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

回答
苏轼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虽然都以赤壁为背景,都饱含着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的哲思与感悟,但它们在情感基调、创作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体悟上,都有着更为细腻且显著的差别。

先说《前赤壁赋》。这篇赋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黄州之贬之后。当时的苏轼,政治理想受挫,生活困顿,心中必然积郁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失意与愤懑。然而,当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仰望浩瀚的江天,俯察奔腾的流水,面对如此壮阔的自然景象,他那颗郁结的心,仿佛被这雄浑的景色涤荡开来,产生了一种超脱俗世的豁达。

《前赤壁赋》的开头,便营造出一种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月光如水,微风习习,宾主尽欢,举杯饮酒。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大块浑沌”的随性与自由,一种融入自然、忘却尘世的悠然。苏轼借着酒兴,引出了“天地之间”的渺小,进而感叹人生的短暂,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感慨,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却又被随之而来的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所冲淡。

他与友人对饮,谈笑风生,欣赏“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认为这都是“天地之万物皆可贷”的恩赐。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了他试图通过与自然融为一体,来消解内心痛苦的努力。当友人担心“逝者如斯,而未尝有所广益”时,苏轼的回答更加豁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并置,在“无尽”中寻找慰藉。

《前赤壁赋》的情感基调,可以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尽管身处逆境,但他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生,将个人的得失置于宇宙的长河之中,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赋的结尾,以“泠泠作响”的泉水声和“不知东方之既白”的醉态收尾,暗示了一种沉醉于自然、忘却烦忧的超脱状态。

而《后赤壁赋》,则是在《前赤壁赋》之后一年(1075年)所作。这一次,苏轼的处境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或许还夹杂着一些更为复杂的思绪。与《前赤壁赋》的从容与欢畅不同,《后赤壁赋》的开端就透着一股“幽咽”与“寥落”。

这次的赤壁之游,不再是与友畅饮,而是孤身一人,披星戴月,独自前往。他看到的是“月色溶溶,影侵沙岸”,一种更为清冷、更为孤寂的景象。他尝试了“扣舷而歌”,却只得到了“哀吾生之须臾,乐朝夕之几何”的感叹。这种感叹,比《前赤壁赋》的“渺沧海之一粟”更加直抒胸臆,更加贴近个人的生命体验。

更重要的是,《后赤壁赋》中出现了“猿猱欲度,其攀援不能度”的场景,以及“划然长啸,而不知其所往”的孤寂。这些描写,无不映射出苏轼当时“进退维谷”的心境。他试图在水中寻找一种安宁,却发现“鼋鼍之怪”的潜伏,更加深了他对未知风险的警惕与不安。他所听到的“断岸崩云”的声音,象征着内心的波澜起伏,也暗示着一种对潜在危险的恐惧。

在《后赤壁赋》中,苏轼对“物我”关系的体悟,也与《前赤壁赋》有所不同。他不再仅仅是“物我合一”,而是更加关注“我”在“物”中的挣扎与感悟。当他看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时,他体会到的是一种“穷”的境地,一种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困顿。他以“块然”自处,与“鬼火”为伴,仿佛在黑暗中寻找一丝生命的迹象。

《后赤壁赋》的情感更为“沉郁”和“幽远”。它不像《前赤壁赋》那样旨在化解忧愁,而是更加直面人生的困境与无常。苏轼在其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坚韧,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尽管这种反思带着一丝难以排遣的悲凉。

总结来说,两篇《赤壁赋》像是苏轼在同一片江水、同一个山崖边,以两种不同的心境和视角,对人生进行的回响。

《前赤壁赋》展现的是一种“顺流而下”的豁达,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将个人的烦恼融入宇宙的浩瀚,寻求一种超脱。它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壮丽的景色中获得了一种宽广。

《后赤壁赋》则是一种“逆风而行”的深沉,直面内心的孤寂与困顿,在幽暗的现实中探索生存的意义。它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拷问,在孤寂的月色下体悟人生的无常与坚韧。

前者是“我欲乘风归去”的浪漫,后者则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前者如一股清风,拂去心中的尘埃;后者则似一池秋水,涟漪层层,荡漾出无尽的思绪。这两篇赋,犹如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的心境下,描绘出赤壁的两种神韵,也揭示了人生在顺境与逆境中的不同面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依旧结论先行:《前赤壁赋》中,苏轼对人生的困惑是有解的,最终归于超越旷达;《后赤壁赋》则是在《前赤壁赋》的已解决之上,又兴起了新的追问,而在追寻过程中,面对那个巨大、幽深、神秘的更高层次的境地,以及追寻过程中的艰险、孤绝,苏轼也踌躇了,他再次陷入了怅惘的、未解的状态。


《赤壁赋》包括前后两篇,这两篇,在思想上是前后承接,要放在一起读。

写《赤壁赋》时,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遭遇人生第一次巨大的低谷。

此时,苏轼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他如何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如何以犯官的身份,在偏远之地自处?

先看《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此次赤壁之游在七月十五,苏轼与客同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是有一种隐藏的温情,苏轼在人生低谷之时,却有人,同游、同饮、同歌。

明月东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子与客面前是一种开阔、神秘、高远的景象,让他们很自然地生起迥离尘俗的超越之感。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一苇”对“万顷”。

一般来说,人作在广阔的空间在容易感到怅惘,就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个体在广袤的存在面前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软弱、孤独。

但苏轼却不同,一苇独凌万顷沧波之上,突出的是“一苇”的凛然独立,这“一苇”是有力量的,它是“凌”于万顷苍茫之上,而非被万顷波涛所裹挟、随波逐流。

“一苇”用了达摩一苇渡江的典故,有禅宗的意味。

月光弥天,舟行江上,似有乘风之感,“而不知其所止”则是无目的,人在无目的的情况下,其实是非常自由的,这时候你是可行可停,东西南北任你行,是一种自由逍遥。

苏子有飘飘有凌云之感,仿佛自己已是遗世独立的仙人。

至此,似乎是把自由逍遥、独立、迥离尘俗之感推向了极致。

兴至深处,便要和朋友一起唱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歌词中是含有隐隐的期待,“美人兮天一方”,只是这美人渺远、遥不可及。

自《离骚》起,就有以美人喻君王的传统,李白也有诗“美人如花隔云端”,寄托着政治理想,这句歌词也是隐含了苏轼和客子的政治期待。

但那美人,杳不可及,只能远远眺望。

于是很自然地,便由“乐甚”的心境转向了悲哀的情调。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洞箫自古就带有“悲”的审美特质。

南朝王褒《洞箫赋》:“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撇涕抆泪”。

唐杜甫:“箫管哀吟感鬼神”。

面对如此悲伤的箫音,苏轼似有所感,正襟危坐,问吹箫者为何作此悲声。

接下来,洞箫客的话,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非常致命,细思极恐。

他说,“此地,也就是我们如今游览的之处,在百年前是三国英雄们风云际会的地方,他们曾在这里建立了不世功业,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等令人倾慕。可即便是这样的英雄,如今也不在了,唯有江山依旧,明月当年。

何况,你我这种无名之辈,只能渔樵江上,杯酒相嘱,过着平凡庸碌的生活。

我更羡慕长江明月,永恒于天地,我想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和江山明月一样永恒,然而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面有两层痛苦:

一层是我们和曹操周瑜这样的英雄共有的痛苦,是人的共有的痛苦,人生短暂,无法永恒。

第二层是属于“我们”,即“非英雄人”的痛苦,我们渺小平凡,没有不世功业,辉煌声名,这是平庸之苦。

苏轼其实当时也面临这两问题:

那个才振京华,名满天下,写出过“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苏轼,“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如今,很可能就要在凄凉荒寒之地了此一生了,彻底沦为庸人、常人、平凡人。

他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命运?

所以,洞箫客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直指人心。

这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每个生命的初期,总和苏轼一样,“奋厉有当世志”,就算是躬耕田园,以淡泊著称的陶渊明也说过他年少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是啊,随着生命的慢慢流逝,绝大多数人都会发现,人生归于平常,几乎是必然。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平凡)。

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终究是历史上的极少数,可能根本就与你我无缘。

所以,当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心性、运气,理想实现不了后怎么办?

如何面对平凡而短暂的生命?

我想,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一定翻来覆去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他才能留下《赤壁赋》,给我们做出无比精彩的解答。

苏轼先为洞箫客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生命短暂,无法永恒?

他用水月作比,江流不舍昼夜,明月阴晴圆缺。苏轼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就是要改变看待事物的眼光,苏轼借用了佛教“非断非常”的眼思维去看问题。

如果从变的角度看,苍茫人世,江山风月,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但从不变的角度看,每一个曾经发生的存在,在它存在的那一刻,都永远存在在那里了,都永远是永恒。

一瞬,即永恒。

“日月历天而不周,野马飘鼓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毗岚偃岳而常静”,一切皆变动不居,一切古今常存。

以这样的眼光看,你我的生命,也就是永恒。


解决了人生短暂的痛苦后,苏轼开始解答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平凡和渺小。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里有宿命论的思想,事皆前定,物各有主。

是针对人世的得失成败而言,同时也暴露了人的存在处境,人活着,就是处在一种巨大的、外在的、不可控的命运之中。

那对于这些,巨大的、宿命的、不可控的、不可改变的存在,你怎么办?

苏轼说,既然不属于你了,那就不要强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不求功业声名,不求英雄事业,那求什么呢?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世界很深广辽阔,除了功业之外,还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你把目光转向他们吧,他们永远在那里,亘古亘今,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只要你想要,没人拦着。

这是目光的转移,更是一种超越,以山水之美,去超越人间的芜杂琐碎。

当你沉浸于山水自然之美中,心中的世俗之忧,被涤荡干净。即自然山水可“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同时,山水自然是永恒的,但人间功业不是永恒的,英雄都会死,人游于永恒山水自然之中,融于山水自然中,人便也获得了永恒。

这是苏轼对洞箫客两个问题的解答,对于生命短暂,换一种眼光,短暂亦是永恒;对于平凡渺小,那就把眼光转移到自然山水中,在江山明月之美中,消解、超越平凡的生活。

如此,人便获得了永恒,得到了超越。

最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前赤壁赋》有三次情感波动,从“饮酒乐甚”,到“托遗响于悲风”,再到“客喜而笑”。

他们的第一次乐是,赤壁之游带来的感性上的快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但正是这种飘然独立的快乐,让客子意识到,他是不可能真正“羽化而登仙”,又有“美人天一方”的渺远,于是兴起了“悲”感,这悲哀,既有形而下的悲哀,即我们没有英雄的事业,渺小而平凡,也有形而上的悲哀,即我们不能和江水明月一样永恒。

直到最后,经过苏子的一番解答,客子再此快乐起来,他彻底放下了心中的累绁,心中坦然。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是在《前赤壁赋》的之上进行的更深一层的探索,而在这次探索中,苏轼也迷茫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前赤壁赋》把人对于生命短暂、渺小平凡的困扰解决了,所以《后赤壁赋》的开始是没有郁结的。

甚至可以说,《后赤壁赋》的开头非常圆满。

从雪堂,到临皋,有明确的出发点和目的,一路上又有人相伴,路上见到“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这里仰见的明月,也正是《前赤壁赋》“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明月,见到明月,就足以让自己开心了。

于是“行歌相答”,上面说过,朋友之间,你唱我和是一件十分温情的事。人世苍茫,人如孤舟行海上,是漂泊不定的,但是有人能和你行歌互答,是一种的温情,是人和人之间的链接,是不确定中的确定,能让人安心的东西。

于是,一行人临时起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这又是和《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承接。

如此良夜,不可辜负这明月清风。

客有鱼,妇有酒,江上有清风明月。

这是一种圆满,是对《前赤壁赋》中探寻出的路径的现实呈现。

正常来讲,人生足矣,更复何求!

但,人生向上一途是没有止境的。

苏轼又兴起了新的追寻。

苏轼和客子在此来到赤壁,几个月前,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已断岸千尺,水落石出;东山之上的硕大明月,如今则是清冷孤小。

他看到,一月之内,江山不可复识,内心隐隐升起一种不安的感觉。

江山都会有如此变化,那么他之前在《前赤壁赋》中探寻出的哲理,就一定是对的吗?就一定是终极解决之路吗?

苏轼又开始了新的探寻。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这带有一定程度的隐喻,即在接下来的路是很艰难、很危险,很孤独的。

它充满了荆棘、 巉岩、还会遇到各种鬼怪妖魔,这一切,是没有人能和你共同面对的,包括你的朋友、亲人。

你只能自己走。

苏轼在半山中“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面对这样的景象,苏轼“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苏轼感到,再往高处走,是很可怕的,这和“高处不胜寒”是有类似之处,但他之前的感受是朦胧的、推测的,但这里却是真真切切的。

人在精神上不断向高处追寻,然而是一条孤独、未知、可怕、的路。让人畏、让人悲。

(这一段我想到两个人,庄子和鲁迅,这二人文字中的幽深、决绝、神秘,似乎是走过了苏轼所攀登路后,达到的境界。)

和《水调歌头》中,“何似在人间”一样,苏轼,再次回到人间。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回到人间,回到舟中,回到朋友的身边来,回到温暖和自如中来。

这一句和前面形成了对比,前面登山的过程太紧张、太恐惧,到这里,就自如轻松了,苏轼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非常奇异、带有神秘色彩的事。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孤鹤的造访,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暗示,苏轼回到人间后,那种来自高处的神秘和孤独仍然攫住了他,没有放过他。

那境地虽然恐怖、孤绝,但是,又是神秘的,吸引人的,在冥冥之中召唤苏轼。

出现的那只鹤,就像那个更高境地的一个的访客。

飞过他的小舟,向他致意。

最后以梦结尾。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带有一种不可说,不可知的意味,让人生起了一种神秘、怅惘之感。

至此,新的悲剧意识又一次兴起。

苏轼对这一种更高远的精神境界,是持有一种待定的态度。他不确定,他是不是要继续下去。

他已经预感到了新的路,可能无比的艰难和孤绝。

和《前赤壁赋》对比,会发现,前一篇通篇都是和朋友对话、喝酒、吃东西、相枕而眠。

但《后赤壁赋》除了第一段外,后面的登山、返舟、四顾、做梦,都是没有朋友参与的。

因为,苏轼的困惑,已经是无法和朋友一起能面对的了。

它巨大、神秘、幽深、未知。

苏轼在他面前,也只能“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一个整体,都是苏轼在人低谷处,对人存在的的思考。

《前赤壁赋》是心有郁结,再到郁结的心理被打开;《后赤壁赋》是在《前赤壁赋》被打开的郁结后,生起新的郁结。

到了《后赤壁赋》,苏轼陷入了新的不可解的悲剧,和必然的孤独之中。

这有待于新的思考、探索、攀登。

(我非常好奇,那个苏轼预感到的,庄子和鲁迅可能抵达的更为高远、幽深、神秘的境地,到底是什么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轼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虽然都以赤壁为背景,都饱含着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的哲思与感悟,但它们在情感基调、创作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体悟上,都有着更为细腻且显著的差别。先说《前赤壁赋》。这篇赋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黄州之贬之后。当时的苏轼,政治理想受挫,生活困顿,心中必然积郁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力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提问中的几个关键点:1. 圆轨道:卫星沿着一个半径恒定的圆形路径绕地球运行。2. 共面: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是同一个平面。3. 同心圆:卫星轨道的圆心与地球的中心是同一个点。4. 与地.............
  • 回答
    鬼灭之刃和斩赤红之瞳这两部作品,都属于少年热血漫画,并且在日漫爱好者群体中拥有不小的影响力。然而,要说它们“过于相似”,我觉得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片面,但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共性。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1. 世界观与设定: 鬼灭之刃: 这是一个存在着食用人肉、拥有强大再生.............
  • 回答
    关于 Le_Spectre 翻译 Jreg 视频时,特别是涉及到赤井心和桐生可可回归剪辑的那一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就“翻译者”这个身份而言,Le_Spectre 的工作显然是连接了不同文化和语境的桥梁。Jreg 本人的视频内容往往包含大量的网络迷因、对西方政治光谱的解构以及一种带有戏.............
  • 回答
    孙悟空的“新衣”:零号·赤焰与零号·雷霆,王者荣耀与万代联名,一场怎样的视觉盛宴?当《王者荣耀》遇上万代,当齐天大圣孙悟空披上科幻战甲,一场关于经典IP与潮流文化碰撞的盛宴就此拉开帷幕。“零号·赤焰”与“零号·雷霆”这两款孙悟空的限定联名皮肤,无疑是这次合作中最受瞩目的焦点。作为一名热爱《王者荣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好,咱们不谈什么“AI写作”,就当咱俩是老朋友,围炉夜话,聊聊这苏轼的《赤壁赋》。这玩意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慢慢品,得用心去感受。你想讲得精彩?那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而且得讲得有“人味儿”,懂吧?首先,得让听众“身临其境”,知道这赋是写给谁听的,发生在什么场景。你想想,这赋写于公元108.............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孙权若选择“留备不遣”,意即不释放刘备,将刘备及其部下软禁在东吴,其可行性与后续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孙刘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孙权的性格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事态的背景与孙权留备的动机分析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军.............
  • 回答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操,曹军大败而逃。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有一个人物,他的命运似乎与这场大火紧密相连,却又并非是火焰的牺牲品。这个人就是蔡中。蔡中,孙吴帐下的一员将领,或许他的名字在史册的宏大叙事中并不那么耀眼,但他在赤壁之战的背后,扮演了一个极为微妙的角色——一个肩负诈降任务,却又必须在乱局中.............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事后却对孙权自称“大魏吴王”感到羞耻,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立场、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张昭为何在赤壁主张投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曹操率领的北军南下的背景和孙吴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1. 绝对的军事实力差距:.............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火烧赤壁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更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这部小说的故事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的原型就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真实事件之中。追溯火烧赤壁的原型,我们必须回到公元208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