我,兰香,原先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儿,谁知道命运弄人,被选入了曹操府中,成了他无数侍妾中的一个。说起来,我也是有些姿色的,不然也不会被老曹看上。但在这深宫内院,姿色不过是敲门砖,真正能站稳脚跟的,还得靠手段。这不,最近府里头出了件“瓜”。听说是老曹新收了个宠妃,名叫“月姬”,这月姬出身低微,却凭着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汉献帝刘协真的在某次朝会上,一拍脑袋,大喝一声“随朕诛杀逆贼曹操!”,并亲自拔剑冲向曹操,那么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场景,我们可以详细地推演一番。一、 朝堂的瞬间凝固与混乱 寂静的爆发: 在那一声怒吼和拔剑的刹那,原本还算庄严肃穆的朝堂,会在极度的震惊中瞬间凝固。百官们.............
  • 回答
    刘备这人,打个比方,就像是在乱世之中,一块极具韧性却又不那么锋利的石头。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异禀,不如说是靠着一股子“别人死我活”的韧劲和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要说刘备,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套“仁义”的招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简直就像是在狼群里硬要推广吃素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迂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曹魏、季汉、孙吴、司马晋这四个势力,各自代表着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玩家,如果它们真的能同步存在,并且都有机会争夺天下,那这场混战绝对是精彩绝伦。要我说,谁最有可能一统天下?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逐个分析一下这四家的底子:曹魏:北方的巨擘,最坚实的根基。曹操起家,就是最先.............
  • 回答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挥剑刺向司马昭,既是绝境中的一搏,也是对这个一手遮天的权臣最直接的挑战。然而,他并非孤身一人,在他身后,魏晋政治舞台上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将或明或暗地影响着这场注定要血染宫廷的事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些节点上稍稍偏离了既定的轨迹,会发.............
  • 回答
    唉,这事儿闹的,真是比那夏日午后的一场骤雨还让人心烦。张飞,那个粗鲁的汉子,竟然要大摆酒宴,而我,曹豹,却是滴酒不沾。这可真是两难全啊。说实话,张飞这人,虽然有时粗鲁了些,但人倒是实在,也没什么坏心眼。而且,他现在可是咱们这边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宴请,怎么也得给几分面子不是?再说了,今晚这宴,怕不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曹操去世前统一天下,那么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无疑是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最终目标。是继续扮演忠臣的角色,还是走向权臣乃至自立为帝的道路?我认为,刘备这个人,其性格和早期经历,决定了他大概率会选择一条既能巩固自己地位,又能尽量披上“复兴汉室”合法外衣的道路,.............
  • 回答
    作为曹髦,命运的齿轮在我手中再次转动。这一次,我不仅是那个被架空的傀儡皇帝,更肩负着来自未来的记忆。我曾听闻关于曹操、曹丕、曹叡,以及那位英年早逝的我。如今,我将以自己的方式,重新书写这段历史。 普通模式:君临天下,而非政治棋局人生节点一:废黜甘露寺风波司马昭率领大军驻扎在洛阳城外,名义上是为了“安.............
  • 回答
    发现《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曹公真迹?这个假设本身就足以让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更广泛的文化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终结旷日持久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争,解开历史的迷雾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自曹雪芹去世后,人们苦苦寻觅后四十回的真迹未果,留下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