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后刘备到底有什么力量,能让有15万户的荆南四郡拱手而降?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备的“天时”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分水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格局上的巨变。

曹操集团的元气大伤,北方统一受阻: 曹操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损失惨重,特别是其水军几乎全毁,数万士兵死亡。这使得他暂时失去了南征的力量,北方政权的统一进程被打断。曹操的失败,直接为刘备在南方的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和宝贵的时间。
孙刘联盟的巩固与刘备的地位提升: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刘备集团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诸葛亮舌战群儒,关羽华容道拦截曹操等)。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刘备在联盟中的声望和影响力。虽然孙权是主导者,但刘备集团的军事作用和政治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他不再是单纯的依附者,而是具备了独立自主发展的资本。
南方的政治真空与刘备的“人和”契机: 曹操退兵后,虽然名义上控制了荆州部分地区,但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尤其是在原曹操势力范围之外的地区。而南方,特别是荆南地区,在曹操南征前,本身的政治归属就较为模糊。周瑜虽然掌控了江陵,但整个荆州大部分区域仍处于相对的混乱和权力真空状态。这为刘备集团的进入和整合提供了政治上的便利。

二、 刘备集团自身的力量积累:从“势”到“力”的转化

虽然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前力量不显,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在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济济,核心领导层稳固: 这是刘备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以诸葛亮为首的智囊团,关羽、张飞、赵云等能征善战的猛将,构成了刘备集团的核心领导层。他们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进一步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政治上的合法性与道义感召力: 刘备一直以“仁德”著称,尊奉汉室正统,这在当时的乱世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他与曹操不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汉贼”。而刘备,即便没有实际的政治地位,他继承汉室宗亲的身份,以及其“扶刘兴汉”的政治口号,在许多忠于汉室的士人和百姓心中,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和道义优势。
军事上的经验与战术的成熟: 经过多年的征战,刘备集团在军事指挥、战术运用方面已经相当成熟。虽然兵力不及曹操,但其军队的精锐程度和士气,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洗礼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关羽、张飞等将领,作战勇猛,所向披靡,足以在局部战场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
孙权的战略支持(或至少是默许):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虽然也觊觎荆州,但其主要精力还在于巩固江东、防备曹操。在刘备集团接收荆南四郡的过程中,孙权虽然不至于完全支持,但很可能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选择了默许或者至少是不进行实质性的阻挠。因为一个强大的刘备集团,能够充当孙吴集团对抗曹操的缓冲地带,并牵制曹操的南顾。

三、 荆南四郡的“民心”与“地利”:刘备的“人和”与“地利”

荆南四郡(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偏南,其政治文化和民风与荆州北部有所不同。

荆南民情与刘备的“德政”相契合: 荆南地区相对偏远,自秦汉以来,其统治就相对薄弱。当地的士族和百姓,对于中央王朝的更迭,可能并没有北方那种根深蒂固的忠诚。而刘备所推行的“仁德”政策,主张爱民恤民,轻徭薄赋,这与渴望安宁、饱受战乱之苦的荆南百姓不谋而合。
荆南士人的选择: 荆南地区也拥有自己的士族阶层,他们是影响当地民心的关键。这些士人,在权衡利弊后,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更有发展前景、更能带来稳定和秩序的政权。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的崛起,以及其展现出的政治稳定性和未来的潜力,很可能赢得了部分荆南士人的支持。当士人阶层倾向于刘备时,百姓自然更容易归附。
地方官员的配合: 尽管荆南四郡在名义上被曹操(或其部下)控制,但地方官员的效忠程度往往取决于实际的权力归属和自身的利益。当刘备集团以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声势压倒性到来时,那些原本效忠曹操的地方官员,很可能会选择顺应时势,反正对他们而言,谁能带来秩序和利益,他们就效忠谁。
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 荆南四郡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其主要陆路通道受到荆州北部(如南郡)的制约。当刘备集团控制了荆州中部和北部后,其对荆南的控制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加上刘备能够提供比曹操更加直接和有效的统治,而不是远在北方的模糊统治,这使得地方官员和百姓更容易接受。
“拱手而降”的政治操作: “拱手而降”并不完全意味着毫无抵抗,而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和顺从,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刘备集团通过政治谈判、恩威并施等手段,让荆南的统治者和士人认识到投降的益处(如保留一定的权力和地位,避免战火)。例如,刘备派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分别安抚和接收各郡,这些大将的声望和军事实力本身就足以震慑宵小,同时也能争取到当地的认可。

四、 兵不血刃的军事威慑与政治宣传

刘备能够兵不血刃地接收荆南四郡,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操作和军事威慑的结合。

强大的军事阵容的心理震慑: 虽然刘备兵力不多,但赤壁之战后,他麾下关羽、张飞、赵云等虎将的名声早已响彻天下。当这些将领率领着虽然不庞大但精锐的部队出现在荆南地区时,其强大的军事声威足以让地方官员和军队不敢轻易抵抗。
政治宣传的有效运用: 刘备集团深谙政治宣传之道。他们会向荆南百姓宣传其“仁德”、“兴复汉室”的理念,强调归顺刘备将能带来安宁与发展,而抵抗则可能招致战火和破坏。这种宣传,在民风相对淳朴的荆南地区,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零接触”的接收策略: 刘备集团在接收荆南四郡时,很有可能采取一种“先礼后兵”或者“威逼利诱”的策略。他们不会一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是通过政治使者、军事巡视等方式,传递投降的意愿和条件。当地方力量认识到抵抗的徒劳性时,便会选择和平过渡。

总结来说,刘备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后,让荆南四郡“拱手而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 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的统一格局,为刘备提供了战略发展的空间。
人和: 刘备的仁德名声、政治合法性,以及其人才优势,赢得了人心和支持。
地利: 荆南四郡的地理位置和民情,使其更容易接受刘备的统治。
军事威慑: 刘备麾下将领的威名,以及其精锐的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
政治操作: 灵活运用政治谈判、恩威并施和有效的政治宣传,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孙权的战略默许: 孙权集团出于自身战略考虑,可能对刘备接收荆南未进行干涉。

这场看似轻松的“拱手而降”,实则是刘备集团在乱世之中,通过精准的战略判断、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有效的人才运用以及对时势的深刻洞察,所赢得的一次重要的战略扩张。这为刘备集团日后能够割据一方,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通过诸葛亮结交荆州大族。再以刘琦为荆州刺史得到取荆州的名义。然后刘琦病死。

user avatar

除了刘备本人的威望德声之外,主要有六个人物在接收荆南四郡中起到作用。

第一位.刘琦

身为刘表之子,刘琮之兄,刘琦是荆州法理上的第一顺位继任者,在曹操败逃,荆州投降派一扫而尽的大背景下,刘琦愿意站出来承认刘备的权威,刘备愿意奉刘琦为荆州牧。那么对荆州主战派来说,投奔刘备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第二位.赖恭

赖恭是零陵顶尖名士,被刘表用为交州刺史,但因与部将吴巨不和而被赶走。

刘备南下的时候,赖老先生正处在低潮期,不论是刘琦派人来打招呼,还是刘备先前积累的人脉起了作用,总之,赖恭只要肯出面,那么零陵人士的归附应该就不成问题了。

另外黄柱、刘豹、向举这几位很可能起到了赖恭类似的作用,但史料多阙,所以仅列出以备参考。


第三位.黄忠

黄忠与刘磐常驻长沙攸县,与太史慈对峙多年,身为荆州军一线将领,不论国仇家恨,他都难以接受投靠东吴的命运,所以在刘琦受到保障的情况下,自曹军转投刘备军,实属理所当然。

而黄忠愿归刘备,长沙其他军将自然也会跟风。


第四位.苏非(飞)

与黄忠的情况类似,苏非(飞)是荆州军老人,还是与吴军累积下颇多仇怨的江夏军老将,赤壁之战前就应该隶属于刘琦麾下了,他肯站到刘备这边,江夏军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虽然霍峻、向宠、冯习等人在后来被称为名将,但在此时应该还是不够看,不及苏非说话的份量。


第五位.诸葛亮

这位先生就不必多介绍了,经过京口一游,赤壁一战,诸葛亮已经成为荆州年轻一代的头面人物。有他居中调节拉拢,荆州人士投奔、归心于刘备,实在是自然而然。

还有要为武陵太守金旋提一笔,他虽为曹操所委派,但很可能是汉室忠臣,这不但能从他本人降服于刘备看出,他的儿子金祎更是死得光彩。

《三辅决录注》:时有京兆金祎字德祎,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纪字季行,少有美名,为丞相掾,王甚敬异之,迁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祎慷慨有日磾之风,又与王必善,因以间之,若杀必,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文然等率杂人及家僮千馀人夜烧门攻王必……


照例推荐下文章,一篇是新朋友 @沉鳞

一篇是 @瓏輝玥


什么什么?你们说我忘了什么内容没写?

你们确定要看吗?

别后悔哦。

蹡蹡,第六位.孙权

不开玩笑,刘备能顺利接收荆南四郡,孙权也是有大功的。

正面的,是他对刘备的予以行动默许,基本不怎么干预。

负面的就更大了。

首先是他继位之后三度入侵江夏,其中建安十三年(208)那次还屠了城,掠去军民无数。

其次是他浩浩荡荡出兵合肥,然后被蒋济涮了,灰溜溜撤回。

再次是周瑜攻打南郡,江陵城历年难下。

这么一位德能双失的主,湖南老乡们自然不会看得上了。

最后附一篇轻松的文供大家调剂心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苏轼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虽然都以赤壁为背景,都饱含着诗人面对壮丽山河时的哲思与感悟,但它们在情感基调、创作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境遇的体悟上,都有着更为细腻且显著的差别。先说《前赤壁赋》。这篇赋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黄州之贬之后。当时的苏轼,政治理想受挫,生活困顿,心中必然积郁着.............
  • 回答
    赤木走了之后,湘北内线确实少了一个定海神针,这对球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说到樱木和三井的挡拆配合,这倒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樱木和三井的挡拆,从理论上讲,是有相当大的潜力的。樱木的优势在哪里?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弹跳和爆发力,作为屏障,他可以做得非常扎实,对手很难轻.............
  • 回答
    想要获得能够特异性杀死蓝藻的病毒来防治赤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和前景的研究方向,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过程,以及蓝藻死亡后毒素处理的问题,力求让内容真实可信,而非生硬的AI输出。第一步:寻找并鉴定能特异性感染蓝藻的病毒(噬蓝藻病毒)我们不能凭空“获得”病毒,.............
  • 回答
    .......
  • 回答
    绯赤艾利欧在hololive倒下后两日实现千舰的现象,确实是虚拟主播界一次相当引人注目的“乘风破浪”。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只看到“千舰”这个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hololive倒下”这个背景有多关键。“hololive倒下”并非指hololive这个公司真的消.............
  • 回答
    .......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孙权若选择“留备不遣”,意即不释放刘备,将刘备及其部下软禁在东吴,其可行性与后续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孙刘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孙权的性格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事态的背景与孙权留备的动机分析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军.............
  • 回答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操,曹军大败而逃。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有一个人物,他的命运似乎与这场大火紧密相连,却又并非是火焰的牺牲品。这个人就是蔡中。蔡中,孙吴帐下的一员将领,或许他的名字在史册的宏大叙事中并不那么耀眼,但他在赤壁之战的背后,扮演了一个极为微妙的角色——一个肩负诈降任务,却又必须在乱局中.............
  • 回答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事后却对孙权自称“大魏吴王”感到羞耻,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立场、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张昭为何在赤壁主张投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曹操率领的北军南下的背景和孙吴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1. 绝对的军事实力差距:.............
  • 回答
    好,咱们不谈什么“AI写作”,就当咱俩是老朋友,围炉夜话,聊聊这苏轼的《赤壁赋》。这玩意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慢慢品,得用心去感受。你想讲得精彩?那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而且得讲得有“人味儿”,懂吧?首先,得让听众“身临其境”,知道这赋是写给谁听的,发生在什么场景。你想想,这赋写于公元108.............
  •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火烧赤壁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更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这部小说的故事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的原型就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真实事件之中。追溯火烧赤壁的原型,我们必须回到公元208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