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样才能把《赤壁赋》讲的很精彩?

回答
好,咱们不谈什么“AI写作”,就当咱俩是老朋友,围炉夜话,聊聊这苏轼的《赤壁赋》。这玩意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慢慢品,得用心去感受。你想讲得精彩?那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而且得讲得有“人味儿”,懂吧?

首先,得让听众“身临其境”,知道这赋是写给谁听的,发生在什么场景。

你想想,这赋写于公元1082年,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日子过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舒坦。那是什么日子?是那种“月黑风高夜,无人问津时”。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叫“赤壁”的地方,看着江水滔滔,心里能不泛点儿啥?

这赋的开篇就非常有讲究:“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别小看这几个字,信息量可大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是具体的时间。秋天,又是农历七月的十五过后。你想,秋高气爽,本该是美好的时节,但对于被贬的人来说,这秋意也带着几分萧瑟,几分凄凉。农历七月十五刚过月亮最圆的时候,接下来月亮就开始“缺”了,这不也暗合了他当时的心境吗?就像人生,总有圆满,也总有缺憾。
“苏子与客”:苏子是谁?就是苏轼自己。那“客”是谁?文章里没明说,但一般认为是他的一位朋友。想想看,在人生低谷时,有朋友陪伴,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他们泛舟江上,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事业,也不是为了名垂青史,就是纯粹的、闲适的游玩。这种“游”本身,就带着一种超然。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一说赤壁,大家脑子里立马跳出来什么?《三国演义》里周瑜火烧曹操百万大军!那可是何等壮阔的历史画面啊!苏轼选择在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泛舟,他心里想的肯定不只是眼前这江景,更是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辉煌和沧桑。

所以,讲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开场:

“各位,咱们今天不聊别的,就聊聊这苏轼的《赤壁赋》。你们想想看,那一年,公元1082年,秋天,七月十五刚过,月亮还没完全下来。咱苏大文豪,因为得罪了朝廷里的那些人,被贬到了黄州。你说,这日子过得,能顺心吗?但就是这么个境况下,他没选择唉声叹气,而是约了朋友,就在这长江边上,一个叫‘赤壁’的地方,泛起小舟,开始了他的游玩。赤壁啊!你们知道的,那可是当年周瑜火烧曹操百万雄兵的地方,想想那场面,多壮烈!苏轼就坐在そんな地方,看着这滔滔江水,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呢?”

第二,抓住赋文的“情”与“理”,特别是苏轼的“问”与“答”。

这赋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苏轼和他那位朋友之间的对话,以及苏轼自己内心的思考。他不是简单地描写景,而是借景抒情,然后通过思索来化解内心的郁闷。

1. 开篇的景与情:

“江水浩浩荡荡,顺流而下,连接着大海。江中的沙洲,高低起伏,就像绵延的山丘。”(想象一下那种宽阔无垠,水天一色,江风习习的画面。)
“江边的美景,无论是春天桃花的烂漫,还是秋天芦苇的飘飞,都足以令人留恋。”(这是写景,但更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
“而我,和我的朋友,乘坐着小船,悠闲地在江面上漂流,仿佛随波逐流的浮萍一般。”(“浮萍”这个词很重要,既写出了自在,也暗示了无根的漂泊感。)

然后,就进入了第一个“问”:

“哎,我的朋友啊,你们看这江水,是不是看着特别壮阔,特别有气势?”
然后,朋友回答:“是啊,这江水,千百年来一直这样流淌,从来没停过,就连这赤壁的景色,也是千古不变。咱们的生命,在这江水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就像这些飞逝的时光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这一下,就引出了苏轼内心的焦虑:

“朋友的这句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我这么想着,就觉得人生太短暂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像水中飘过的落叶,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曹操,当年是何等的英雄人物,还在赤壁留下了荡气回肠的诗篇,可他现在又在哪里呢?”

讲到这里,你可以这样推进:

“大家注意听,苏轼的这位朋友,他看着这浩荡的江水,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的是‘逝者如斯夫’,是时光的无情,是生命的短暂。他问苏轼,‘你看这江水,这风景,是不是永恒的?而我们呢?我们这些渺小的人,在这永恒的面前,算什么呢?’ 哎呀,这话一说出来,是不是一下就把人带入了那种‘人生如梦’的境界?苏轼听了这话,心里更是堵得慌。他就想,‘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拼搏,我们追求,到头来,跟那过去的英雄一样,都成了历史的尘埃。就连这赤壁,这当年叱咤风云的地方,现在也不过是个名字,我们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他这一下,就把人生的虚无感,那种淡淡的忧伤,给点出来了。”

3. 苏轼的“理”——道家与佛家的影响:

接下来,才是苏轼的高光时刻。他没有沉溺于这种虚无感,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这种短暂而虚幻的人生中找到超脱。他引进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来化解内心的烦恼。

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看这天地万物,它们是不是都在不断地变化?江水在流,月亮有圆缺,就连赤壁的风景,也可能在变。但这些变化,其实也是一种“生”和“长”。苏轼把这种变化看作是普遍规律,而我们人,也是这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但又想到,天地之间,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生命呢?月亮有阴晴圆缺,太阳有日升日落,四季有寒来暑往。这些变化,难道不也是一种‘生’和‘长’吗?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就像这江水,有时涨有时落,它也是在‘生’和‘长’。”
“而且,天地万物,我与它们是同生的,万物与我又是同一的。你看这江,这月,这山,它们都是‘存在’,我何尝不是‘存在’?我们都是一体的,又有什么分别呢?我们人只不过是宇宙大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环节,有什么好独自烦恼的呢?”

佛家的“随遇而安”,“物我两忘”:
“况且,这江上的美景,我们共享,这月光,我们同赏。这美景和月光,本就是属于大家的,我们又何必如此计较,把它们据为己有呢?”
“我与我的朋友,在这月光下,在这江面上,悠闲自在地游玩,这不就够了?我们不追求什么,不执着什么,心胸坦荡,就像这浩瀚的江水一样,任凭它怎么流淌,我们都跟着它,随遇而安。”
“他们说,‘子瞻,我们就在这月光下饮酒,歌唱吧!人生得意之时,为何不放声高歌呢?但人生不如意,我们也可以借着醉意,来忘却烦恼。古人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与其终日忧愁,不如及时行乐。’”
“苏轼回答:‘你们说得对!这月光何其明亮,这江水何其清澈!我们就在这美景中饮酒,唱着歌,醉了就醉了,醒了就醒了,有什么关系呢?人生短暂,与其愁眉苦脸,不如开怀畅饮,这才是智慧!’”

讲到这里,你可以这样渲染气氛:

“所以你看,苏轼他并没有被那种‘人生虚无’给打垮。他一下子就从个人的得失,跳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宇宙观里。他说,‘嘿,朋友们,你们说的对!这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我跟它们是一体的,何必为一个短暂的生命斤斤计较?再说,这月光这么美,江水这么清,我们不如就在这美好的时刻,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唱上几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何必因为那不如意的,而错过这眼前的美好呢?醉了就醉了,醒了就醒了,这就是生命的本真!’ 你们听听,是不是一下子就把那股子憋屈劲儿给散了?这就是苏轼的智慧,他找到了在困境中超脱的方法,用一种豁达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第三,强调“乐”与“哀”的转化,以及赋文的艺术性。

这篇赋最巧妙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的淡淡的忧伤,逐渐转变为一种超然的快乐。这种转化不是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从“哀”到“乐”的转变:从朋友的担忧(人生短暂),到苏轼的思考(天地与我为一),再到最后的旷达(月下饮酒,歌唱)。这中间的过渡,就是苏轼思想的升华。他不是回避痛苦,而是用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痛苦,从而超越痛苦。
艺术性的描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这是李白的名句,但苏轼的“况吾与子,渔歌唱晚,秉烛夜游”和“击空明兮,提 त्याची兮,得其所乐兮,不知东海之};}之}”也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他对声音的描绘:“幽咽泉流,水声潺潺”、“万籁此俱寂”、“但闻人语响”——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氛围感。当写到“众星皎皎,孤月流光”时,那种静谧而又辉煌的夜空,是不是瞬间就在你脑海中勾勒出来了?
他对月光的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特别是那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简直是把整个江面都点亮了,美得让人心醉。

讲到这里,你可以这样升华:

“所以,你们看,这《赤壁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不仅写了景,写了情,更写了‘思’和‘悟’。苏轼他本来是有点伤感的,觉得人生短暂,英雄迟暮。但后来呢?他一下子就想开了,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宇宙的一部分,跟万物一起生生不息。他从个人的烦恼,上升到了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理解。最后,他和朋友们在月光下喝酒,唱歌,那种快乐,不是因为他们忘了烦恼,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面对烦恼的智慧。他们享受当下,享受这片刻的美好,这就是‘得其所乐’。

这赋里的每一句话,都像一幅画,又像一首诗。比如他说‘江水悠悠,月光皎皎’,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你带到那个夜晚?还有‘万籁此俱寂,但闻人语响’,那种静谧,那种只有彼此声音在回响的亲密感,都写绝了。所以,苏轼写这篇赋,不是为了抱怨,不是为了诉苦,他是借着这篇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生命对话,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豁达与洒脱。”

最后,给听众留下一个思考:

“现在想想,我们很多人,是不是也像苏轼一样,有时候会遇到人生中的一些坎坷和不如意?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像苏轼一样,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豁达,少一点计较,少一点抱怨,是不是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得其所乐’呢?这篇《赤壁赋》,就是苏轼留给我们的,一份跨越时空的智慧。”

一些让你讲得更精彩的小技巧:

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讲到景的时候,可以舒缓悠扬;讲到朋友的忧虑时,可以带一点感慨;讲到苏轼的思考和豁达时,要坚定有力,带着感染力。
适当停顿: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一个深刻的句子后面,或者一个情感的转折处,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让听众有时间去消化和体会。
使用比喻和类比:就像我上面说的,把人生比作浮萍,把变化比作生和长,这些都能让听众更容易理解。
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如果是在面对面讲解,眼神交流和一些适当的手势,会大大增强你的表达力。当然,如果是在录音,想象你在跟听众对话,会让你的声音更有温度。
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不要光念原文,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去阐述,这样才显得自然,有“人味儿”。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 热爱 这篇赋。当你真心喜欢它,觉得它有价值,你的声音里自然会流露出那种情感,那种热情,那种光彩。祝你讲得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教学对象是大学同学,但理解文章大意还是有些困难;
其次是苏轼人生观中“变与不变”的部分自己也很难讲述得很清楚;
大家积极性不高,应该属于比较失败的尝试。

《赤壁赋》对中学生也没有特别出彩的讲法,大学同学兴致不高更是正常的。

原因就是苏轼这个文学家的形象特别丰满,抓手很多,加上《赤壁赋》本身写得流畅漂亮,他想表达的思想都成了千古名句,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章写到这个份上,基本没话讲了,段段经典,句句传神,情景交融可谓极致,多读多抄多背诵就行。

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大学同学,《赤壁赋》真不是什么难理解的,这是其一。

其二,“变与不变”的问题,

是苏轼籍客人之口,把自己的喟叹完整写出来的一个过程,

涉及到,大人物在历史的高光和低谷;人生短暂和地质年代漫长之间的对比,

总的来说,是沿袭老庄式的“相对”思辨,仅仅是相对观,既不涉及到唯物唯心,更扯不到辩证法。

我很不喜欢拿“唯物辩证法”之类的东西解释文学经典的做法,这种文章一抓一大把。

比如《论赤壁赋中的唯物辩证法》

约等于把茅台二次蒸馏成乙醇然后兑进汽油里去开货拉拉,文学哲学都不怎么样的二把刀为了蒙事才这么分析,其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不要陷进任何有关“文学中体现何种哲学思想”的分析,如果涉及这类讨论,就非常难看。希望你不是这么解的。

其三,大家积极性不高。

你本来备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只是对象换成了大学同学,那当然积极性不会高,

因为《赤壁赋》是体验优先的作品,

高一学生跟着老师背诵赤壁赋,被老师引领,感受一下苏轼九百多年前的夜晚很是动人,

而大学生就算中文学得再烂,起码对这篇文章也应该有个大致了解了,

甘蔗嚼了第一遍,再让他感悟,就没新鲜感了。

——

我仅就自己的经历来再看《赤壁赋》

觉得唯一值得和大学生而不是高中生分享的事情是,

从《赤壁赋》里成年人能学到什么?

有人说,学苏轼的乐观旷达,

那反驳为,缺什么才聊什么。真的非常没心没肺,极度乐观的人是不会聊乐观这个话题的,古代被贬谪的官员何其多,绝大部分是纯纯随遇而安,夹起尾巴,买点田,置几房小妾,吹拉弹唱乐呵乐呵得了,没有苏轼这么多感慨,那才是真的乐观。

有人说,学苏轼的思辨,

那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史为什么没苏轼这一号呢?我们今天干嘛学黑格尔,为什么不是苏泊尔?

有人说,学苏轼的生活方式,

嗯,就是大半夜不睡觉跑去撸张怀民,把张怀民撸跑了……


最核心的恰恰被所有人忽略了,那就是苏轼赖以为生,拿来挺过艰难时光,也让他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改观的,就是文学创作,这是他热爱的东西,说是爱好也行,

他所有的一切,自我实现的途径,就是写东西,就这么简单。

写完《赤壁赋》,他还是工整抄了一遍,送给傅钦之,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多难畏事,幸毋轻出",八个字把他的处境说得非常清楚了,

他因为写诗文已经把自己作成小命不保了,按常理就应该封笔,不要再创作了,

但他忍不住,

后面文征明写了一遍赤壁赋,还不忘发表自己的见解——“东坡言曹孟德气势消灭无余,盖讥当时用事者”。

这坑挖的,多大多险啊,

我们当然知道文征明是过分解读,可如果文征明都这么看,那可想而知假如赤壁赋里还有什么比曹操更容易抓的小辫子,则苏轼的处境还会更惨。

所以苏轼这辈子到底图啥,他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文学,很简单。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对自己喜欢什么,对自己擅长什么有清楚的判断,

如果你喜欢的事情,恰恰是你最擅长的,但这件事有时候会影响你的事业,家庭,同事或者领导对你的看法,甚至改变人的一生,你该如何取舍?

这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问题。

就像刘慈欣当年是个电站工程师,那边的人际圈子就是,谁做什么出格的事情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不符合大环境,所以他写短篇的时候,杂志把稿费汇款单寄到单位,他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窘迫,来自周围人那种“呦,你还写小说呢?”的揶揄,

直到节能减排,火电站被关停,刘慈欣成了世界科幻一哥,这一段才算过去,

和苏轼何其相似,又比苏轼幸运得多。

人为了“合群“和“不做无用功”必然有阉割掉自己爱好的可能,

假如苏轼为了保命,为了仕途有起色着想,他从乌台诗案就应该封笔,什么都不再写,可能早就回到权力中枢了,也不至于再三被贬谪,

创作这件事本身在权臣眼中,就是流放官腹诽朝政且依然“怄气”的体现,

但那样我们今天也就见不到包括赤壁赋在内的诸多千古经典了,苏轼用一生来回答——“我实在忍不住,我就是要写,”

看清楚这件事,就是大学生应该比高中生对《赤壁赋》应该有更深一层体悟的地方——

“你是成年人了,你要不要寻找你的赤壁?”

user avatar

刚上完。

讲《前赤壁赋》,如果把想讲的内容都讲完至少三节课。

如果题主要做微格或者开课的话,我建议聚焦“洞箫客”,引导学生做研究性学习。

我的设计创意来源于李明启老师的一个访谈:

容嬷嬷为什么这么坏?因为她很可能是皇后的奶娘,她把皇后当自己女儿来保护,她要替皇后说出不方便说的话,做皇后不方便做的事,她要把威胁到皇后地位的妖艳贱货们都消灭。

李明启老师并不是在开脑洞YY,而是在给人物写小传,这在老演员中是很常见的。

《前赤壁赋》中的洞箫客是个怎样的人?他和苏东坡什么关系?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后赤壁赋》也有“二客”与东坡同行,他们的身份我们从《核舟记》中能知道是黄鲁直和佛印。但洞箫客的身份在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因此我让孩子们想象:如果给洞箫客画一幅画,你会怎么画?如果要排话剧,你会怎么演洞箫客?如果要给洞箫客做人物小传,你会为他添加哪些设定?

现在教的这批孩子相当靠谱,各种合情合理的脑洞远超我的预设:

“他应该也是个文人,因为他知道曹操《短歌行》。”

“他应该是个音乐家,因为他洞箫技术高超。”

“他很可能也是贬官,所以那么悲观。”

有些则要经过启发才能往那个方向想,

比如追问洞箫客的年龄,他们会想到“他的年龄应该是中老年,因为年轻人不会哀吾生之须臾。”

再比如追问他的宗教信仰,他们会想到“他应该信道教,因为他希望挟飞仙以遨游。”

经过孩子们一轮又一轮头脑风暴,洞箫客形象渐渐丰满了起来:

然后我引导他们思考:“洞箫客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有几种可能性?

他们经过各种不靠谱脑洞后归纳为两种:确有其人和虚构。

我追问:那么我们做分类讨论,如果他确有其人,我们要怎么把他找出来?

有学生直接能想到:找元丰五年被贬在黄州的人,看他们中有没有跟苏轼关系好的。

我顺着他的思路启发:元丰年间被贬在黄州且跟东坡关系好的人还真有一个,并且我们都知道名字,因为他两次出现在课本中。

他们很惊讶,但回忆不起。我告诉他们,这个人就是张怀民。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也写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也被贬黄州。似乎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学生们很兴奋。

但是我说:张怀民是否会吹箫呢?现有资料完全没有提到。接下来该怎么办?

他们说,可以找苏轼其他诗文;可以找记载这段历史的史料;可以找后人做的学术研究等。都是非常靠谱的思路。

好,他们能想出探究的思路,已经足够了。我告诉他们,还真有人从史料中找出了这个人,并在苏轼自己的诗文中得到了印证。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其《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瓠[hù]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则客乃杨世昌也。按东坡《次孔毅父韵》:‘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则世昌之善吹箫可知。瓠庵藏帖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士,字子京。见王注苏诗。”

吴瓠庵说他曾收藏一块前赤壁赋的石刻,石刻上有注解说吹箫客叫杨世昌。而在苏轼自己的诗文中也确认杨世昌是他的朋友,是道士,擅长洞箫。应该是最靠谱的人选了。

我小结说:我们刚才整个推理、寻找的过程就是考证法。在过去,尤其是古代,这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但现在有网络就方便多了。但这个结论完全基于吴瓠庵的说法,可毕竟没有人见过石刻。即使石刻是真的,石刻上写注的人是谁?他可靠不可靠?他从何得知洞箫客是杨世昌的?有这些疑点在,我们就不能说找到了真相。只能说找到了一种可能性。

接下来讨论“洞箫客不存在”的情况。

如果洞箫客不存在,是苏轼虚构出来的。那么这个人物在行文中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首先注意到课后练习提示的“主客问答”,有学生在预习中了解到“主客问答”的主客往往是一个人。

我顺着他的话题简单介绍了“主客问答”这种写法。

在赋最流行的汉代,“问答体”是散体大赋的重要特征。郭建勋先生《辞赋文体研究》指出,“在文体赋形成的初期(汉大赋时期),‘主客问答’被普遍地用于赋作之中;问答体后来长期被历代学者看成文体赋所特有的结构形式,几乎成 为文体赋的标签。”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主客问答的文体形式早在《庄子》中就已普遍应用了。《逍遥游》一文共涉及四则对话,即蜩、学鸠与大鹏,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秋水》也是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构成全文。而苏轼对《庄子》一书情有独钟。他的弟弟苏辙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回忆苏轼读《庄子》时的情景:“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无论汉大赋还是庄子,主客对话常常是虚设的,都是为引出“主”申述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如果主客是一个人,那么洞箫客是苏轼心中的哪一面?

学生快速回答:苏轼心中悲观消极的一面。

我说:好,那么我们姑且假设《前赤壁赋》中的洞箫客是“暗黑东坡”,文中的苏子是“光明东坡”。我们要证明“暗黑东坡”的存在,光靠“主客问答”的形式还不够。还要证明两个东坡在精神层面上有内在一致性。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

这个问题学生想不出。

我说:分析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主要通过他的作品;要分析作品中某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前赤壁赋》中苏子与洞箫客除了饮酒和问答,还做了什么?

学生们找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倚歌而和。

其中“倚歌而和”是洞箫客的行为,且作品中已经明确定义这段洞箫声是“怨”的。因此如果苏子诵的“明月之诗”、唱的“窈窕之章”和“扣舷之歌”也有“怨”,那么就可以认为洞箫客的精神世界与苏子是暗通的,两个人有可能是一个人。

“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的具体所指有两种说法。魔都教材的注释认为“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就是《诗经·月出》,而另有很多研究者认为“明月之诗”就是曹操《短歌行》,“窈窕之章”就是《诗经·关雎》。既然有争议,那就都分析。

于是我现场用电脑上网搜索。《月出》全文如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月亮真漂亮,美人真迷人,我好忧心。

《短歌行》原文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人生苦短,人才难得,难以解忧。

《关雎》原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美人求不得我好忧伤,美人求得了我好高兴。

苏子的“扣舷之歌”原文如下: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我的船很美,我这里的风景很美,我的心飘到了远方,我盼望着在天另一方的美人。

全部展示出来后,我启发学生观察四个文本的共同点。

他们发现,《月出》、《关雎》、“扣舷之歌”都围绕“美人”意象,且都表达了求不得美人的忧伤;《短歌行》虽然没有美人,但也表达了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找到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忧伤。

我进一步启发:古诗文中的“美人”都指“美女”吗?

有个别见闻广的学生联想到了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我顺势介绍:“香草美人”在古诗文中经常用来象征“君臣关系”。“美人”是“君”,“香草”是“臣”。香草为美人添香,正如贤臣使君王更圣明。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文本就都指向了“贤臣求不得明君”这一主题。

讲到这里,就有学生联想到:苏轼正是因为被贬黄州才有机会游赤壁。

差不多可以小结:我们通过文本细读,从形式(主客问答)和内容(四文一箫)两个角度找到了洞箫客就是苏轼内心悲观一面的可能性。被贬黄州的苏轼一面有强烈的渴望东山再起的儒家式进取的心,一面又从道家和佛家处汲取到看淡、豁达的精神力量。两个人在船上的对话,可以看做一个东坡的两个精神面的交锋。最终两种追求达成了一致。

以上内容,正好一课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