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赤壁之战后曹操没有主动进攻刘备?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

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成的水军,数十万士兵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巨大的政治和军事资源,企图一举扫平江南的战略也因此破灭。这次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一次对曹操“不可战胜”神话的严重打击,在士气和威望上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如果立刻发起对刘备的进攻,风险是极其巨大的。

兵力损耗严重,难以再战: 惨败之后,曹操的军队元气大伤。水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损失惨重。虽然他还能勉强维持北方统治,但要组织起一支能迅速渡江南下,并且有信心取胜的精锐部队,至少需要数年的休养生息和重新整编。贸然进攻,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彻底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士气低落,人心不稳: 士兵们经历了生死劫难,对这场战争的厌战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北方士人对曹操的战略也产生了质疑。在这种士气低落、人心浮动的情况下,强行对外作战,很容易引发内部动荡,甚至有哗变的风险。曹操深知“兵者,凶器也,不可以用。”在军队状态不佳时,强行发动战争,无异于饮鸩止渴。
后勤补给线的压力: 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其统治基础的稳固程度,尤其是在经历了赤壁这样的重大失败后,是需要时间和巩固的。要支撑一支大规模的南下军队,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在刚经历了巨大的消耗后,其后勤体系的压力可想而知,再组织一次大规模南征,对后勤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

其次,孙刘联盟的坚固性是曹操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赤壁之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孙权拥有精锐的水军和熟悉南方地形的将士,而刘备虽然兵少,但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尤其是诸葛亮的战略谋划和黄盖等人的勇猛。

联盟的力量不容小觑: 曹操在赤壁之前的势力优势明显,但孙刘联合却能形成对抗曹操的有效力量。如果他孤军深入,一旦孙刘两家再次紧密合作,共同夹击,曹操将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联盟的战略意义: 孙刘联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合作,更是战略上的制衡。孙权可以利用其水军的优势,在长江流域形成一道屏障,而刘备则可以在曹操的侧翼制造麻烦。曹操知道,只要这个联盟存在,他想要彻底击败任何一方,都将是极其困难的。

第三,曹操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采取了更加稳健的策略。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并没有放弃统一天下的目标,但他调整了策略。

巩固北方,蚕食荆州: 曹操将重心放在了巩固北方统治,同时开始逐步消化和控制荆州南部地区。荆州地区是刘备崛起的根据地,也是曹操当时能够实际控制和开发的地区。他通过政治手段和有限的军事行动,逐步稳固了在荆州的统治,并将重心放在了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
等待时机,养精蓄锐: 曹操是一个极具耐心和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明白,如果现在冒险进攻,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更好的选择是退而求其次,先巩固已有的地盘,同时积蓄力量,等待孙刘联盟出现裂痕,或者自身实力得到有效恢复之后,再寻找新的机会。
关注其他战场: 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也并非只有与孙刘对抗一条战线。他还需要应对北方其他地区的势力,以及巩固自身的统治。赤壁之战后,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其他更具把握的战线上,或者用来稳定后方,是更符合他利益的选择。

第四,政治上的考量也不可忽视。 曹操是汉丞相,虽然他权倾朝野,但名义上仍然是辅佐汉献帝。在赤壁之战后,如果他继续穷兵黩武,且连连失利,可能会引起朝中保守派和反对派的更大不满,甚至为其他野心家提供口实。他需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尤其是在北方未完全稳固的情况下。

最后,对刘备实力的低估和对孙权的重新评估。 在赤壁之前,曹操可能确实低估了孙刘联合的力量,特别是对孙权的战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赤壁之战后,他必然会对这两方势力有更深刻的认识,知道仅仅依靠曹军的表面优势,已经不足以轻易取胜。

总而言之,赤壁之战后曹操不主动进攻刘备,并非出于恐惧,而是基于对战局的深刻分析和对自身实力的客观评估。他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巩固统治,并等待战略上的有利时机。与其说是不敢,不如说是“不宜”和“不划算”。他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健、更有利于长期发展的道路,为后续的争霸战争留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兄弟,是不是游戏玩多了。

我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赤壁一战之后,曹操缓了那么长时间。

————————

首先我要讲一下,古代军队,有一个崩溃临界点,也就是所谓的死亡率达到多少,即军队崩溃。

以宋朝为例,正规军受过训练,死亡率超过15%左右,军队就将溃散。

而南宋的百姓抵抗军(俗称民兵),死亡率只需要达到5%,就会崩溃,也就是说,起兵十万,死亡五千人,剩下的九万五就全跑了。

题主游戏可能玩多了,以为崩溃的死亡率应该是100%才对?打到0人才会队伍灭亡?天真呢。

————————

第二个我要讲的,是普及东汉末年的战争,有多难打。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当然是很重要的,难在哪里呢?

运输。

运输一批足够的粮草,在东汉,有多难呢?

跟长征差不多。

古代没有水泥路,连车轱辘都没有胎,不能装太重,否则连轱辘都烂,赤壁之战史料记载大约15万曹军,要从许昌运粮到赤壁,最简单的方式是走水路,但是问题点是,曹操还未收拢蔡瑁、张允的时候,曹操没有水军。

走山路运送15万人的粮草,从许昌到赤壁,光是走,都要至少一个月。运粮的兵都要吃掉粮车上的一半。

————————

然后是整合兵力。

古代征兵与如今相比,难于上青天。

首先你要明白,当时东汉都城许昌,号称天下第一大城,加起来都不够十万百姓,繁盛程度大致跟现在的一个县城差不多。

参军率的话很高,每100人,有5人愿意当兵吃饭的,也就是说,许昌能提供的主动兵役人口,也只有区区5000人。

强拉壮丁就算了,那种曹操看不上,毕竟这种强拉的壮丁,大部分消极怠战,可能刚开打就跑了。

所以征集15万大军,难啊,难于上青天。

————————

最后扣题

曹操赤壁之战,从新野到江夏,号称“百万雄师”,实际数量大约在15万左右,这几乎是曹操一统中原后的所有兵力(有部分兵力在守着马腾,不多)。

赤壁的曹军死亡率,达到了恐怖的27%以上。

也就是说,这一战,曹操这15万大军,剩下的,可以理解为0。

(27%死亡率,没死的基本都是溜)

曹操退回后,要重整兵力,没有个三五七年,想都不用想。

刘备在赤壁一战之后,整合出的军队大致和孙权差不多,刘备自诩汉室后代,愿意参军的多。

刘备收下荆南四郡(金璇、韩玄、赵范、刘度都有大部分兵力被收拢)之后,大致兵力在七万人左右。

请问曹操去哪里一年内搞十万人来打刘备这七万人?

且不说需要渡江,单“路途遥远”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曹操放弃攻击刘备。

————————

等到刘备拿下刘璋之后,曹操就没有办法了,毕竟巴蜀这种地方,易守难攻,刘备拿着区区七八万人,就能抵抗魏军二十万。

这打毛啊。

还不如练一下水军,跟孙权玩一下。

————————

没事,你们觉得怎样就怎样吧。

至于军队崩溃的临界点这一数据,自己慢慢查古代的军队死亡人数,注意,不是伤亡,是死亡率。

没错,农民军崩溃临界点最高不超过5%,具体自己查陈胜吴广或是李自成的战绩。

我懒得翻书给不必要的杠精列数据。

自己慢慢理解什么叫当兵是为了吃饭。

——————

而赤壁之战曹军的死亡率计算,可以用周瑜在结束这场战争之后的清理战场、追杀曹逃兵的记载来算,具体自己慢慢翻书,懒得搭理。

————————

下面专门解答评论区一位兄弟的问题。

在古代,排兵布阵很有讲究。

就拿排兵最正统的明朝军队来讲。

明朝后期军队最成熟的打法是这样的:

(此处引用明朝最强的时期,也就是朱棣反攻大漠骑兵的那支军队。)

火统队(明朝神机营)排头,通常两列换打。

火统队占的比例相当少,史料记载的15万明军,火统只占到了其中的一两千人(没办法,火统不普及)。

当敌军伤亡惨重,冲到大约300尺~500尺的时候(一百多米)的时候,火统兵会散至两边。

由明朝骑兵与敌方骑兵对冲。

骑兵在朱棣军队里面占的比重很高,有超过10%(自己翻书)。

也就是一万多人的骑兵,冲击对手。

最后是占比最高的步兵,占比例大约八成,负责最后战场的收尾。

剩余的,主要是运输、后勤、侦查这些兵种。

明白了吗?

这八成主力步兵,负责的不是主要作战,而是火统队和骑兵冲击之后的收尾。

用著名的二八定律就可以理解,军队的八成战斗力,是由两成的军队去完成的。

所以在明朝的后期,有一支雇佣兵骑兵,大致在两万人左右,这支骑兵是雇的各地精锐,并非明朝人。

这支名为铁骑的两万骑兵军队,基本就可以理解为,是明朝四十万兵役的所有战斗力量。

————————

无论是前期瓦刺打算以三万骑兵攻击朱棣的十五万北伐军,

还是后期曹文诏三千骑兵追着民兵二十万打。

都是利用了“冲击力”和“崩溃临界点”这个优势。

我说的崩溃临界点,是平均,你要搞清楚这个事情。

单说步兵而言,跟骑兵崩溃临界点就差了很远,步兵的崩溃临界点历史上最高的是南宋的文天祥军,崩溃临界点达到死亡率80%以上才会崩溃。

但这些是个案。

我说的是平均和众数。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

有一个省份的军队非常强悍。

名为川军。

这个军队的崩溃临界点是中国最恐怖的。

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

牛批啊,兄弟。

简单一点讲,就是川军,真的可以为了国家打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我并非踩其它省份的军队,本人是广东人,但是在查看一些记录的人数的时候,真的对四川人心生敬佩。

不对,应该是对抗日英雄由衷敬佩。

你要明白,抗日爆发的时候,兵可比枪多,一般分配下来,正规军手里平均每人才三颗子弹。

这破土枪还特么不准的。

所以你会明白,为啥抗日英雄们,缴到日军物资有多开心。

顺带提一下,抗日战争总死亡比例达到了17:1,其中军队死亡比例达到13:1,也就是说,我们的英雄要牺牲13位,才能换掉1个鬼子。

别看太多电视剧,真的看着就恶心。

————————

有时候想普及,总是有人爱杠,没事,你就当我没说过,OK?我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查阅,读史书内有趣的事,我不是为了给杠精普及才去看的。自己有兴趣自己找史料看,别上知乎看,OK?

别一天到晚扯兵力数量,就这么明白点说,东汉末年战争后,全汉加起来都不知道没有一千万人,去哪找几十万人打仗?

假酒喝多了?外星人介入?

在我自己查阅的关于“邺城”(当时袁绍基地),以及袁绍和其它军阀开战的实际数据。

官渡之战袁绍最大不会超过8万军队,扯什么号称?

知道我为什么匿名吗?

就是有你这种杠精一天天看几天就来动不动“十几万”,动不动“几十万”。

还有个别激进的直接私信骂人。

没错,说得就是你这种!

————————

讨论得太多,真的打字累。

我讲最通俗的语言来阐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结合当时的人、环境等等判断一个人的行为。

——————————

“曹操为何赤壁之后不再攻击刘备?”

只有三个可能。

1.他不想攻刘备。

2.攻击刘备不划算。

3.他没能力再南下。

1显然就是错的,结合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比我清楚,不想一雪前耻这话说出来自己都偷笑,所以1排除。

2就更加错了,在赤壁之前,曹操不是傻子,刘备只有一个郡都要来搞刘备,攻击显然是有收益的,哪怕是倾国力,也一定要搞刘备,这没有收益?谁信?

那根据人物性格和当时环境,曹操不再南下只剩下一个可能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那就是他已经没有能力大规模南下了。

这也间接说明了赤壁的兵力问题,他不再有能力南下的意思是什么呢?

他已经组织不了像赤壁那么大规模的攻击了,也就是说,赤壁战败,曹操的军队已经损失得差不多了,曹操统一中原之后,真的只有赤壁那批军队,其余的都是防守作用的了。

如果以性格来论,曹操如果还有能力进攻刘备的话,不会转头去搞一下张鲁这种小军阀,所以,赤壁对曹操集团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的大。

why?

因为别的理由解释不通。

哪天突然有历史学家崩出来消息,说“曹操就是害怕了,所以不敢南下,手里有兵的。”

害怕你**个大**啊,当年曹操打袁绍都没怕,要是还有能力,会害怕孙权刘备?

结合人物、环境。

这是我们要说的重点。

曹操不会害怕,曹操不会服软,曹操不会轻易罢休。

结合这几个特征,我们可以判断。

曹操是真的没办法再南下。

这也侧面印证了,曹操要重组大型战略,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征兵。

从各种蛛丝马迹而言,曹操的时代在赤壁之后已经过去了。

这点诸葛亮和周瑜都心知肚明。

假设诸葛亮和周瑜,知道曹操赤壁之后,还会卷土重来,诸葛亮的建议,一定不会是入主巴蜀。

按照诸葛亮分析的曹操性格,如果诸葛亮知道曹操赤壁之后仍有兵力南下,那诸葛亮很可能集所有兵力阻止第二批曹军渡江。

而绝不会是西进。

显然,诸葛亮和周瑜都知道,曹操这一败,要老老实实在许都呆三五七年。

因为我们还是可以结合性格分析得出的。

诸葛亮的性格如何?

冷静。

诸葛亮是个鬼才,他既然可以建议刘备发主力部队进入巴蜀,那他一定做好了万全准备。

比如说确定曹操无力再犯。

再反观当时的环境。

曹操所统治的地方,几乎是半个汉室,却没有能力再度南下。

以当时的环境而论,只有两种可能。

1.统治的地区没有精锐兵役可以供组建。

2.曹操没有能力重组精锐。

第一条很好说,只是关乎一个征兵和训练问题,显然不是阻碍曹操重组的一个关键点。

那只能解释为第二条。

穷。

没错,在曹操统一中原后,统治地区的各地依旧民不聊生,曹操是战争人才,更是治国天才。

大家都知道,曹操在政治斗争、如何治国这个方面一直是个狼人,因为在众多史料中,都明确了一件事情。

曹操统治之后,老百姓的生活,确实比军阀混战的时候要强不少。

在南下失败后,曹操不再南下,因为没兵没粮。

没兵没粮的原因,是穷。

目前为止能找到的,只有这个原因。

在征伐韩遂、马腾、张鲁这些小军阀的时候,曹操很有可能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地盘。

比如说军田。

曹操想南下?

曹操想南下。

只可惜的是,等他再有能力南征的时候,刘备已经处在了易守难攻的位置。

而孙权更是家业越来越大,恐怖的水军像是阴影,一直笼罩在曹操的心里。

————————

所以这个答案,我不敢说100%,我敢说我是说得最贴切,通俗易懂的。

“曹操为什么赤壁后不再南下。”

“没有能力再南下,穷。”

user avatar

赤壁后,曹操当然主动暴打刘备了,光是在荆州,曹操就派文聘、乐进连战连捷,大破关羽,然后胜利转进!

  • 要知道荆州是江东的命门所在,一旦荆州有敌军存在,那么江东就旦夕可灭。这就好像家里的大门,钥匙必须在自己手里。

曹操只要占领荆州,取江东就易如反掌,这是连知乎键盘侠都懂的道理,难道曹操不懂吗?难道曹操还不如知乎键盘侠么?不要乱黑曹操,好吧!

那曹操为什么打了,还暴打了刘备关羽,最后要胜利转进呢?因为曹操就是刘备的卧底!

  1. 211年,刘备入蜀,荆州空虚。
  2. 213年,诸葛亮等人被刘备召唤入蜀,荆州非常非常空虚。
  3. 215年,关羽号称3万人,被甘宁5000人吓得不敢动。

哎呀呀,你们看看,刘备这个瓜皮就是在作死啊!这么好的形势,荆州空虚,而关羽就是个瓜皮,我看了都遭不住了,为曹操感到捉鸡啊!曹操这时候要水陆并进,沿汉水去打荆州,关羽这个瓜皮不就完蛋了么!然后打江东,孙权完蛋了,曹操不就统一了吗?

曹操表示:慢!不急着打,我是刘备的卧底,要缓一缓!孤要先造一些台式建筑,享享福

  • (注)邺中记:建安十五年(210年),铜爵台成......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213年)建也。

曹操表示: 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就是个沙雕。孤给刘备当卧底,很累的,那么辛苦,怎么样也要造邺三台慰劳自己,顺便消耗民力,连造4年,造成奇观误国!这样就不会让手下看出来孤是刘备的卧底。

曹操还表示: 卧底是一门技术活,造邺三台还不够,还要干其它事情,比如顺便逼反马超等人。

  • (注)魏书: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

你们看看,211年曹操故意逼反马超,结果扫荡马超这个陕西瓜皮,曹操还要故意让自己“死者万计”,曹操这个卧底的演技太好了。一边造邺三台,从210年造到213年,期间211年还要打马超,哪里有时间去管刘备啊!你们看看,什么叫金牌卧底啊!

可荆州实在空虚!下面总有人会嘀嘀咕咕,怎么办?还是要打刘备、关羽,还要狠狠打,一定起到迷惑手下的作用,于是曹操派乐进、文聘去打关羽!

  • (注)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 (注)三国志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 (注)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

你们看看!213年刘备还在益州,关羽这个瓜皮,活活被乐进、文聘吊打,在青泥惨败,在临沮惨败,在旌阳惨败,船只和辎重全部被毁,再打下去江陵就要没了,但曹操没有忘记自己是卧底,于是乐进、文聘大破关羽后,就胜利转进了。关羽,你这个瓜皮,还不快来谢谢曹操的放水之恩?

  • (注)三国志武帝纪:(212年)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214年)秋七月,公征孙权。

此外,曹操偏偏忘了荆州才是江东的命门,偏偏还要直接去打孙权,就是不让孙权有机会染指江东的命门-荆州,什么叫卧底!什么叫演技!

乐进、文聘胜利转进后,到217年末,就“关羽强盛”了,远在许昌,居然有人勾结关羽,准备发动叛乱。看看!曹操真是卧底的迫真演技啊!放水放的厉害啊!

  • (注)三辅决录:以祎慷慨有日磾之风,又与王必善,因以闻之,若杀必,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然后打到218年末,南阳有人“与关羽连和”,曹操这放水放的,实在太仗义了!

  • (注)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你们看看,曹仁刚刚平定南阳叛乱,就遭遇关羽,曹操这是凭实力坑自己亲戚,当然,曹操光放点水还不够,曹操接下来要直接放洪水了!

  • (注)三国志武帝纪: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

曹操放洪水,于禁就完蛋了,然后关羽把曹仁围得水泄不通了,什么叫卧底,什么叫自己人,曹操就是啊!

曹操一路放水,最后关羽居然得到蜀汉“名将唯羽”的虚名,这个世界真是荒诞!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反驳别人的回答应该只写了一两次,为什么写,单纯因为我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因为最高赞简直是知乎沉沦的典范。

我们先回顾下最高赞的论述逻辑:

首先定义了崩溃临界点,一支军队遭受多少死亡率会崩溃。

“以宋朝为例,正规军受过训练,死亡率超过15%左右,军队就将溃散。

而南宋的百姓抵抗军(俗称民兵),死亡率只需要达到5%

步兵的崩溃临界点历史上最高的是南宋的文天祥军,崩溃临界点达到死亡率80%以上才会崩溃。“

然后:”赤壁的曹军死亡率,达到了恐怖的27%以上。

也就是说,这一战,曹操这15万大军,剩下的,可以理解为0。

(27%死亡率,没死的基本都是溜)”

所以,曹军没几年缓不过来。


作为一个生性平和的人,下面说我为什么写这篇回答

一,因为玩弄计量史学

大概这个论述,等一下,这15%,5%,80%, 27%是怎么来的?赤壁之战曹军多少人当前都没定论,死多少人怎么确定?答主的评论区当然也有人质疑,回复一律是已在评论区,不重复回复。然后经历很久的寻找,我找到这个。

我当时看见的感想是,“天,这是在侮辱我的时间和精力吗,我居然想评论这东西”

计量史学的理想为什么式微,因为历史数据的缺失,对历史数据的考证,对历史数据可信度的论证,都不是费点功夫能够办到的,大部分是永远无法验证可信度的。这篇回答倒是精彩,为了这个27%。好家伙,引入:

1)曹军亲信军队是12万,降兵3万。

等等,你论证半天的曹操出征15万人,怎么就变12万了。

另外这15万的原始史料来源不就是周瑜的论述吗?“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15-6->12, 7-8->3。没一点一样啊,难道你还有别的来源。

2)投降人有3万水军

3)曹操赤壁之战把这3万人放阵前

4)这3万人因为火攻,全军覆没

5)曹操本部有12万,死了7%-10%

P. S. 逻辑的小问题。为了凑出这个27%,又说本部死了7%-10%。那你这27%有什么意义?

可信度暂且不论,首先,你要想得到引入的这五条,必须有至少以下10条实实在在的史料文本:1)曹操南下军队数 2)荆州地区曹军分布 3)降军人数和曹操整编情况 4)降军水军力量 5)曹军水军成分 6)赤壁曹军布阵 7)曹军各部实力和参战情况 8)降军各部实力和参战情况 9)曹军本部死伤以及逃逸人数 10)降军死伤以及逃逸人数 。

我想这五点,你但凡有一点能讲明白,都能发一篇期刊。计量史学,随口一个27%,是被你这样玩弄的?


二,因为名词扭曲

崩溃临界点,一支军队遭受多少死亡率会崩溃。一旦定义了这样名词,就会有以下问题:

1)这个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很明显,作者是用一支军队遭受到损失后士气崩溃计算。如果这不是作者的臆断,我觉得这是西方军事史学家,面对几次传统意义上的会战的简化。对于经典意义的会战,这个简化是可以的,步兵方阵遇到损失,士气崩溃。但是既然按照这种定义。这个崩溃临界点的统计就应该是:

崩溃临界点=战死士兵/一线参战士兵

2)赤壁是什么样呢

这里放苏沉船的一张图,赵俨、程昱军在曹军以北,内部所有将领都未记载参战。那你这个10%, 凭什么乘以人家赵俨、程昱军的几万人头上?还是说因为赵俨、程昱军不在,所以曹军一线士兵的崩溃临界点居然神奇地上升了。

定义或者借用了一个名词,结果后续中根本不按照定义,随意修改其本意。这是新玩法吗?


三,因为情绪煽动

作者另外专门说:

“有一个省份的军队非常强悍。

名为川军。

这个军队的崩溃临界点是中国最恐怖的。

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

后面又blabla抗日战争。这和主题毫无关系,为什么放这些,因为可以调动情绪,让知乎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煽动起来,认同情绪,从而转接到他漏洞百出的回答上,评论区一堆评价川军勇猛,抗战辛苦。你们看答案这么容易跑偏吗?

此外,还是各种史实的错误和逻辑错误,比如作者觉得虎豹骑就不在,为了防备西凉。。。

作为知乎历史最热的三国圈,这里这么多坚实论证的回答,圈内名气的小v们,也维持了平时的质量。结果居然是这篇拿了最高赞。遇见太多史实和逻辑错误,我都大多容忍,很少写回答针对,但这种是明摆着忽悠人的答案,感觉上次看见都是几年前的什么宋朝货币战争之流了,让辛辛苦苦创作的人什么感受。破乎逐渐沉沦,药丸药丸

user avatar

因为游戏里面把打江陵做得太容易了,江陵要有那么好打,也就不会280年才被晋军攻陷。这座城的地形其实是有那么点像斯大林格勒的,南面临江,北方势力无法围死,而且还跟南岸的公安互为犄角之势。如果只是三面包围,南面的刘/吴军就可以通过长江船只给守军源源不断的输送补给援军,那样就永远都无法打下来了。

大规模强攻江陵可以参考223年曹丕伐吴,必须满足3个条件:

  1. 曹军首先要能控制住长江江面,并且要有一定渡江能力。
  2. 渡江部队至少需要控制住长江的江中渚,甚至长江南岸,从而断绝江陵城的外援。
  3. 攻入江心岛或长江南岸的部队,必然孤军深入远离主力,必须在刘/吴军猛烈反扑下一直坚持到围城战胜利。

223年时,执行这一任务的便是夏侯尚,不过更详细的过程又记载在董昭的传里。

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未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
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慼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也就是说为了攻取江陵,曹丕还是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的。夏侯尚首先偷渡长江成功,随后用油船火攻诸葛瑾水军取胜,一度控制了江面。

之后,夏侯尚准备在长江之上搭建浮桥,将自己部队屯兵江渚之上,彻底断绝江陵外援,当时很多魏臣认为这样做江陵必破。但董昭却发现了这种攻法的危险。因为魏军没有足够强大的水军,夏侯尚仅仅是偷渡成功,孤军深入,吴军反应过来之后必定疯狂反扑夏侯尚军,加上万一江水暴涨,夏侯尚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曹丕立刻醒悟过来诏令夏侯尚撤退,结果果然如其所言,虽然跑得及时,将军石建、高迁所部还是被吴军歼灭。同时,因江北魏军爆发瘟疫,朱然守军拼死抵抗,攻城魏军也以受挫告终。

这一战,曹丕亲自坐镇,曹真、张郃、夏侯尚三员名将出动,可见魏军兴师动众,还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油船、浮桥、楼橹等,围城6个月,结果不但没打下来,自身还因为瘟疫和吴军反击损失惨重。

280年杜预攻破江陵,也是派兵先渡江扫清外围和南岸吴军,虽然说南岸的乐乡是杜预用计奇袭夺取,但280年吴军的战斗力确实已是今非昔比。


那么210-214年,曹操攻取江陵有多大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守将可是陆地上号称万人敌又精通水军的关羽。曹军刚经历赤壁之败,江面上水军力量只会比223年更弱,对方水军只会更强,还随时可能得到吴军的增援(江陵如果丢失事关东吴存亡,所以鲁肃应该会支援关羽)。所以董昭就认为如果换成曹操,绝不会让魏军冒险偷渡长江。

此外还要考虑到曹操的寿命,即便不开上帝视角知道曹操220年就会挂,当时他也已经年近60了(210年56岁),那么在他人生有限的日子里,兴师动众耗时1-2年(发兵需要1年,攻江陵至少需要半年),与孙刘联军作战,去打孙权统治中心之外的荆州,最后仅仅得到一个江陵城的话(还不考虑打不打得下来),无疑是很不划算的。所以还不如先大兵压境逼降孙权,万一可以成功,天下大势也就差不多一举而定了。当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段时间刘备会发展这么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至夷陵之战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可谓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时期,他们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逐步发展壮大,为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条扩张之路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得失,许多决策的利弊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政治领域:奠定基石,制度雏形渐显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我们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较量时,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常常浮现在脑海: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兵强马壮,而孙刘联军无论从兵力、粮草还是地利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尤其是周瑜,这位联军的实际主帅,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火攻?这其中,绝非简单的“巧合”.............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苏轼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虽然都以赤壁为背景,都饱含着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的哲思与感悟,但它们在情感基调、创作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体悟上,都有着更为细腻且显著的差别。先说《前赤壁赋》。这篇赋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黄州之贬之后。当时的苏轼,政治理想受挫,生活困顿,心中必然积郁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